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根留住 尚继冯
震后的青川,人民的生活逐步稳定下来。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很快我们将重建自己的家园。关于重建家园,不管搬不搬县城,我总想说点啥,毕竟我生在青川长在青川工作生活在青川。是这大山给了我坚强的臂膀,是这清澈的江水赋予了我明亮的双眼,是这悠悠的白云给了我思考的灵魂。不管我身在何方,我的灵魂将时刻牵系故乡,因为,我爱她!故我当然的期盼她依然美丽! 青川的人文历史,我在《青川魂》(又名青川雄起!)中讲到过:青川自古便是羌族人的聚居地,文献里可查证。至今,我县羌人之遗风尤存:如住木吊脚楼、穿满打襟、妇人缠头、吃洋芋糍粑、用树叶吹山歌子、弄个大竹根做烟锅子吸烟、背架子拐耙子垫肩子不离身、前些年有女出嫁时兴找几个好姐妹帮忙哭嫁、枕头上锈着好看的图案、死了人要敲锣打鼓、甚至男青年择女友要看其会不会扎鞋垫。。。。。。这些无不证明羌人后裔的存在!固然,我在这里根本没说到青川“城里人”,因为任何一个“城里人”的父辈都来自乡下农村,上不过三代而已!我敢肯定:很多青川人的骨子里一定淌着羌人的血!只不过世事难料,明末清初八代王张献忠剿四川后移来一批湖广人,从此,回、汉、羌杂居而慢慢风俗移也。 我在想,假设一个女子身材五官皆巨美,但她不会动、不说话、也无精神思想,像个植物人。我不知道会有哪个男人来喜欢她!同样,一个县若无历史文化底蕴与灵魂,那肯定是很难吸引人的!无文化底蕴又想吸引人,除非它是深圳那种经济发达城市!但文化这东西看不到摸不着,他只能依附一定的形式(即文化载体)而存在,比如:语言、文字、建筑、工艺、雕塑、绘画、服饰、音乐、舞蹈动作。。。。。。再比如:我们用庙字来说庙,而不去修个庙的样子,那鬼才知道庙是什么玩意儿!可以推理:倘若我们不用建筑艺术等文化载体来承载我们青川即将灭绝的羌族文化,那光靠天天喊保护青川羌人文化遗产的口号只不过是某些所谓“专家”的呓语妄言!若我们这代人再不把青川的羌人文化遗产保护和继承下来,再过些年我们的后代将根本不知他(她)们从哪儿来,又将到哪儿去!这从变人的哲学讲,那变人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与价值! 此刻,我脑海里有种想象:青川三年后的乡下都修了高平质的吊脚楼;山民勤劳善良淳朴;青山之间不时传来阵阵山歌;朵朵白云在山腰盘旋;渔人在河里撒网;一群牧童在河滩嬉戏;一队队旅游车急驰而过,吃草的牛儿不时转过头来看。青川的县城又新又洋但不失羌人风韵;街道干净漂亮,商铺林立;休闲广场绿树成荫;老人们在椅子上喝茶聊天;小孩骑着滑板车一溜而过;在广场文化长廊下,一位老人指着雕塑给小孙子讲青川过去的事。。。。。。 远处的天边,泛起了朵朵瓦瓦云,倦了的鸟儿开始归巢,整个县城笼罩在一片金色的夕阳中。我想,这应该是青川地震后凤凰涅磐般的新生吧!
(2008年7月12日于青川中学)青川,你的房子该咋修? 尚继冯 青川,你的房子该咋修? 尚继冯
常言道:人靠衣妆,马靠鞍装。我的理解是一个人外观好不好看和他(她)的穿着打扮有很大关系,正所谓三分人才七分打扮嘛。马靠鞍装就自不必说了,大家都懂! 我姑且打个比方:青川的原始自然风貌就像一个裸体的维纳斯,我们在青川自然中修的房子就像她穿的衣服,用衣服稍稍遮了一下的维纳斯堪称完美。可以说:青川的原始自然风光本身就达到了七分美,我们人类若造出三分美的建筑来装饰一下它,那青川的整个风景岂不就十分的完美了! 或许,我上面是理想的乌托邦式的想法。在青川“5。12”地震之前,我所见我们的一些所谓“新村”,都是清一色的方块块楼房,好象在搞比赛般一家修的比一家高。某次从成都坐大巴回青川,半梦半醒之间,青川一路上的感觉总象是到了欧洲的偏僻山乡,但路上却尽是黄皮肤的中国人!最后我就在想,是啥原因会有这种感觉,终于顿悟:正是那些洋垃圾建筑在作怪! 自从那以后,我开始理性的审视近几年来青川老百姓修得热火朝天的所谓“新的洋的”建筑。很多人修的楼房只用一二层,三楼全空起,间数多面积大,外面很光鲜,但屋里面一棒打下去却不见什么东西。这些房子看上去直线条很生硬,和青川的曲线型秀美风景极不协调!就像一个人上面西装笔挺,脚上却穿了一双烂胶鞋!我搞不懂我的农民兄弟咋都疯了!尽搞些假大空的玩意儿!我终于知道了为何农业社的时候,有个人午饭后出工怕有人说他中午没吃肉,中午吃完珍珍稀饭后特用灶上的炙锅皮(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因肉、油紧张,老百姓炒菜有时为了节约就用猪囊皮来炙锅,油水极少)往嘴上一揩,好大一个油圈圈!然后昂首挺胸去上工,其他人就很嫉妒的问:你娃中午吃肉了的!这个人大声回答道:啊!并一脸的幸福和骄傲!现在经济好了,这已成为笑谈。更有甚者,家在山上,住木吊脚楼,他找驴帮辛辛苦苦从河坝里往回驮沙子和水泥,在木楼板上再打一层水泥地平。结果可想而知:人在上面一踩,水泥地平和木楼板离层了!他见人就嘟囔:水泥是土,楼板是木,土应生木,背他妈的时咋又相克呢?!看到这些我就又想笑又想哭!我觉得,他们的这些行为太需要正确引导了,因为他们缺少文化,这也不怪他们。 地震过后没几天,我就回乡下老家去,看见那些“洋房”大半都垮了,但几十年前修的木架房却受损不大。我觉得奇怪,怎么洋的不如土的了?后来我分析:青川乡下修房多斜坡,地基不太稳,加之楼房重,地震一抖一摇当然要垮。但木架房重量轻很多,各部分有拉扯,故稳如泰山。我就想,我们青川乡下的农房建设为何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修一些即有民族特色又有审美价值而且造价不会太高的木架房(地势不平可修吊脚楼),不要只重外表而忽视其内在。青川乡下的木楼房大多不务实,重外不重里,如:木匠钉木楼时只把楼板的下面刨光,因为外人来才看得见,而楼板上面是住人的,却粗糙不堪,因为外人看不见。这就像一个人里面穿得稀烂,外面却穿件崭新衣服。远看还可以,近看就真相大白。我也是农民的儿子,我在此不是挖苦什么,而是实话实说。也许是过去经济条件不允许,修房顾表不顾里。现在或许条件好多了,与其花那么多钱修不好看的洋楼房,不如投些钱把木楼里面装修漂亮点!外观既好看,里面又实用和舒适。 地震后的青川也算一个大机遇,我们政府应根据青川实际,搞好灾后重建规划,单从青川城乡建筑风格看,规划应放眼长远,以人文为根,理性思考,科学布局,为人民作好向导,建些牢固、实用、美观有人文来头的房子。别急毛日慌搞些一味图洋,只实用而缺少审美形式的追求短期效益的垃圾建筑。别再让我们青川本身就很美的风景上再抹上一笔脏、乱、差、火、灰、跳、花的色彩!(脏、乱、差、火、灰、花、跳本指画画当中的败笔) 要知道:美丽源自和协、协调,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不土不洋定会落上东施效颦的骂名! (2008年
7月17日于青川中学) (这两篇文章皆因故未能发表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