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青年阿不都捐助四川盐亭安家初中袁燕侧记
“馕饼青年”阿不都
22岁的阿布杜出生在新疆莎车县于塔利马坎乡的沙漠边远村。十年前,阿布杜和父亲一起来到四川,在成都和绵阳开小吃店,后来又在涪城路清真寺后面的街边卖馕饼,生意一直很清淡。去年,他们把馕饼摊搬到了清真寺旁边,生意才慢慢好了起来。
阿布杜一家租住在跃进路北段一处简陋的居民楼里,家里有刚满两个月的孩子和没有工作的妻子,一家人省吃俭用,过着朴素的生活。阿布杜一直有一个心愿:捐出4万元,帮助那些曾像他一样上不起学的学生。
据悉,阿布杜计划捐助10名贫困学生,包括4名大学生、3名高中生、2名初中生和1名小学生,涉及北川、平武、盐亭、涪城的羌族、藏族、回族和汉族贫困学生。据了解,此次阿布杜将拿出21000元捐助这些贫困生,其中大学生3000元/学期,高中生2000元/学期,初中和高中1000元/学期。阿布杜告诉笔者:“这几天我正忙着把助学款送到每个孩子手中。今年我打算拿4万多元帮助这些贫困学生,并希望能长期捐助这些孩子。”
“微笑女孩”袁艳
袁燕, 13岁,系安家镇六村七组人,现在就读于安家初中八年级。袁燕一家共六口人,其中爷爷64岁,患高血压、支气管炎,与轮椅为伴;婆婆65岁,患脑血管硬化;父亲没有文化,靠在浙江打小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母亲患小儿麻痹后遗症,智力与3岁小孩相当;弟弟小学六年级刚毕业。袁燕成绩优异,表现很好,尽管读书学习经济压力太大,但她随时面带微笑,一般人看不出她心中的苦楚。
“爱心”让这群人相聚
袁燕的命运牵动着大家的心,首先是绵阳日报的记者蒋琳琳关注到她,然后“馕饼青年”阿不都将她列入自己的捐助名单。7月11日上午,在盐亭麻秧高速出口,一群人为“爱心”而聚在了一起,尽管以前大家素昧平生,但今日见面大家都如老朋友般寒暄、问候。这群人有:新疆日报记者谢龙、赵西娅、米拉、穆圣陶,阿不都父子,四川日报记者邹俊川,绵阳日报记者蒋琳琳,盐亭电视台记者任宗华等
维汉一家亲
阿不都一行先到大兴回族乡捐助了一个初二孩子1000元后,在安家学校负责人的带领下,沿着蜿蜒、曲折的乡村公路驱车40多公里,来到了袁燕家不远的地方停车后步行。憨厚的班主任贾煦在此等候了3个多小时,他热情地把我们带到了袁燕家。眼前的贫困现状把大家惊呆了:坐在轮椅上年迈病重的爷爷,智力低下、目光呆滞的母亲,明显营养不足、瘦弱的弟弟,上世纪70年代陈旧的家具,被其他农村家庭早已淘汰的旧冰箱和旧电视、凌乱的东西摆设……一切显得是那样的凋零与无助。
乐观的袁燕微笑着给我们介绍他们一家的情况,其实,不需要介绍,大家一看都明白了。只是暗暗惊叹袁燕这么小的年龄就承担了如此苦难而那么坚强。阿不都和袁燕交流后,分别给她姐弟资助了1000元,并鼓励他们好好照顾爷爷、婆婆、妈妈,认真读书,今后还会一如既往地关照他们。同行的人受到感染,也纷纷伸出仁义之手……临走时,袁燕和弟弟一直把大家送了一程又一程。此时骄阳似火,大家看到两姊妹额头的汗珠在不停地往下滴……
简单的午餐后,已是下午2:00,大家在安家镇清真寺合影后依依惜别,相约下次再聚!这正是“爱心潮涌动,维汉一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