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扫一扫 下载APP
微博扫一扫 关注微博号
微信扫一扫 发布留言帖
西充,位于四川盆地中偏北部,地跨东经105度36分4秒至106度4分7秒,北纬30度52分4秒至31度15分7秒,东邻顺庆,南接嘉陵,西南连射洪、苍溪,西靠盐亭,北与南部接壤,幅员面积11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4万亩。辖6区,47乡镇,603村,5675村(居)民小组。总人口65。28万人,农业人口占90%。县人民政府驻晋城镇,在县境中南部,距成都309公里,距南充36公里。
地饶物丰,多有胜迹,主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苕、辣椒、柑桔、蚕茧、油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地下储藏石油、天然气等矿产,盐卤砖用粘土、含铺页岩、建材砂岩。境内有凤凰山、化凤亭、将军碑、青龙湖、油井塔、百福松、凤凰烟雨丞相牌坊、宝马渡等众多景观。
崇教尚学,代涌英豪。勤劳勇敢、热情好客的传统美德百世流芳“穷不离书,富不离猪”的治家训条世代相传。素有“文化县”之美誉。多著书立说之先贤,慷慨悲歌之志士。汉代有“诳楚存汉”的大将军纪信,三国有“全国之功”的政治家谯周,唐代有佛教第五祖师圭峰何炯,宋代有书写和绘制《妙法莲花经》的何子芝夫妇,元代有尚书马廷用父子,近年有共和国副主席张澜、民主革命家鲜英、无产阶级革命家于江震,“保路运动”先锋罗伦以及为民族复兴而贡献聪明才智的高级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群。
天酬人勤,经济起飞。实施“产业化、民营型、卫星城”发展战略,建成了粮食、棉花、油菜、 蚕茧、生猪、家禽、辣椒、柑桔、蔬菜、水产等商品基地。年产棉花0.36万吨,蚕茧0.3万吨、辣椒26万吨、 油料1.78万吨,水果3万吨,出栏肉猪50万头,小家禽280万只。国优脐橙“青三九”畅销全国,优质辣椒“二荆条”辣遍亚非拉。农民人均占有粮食454公斤,纯收入1457万元。机械、食品、化工、丝绸、建材等行业初具规模。川北风机畅销全国,川沱酒荣获四川名牌,“梅喜”牌烟花荣获部优,丝绸产品出口东南亚。个体私营经济异军突起,商贸流通日趋活跃,经济在腾飞之中。
路畅村通,环境优越。国道212线纵贯全境,建成高等级公路47公里,实现乡道油路化。邮电数网工程投入使用,移动电话、无线寻呼覆盖所有乡镇。水、电、气供应充足,四平方公里城南新区建设拉开帷幕。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扫除文盲达标。 医院创二甲,卫生防疫全国先进。县政府确定了以大开放促大发展的策略,制定了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的16条优惠政策,一个开明开放的发展氛围已经形成。
下载APP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81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全部评论 按赞排序
西充县内共有24个民族,以汉族为主,占99.8%;少数民族有彝、傣、回、藏、壮、苗、满、白、布依、维吾尔等23个民族。
简直就是在放屁 西充哪有什么少数民族
这是西充哦,漂亮
在外奔波十几年,第一次听说西充有这么多留恋的地方1
真没想到我们西充还有那么多好玩的地方,有时间回去一定好好玩玩!楼主辛苦!
希望楼主能多传几张万年山的相片上来,在此感谢!!
受教了,
祝家乡乡亲好!
风土人情
此“卖娃垭”位于西充县紫岩乡场头,一棵巨大的黄葛树下,“卖娃垭”石碑分外醒目。据当地人介绍,2000年初,当地一农民在黄葛垭处无意发现露出一个头的石碑,上面有些许残缺的字。经人仔细辨认,上面有“卖娃”等内容。后来人们将此石碑挖出来,才发现这是一块记载当年在此地卖娃儿的石碑。在当地,黄葛垭早就有“卖娃垭”一说,但却没有相关记载,此发现将这一说法予以确认。
据该石碑记载,黄葛垭原名“大王垭”,其卖娃儿的历史始于明成化十四年。当地一进士深为此风郁闷,于是将此垭更名“卖娃垭”。据当地老人回忆,旧社会时,这里的黄葛树下是一个颇具规模的人口市场,辐射四周好些乡镇:卖娃儿的人家将要卖的子女带到这里后,在其头上插上草作标识,经买卖双方讨价还价后成交,买主即将人带走。遇到太小的娃儿卖不脱的情况,有的父母就狠心地将其丢在垭口,听天由命。因此,此处又叫“丢娃垭”。当地人时兴过农历“二月二”,这天,一律不下地劳作,于是这天便成为当地买卖娃儿的交易日。
为让后人不忘这段历史,当地政府特在黄葛垭立下这一特殊的纪念碑,以示后人。
紫岩,在西充县城以北30公里,原名紫岩乡。在清代和民国时期,有个“娃娃市”,专门买卖儿童。该市在紫岩场东端垭口的一株大黄桷树下,故又叫:“紫岩卖儿垭”。
娃娃市的由来和始于何时,无从查考,但据长者言,迄今已有300多年,终止于解放前夕。其名声盛传于川
小时老人说的:“二月二,紫岩庙,卖娃儿”。解放前西充民众太贫困了。
在西充变化太大了,西充的现在是比少说20年前好的太多,但是现在城市规划好了,生活条件改善了,物质文化生活丰富了,老百姓结果怨声载道更浓了,强烈了,为什么?......
“一定要把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的事情办好,一定要把西充建设好。”--胡锦涛 2004.8.14
不要辜负中央和我们这些足外西充人的希望,之所以我们要背井离乡,因为西充那个时候太落后了......到现在很多西充人教育孩子,好好读书,将来不要回西充,嗨......心酸!
楼主搞得不错哈,今后有这样的好东东多发发哈!感谢感谢
离开家乡西充很多年了,总能听到同乡们谈及县里的种种变化:街道宽了,楼房高了……。唯一没变的是,群众对某些地方政府,基层干部欺诈百姓、官官相为、谋私不为民、等等等等作为的怨言愤怒声依然不绝于耳。作为一个农业县,庞大的农民群体,我们的父老乡亲,他们仍艰难度日;年轻,体力好的还能在外打工过上好点的日子,没有能力走出家门的仅靠薄田薄地为持家用,遇上天灾疾病什么的只能喊天怨地。而我们的政府要把人民的苦难当作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之路还长;这是我们时刻所怀念的故乡的莫大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