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涌泉月嫂”
“涌泉月嫂”是涌泉街办为促进当地失地农民就业而努力探索的一条就业途径。如今时间已过去 4年,“涌泉月嫂”是否如当初预想的那样成为了涌泉的一个就业品牌,真正帮助当地进城农民实现充分就业了呢? 今年40岁的彭美菊,土生土长的涌泉人,现在是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一名保育员,也就是人们俗称的“月嫂”。其实在接触母婴行业以前,彭美菊是一个打了20多年工的制鞋工人,后来厂子不景气,只好回家待业。201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彭美菊参加了涌泉社区教育学校组织的母婴职业技能培训,从此,她就从一个低技能的制鞋工开始步入了专业的母婴护理行业。 经过初级培训班的学习,彭美菊顺利通过了考试,获得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颁发的初级保育员证。现代保育员的工作已经不是传统观念中的保姆概念,它涵盖了多技能、多学科的知识,而且需要很好的耐心和爱心。 彭美菊现在在医院工作收入很稳定,扣除医保社保后能拿到2000多元,如果她愿意去私人家庭服务,那待遇还会提升,而且现在做的工作也是她自己喜欢的事情,对此,她很满意。 彭美菊所在的涌泉街道,失地农民较多,且多为四零五零人员,就业难度相对较大,所以涌泉社区教育学校就在发展家庭服务,做好就业培训方面承担了相当重要的职能。 让社区待业居民能在自家门口接受到专业的母婴知识培训,最初则是通过社区学校引入专业育婴培训机构代理点进行教学,经过前期经验积累,2012年,涌泉社区学校与成都新华亿公司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创办了涌泉街道新华亿母婴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这也标志着“涌泉月嫂”就业品牌的打造,通过前期两年多的探索实践,开始步入规范的发展轨道。 培训基地目前软硬条件雄厚,经过培训合格的人员由公司实行员工制管理,面向社会提供母婴服务,实现学员就业。也就是说,“涌泉月嫂”的打造出炉从培训-考核到就业,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下一步,涌泉街道母婴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将更加注重护理人才的高端化和专业化素质培训,以对应当前更加成熟高端的母婴市场需求。 涌泉街道母婴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自成立以来已开展各类培训活动20余期,培训各类人员达700余人次,其中培训母婴护理员近300人,绝大部分实现了就业。 对于“涌泉月嫂”4年之后的回访和再调查,应该说涌泉给群众交出了一份比较满意的答卷。在涌泉社区学校的指导支持之下,在母婴培训基地的载体支撑之下,相信“涌泉月嫂”的市场前景将一路看好,牌子也会叫得更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