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杨升庵转世

新都牛人杨升庵家的明白事儿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1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起那天的晚会,居然主持人把杨廷和说成了“杨延和”,而且还说了好几次,我都有点无语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7-11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再传张新都政府门前的荷花哈。

 楼主| 发表于 2011-7-11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再传家新都政府门前的荷花,很漂亮!

 楼主| 发表于 2011-7-11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呢?再重传次看行不

 楼主| 发表于 2011-7-11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再传一次哈 照片(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7-11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总算传起了!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1-7-11 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特来关注。

 楼主| 发表于 2011-7-11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呵,谢谢关注哈

 楼主| 发表于 2011-7-11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八    中梁柱倒 渐走下坡
很多人都说,中国人圆滑,什么事都能“从长计议”。
也有很多人说,中国人的这种圆滑,是来自中国五千年的封建编制,这种圆滑从我们的先人开始,就已经深入我们的骨髓。

 楼主| 发表于 2011-7-11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是我不这样认为,因为我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证明,中国古代有非常多的人是宁可折不弯的——宁死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齐,身在曹营身在汉的关羽……当然,就是还有今天我要写的主人翁杨廷和。

 楼主| 发表于 2011-7-11 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议大礼”案中,嘉靖首先因为“孝”字要尊其父为“先皇”,其次因为皇权的权威要维持自己的意见,其实今人看来都无可厚非。
杨廷和作为首辅,要是圆滑一点,为了个人及其家族的政治前途,甚至可以说为了天下的苍生百姓(他继续当首辅就可以继续去搞他的改革,或许嘉靖年间的历史就会重写),与嘉靖妥协,让嘉靖的父亲当个“先皇”又有何不可?

 楼主| 发表于 2011-7-11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然而,虽然杨廷和知道嘉靖最想在为自己父亲正名上得到他的支持,但他同样极力反对——我们的杨老先生是个程朱理学的忠实捍卫者,绝不会在这个他认为是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让步,否则就有损他一世英明。
我只能说,这就是孔老二追随者的迂腐可笑之处。

 楼主| 发表于 2011-7-11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是,年事已高的杨廷和对朝政心灰意冷,想到了退休——虽然并非完全心甘情愿。
为什么要说是并非完全心甘情愿呢?从他个人来说,为了自己的声誉而急流勇退是心甘情愿的,但人不是光为自己活的,他还有一个大的家族啊!
杨家在朝中势力正在蒸蒸日上,儿子杨慎是状元出身,在翰林院六年的考核优秀,眼看可以官运亨通;二儿子杨惇于嘉靖二年中了进士,目前正在兵部实习,作兵部观政之职,三年实习期满就可选官;弟弟杨廷仪现为兵部左侍郎,离兵部尚书只一步之隔。

 楼主| 发表于 2011-7-11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他在这时告老还乡,无疑是对杨家的仕途釜底抽薪——但他还是做了,果敢地上本乞归,并没有征求弟弟和儿子们的意见,因为他认为,他的尽快抽身,也许才能对杨家的后人留下一条路——此所谓姜还是老的辣,是比杨家那些官场新手要看得远些。

 楼主| 发表于 2011-7-11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嘉靖其实也不算一个太坏的皇帝,除了要为自己的父亲争名,除了想自己活得长点,还是想为天下百姓做点事的,虽然他对做这些事不太懂,但他却很聪明,懂得怎样用人。
在杨廷和辞职这件事上,虽然他当初很想挽留,但知道杨廷和去意已决后,便决心成全他了。于是经过三辞三让后,杨廷和终于“衣锦还乡”,在受到嘉靖大肆褒奖和赏赐后,在锦衣卫的护送下风风光光的回到四川新都颐养天年。

 楼主| 发表于 2011-7-11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杨氏家族这座大厦,终于中梁柱倒了——当然,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所谓“虎死余威在”,杨廷和的弟弟和儿子们照样在朝廷当官,而且也还算当得比较顺利,虽然发展不算大。
而杨升庵同学,却没有听从父亲的教诲“慎言谨行”,而是选择了作忠臣、铮臣,同嘉靖同志斗争到底,还领头百官进行哭谏,因为他认为这样做是坚持父亲未完成的事业,是大孝,同时他认为是对朝廷的忠——但毫无悬念,最后的输家是我们这位状元。

 楼主| 发表于 2011-7-11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廷和辞职后,杨家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之后就慢慢没落了,不再这么显赫,不再这么有名气了。
可以想象,如果杨廷和圆滑一些,如果杨升庵到领会了杨廷和这首“百般忧念百般难,一度书来,一度宽。经年间阻终年盼,利名途祸患。端做闲官,只守闲官。常守三缄口,常怀一寸丹。怕人情翻覆波澜”([水仙子]八月十六有怀,寄京师两儿),如果……那历史必定将会改变。
所以,我们现在做事,也应该多些“如果”……

发表于 2011-7-12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杨状元在新都还有后人吗?

发表于 2011-7-12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人的骄傲哈哈哈

发表于 2011-7-12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D:D:D:D:D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