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块钱,一杯花茶,全年无休。下午2点,成都二环路玛塞城古玩市场的负一层,锣鼓准时敲打起来,台上正在演出的是川剧大幕戏《禹门关》。近几个月,来这里的年轻人突然多了起来,最多的一天有接近20个。2月8日现场也有3个20来岁的观众慕名而来,其他的观众有20来个,清一色都是老人。 这里就是三花川剧团演出地,面积大概一间教室大小,台上的演员平均年龄50多岁,观众也大多数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年纪最大的有90多岁。他们中许多人是几乎每天都来,有的观众从8年前就跟着三花剧团听戏,风雨无阻。负责人之一陈英坐在门口售票,并在开演后给观众倒茶。 三花川剧团名字来源于剧团的3位创立者,大花王娟、二花伍玉和三花陈英,三姐妹是多年的好友,人到中年又一起组建剧团,因此她们为剧团命名“三花”。 三花最初是在北门大桥的一家火锅店内演出,由于名气小,第一年就亏损了10多万。渐渐的,剧团名气大了,但仍然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姐妹3人便经常在外面接一些商演或者做其他工作,用来补贴剧团支出。又要房租、又要给演员发工资,维持一个剧团的难度远比想象中的难。 剧团每天演出两个半小时,演员酬劳是30-60元不等,一个月30天演满,工资最高也只有1800元。来这里的演员基本都需要其他商演或工作来维持生计,他们愿意在三花的原因很简单,这里能天天演。 “观众真的很可爱。”陈英回忆,有一年夏天,那天下暴雨,陈英觉得可能没有人来看。当演员们化好妆上了台,台下零星的几个观众已经坐好了,被暴雨淋湿的雨伞放在剧院门口。“遇到这种情况,不演我们亏,演了我们亏得更多。但你看到年纪这么大的观众暴雨天都要来,不演真的心里过不去。”有一年房租都凑不齐,观众们自发凑了一部分,才渡过了难关。 剧团中大多数演员都是从小随团学习,拜师学艺,并没有上过正规的艺术类学校。现在的三花川剧团也没有正式的学生,演员会教一些业余爱好者,从小孩到40多岁的中年人不等。 三花的演员们也在戏台上做一些小突破,会结合当下的流行语言做一些小改动,“拜了干爹你要舍财,头上瓜皮帽儿要你买,水果手机你给我整一台。”有的演员还会来两句英文、或者提醒对手戏演员戴上N95口罩,逗得台下哈哈大笑。 关于三花川剧团的未来,陈英表示还是想坚持走下去,“能坚持这么久,还是因为太爱了,做都做了,不管是为了情节还是观众演员,我们都觉得要一直做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