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的逐步升高,有图书收藏爱好的朋友,应该注意防潮了。防潮是藏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说到底是对书籍制作材料的保护,使自己珍爱的图书延缓其破损或老化的速度,延长其传世寿命,从而更好地体现它的自身价值。造成图书损毁的原因很多,除了水火之类的天敌以外,虫蛀、鼠噬、霉腐、尘侵及人为破坏等也是重要的因素。古人在漫长的藏书活动中,积累了许多防治的经验,现代科学技术也为古今图书的保护提供了许多整治的方法。所有这些都足以引起藏书者的高度重视。为了保证自己的藏书青春永驻,借鉴前辈藏书家的藏书经验,并结合当今图书保护中的一些新方法,特归纳出以下预防措施。 防潮,从根本上说,就是防水。水祸对于私家藏书的毁坏可称为“灭顶之灾”。洪水泛滥,可以让藏书荡然无存。如明代被水灾破坏的私家藏书就有几例。最严重的是朱睦挚在开封的万卷楼藏书四万余卷,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因黄河决口,全部被洪水吞没。就是一般的水侵藏书,也可以使藏书的册页或烂叶成糊,或粘连板结,无法一页一页地揭下来。 我国古代的造纸大都以麻、树、皮、竹、棉等作为原料,制做出来的纸张都适用于比较干燥的气候。由于图书纸张是极易吸水的物质,所以一旦造成水侵和染湿,图书就容易生菌长虫,导致细菌的繁殖,使图书材料腐烂变质,严重的甚至可以成为板结的“书砖”,丧失了它的使用价值和收藏价值。这对嗜书如命的藏书者来说,无疑是一种难以承受的痛苦。 为了防潮,古人在长期的藏书实践中,也摸索出一些比较管用的“土方法”,“曝书”即其中之一。清孙从添在《藏书纪要·曝书》中详细地介绍了这种方法。他说,晒书要在三伏天,按照书柜数目依次晾晒,一个书柜晒一天,晒书要用四块木板,共两尺宽,一丈五六尺长,架在高凳上,放在太阳下,把书脑放在上面,两面翻动曝晒,不必收起,连木板一起抬到风口,等晒透了才能放到楼上。遇到下雨,把书与木板一起抬进屋内搁置起,极为方便。把书摊放在木板上时,要趁早上天凉的时候,因为怕天热时流汗的手拿书,沾上汗渍,把书收回书柜中时也同样如此。 这种“曝书”之法,直到今天仍不失为一种非常有效的防潮措施。特别在我国南方地区,梅雨天气比较多,不单是古籍书,就是各种精平装书籍也容易受潮,在风清日朗的季节里,选择干燥通风的地方晾晒一下自己的藏书,对保护图书肯定会有很大的好处。如果说万一图书不经意间遭到水浸,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常压低湿干燥水浸图书技术,即把书放在—20c左右的冰箱或冰柜里速冻,等到冻实后,再放入冷藏室内进行干燥,直到逐步干燥为止。用这种方法干燥后的图书,干燥彻底,不霉变,不粘连,基本上可以使水侵图书恢复原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