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亭闲话之:盐亭三才陈书篇
、
三、康熙进士 盐亭诗才
乱世起英豪,盛世出才子。盐亭三才分列于唐、宋、清三个鼎盛朝代,国力正处于上升初期。顺天应命,盛波弄潮,透过厚厚的历史书页,发出了他们个人灿熠的光华与逼人的才气。
赵蕤与文同的才学,天下闻名,唯陈书鲜为人知。仅盐亭而言,了解与研究陈书的人也廖若辰星,更不足邑人之外。盐邑学人蒙文通、杜达夫、蒙吉甫、刘泰焰诸君对保存与传承陈书的《鹃声集》作出抢救性的贡献。然陈书的生平事迹依然知之无多,寻于县志只言片语,简略小传。
闲人寻到《陈家浩陈氏家谱》,得知此支始祖登科系奉旨驰驿、护送书公灵柩入蜀归葬的一些史料。又访得支离零落、真伪并存的陈书故事,与陈家祠堂建祠源流碑和进士坪书公碑文两相核对。一年期余,对书公一生,大略掌握梗概,今方敢落笔。
、
一、书香门弟、盐邑世家。陈氏是盐亭大姓,分居盐亭40多个乡镇近百个聚居点。盐亭直接以“陈”命名的地方达80余处。书公所属明洪武初入蜀的西盐陈氏支系。世代缙绅,衣冠济济。入川四世祖陈万正为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举人;八世祖廪生陈绳祖;九世岁贡生陈四如;陈书之父廪生诰封明征仕郎陈四聪;医官陈四明;陈书为入盐十世,皆光耀一邑,享祀乡贤。
、
陈书,字御简,自号丹书氏、思泾子。清顺治十三年(1656)冬月生,妣王、刘氏,育二男长景锜次景镐。实际上到陈书父亲四聪这一代,恰逢明未清初,国势动荡,家道也就败落了。陈四聪虽为明朝廪膳生员,不得以行医养家糊口。
陈书童年很大一部份时间还在母亲司马氏娘家陕西泾阳渡过。和母亲一起在泾阳的孩提时光,是陈书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故陈书常在诗中自署:思泾子。陈书十三岁时,司马氏因产后中风,不治而殁。草草埋藏母亲后,陈四聪带着陈书及几个弟弟返回家乡盐亭。
母亲的早逝是陈书人生中的第一个沉重打击,再加之是长子,让年轻的陈书过早地就多了一份成熟、懂事与责任心。陈书日常辅助父亲打理家务,空余便发奋攻书,回盐两年以十五岁的年纪参加府考,考得了生员资格。正当陈书为了理想,积极为乡试作准备,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降临了,并彻底打乱了他的人生。
、
二、执笔从戎、三藩平乱。公元1673年,年轻的康熙帝已剪除专权的螯拜集团四年,帝权在握,英明果敢。他一面与三藩进行波云翻谲的政治斗争;一面调配军力,作好彻底解决三藩的准备。是年,陈书十八岁,见朝庭招兵。不知是有建功立业的壮志;还是仅作为一个普通盐亭娃寄参军改变自己人生命运的现实想法,陈书毅然执笔从戎。
形势急转直下,是年八月康熙遣官分至云南、广东、福建,进行撤藩。十一月 吴三桂杀巡抚朱国治,举兵反叛。陈书随部队被派往福建。18岁的他此次离乡,直至30岁时返蜀归盐,陈书有长达十二年的军旅生涯。其中,前八年没有跟家乡通过一封信。
就是在这十二年中,陈书以诗当日记,写下自己的悲喜与惆怅;以诗作轶史,记录战事惨烈与八旗兵的骄横;以诗为良友,慰藉军旅行程的寂寥;以诗传情谊,与朋友答唱互赠。这十二年苦旅,成就了鹃声集,成就了陈书的文学声名。
、
平三藩的战争并没有长达十二年,四五年就拿下了耿精忠,八年彻底拿下吴世藩。战事残酷,陈书本人也曾受伤几死,退避禾坪养伤。余下的时日多是驻防与换防。
闲下来的陈书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力求作为。“每负凌云志,常存栖凤思”。两次思谋归蜀,未果。可能是不被长官批准,26岁的陈书作《恨》诗中感叹“黄梁得失两悠悠,几许英豪空白头,且趁恨时题恨句,百年留与后人愁。”
这四年陈书也曾寄望于通过战友、诗友与长官获得一些推荐与发展机会,借工作之机周游湖广与福建,写了很多文人酬唱交游诗。
可冰冷的现实最终让陈书明白:军人靠军功;文人靠科举,况他一介书生呆在军营,空有一身文采,一没有过硬的“文凭”;二没有显赫的关系;后台与人脉这些词语对他当时来说,那是遥不可及。
绿营终不是他施展才华的地方。陈书很怅惘。
、
三:康熙进士、中书舍人。康熙二十四年,30岁大龄青年陈书返蜀归盐,回乡尽孝完婚,并在家乡酬诗交友。康熙二十六年,陈书便得乡荐为举人,远赴京城参与第二年的“全国统考”----科举考试。康熙二十七(1688)年,33岁的陈书登三甲榜71位。返盐省亲,朝命授内阁中书,檄催到职。从此就开始了他的京官生涯。康熙三十三,39岁的陈书补内阁撰文舍人。后擢礼部郎中。
盐亭在唐宋明这些朝代,进士层出迭起。可终清一朝近三百年间,唯文进士两名,陈书赫然在首,显得尤为稀罕。
、
陈四聪的简介归在人民部、忠孝志,云其“事亲至孝,孺慕之思、垂老不忘,尤好奖进后学士林,奉为楷范。祀乡贤。”而对陈书的评价是“书纯孝酷似其父,而和婉过之。”可见陈书是一个孝顺、俭让、温婉、平和的人。又言其“凡所言行,无巨细,夜必焚香书之,数十年如一日。”可见陈书是一个认真、谨细、坚持、刻苦和有良好生活与作文习惯的人。
我们不难看出陈书是一个兼具真才实学却又不高调嚣张的人。这些优秀品性跟他的自幼的良好家教有关;跟他十二年当兵的生涯也有关。
而这些优秀品质同样也适合在官场发展。“冢宰熊公器重之,条陈时政熊公悉代为启奏,见诸施行。”是说陈书受到冢宰熊赐履的器重,条陈时政,依着陈书的建议施行。熊赐履曾任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并进入内阁先后任翰林院掌院学士、武英殿大学士、东阁大学士(都是正一品)等,略同旧时太宰。陈书当然也就官运亨通,锦上添花。
、
然在此顺水又顺风的情况下,为何陈书官职却终于礼部郎中呢?
闲人常存此问于心。在六部:一把手尚书;二把手侍郎;三把手郎中。旧志称为“陈仪部”,仪部是礼部所属四个部门之一,也是郎中的别称,职位功能略等同今国务院各司的司长。
后来找到两点理由:一是丁忧。陈书擢礼部郎中时,已四十余岁了,数载后书公47岁左右,逢父亲去世,作为孝子的陈书按律丁忧27个月,离任三年,回乡守孝。这难免不影响仕途发展的连贯性。二是生病。书公服满进京后疾,常服汤药。意即陈书回朝后便得了一种需“常服汤药”的病,看来病得不轻。而且不久(也不知多久)便疾沉,最后病殁。
陈书的寿辰闲人推测在50至56之间,不会超过56岁。
、
四:身兼四绝、鹃声六集。从陈书的一生可以看出:御简有出世之才,遂兼四绝:一曰德让,二曰孝友,三曰诗文,四曰书翰。这里重点聊下他的诗文书翰。
、
陈的诗风多感情沉郁、发语凄婉,注重写意现实,同情生灵涂炭。故书名鹃声集,人称丹书氏。一则标明自己籍贯巴蜀,二则碧血丹书,以内心的热血为社会底层的自己与人民发声之意。泰焰先生以为,“恰似杜鹃啼血,声声哀楚,故集号曰鹃声”。并言其诗在内容方面:有的描写感时伤乱、生灵涂炭之悲愤;有的抒发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之怅惘;有的陈述思亲念友、去国怀乡之愁怨;有的记叙战乱荒年、樵夫耕叟之困厄;有的痛诉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之凄惨;有的揭露军队烧杀抢掠、战事扰民之罪行;也有涉及南国风光、秀丽山水的赞咏。
在艺术水平上,泰焰先生评:陈诗字句铿锵、清新隽永,情思真切、感人肺腑,充满鲜明的时代特色,不失唐宋诗词之风貌,堪称清代诗坛之佼佼者。
、
相传陈书有鹃声六集、鹃声旧草、漫笔亭诗草等各种版本诗集,蒙文通记“闻邹晨曦君言,曾于周缉熙案上,见鹃声集数巨册。”外陈书还有文集,著杂文、小品与政论。以书公之勤奋,著作甚富,不难理解。晚年丁忧,山居多暇,又自己整理诗集,删改十之六七。惜几经世乱,遗踪难觅。幸前文诸贤,将所存残鹃,搜集整理,点校重编,一九八五年刻印成册,乡邦文献不致沦没。后人当续求寻访,以成完璧。
、
陈书的书法。旧志言“能文,工书翰,凡撰制诰及宫禁王府屏联,多出其手。” 从这段文字可以得出他的书法,为世人所赏,一墨难求。仅从“内阁撰文舍人”的身份也可以看出他的书法绝非凡品。
民间传说得到这样的职位,也跟他的书法有关:陈书参加科考时,住宿在王皮匠店中,为王皮匠之请写了道招碑,是年京城大火,烧街数条。康熙视察灾情,发现唯王皮匠这道牌匾未燃,询问缘由后,是新科进士陈书所写。后认定他的书法能避水火,于是朝命急催,委任内阁中书,专门起草书写诏书。在盐亭周围许多寺庙,如上乘寺、东光庙、海门寺、高山庙等都留下陈书的楹联墨宝。
、
要是没有《鹃声集》,陈书不过系一有优良品性的士大夫耳。透过鹃声集,看到陈书的思想,整理陈书的事迹,时空对话。我们会更深刻的理解,陈书正是范仲淹式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好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盛世英才。
、
2011年3月28~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