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上]
何祖云那时可是一个英俊的少年,那年头“读书无用”,回家参
加生产队的劳动还可以混点工分,他还管理头我们见了都害怕的一头
大牯牛,负责每天的喂养,放牧。老头子[何队长]管教又严,所以自
小就养成了勤劳的习惯。繁重的劳动也使他过早的衰老了,几乎成了
老人,这就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真实写照。也是山里人普遍早
衰的原因----一个四十几岁的黄姓社员,看起来就在六十以上。特别
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生产方式落后,科技无从谈起,
大量的出勤花在“学大寨”“改田改土”的无用功上,山区主产是玉
米,相对于其它农作物来说,对土地的要求不高,加上没有水源,基
本是靠天吃饭。任随你怎样“改田改土”根本问题没有解决,土地翻
来翻去还是原样,对于粮食产量的提高等于白搭。上面随时来要“改
田改土”规模数量,就从不在“因地制宜”上想想办法,劳民伤财不
见功效,整天搞得来疲惫不堪。这就是“农业学大寨”生搬硬套一个
模式的恶果。我这个城市青年所见到的农村现实----一个必须付出极
大努力方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准的社会----至少当时我是这么认为的。
那时的劳动日值等于0.17元,可见实际情况的艰辛!知青一般来
说还有家庭的支持,困难点的家庭的知青,也就不免干点违法的事了,
这也是对现实的一种反弹!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这次返乡所见,以前种玉米的荒山,退耕还林,效果凸现,树木
葱茏,满山青翠,实是分田到户的功业!也是“因地制宜”最好证明!
[ 刚才突然掉线,又重打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