2014年8月3日,中国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遭遇了14年未有的6.5级大地震,灾情十分严重。地震发生后,从灾区不断传来令人哀恸的消息:伤亡人数节节上升、幸存灾民缺水缺食物、重灾区道路阻断、余震不断、堰塞湖水位上升威胁安全……让这个经济腾飞而又多灾多难的国家,再一次陷入伤痛,哀思罹难同胞、忧心灾民安危、牵挂灾区重建。
救灾行动展开后,感觉是官方的应急响应比较迅速有效,灾区未听闻较大的混乱情况,震后十余小时首场救灾新闻发布会就在余震中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第二天也迅速赶到现场,并亲自“指挥抢险”及召开协调会议。虽然指挥救灾有点“做秀”成分,总理不是专业人士,指挥救灾也不一定在行,交给救灾连长去干更有效率。但这也表示了一种重视的姿态,在现在的中国国情中是必须有的。事实上每个人在行动中都有自己的优势或卖点,李克强的卖点就是职位和权力,现场的各路人马协调会就是最大发挥了这个卖点,这是别人做不到的。
(一)天灾万民心寒,人情千里送暖
灾难也激发了人民的互助精神。大自然的灾害,不以人类的意志所控制,但人的爱心,却能在灾害面前得到升华。在这次震灾发生后,亿万中国人又一次展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温情。从中国国家的相关部门到军方、从企业机构到民众个人,大量的救援人员、物资、捐款源源不断地迅速地送往灾区。
但是,突如其来的不幸会激发一时的热情,而漫长的重建扶持却需要坚毅的慈怀。有人说人性的弱点之一是:能够共苦,却难同甘。是否这一人性已经在废墟上得到了一半的验证?那么另一半,则需要善良的人们在今后的行动中去否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