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夫子老先生七十高寿尚不辞劳苦,游走盐亭山水,为在外网友们拍下图画,以宣传家乡。
闲人曾在《盐亭闲话》中写有盐亭八山,所谓凤凰光禄 、负戴紫金;所谓龙翔鼓楼、女徒蚕丝。
然不为兄说,相对于人文历史为名的盐亭八山,更喜欢自然风光出采的山脉。盐亭以自然风光
为显著特点的山:志载有二:一是龙固山。“在县西北七十里,山高四里,四面悬绝,可以固守。
但风景最有特点的还是五面山。
县志曾记’五面山八景。
1、虎洞苔封。2、石泉珠滴。3、土钟突兀。4、白石精莹。
5、龙洞云深。6、龙潭月映。7、石窟僧开。8、石溪龙伏。
而且每一景都有具体文字详细介绍。占很大的篇幅(要知道其他山只有一两行)。
从文字看:山有洞,有怪石,有泉,有溪,有潭,人迹少至,云雾迷蒙。隐约有仙气。
而且此山有大量美景的同时。还有文同曾游玩于此,作了可称为文同代表作的一首诗:
新睛山月 诗 文同
高松漏疏月, 落影如画地。 徘徊爱其下, 夜久不能寐。 怯风池荷卷, 病雨山果坠⑴。 谁伴予苦吟? 满林啼络纬⑵。 【注释】(1)病雨:受了雨的损害。②络纬:草虫,一名络丝娘。
文同这首咏新晴山月诗,用苏轼的一句话说,就是像王维一样,“诗中有画”。而要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最好先读一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
首联是主画面,也最富诗情画意。特别是“漏”这个动词,简直妙不可言。常建有“松际露微月”,意境虽然相近,而“露”远不如“漏”来得空灵洒脱。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对月光的描写,非常明显是受此影响,将这一美妙的意境演绎为一段最富诗情画意的散文。“画”这个动词也用得不错,拟人化的运用,使月有了人性。
颔联将自己也画了上去,这如画的美景,诗人能不钻进去吗?不但钻进去,而且徘徊流连,连睡意都没有了。颈联再添上荷塘,微风荡漾,荷叶舒卷,别具情趣,也使画面有了动感,更富立体感。
但诗毕竟和画是不一样的,光有色彩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声音,这样才能做到有声有色。这首诗写“声”很有讲究,采用的是由低到高,逐渐增强的手法。起先是微风摇曳松枝的细响,然后加上明显的山果坠地声,最后添上诗人自己苦吟和络丝娘鸣叫的合唱,一首月光交响曲进入了高潮。《荷塘月色》在写蛙声时对此也有所借鉴,由于心境不同,变化较大些。
其实,苏轼“诗中有画”的评说,从今天来看,是不够准确的。应该说是诗中有电影,或者诗中有电视,因为只有用影、视的表现手法,才能将这首诗完美地体现出来。
表达了作者在美丽的山林的月夜景色下不由得伤感之情,一种找不到志同道合的同路人的孤单落寞之情。
闲评:今人多知文同的绘画造诣是:胸有成竹。 而文同在诗作上成就,当时像苏东坡,司马光等人,都以“新睛山月”来定位文同的为人与他的诗作形象。一般说来,在文同众多的佳作中,这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首。
本帖最后由 九龙闲人 于 2013-6-18 00:05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