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7656|评论: 22

乐山十大孝子,十个感人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16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23.jpg

虎头山下孝媳妇

记峨边彝族自治县新林镇水井村吉克毛尔

“要不是我的媳妇孝顺,我那年都死了,坟上的草的长都不晓得长好深了……”说起儿媳妇吉克毛尔,今年86岁的峨边彝族自治县新林镇水井村村民王席章脸上爬满了笑容,心里乐滋滋,在村里提到吉克毛尔,不管男女老幼,没有不夸赞、不佩服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18岁的吉克毛尔从遥远的凉山州美姑县嫁到位于虎头山下的新林镇水井村,与老实憨厚的汉族小伙张文贵结为夫妻。25年多过去,夫妻俩相敬如宾,尊老敬老,勤俭持家。 老少三代生活其乐融融。从嫁进张家那一天,吉克毛尔便把婆母当做自己的亲妈一样,家中大小事都要先和婆母王席章商量,请婆母拿主意。长期以来,王席章有病要身,而丈夫身体也不太好,家中重活便落在了吉克毛尔身上,但吉克毛尔毫无怨言,干完田里的活,又操起煮饭洗碗、洗衣、喂猪牛的家务事。随着婆母年纪起来起大,吉克毛尔对王席章的照顾也越来越周到。婆母牙不好,吉克毛尔不管是煮饭、做菜,总是煮?炖烂,让王席章吃得舒服些。

   早晨给婆母梳头、晚上打洗脚水,这是吉克毛尔每天的“必修课”。“妈的年纪大,手脚不便,我不给她梳,她咋梳得好嘛。冬天天冻,脚烫热火了睡起才不冷。”吉克毛尔说。

吉克毛尔家并不富裕,全家收入就靠种地和喂牲畜。但吉克毛尔对婆母却舍得花钱,给婆母备足了营养品和零食,即使农忙季节,也抽时间到集镇上去买,后来,女儿在城里打工,实在忙不过来,也是传呼带信,让女儿买来带回来。              “每个季节,我都给妈做套新衣裳。我穿得烂点都没关第,我要让我妈穿得干干净净。”吉克毛尔的衣服再旧也舍不得置新的,但给王席章买衣服她却从不心痛。

王席章身体不好,由于家离医院远,为让婆母的伤风感冒之类的病及时得到治疗,吉克毛尔便在家中随时备好常用药品,婆母一旦犯病,就及时让她服下。如果是病重,她就背着婆母翻山越岭到几公里外的医院去就医。为给王席章治病,她还想方设法筹钱,把王席章带到县医院和市医院治疗。不仅对婆母如此,公公生前,她也一样对公公非常孝顺。她公公爹要死是时候,当时张文贵没有在家,她还是背上背下,永乐(金口河区)也背起去(求医),那时很少赶车,背起来、背起去的,她就有这样的信心,给她的一样的找不到第二个”邻居张文均老人。

1999年的一天,王席章突发疾病,昏迷了过去,而此时丈夫正好不在家,吉克毛尔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她是一边哭着不断的喊“妈”,一边掐着王席章的人中穴,终于从死亡边缘将王席章拖了回来。年老体弱的婆婆因疾病卧床不起,吃饭、穿衣、梳头这些最简单的事都不能自理。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吉克毛尔家里家外一把抓,用她那柔弱的肩挑起家庭生活的担子。从此,即要种地、教育孩子,又要照顾生病的婆婆,着实辛苦。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服侍着卧床的婆婆,坚持每天给婆婆妈喂饭、洗脸、穿衣、端倒便盆、擦洗身子等繁琐的护理工作。为让王席章早日康复,她专门给婆母做了营养可口的饭菜,拿到病床前,一小口一小口地喂,也许是情动苍天,经过吉克毛尔的精心照料,王席章一天天的康复起来了。“要不是媳妇,我那还活得到今天哦。”王席章高兴地说。由于家庭经济不宽裕,婆婆妈只能在家里疗养,但每月要按时送医院复查病情,因为婆婆坐车头晕,每次去医院看病,吉克毛尔只能背着老人,跋山涉水,以坚强的毅力行走在虎头山羊肠小道,来回20余公里,这一走就十一个年头,期间她曾多次在途中中暑而呕吐。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作为儿媳的吉克毛尔视公婆为亲生父母,给予无微不致的关怀和照顾。与婆婆朝夕相处的25年,没有让老人受过一回气,也没有红过一次脸。默默无闻地履行着一个儿媳该履行的义务。功夫不负有心人,好心就会有好报,2008年春天,婆婆的病情有了好转,已能下床走路,婆婆被儿媳的孝心所感动,老人逢人就夸。

王席章年龄大了,思念远方的亲戚。可是路途远,走,王席章体力不行,乘车,晕得厉害。“赶一回车,就像得一场大病”,为让婆母走亲戚,吉克毛尔便背着王席章爬山涉水、翻山越岭,将王席章背到几十公里外的亲戚家,等王席章想回家时,又将她背回来。

说起对婆母的孝敬,不仅王席章有说不完的话。就是邻居也滔滔不绝。村民张怀友说:“吉克毫尔对她的婆婆孝顺,背起去走亲戚家,下峨边(进县城),她的行为给我们大家做了榜样,带动了我们大家向她学习。”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61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0-4-11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大力宣扬哈,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人们都变得越来越冷漠啦!!
值得学习,值得赞扬!!

发表于 2010-4-11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尊老,爱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

发表于 2010-4-2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学习!

发表于 2010-3-29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善孝为先
此乃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victory:

发表于 2010-3-23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动!

发表于 2010-3-22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个   支持

发表于 2010-3-22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超级喜欢孝顺的人,剧烈的鄙视那些逆子.看看24孝,我们都该好好学习。

发表于 2010-3-20 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乐山人民很淳朴









乐山卫星地图

发表于 2010-3-19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爱无疆,孝子们会有好报的。为你们祈祷,向你们学习。

发表于 2010-3-19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victory::victory:要发扬,好传统。

发表于 2010-3-19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惭愧,向他们致敬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3-16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熊兰凤(改)峨眉.jpg


在龙池镇,提起熊兰凤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多年如一日,不厌其烦地精心照顾瘫痪在床的公公及老年痴呆并有耳聋的婆婆,赢得了群众和亲朋好友的交口称赞。

熊兰凤的公公张可君已瘫痪在床多年,她一直以来无怨无悔、耐心细致地照顾他,可以说熊兰凤的一颗心都放在了两个老人身上。老人长年卧床,导致大便不通畅,熊兰凤经常用手为公公抠便,即使是臭气熏天,她也毫无怨言。为了防止老人在夏天生褥疮,她就每天坚持为老人擦身子、换衣服、床单,经常让老人的房间保持整洁;在寒冷的冬天,怕公公受凉,她为老人灌上热水袋,为老人洗热水脚,并按摩手脚,保持老人的血脉畅通。怕老人寂寞,她经常为老人讲一些新闻和外面发生的趣事。每天早晨,天未亮,她就起床炎老人做好可口的饭菜。天亮后还会从家里推着老人到村口透透气,让老人呼吸新鲜空气。白天她要赶到龙池场上做租碟生意,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中午,她要匆忙回家为老人做饭,下午又回场上做生意,一天来回四趟,不厌其烦。虽然经济不宽裕,但为保证老人的营养,她为老人买鸡蛋和牛奶从不间断。如今,已几度病危,家人已为他修好墓地的老人,在熊兰凤的精心照料下,奇迹般地好转,面色红润,在媳妇的搀扶下能下地活动。公公逢人便夸:这个媳妇比女儿还好。熊兰凤的的爱人也感叹:娶到这样的老婆,是上辈子修来的福份。

熊兰凤孝敬公婆的事迹感动了十里八乡,她在2009年被评为四川省“敬老孝亲之星”,晚霞报曾刊登她的感人事迹。

 楼主| 发表于 2010-3-16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万映贵(改1)犍为.jpg

万银贵一家理想信念坚定,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勤劳致富,尊老爱幼,模范地履行着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严格遵纪守法,依法行使和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与邻里之间相识相知,互相帮助,团结友善;是村里出名的模范家庭。

万映贵率家人,继承和发扬父母敬老养老的高尚美德,20年如一日地无私帮助,精心照顾和供养非亲非故的孤寡五保老人陈树云,使老人活到105岁,在当地早已传为佳话,有口皆碑!他们用一颗赤诚的心孕育着社会,用热情营造了一方“孝”的热土,他们是群众学习的榜样,是十佳文明的楷模。

 楼主| 发表于 2010-3-16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黎同云1(夹江).jpg

黎同云,,汉族,初中文化,今年60,夹江县焉城镇人.中共党员,个体理发师,一个平平常常的普通人.1985年至今,25年如一日,他利用自己的一记之长, 不仅为驻夹江、乐山、峨眉山市部队官兵、武警战士,为全县20多所中小学校的师生和留守儿童义务理发,还时刻情牵敬老院、光荣院军烈属、离退休老红军、老干部,还有社会上的残疾人和贫困老人。25年来他为社会各界人士义务理发3万多人次,牺牲休息时间8000多个小时,舍去个人收入10 万余元,被敬老院的老人们亲切地呼作“孝子”,被社会各界称为新时代的活雷锋

黎同云说:“社会上需要我们关心的人有很多,特别是那些无依无靠的老人们。他们生在旧中国,一辈子没有享过几天福,到老了更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关心和帮助。” 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除了对86高龄的母亲格外孝敬外,每逢节假日,在敬老院、光荣院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孝敬母亲黎同云的母亲今年86岁高龄了,提起这个儿子,老人总是笑得格外开心,一直夸个不停,老人说,黎同云从小就特别听话,特别孝顺,经常给她买水果和各种营养品,还常常给他洗头、搓背、按摩,修剪脚指甲和手指甲等。每天回家,总是第一个问候她,关心她。生病的时候,他更是无微不至地关心,细心照料。尊老敬老 每年重阳节春节,黎同云都会一次不落的到敬老院、光荣院、老协看望老人,为他们义务理发,和那里的老人们结下了浓厚的感情。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他还专程到乐山市直机关为离休干部和老红军义务理发。2004年起几次自费去边远山区歇马乡杨山村,为90高龄的老红军杨清云义务理发,直到老人去世。2007年两次走遍全县的乡镇敬老院为老人们义务理发。他的母亲曾说,黎同云早已不是她一个人的儿子了。黎同云说:作为一名党员,我就是人民的儿子 黎同云的孝不是对一个人的孝,他的孝是大孝,是对全社会老人的孝,真的是孝心无限,大爱无私!

 楼主| 发表于 2010-3-16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123.jpg


张寿林同志系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病理免疫教研室主任,该同志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先后获得先进个人5次,先进党员3次。担任教研室主任20年间,尽职尽责,关心帮助年轻教师的成长成才,为学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老师是一位优秀人民教师,几十年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同时,他也是一个好儿子,好女婿,好丈夫,好父亲。

张老师经常说:“孝敬父母,瞻养老人,不仅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儿女的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照顾老人,除在物质和经济上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外,还要给与精神上的抚慰以及患病护理。”张寿林的岳父早逝后便主动将岳母接来一同居住。岳母的一日三餐,生活起居则是照顾有佳,节假日张寿林从不让岳母一人独自在家,常陪她聊天,讲新闻,看电视,经常扶着岳母上街散步,散散心。在近十年中,其岳母先后三次骨折住院,生活不能自理。张老师不怕脏和累,为岳母请医生,煲汤送饭,煎药,敷药,像亲儿子一样对待自己的岳母,毫无怨言。母亲住院期间,他每天都是尽职尽责的处理完工作后,拖着一身疲倦的身体打足精神来陪母亲,向医生细致的咨询治疗情况,为老人端水送药,有好吃的东西总是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给女儿吃,总是送来让老人吃。为工作操劳、为家庭操劳,张老师人瘦了,曾有人劝他说:“你太累了,给岳母请个保姆,你也轻松点。”他听后总是笑着回答:“尽这点孝道是应该的,再说请别人照顾我还不放心呢!”

每到夏天,张老师总扶着岳母到室外乘凉,冬天特意买来暖袋为老人保温。受父亲的言传身教,张老师的女儿也争抢着伺候姥姥,将老人服侍得快快乐乐。老人感动得逢人便说:“我的女婿比亲儿子都好!”张老师的岳母已经八十八岁了,一家三口住在一起,和和睦睦,其乐融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张老师不仅在家孝顺父母,岳父母,而且,对邻里的老人甚至不相识的老人,都尽可能地关心和帮助他们。提起张老师,邻居无不交口赞叹。

老师还经常利用节假日,到福利院看望慰问孤寡老人,为他们捐衣捐物。张老师已年近花甲,自己身为老人,但在公共汽车上,还主动为其他老人让座,为年轻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百事孝为先”,孝,不一定要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孝,在于有一颗博大的爱心,有一生的行动,在实实在在、平平凡凡的生活中一点一滴地体现。张老师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着“孝子”这个光荣而平凡的角色。

 楼主| 发表于 2010-3-16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盐井沱 014.jpg

在乐山市五通桥区金山镇,有一位五保老人的“贴心人”:她6年如一日,把敬老院当作自己的家,把五保老人当作自己的亲人,为老人们端屎端尿、梳头洗衣、祝寿、拉家常暖心……在全镇赢得了广泛赞誉。她就是金山敬老院院长莫桂华。


2003
年3月,曾任村妇女主任的莫桂华服从组织的安排,走上了金山老院院长的岗位。面对几间破旧而年久失修的土草房和大多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她没有退却。她说:人都有年老的时候,残疾孤老们没有子女照顾,更需要社会的关心,自己是一名土生土长的金山人,一定要以无私奉献、热心服务的具体行动让他们看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同时她还动员已经退休在家的丈夫黄继炳来义务为敬老院内服务,照顾老人们的饮食起居。


开始敬老院老人的生活还十分艰苦,一日三顿能吃上就算不错了,根本谈不上吃好。为了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莫桂华带领几位生活尚能自理又有点劳动能力的老人,改建敬老院所属荒地,修建猪圈、开垦菜地,使敬老院很快就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粮、肉、菜自给,极大的改善了老人们的生活品质。


随着敬老院改建工程的落实,敬老院收容老人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可不管肩上的担子多么沉重,她对老年事业的热情却没有减退。她认真关注老人的膳食结构,尽量提供时令蔬菜,做到每顿荤素搭配,营养合理。同时她还积极与镇党委、政府沟通,争取到乡镇所属企业、学校在重阳、端午等传统节日组织人员或物资到敬老院慰问。如今敬老院生活设施在镇党委、政府和莫桂华院长的努力下,可谓一应俱全。室内阳光充足,窗明几净,睡的是棕棚床,每人还有自己的大橱、靠背椅、床头柜、餐桌、暖瓶、茶具等日用品,夏天,有电风扇,有蚊帐;冬天,床上双铺双盖。敬老院里还建起了浴室、电视室、康复室、游艺室、活动室、食堂等。


除了关注老人们的物质生活,让他们衣食无忧衣食无忧外,莫桂华院长还努力关注着老人们的精神世界。近年来,她先后担当红娘,帮助73岁的余继西老人、76岁的代淑君老人以及64岁的余国富老人、67岁的顾冬莲老人结成老伴,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人生的夕阳时光应有的幸福生活。

余继西老人和代淑君老人相识于上世纪50年代,却因为种种原因未能走到一起。时间辗转50年,时至今日,两位老人终于有缘能结为夕阳伴侣,绝对能算作为双方的人生画卷画上了完美的最后一笔。

而余国富老人和顾冬莲老人,在入院之后,在生活中互相体贴、关心,最终在莫桂华院长的撮合下走到了一起。现在两位老人那充满沧桑的笑容已经成为敬老院一道美丽的风景。

正是因为这样一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敬老院院长,敬老院里总是充满了温情与笑声。整洁的环境,和谐的氛围,老人们与院长彼此结下的深厚感情,让这些老人们真正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让金山敬老院真正成为老人们安度晚年的幸福家园。

 楼主| 发表于 2010-3-16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123.jpg

乐山“最牛孝子”悉心赡养两名百岁老母晚年赛神仙


乐山市中区青平镇传有一段佳话:宝兴村的王荣清大孝感天,赡养的两位百岁母亲因此福寿延年,身康体健。母亲李淑华,94岁,岳母李玉容,100岁,两位寿星竟同降一屋。12年来,这对亲家母在子孙们的供养下形同姐妹,朝夕相处,尽享天伦之乐。


一屋两“神仙”子孙共计百零六


从青平镇到宝兴村12组是一段3公里远的机耕道。到王荣清家,不用请向导,挨着问就能走到他屋前。这是一幢可以用洁白来形容的房子。“妈,穿漂亮点哈,今天有记者来给你照相哦!”声音是从厨房传出来的。“晓得了,儿媳妇,你做点好吃的哟!”应答的声音很响亮,此时,94岁的李淑华正在自己的卧室里收拾整理。


走进李淑华的房间,会被眼前的整洁所惊讶,地砖仿佛用抹布擦过一样,一张大床更是让人感到特别的温暖。“你们来得早哦,你看我老婆子才起床收拾妥当。”一边穿外套棉衣、一边笑,这位婆婆很健谈。“这么冷的天,电热毯应该要开一晚上吧?”记者摸着干净柔软的毛毯和老人搭上了话,而她的回答却让记者吃惊:“用啥子电热毯哦?三娃儿10多年前给我买的那床早垫箱底了。”老人觉得自己不冷!


此时,10多天前刚过完100岁大寿的李玉容已经喝完豆奶坐在院子里休息了。因为年事已高,老人的听力十分困难,很难进行正常的对话。但当你凑近对着她笑着说话时,她依然会对你微笑,很慈祥的那种。“亲家母,记者来采访你来了,你说点啥子嘛?”两位老人拉着手似乎在交流着什么,但是旁边的人却很难听懂,只是时不时的看着她们笑笑。


两位老人的故事在当地可谓人人皆知,大家习惯叫她们“神仙”。在乡亲们眼里,老寿星是吉祥的,所以常常会带着小孩子来沾沾福气,祈求孩子身体健康,家里子孙满堂。因为两位老人的后代都人丁兴旺,李玉容子孙46人,李淑华子孙更是达60人。说到这里就有些奇怪了,子孙满堂,为何两位老人要住一个孩子的家呢?


姑爷堪比亲生子岳母亲娘是一家


55
岁的王荣清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言谈中不失中国农民那份特有的憨实和淳朴。31年前,意气风发的王荣清退伍回家,经人介绍与陈贵容结婚。王荣清在家里排行老六,上面有4个哥哥和1个姐姐。由于疼爱幺儿,母亲李淑华便和他住在一起。1997年,虽然母亲已是82岁高龄,王荣清还是在家里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将岳母也接到了家里。而那时家里仅三间屋,两位母亲一间,夫妻二人只得和孩子们挤。


老王说,岳母先是和哥哥一起生活。但哥哥患有精神疾病,发病的时候不认人,有时候甚至还要打骂母亲。随着岳母年龄增长,日子也越发艰难起来。那年冬天,夫妇二人来到临近的普仁乡,将母亲接至家中。14里的路程,88岁的李玉容仅仅走了一个多小时。


接回岳母之前,王荣清曾认为那不过是添一副碗筷的事情。但真正等岳母住了过来,王荣清才发现事情远非那么简单。“最直接的问题是,二老的饮食习惯不一样。”王荣清说,岳母喜欢吃红薯、玉米等粗粮,对鸡鸭鱼肉等不“感冒”,而母亲则恰恰相反,还时常喜欢喝些豆奶。二老都是80多岁,不可能让谁来迁就谁。所以做饭时常常得做两份,对两位母亲的关心和照顾也是平等的两份。在大家的悉心照顾下,头发已基本掉光的李玉容竟然在90多岁后长出了新发。


不过让王荣清高兴的是,岳母和母亲之间相处甚欢,这就消除了他最大的担忧。“父亲和岳父都去世得早,她们俩都孤单了很多年,这下子终于找到伴了,而且两人都姓李,所以不久便情同姐妹。”5.12地震后,政府补贴了住房维修基金,王荣清将以前加修的房子全部进行了加固、装修,房子宽了也漂亮了,一家人生活起来其乐融融。


九旬老人心愿:今生再游新乐山


在乡亲们的眼里,王荣清是一个动天感地的孝子,而正是因为这份孝道,两位母亲不但高寿,身体更是康健。12年来,两位老人没住过一次院,甚至连一次大的疾病都没有,伤风感冒吃点药也就了事。令人称奇的是,两位母亲都特别爱美、爱干净,所以只要能动,她们都会主动地扫地、清理屋子。


在李淑华卧室的桌子上,记者发现了一个外形可爱的布偶。一问才知道,这竟然是90多岁的她用布做成的猴子,用来送给曾孙的玩具。而得知记者从乐山来,李淑华老人显得格外兴奋:“11年前我才去过乐山,那里变化太快了,我都差点找不到路了。”1998年,83岁的李淑华老人从青平步行至乐山看望妹妹李叔芬。因为晕车,老人早上八点从宝兴村出发,下午五点赶到城区新村,60里路走了整整9个小时,午饭是在茅桥镇花一毛钱买的糖果。这次乐山之行也是老人最难忘、最兴奋的串门,车水马龙的乐山城让她激动了一个星期。


当记者向老人提起现在的乐山有30层的房子时,老人疑惑得不敢相信。在她记忆里,出过远门的乡亲曾告诉她北京、上海有这样的房子,乐山有的话??孙子王波曾自告奋勇要求背奶奶来乐山。“他哪里背得到那么远哦?要是有一种坐着不晕的车,我一定要去看看大佛老爷还在不在?看看我们乐山30层的房子……”


赡养两位母亲12年,王荣清却并不感觉到累,他说这是一种幸福。“啮指痛心、鹿乳奉亲……”小时候村里老者们讲过的古人尽孝的故事,王荣清至今想起来还记忆犹新:“‘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其实是有道理的,它使我们懂得珍惜老人。想尽孝而父母不在才是最大的遗憾和伤痛!”在谈到以后的日子时,王荣清激动地表示:“再过3年岳母和母亲加起来就200岁了,到时候我给她们好好过个两百寿的生日。”

 楼主| 发表于 2010-3-16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邓群英(沙湾).jpg

四十年如一日挑水尽孝

在沙湾区踏水镇,无论领导干部,不管普通百姓,无论亲朋好友,不管街坊四邻,只要提到肖茂驹老师,无不竖起大拇指:孝道。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却浓缩了一个现代孝子的真实、感人的故事。

61岁的肖茂驹老师是乐山市沙湾区踏水镇小学的退休教师,生于1948年,1971年踏上工作岗位,2008年退休。如今已是满头银发的肖茂驹老师,用自己普通人善良感恩的心,诠释着我们民族孝亲敬老的传统。

少年时代的肖茂驹老师就十分懂得关心、体贴和孝敬父母。上中学时,由于学校离家较远,每周只能回家一次。每次回家,他总是争着做家务,特别是每次临走时,家里的水缸总会被他装的满满的,基本够家里一个星期的生活用水。踏上工作岗位后,肖老师更每月将微薄的工资如数交到母亲手中。后来,肖老师成家后,每月还会将工资的一半给母亲。

2000年,肖妈妈不小心摔了一跤,致使坐骨神经受到损伤。肖老师来不及与家人商量,便带着家中所有的积蓄,第一时间将肖妈妈送到医院进行救治。在肖妈妈住院的一个月中,肖老师日夜守在病床前,寸步不离。每天,肖老师除了给母亲洗脸擦身、洗衣做饭外,还积极向专家请教护理方面的知识和药物治疗方面的知识,他还把这些都一一记录在了笔记本上。在医院药物治疗的同时,肖老师还坚持给母亲做理疗,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一个月以后,肖妈妈出院了,肖老师瘦了,头上也增添了许多银丝。出院后的肖妈妈住在自己家中,肖老师每天早上把母亲安顿好,吩咐好侄儿侄女们后,再走半个多小时来上班。肖妈妈的家、肖老师的家和学校形成了一个大大的三角形,肖老师下班后步行半小时回家处理家务,然后又步行半小时到母亲家伺候母亲,为母亲翻身洗澡,倒屎倒尿。天热时,肖老师就为母亲打扇乘凉,直到母亲睡着;天冷时,肖老师为母亲铺好电热毯,灌上几个暖水壶放在母亲的脚边、手边。每晚,肖老师还坚持给母亲洗热水脚、按摩。不管刮风下雨,肖老师从没有间断过一天。半年过后,肖妈妈在肖老师的精心照料下完全康复了。认识肖老师的人都说:久病床前他是孝子。

最让我们感动的是,自从肖老师参加工作40年来,他母亲家里的饮用水全靠他一个人肩挑。不管是先前和母亲一起住,还是后来自己成家立业后,肖老师一直保证让母亲喝到清洁的井水。

现在,92岁的肖妈妈已经搬到另一个乡镇居住了,肖老师每天坚持一个电话问候母亲,嘘寒问暖、衣食住行,肖老师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他只是用自己一个普通人的方式关爱着自己母亲。

正如肖老师自己说的那样:“对母亲的孝道,我40年如一日,从未改变过。

 楼主| 发表于 2010-3-16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勇2.JPG

28年如一日,救治绝症母亲

徐勇:男,39岁,井研县四合乡六一村三组

井研县四合乡不管是老人还是青年,不管是干部还是群众,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都相互传颂着一句话:养儿当如徐勇。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普普通通的六个字,却讲述了一个现代孝子真实感人的故事。大孝至爱,显示了人间真情。徐勇的母亲一提起儿子,总是感动的说:这辈子有这么个好儿子,是我的福气啊!

1981年,徐勇的母亲突感不适,到医院被确诊为乳腺癌,父亲身体也不好,没有经济能力。面对家里的困境,11岁的徐勇默默地挑起了家里的重担,在治疗癌症的漫长过程中,母亲又相继患上了脑血管硬化、肺气肿等疾病,病情多次出现反复,徐勇带着母亲四处求医,从未停止过治疗。2005年的时候,母亲再次患上声带息肉,话都快说不出来了。面对一贫如洗的家庭母亲不肯去医院了,徐勇骗母亲只要几百元钱母亲才同意治疗,其实手术费要5000多元,为凑够手术费,徐勇瞒着母亲偷偷的到乐山吉祥公司去剥树皮,一晚上5元钱,因为想着病床上的母亲,徐勇根本不把自己当回事,吃得最差,干得最多,累了,歇会又干。

为给母亲治病,家里已经欠下了巨额债务。从1981年至今,前后花去医药费70多万元,累积借款60万元。因为受尽病痛的折磨,母亲的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面对这些徐勇总是细心照料着,他用自己的孝心、爱心和耐心将母亲一次又一次从死神那里夺了回来,将病痛的母亲伺候得舒适周到,成为邻里传颂的有名孝子。

为治好母亲的病,为偿还欠下的巨额债务,徐勇16岁就走上了打工之路,1995年,开始饲养鸡、鸭、兔,发展庭院经济,几年下来,建成了一个规模饲养种兔250只、年出栏商品兔3000只的养兔场,偿还了为母亲治病欠下的40万元债务,虽然还欠下20万余元的外债,徐勇依然不忘帮助乡亲们发展副业致富,他把多年积累的养兔技术毫不保留的传授给乡亲们,给乡亲们的兔子进行防病治病也只是收取药物成品费,在村民中具有良好的口碑。

俗话说:“床头百日无孝子。”这句话却在徐勇这里变成了“床头日日是孝子”。徐勇的孝心孝行不仅感染着家人,也感染了周围的邻居,成为全村孝敬老人的模范。也曾有街坊邻居好心劝慰过他,说老人已经70来岁了,你已经尽心尽力了,要走也是没办法的事。徐勇却固执地说:母亲养我不容易,只要有一线的希望,我就要尽到做后人的全部责任,哪怕倾家荡产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