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康巴美景甲天下之《康巴探秘》篇
《康巴探秘》
第八篇风景名胜胡乱说
话说桑珠大吉游完巴塘十景,没放一个屁,甩袖回到了天庭,这可苦了佬官仔,只好自己把故事接着讲下去。
现在的旅游景点大概分为“风景区”、“名胜区”、“风景名胜区”三个类型。依佬官仔理解,所谓“风景区”就是《自然天成区》,“名胜区”实为《人为点缀区》,“风景名胜区”即《天人合一区》。从狭义讲,风景区就是文化沙漠区,缺少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真实身份是“文化残缺区”即“文残区”;名胜区就是缺少景致区,没有或少有自然景观,就是“景观残缺区”,简称“景残区”;风景名胜区天人合一,既有大自然的先天造化,又有人为的后天斧凿,简称“文景区”。汉朝的汉文帝、汉景帝好黄老,喜清静,推行“无为”而治,结果天下太平,国泰民安,税率才百分之三点三(三十一税制),朝野皆大欢喜,史称“文景之治”。借文、景二帝的名头来命名“风景名胜区”为“文景区”不为过也!
康巴美景三种货色齐备,各有千秋,不分仲伯。以巴塘十景为例,“文残区”最高挡次莫过于“巴山积雪”,纯天然的文残,但它确无为无扰,千百年来留给人们许多美好暇想,雪多了天冷了,明年要丰收了;雪少了天闷了,明年雨水少了………。“古桑抱石”属“景残区”,一块大麦田中央,几块孤石上长了一棵苍老的桑树,周围虽有几多梨树、苹果树,但仍显其孤单。试想,该地不养蚕,种桑何用?大概是清末在此垦荒时留下的记念。“鹦哥石刻”是“文景区”,又是一番景象。从巴塘县城出发向东,过城隍庙,热水塘,五里之处有一个像鹦鹉的嘴巴的高耸山崖,很是显眼,崖壁中央是人工开凿的山道,这是旧时官道必经之咽喉,地势险要,可算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悬壁上凿有“孔道大通”四个大字,四周还有石刻造像,岩的右侧是一深峡,峡谷中急流咆哮如万马奔腾,岩对面高岩中有黑色细流潺潺,不时冒出煞人雾霭,当地人称之“毒水”,饮之会面色变黎,或黑或灰,更甚者色素沉淀满脸,以前县城人皆饮用被“毒水”污染的溪流水,女性面色难看,这大概是“巴塘姑娘娶不得”的原因之一。
名胜往往和霸道、血腥相关连。鹦哥嘴是强人出没的地方,土匪(当地称夹棒)、无良喇嘛经常在这里杀人越货,弄得“官道”很不安宁,无数商旅驮兽、过客、官卒葬身这里,连清朝的驻藏帮办大臣凤全也在这里死于非命。有人想镇住这里的血腥之气,于是在石壁上刻了“孔道大通”四字,商人看见四字,倍觉安全,认为大道畅通无阻;官人看见四字,认为王道远播,政通人和;文人看见四字,识为教化流芳,屏及荒蛮………这就是文景的功效。“柳林校射”应是清初产物,康熙、雍正年间,清庭两次大规模对西藏用兵,陕甘川统兵年羹尧的部队多为北方人,驻扎在巴塘,在河边的龙汪塘空地上溜马练兵,河边长有许多“唐柳”,形成“柳林”。北人爱射,南人好色,跟班文人想出了“柳林校射”这个名称。“板桥垂吊”应晚于郑板桥年代,藏人敬“鱼”为菩萨,谁敢去垂吊?当然是南方文人如孙士毅之流,无病呻吟,在一个烂木桥上垂钩下吊,打发寂寞而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