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050|评论: 2

[文学.历史] 历史沧桑话成都(二) 天府之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6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战国时期,中原大地上群雄逐鹿、纷争不断,而成都僻在西南,东有长江三峡的天堑、南是临筇古道的荒凉、西靠青藏高原的耸峙、北断秦岭巴山的崇峻,加上传说四川是“南蛮荒僻之地”,七雄都鞭长莫及,相对来说就要安定得多了。
    但是,成都虽然躲开了战争的骚扰,却躲不开自然的侵袭。岷江象一条在崇山峻岭中索搏得太久的苍龙,一进入成都平原,就高兴得在地上打滚,在成都平原上泛滥成灾,严重威胁着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大支流,发源于四川省西部,它的上游从地势陡峻的岷山丛岭中穿过,水流湍急,水中夹带着大量的石子、泥沙滚滚而来。当江水进入成都平原后,流速突减,石子、泥沙便在沉积在河床中,造成河道淤塞,河水上涨。再加上每年春末夏初天气转暖,岷江上游许多大山上的积雪消融,雪水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岷江中,水量剧增,很容易造成山洪暴发。洪水一来,冲毁农田房舍,当地人民不得不扶老携幼逃荒谋生,逃避不及的常被洪水卷走。由于河道游塞,洪水过后,许多地方又会闹旱灾,人们只好眼巴巴地望着田里的禾苗枯死。这样的旱涝灾害差不多年年都要发生,人民在痛苦的深渊中挣扎。

  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66年),李冰任蜀郡太守,开始主持修筑都江堰。李冰父子和当地人民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和辛勤劳动,终于修成了一座能分洪减灾,灌溉农田的大堰——都江堰。

  都江堰工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是分水堰。它是在岷江江心卵石沉积的天然浅滩上,将江中卵石装进竹笼中修筑起来的。分水堰前端较尖,从远处看像一个大鱼嘴,故又叫分水鱼嘴。

  第二是宝瓶口。它是引流灌溉并控制内江流量的咽喉。岷江水流原为其东岸玉垒山的一块大岩石挡住去路,每当山洪暴发,往往出现西边涝东边旱的情况。李冰要在大岩石上开凿了一个人工进水口,以便将洪流分一股到山的东边去,这样既可分水减灾,还可引水灌田。在开凿玉垒山的时候,当地人民踊跃参加,可是由于岩石坚硬,大家苦干一天,所凿面积没有巴掌大,工具却损坏了不少。有些人垂头丧气,想打退堂鼓。这时,一位满头银发的老汉告诉大家,先在岩上开一些槽线,然后在岩石四周堆上干草和树枝,点火燃烧,使岩体受热,烧过后再用冷水浇,岩石就会自行破裂,开凿就省劲多了。这个进水口因形似瓶口而得名宝瓶口。内江水通过宝瓶口后分为走马河、柏条河、蒲阳河等支流灌溉农田。被凿开的岩石孤立于内外江之间,就叫做“离堆”。

  第三是飞沙堰。从分水鱼嘴到“离堆”之间又用竹笼装石筑堤修成溢洪道,叫飞沙堰。飞沙堰比较低,当洪水太大时内江的水就溢出飞沙堰流到外江。这个办法既保证了内江灌溉内有水,又不会因水太大而泛滥成灾。
  后来,在修堤筑堰调节水流的时候,采用什么材料又成为一个难题。开始,人们把鹅卵石搬到江心,堆砌成一条堰。这样做,虽然能起到分洪作用,但过不了几天就被江水冲垮了。李冰他们又改用大石块,但大石块在江心仍被洪流冲撞得摇摇晃晃,不能稳定下来,用大石块也不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冰父子又约同几位老乡,去岷江上游察看水情。他们沿途看到山上到处长着碗口粗细的竹子,许多住房就用竹子做梁做柱,家用器具大都用蔑片编成。又看见山溪里放着一些竹笼,里面泡着要洗的东西。溪水虽然很急,但竹笼却冲不走,妇女们欢快地在那里洗衣服。这些现象,使李冰联想到把竹子编成笼装卵石来筑堰。李冰的这一想法是很有道理的。成都平原因为是冲积地带,地面很松软。如果用鹅卵石直接堆砌,松散的卵石经不起水的冲击;如果用大石块筑堰,地面不能负荷,往往下沉或使堰体断裂。笼装卵石,层叠堆垛,互相连接,可以免除堤埂断裂的缺点,而且卵石之间有着适当空隙,可使水缓慢渗出,减少洪水的直接压力,也就减少堤堰崩溃的危险。李冰向大家说明了这个打算后,大家都觉的这个办法既巧妙又合理,也易于办到。于是大家编好一批竹笼,装进鹅卵石进行了实验。实验最终成功,加长加粗的竹笼投进急流里,非常稳当,水一点也冲不动。

  都江堰工程设计巧妙合理,建成后一直发挥着分洪减灾和引水溉田两大作用,为成都平原带来了繁荣和兴盛,人们对此大加称颂。《水经注•江水》引《益州记》中的话说,成都平原一带“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谓之天府。”现代著名散文家余秋雨也说:“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灌溉了中华民族。”

  都江堰建成后,历代都把维修都江堰作为当时的一件大事。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文帝时蜀郡守文翁,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唐贞观年间孟州长史高俭,武则天时彭州长史刘易从,唐玄宗时章仇兼琼,唐末四川节度使高骈,宋代赵不白,元朝的李秉彝、吉当普,明代的卢立羽、施千祥,清朝的王来通、强望泰、丁宝祯,民国时期的张沅等都为都江堰修固完善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成为都江堰的有功之臣而载入史册名垂。

  消除了水患,成都人心安定,市场繁荣,人民的生活也好了起来,但比起中原,在文化上却相差较大,阻碍了成都的进一步发展。到西汉时,西汉景帝刘启派文翁到成都去任蜀郡太守。舒城是春秋时的舒国,早已受到过中原先进文化的熏陶,而四川受中原文化影响晚一些。文翁上任后,感到四川文化落后,便选派了一批聪颖的青年官员,带着四川的土特产作为束修,到长安去,向博学的文士们拜师求学。这批青年学成归来,文翁便委派他们当教师,这是中国的第一批专职教师。文太守在成都市区,用石头建造了一幢校舍,这就是中国的第一所公立学校,蜀郡郡学。后人把这所学校称为“文翁石室”(“文翁石室”就是原来的“成都四中”,现在的“石室中学”。原来在成都流传着一句话“只要进了四、七、九,就等于一支脚跨进了大学校门”。)。

  当时的中原,天子和诸侯们忙着争夺王位,扩展领土,无人关心教育。孔仲尼在曲阜办的杏坛大学,是私学。而由地方政府拨款,兴办官学的第一位教育家是文翁。那是区域性的地方官学。文翁还对入室受业的学生,给以减免赋税徭役的奖励。成绩好的学生,结业后可以分配到各级政府中工作。文太守每次出巡,都带着在校学生们一道,去各地考察民情,充实知识,多方鼓励青年读书求学。经过文翁不懈的努力,文太守属下各地方,也相继办起了许多乡学。蜀郡文风大盛。原来华夏文风最盛的是齐郡,此时,人们便把齐与蜀,并称为华夏的两大教化之邦。文翁办学教化民众,深得四川人的赞誉。蜀人把文翁和李冰父子,并颂为“李冰治水,文翁化蜀”。

  “文翁石室”创立不久,即以学风卓荦,人才辈出而名冠西南。公元前124年,汉武帝下令全国效仿文翁兴办学校。二百多年后东汉安帝时的一场火灾,石室连同成都城一起遭到了严重破坏。直到公元194年才由蜀守高顺予以修复。同年,发生了著名的“州夺郡学”事件,石室被辟为益州州学。公元994年后蜀开始在石室刊刻石经,北宋时继续补刻,直到宣和年间才将十三经全部刻完。明末清初,张献忠据蜀,石室再次受到毁灭性破坏。1661年当局在文翁石室旧址建立府学。有清三百载,四川学校实际以此为首。康熙年间,四川按察使刘德芳在此建锦江书院,直至1902年四川总督岑春煊改之为成都师范学堂,癸卯学制施行后又改成都府中学堂。1940年2月,学校更名四川省立成都石室中学,1948年年被评为全国优良示范中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2年9月,学校再更名为成都第四中学到1983年4月恢复旧名。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17年优秀网友 2014年度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4-8-6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详尽的蜀史资料,拜读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8-6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折耳兔 发表于 2014-8-6 10:02
详尽的蜀史资料,拜读了!

谢谢观览和支持! 6684962_10.gif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