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回顾——我帮儿子戒网瘾
下面我们将换个角度分析这一案例,先回顾下文章:
儿子在读初二时,成绩一度排名年级倒数第一,因数次参与打群架,沉湎网络,学校几欲开除他。作为望子成龙的家长,我痛心疾首,同时也开始深刻地反省自己,并决心变革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父亲。
仔细追究起来,儿子沉溺网络游戏和我有很大关系。孩子十岁左右,我就给他买了电子游戏机,我的初衷是为了开发他的智力。那几年,儿子星期天及节假日大部分时间都是伴随着游戏机度过的。
儿子十三岁以后,嫌在家里玩不过瘾,就到电子游戏厅去玩。那时玩的是“拳皇”“三国志”一类的游戏,再后来在电脑上玩“传奇”“反恐精英”之类的网络游戏。即便是玩网络游戏,儿子还能照常上课、按时交作业,学习成绩也在中等偏上,因此网络这个问题,也始终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
孩子暴露出问题、迸入恶性循环是在初一上学期后半期。那一阶段,儿子上课打不起精神,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直线下滑。老师通知我到学校,把孩子的问题抛给了我,我开始对孩子施压。
起初我对孩子进行说教:“都上初中了,还那么不懂事,是该用功的时候了。”努力几年,考个理想的大学,才能彻底改变命运。”稍后当我得知儿子频频上网打游戏,还有旷课现象时,我就找他兴师问罪了。“你真是扶不起来的阿斗,这种学习态度,对得起谁?你看人家××,入学时成绩远不如你,现在把你远远甩在后面,你连一个女同学都不如,一点都不觉得汗颜吗?”没想到他不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越来越变本加厉了。每天玩大半夜还嫌不过瘾,时不时还玩通宵。接下来两次比较大的考试,儿子均为班上倒数第一。
接下来的事情更让我备受打击。儿子因数次参与校内、校外打群架,两次被学校提出劝退。其中一次后果比较严重,儿子为了哥们义气,被同学叫到校外打架,并致外校同学受伤,为首的两位同学被学校开除。学校曾考虑开除我儿子,我好话说尽,还给学校写了保证书并承诺配合学校搞好孩子的教育,政教处才同意让儿子留校察看。
经过冷静分析、认真反思,我意识到,自己还是没有从内心深处理解孩子,也没有从本质上把“网瘾”这个问题看透。
网瘾究竟是什么?我给它下了一个定义:网瘾是孩子对错误家教方式的一种抗争手段;网瘾是孩子丢掉理想信念后精神寄托的另一种方式;网瘾是孩子渴望被认可、追求成就感的非理性选择;网瘾是孩子精神长期压抑后的一种心理宣泄。
实践证明,我的定位是准确的,孩子曾在一篇日记中吐露了心声:“父母老师都是势利眼,在意的永远是学习成绩,根本不在乎我的感受。为什么节假日我不愿回家?我觉得那个家不属于我,甚至离我非常遥远。为什么我要去玩网络游戏?因为我需要在虚拟中寻求成就感。我明明知道那是虚幻的,但那里的人理解我、懂得我。为什么我要和别人打架?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既然我不能让你们正眼瞧我,就只好惹是生非让你们关注我。
学习成绩好能得到认可,打架滋事同样能得到这些东西。那时一帮兄弟围着我转,不少女同学也羡慕我。虽然在老师眼中我是差生,但不少同学却拥戴我。我的慷慨、仗义也是出了名的,凭着这些,我在学校照样有一定位置!”
当我用一种宽容的心态,设身处地地站在儿子的角度感受,才认识到孩子在初一出现问题是一种必然。随着初中阶段课业负担的加重、知识量的加大、知识难度的提升,一个初中生要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我们疏忽了孩子从小的教育,在孩子积蓄成长力量的关键阶段,却整日忙于事业,给孩子情感关爱不够,精神支持更不够,进入初中后,面对学习上的压力,孩子选择了逃避。人是需要被别人认同的。孩子在学校及在家中都不被认可、没有成就感,但他在虚拟世界就不一样了。由于他玩游戏比较早,技术娴熟,角色上的成功让他频频享受被认可的喜悦,他在网络上有一定的地位,那些玩家特别崇拜他。玩游戏让他很有成就感,因此,他喜欢上网就不足为奇了!
这样一分析,我认识到,问题反映在孩子身上,但病根却在家长身上,最早,是我让孩子玩游戏的,前一阶段,我又把网络游戏视为洪水猛兽,对孩子上网采取的是粗暴干涉甚至是围追堵截的方法。这样做,不仅把自己搞得心力交瘁,孩子也会越来越沉溺网络。接受以往的教训,我采取了和过去截然不同的方法,教育态度从过去严厉呵斥的北风转变为温暖亲切的南风,心理学上称之为南风效应,没想到一段时间后居然收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天在和儿子交流时,我郑重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现在爸爸想明白了,你玩网络游戏自有你的道理。存在即合理,爸爸尊重你的选择。从今天起,你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要玩就玩尽兴,再不用顾虑爸爸会干涉你了,爸爸决不食言。”
我说这番话既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入思考后做出的理智决定。以前我使劲反对孩子玩网络游戏,孩子不但没有收敛,反而玩得频率更高、时间更长。人的本性是:你越控制某种东西,他越渴望某种东西。现在不控制了,他轻易就能得到,还有必要贪婪吗?事实表明,反对并干涉孩子上网,实际上是对他上网欲望的鼓励和强化。放手让孩子玩,实际上是对孩子玩网络游戏兴趣的弱化,是釜底抽薪的举措。再者,我把选择权交给孩子,这里面包含着对孩子的理解、尊重和信任。我相信我的儿子是好孩子,他从骨子里是渴望进步的。
理清了思绪,内心就有了力量,孩子再怎么玩游戏,我都能心平气和对待,不会乱了方寸。有一次,儿子在网吧整整玩了一夜,第二天回家后,我出奇地冷静。我对儿子说:“爸爸不反对你玩游戏,只是担心你的安全。昨晚自习后,我一直在等你回家。有个风吹草动,我就去开门,结果是一次次失望,为了等你我一夜没合眼。只要你给我打个电话,告诉我你在什么地方,我就放心了。”儿子没有说话,但我能感受到,有一丝抹不去的愧疚挂在他的脸上。
进入初二下半学期,随着儿子阅读习惯的逐渐养成,我观察到儿子连续二十多天没有进过网吧。我每天都压抑着内心的惊喜。一天晚饭后,我漫不经心地“提醒”儿子说:“这些天咋不见你玩游戏了呢?”正在读书的孩子连头都没有回,淡淡地说:“我现在觉得网络游戏太幼稚,没啥意思!”
接下来,奇迹出现了。儿子对妈妈说:“我真算服了,老爸和以前判若两人,这么大的事竟然没责备我一句。我再不刻苦学习,真说不过去了。”
后来我给孩子买了智能家教乐辅通,辅导孩子做课后作业,儿子进入了健康成长的快车道,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拼命地弥补以前的欠账,有什么不会的问题就问乐辅通,学习成绩节节攀升。
儿子从一名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把沉湎网络、全年级排名倒数第一的问题少年,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学生,这在所有老师和同学眼里,都是奇迹。
文中的爸爸的教育方法的改变为什么能让孩子有如此大的转变,让孩子从班级倒数第一变成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结合文章494楼《再谈青春期孩子发展特点及对策》分析原因:
(一)家长的教育从没有遵循家庭教育原则到自己设计了符合孩子成长规律和家庭教育原则的教育方案。上小学的孩子比较适合圈养的教育模式,而爸爸却使用了放养的教育方法,任由孩子沉迷于游戏;等到孩子进入初中后,应使用放养与圈养相结合的模式时,爸爸又严格压制孩子,而青春期的孩子独立意识增强,若遭到压制、束缚,就会逆反,如文中孩子经常打架。爸爸意识到错误后,找到自己的教育问题,及时纠正,制定出以“南风效应”为主的教育方式,使得孩子慢慢戒掉了网瘾。
(二)孩子的学习状态从基本不学转变为主动学习。孩子基本不学时,根本谈不上学习效率;被动学习时,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的督促下学习,虽然效果差,但也比不学的效率高3倍以上;而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带着兴趣和求知欲去学习的,因而效果就好,学习效率是被动学习的3到4倍。文中的孩子从原来的基本不学到主动学习后,学习效率提高了至少9倍左右,成绩自然会大幅提高。
(三)智能家教乐辅通帮助孩子会学习,使得孩子成绩能够稳步提升。文中的孩子主动好学后,在乐辅通的帮助下,学习中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在学习重获得成就感,从而建立学习信心。并且成绩有所提升时,得到父母、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使得学习更有积极性,最终形成良性循环,孩子自然就会从倒数第一变成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了。如果孩子有了主动学习的意愿与行为,而不会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就会挫伤学习信心,影响学习主动性,不少孩子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学习积极性又大幅下滑,影响了成绩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