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里红又名釉下红,起源于宋代均窑的紫红斑釉,也有极少圈内几位专家说法是起源于唐代四川邛崃的邛窑(我个人赞同并且肯定这种说法,并且以为邛窑的含铜导致红色窑变是后期景德镇釉里红的雏形,目前这一说法并不为学术届接受),其工艺方法和青花完全相同,都是在胎上绘画后罩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区别在于青花用钴料为呈色剂,而釉里红用铜料为呈色剂。
釉里红是元代江西景德镇创烧的一种釉下彩绘。以氧化钴和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釉里红色料所绘制的釉下彩的装饰, 它以铜的氧化物为着色剂,高温还原后呈现红色。古代瓷工在制作釉里红瓷器时,先在瓷坯上描绘图案,然后施上一层透明釉后,再进窑在1300℃左右的高温中一次烧成。元明时期釉里红器物以碗、罐居多。装饰简单,有缠枝莲、缠枝牡丹、草叶纹等。由于铜在高温下容易挥发,而且在釉中容易扩散,使得釉里红瓷的制作工艺非常难控制。铜红的呈色与加热铜材所得氧化表层(即铜花)的使用的浓度有关,而且必须把它在釉中的浓度控制在千分之几;同时铜花制备颜料时,要研磨得十分细,否则难以形成美丽的红色。烧成温度和气氛对釉里红的呈色也有很大影响,温度过高,铜全部挥发;温度过低,则釉面发蒙,红彩不能呈现出亮红色,氧化气氛或还原不足,易使彩色发暗或发乌。
铜红时窑室烧成气氛要求十分严格,必须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才能呈现红色。它是元代景德镇瓷器中最难烧制,也是最为精美之作。元代釉里红器的胎质一般呈灰白色,釉面以青白釉为主,器底无釉处呈火石红色。铜红原料在烧制过程中极不稳定,窑室气氛稍有改变,其呈色就变得灰暗发黑,或出现铁锈色。还原铜在高温下非常容易挥发,不易做出色阶清晰的图案,所以只能平涂线描,画面比较单调。因此,釉里红器产量非常少,能流传到今天的器物也就更加稀有了!而青花釉里红是指在同一器物上先用钴料和铜料给彩,再罩透明釉,高温下一次烧成的瓷器。由于铜红和钴蓝所需的气氛不同,能同时呈现两种不同的理想色调,就更加困难了。
元代釉里红完整器被发现并见诸报端的不过数十件,其中大体可确定制年代的有两次:一次是韩国新安海底沉船上发现的釉里红诗文碟,烧制时间不晚于1331年;另一次是江西发现的带元至元戊寅(1338年)款的青花釉里红塔式四灵盖罐和青花釉里红楼阁式谷仓。此外,江西高安发现的青花釉里红开光大罐、江苏吴县发现的元釉里红云龙纹大罐等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近二十年来,景德镇窑间有元釉里红残片出土,为研究元代釉里红提供了依据。
明代洪武釉里红传世极少,其胎体细腻,釉面洁白,再和明艳的釉里红相配合,达到了釉里红工艺极高的境界。而且还出现了以白釉铺地剔花填红釉的新技法,所填红釉已经略微高出白釉釉面,这是宣德釉里红的一个特点。由于高温铜红釉烧成难度极大,后世仿品难以达到。
明洪武年釉里红较为盛行,呈色浅红而带灰色。当时的器物釉面有的有纹片。除了玉壶春瓶、玉壶春执壶及口径在20厘米的大碗为釉底外,其它均为糙底。装饰以线描为主,纹饰有缠枝菊纹、缠枝牡丹、缠枝莲等,与元代的人物故事、动物、鱼藻等图案相比,就显得简单了。器型除了瓶、壶外,还有盘、碗、罐等。
随着元青花热的持久不衰,元釉里红更成为热中之热,仿品大量出现。据报刊上有些藏品介绍文章看,大多不可靠。这些仿品严格来讲无论哪一方面都和真品有别,但其中几个地方可特别注意。胎骨过于细腻;底面旋削痕不清或有人为做出窑红的情况;釉层青灰、粗糙、肮脏或干枯,没有透亮滋润感,釉里红呈色暗红或铁红,过于均匀,不见灰黑或苔绿,也无烧飞情况;有些仿品是用其他呈色剂,发色与釉里红不同;纹饰有些采用明清瓷画法,有些模仿至正型元青花画法。 还是附几张图片吧,注意看一下这个釉里红执壶的底,你自己把这把壶和你那把壶比较一下.同样也是瓜棱开光缠枝花文饰执壶,这件是典型的新的,没有收藏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