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大奖得主沈鐡梅率重川人马在成都以记念竟华老师85诞生的名义演出五天。成都观众趋之若鹜,众说纷纭,反响激烈,蓉城刮起一阵沈旋风。活动之前先造势,拜访成都的老艺人杨淑英,兰光临,请吃饭,发表亲切,谦虚的讲话。演出不在锦江,省川,艺术宫,,,,,,,。而安排在川校礼堂,给母校一个面子。又邀请同门师姐妹友情出演,老年人票价8折,,,,,,。策划是高明的,演出是成功的,影响是巨大的,面子是挣足了的。成都的川剧界是有点尴尬的。主流媒体不怎么报道(成都的广电,报纸),省川,市川的两个陈院长,一个下乡,一个赴京。也没有看到成都的文化界对鐡梅,重川的到来召开甚么研讨会,交流会的。
但又不好说得。人家记念恩师,发扬竟派艺术,说明尊师重教,不忘本,咋好说呢,
一个成都本土的川剧艺人,由重庆剧团到成都来开记念演出会,其味深长,说明什么?说明川剧不姓川了,姓渝。重川是西南唯一一家保留的川剧院团,成都,省川只能以研究院的名义存在。
比甚么,比实力,比水平吗?
重庆川剧的整体实力比不上成都。我这次看了重庆的5场演出,有体会。
重庆的行当不配套。缺老生,找不出成都如杨昌林,萧方云,付永鑫,,,,,,这种高水平的老生。
缺花脸,王涛的水平只相当于唐小平,比不了何伯杰,王厚胜,孙普协,,,,,,。(有花脸的炸音,霸气)
这次重庆演的金山寺比省川,成都的差得远,许仙,法海一付穷像。
铁梅的腔好,表演好,但武戏不行。巧茹,何玲,玉梅,,,,,,,同是梅花得主,但文武都来。
所以,消极回避不足取,主动出击才是上策。
最好的办法就一个。唱对台戏。你在川校演,我就在锦江,省川安排名演员,演拿手好戏。观众饱眼福,演员挣工钱,
领导整业绩。(上世纪40年代,梅兰芳,程砚秋就在上海的黄金大戏院,天赡大舞台大演对台戏。程砚秋最后拿出撒手简,连演10场锁麟囊,将包银换了27根金条,由弟子王吟秋成入银行。)成都岂不是借船出海,搞一场哄动全国的文化大餐活动。借此证明,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川剧还是姓川。只有文化市场的竟争,才有文化艺术的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