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第二杜甫草堂“升级”
人们都知道成都杜甫草堂,却很少有人知道在三台县也有一座杜甫草堂。近日,相关专家组来到三台梓州杜甫草堂,进行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初验工作。专家组按照《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和评定》国家标准和《旅游区(点)质量等级评分细则》对梓州杜甫草堂景区软、硬件设施设备等进行了详细考核评分后,准予通过验收。
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梓州(治地今三台县城)分置剑南东川节度,管辖十五州八十九县,使梓州成为蜀中居第二位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与西川节度使治所的成都分治全川。据史载,公元762年,弃官入蜀的杜甫又遇战乱,无奈之下的杜甫只好从西川节度使治所的成都流亡到东川节度使治所的梓州。“五年客蜀郡,一年居梓州”,杜甫在梓州前后共生活了一年零八个月,留下了近150首诗作,其中包括被后世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现在的梓州杜甫草堂是在明代所建工部祠堂基础上,于八十年代在三台县城西牛头山上重建的仿古园林建筑群。是继成都杜甫草堂之后的四川第二大杜甫纪念堂,而杜甫在如今草堂所在地的牛头山就留有“青山意不尽,滚滚上牛头……花浓春寺静,竹细野池幽”的诗句(杜甫《上牛头寺》)。草堂内有诗圣生平馆及诗史堂,在后院碧绿的荷池中伫立着一尊杜甫的全身塑像,诗人抚袖昂首,满含忧患的双眼遥望着远方,充分展现了杜甫在梓州的一段寄人篱下的悲凉经历。公元770年冬的一天,杜甫在离开四川后,终因病痛缠身,穷困潦倒而客死于湘江上的一艘小船上。"青春作伴好还乡"对于杜甫来说,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
如今的梓州杜甫草堂绵延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在诗史堂里共收集了杜甫在三台吟赋的诗词100多首,其中很多诗词里表现的地名现在都还能寻觅到踪迹。梓州杜甫草堂的提升则表现了人们对杜甫的敬仰和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