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大会当天,在龙泉山隧洞正上方搭建了主席台,另分设三个会场,约十余万人参加。 会议空前隆重,在24响礼炮声中拉开帷幕。由工程党委书记,县委副书记陈元忠主持,内江地委副书记、简阳县委第一书记陈涛致辞,四川省委书记李大章为正式通水仪式剪彩。 会议有239个单位750多位来宾参加,其中有来自河南、山西、湖南、江西、贵州、新疆、福建、西藏等省区的代表,还有43个单位送来贺电、贺信、锦旗和其他纪念品。他们参观工程后,学习了经验受到了鼓舞。 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文汇报、人民出版社、人民画报、北京电视台(今中央电视台)、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上海科技教育电影制片厂、四川日报、四川画报、四川人民出版社……等新闻单位及中国秋季广交会都先后对龙泉山水利工程进行了报道。 不仅如此,“东灌工程”还引起了国际的关注。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副局长郑尼·马丁率团到来考察,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家技术学院的古斯塔夫森先生也到访“东灌”工程。 |
1972年10月1日零时,龙泉山隧洞西端的水闸开启,长达十三里隧洞线上,沿途每个斜井旁都挤满了人群,记下了滔滔岷江水第一次通过龙泉山隧洞的分分秒秒。凌晨1时25分,第一波银水从龙泉山隧洞涌出,顿时响起群众的欢呼声。人们从四面八方专程赶来,其中不乏白发苍苍的老大爷和老太婆,守望了一整夜。此时,热泪奔涌,情不自禁高呼起来:“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他们用颤抖的双手捧起甘甜的泉水吸进掉了牙的嘴里,搅动着舌头品味着这世世代代梦寐以求的幸福! 这样激动人心的场景不是电视电影编导出来的,这是发生在“东灌”建设中活生生的事实。 1973年2月25日,经四川省革委会批准,简阳县举行“庆祝简阳龙泉山引水工程第一期工程竣工通水大会”。会前会后,从 中央到地方的各大媒体都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报导。 2月1日,四川人民广播电台播送《凿山引水灌良田,艰苦奋斗谱新篇》的专题录音报道,同时播出诗朗诵《龙泉赞歌》。 2月1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送了《打通龙泉山,引水都江堰》的专题新闻报道,四川台一天转播三次。 2月20日成都电视台(四川电视台前身)播放了峨眉电影制片厂录制的《都江银水穿龙泉》的记录片。 |
经历数不清的生死考验,闯过说不尽的道道难关,顶过多少让人心惊肉跳的重重风险,1972年4月26日19时10分,在这个令人永世难忘的徬晚,东西两路水利大军打通最后一道屏障,胜利会师!欢呼声,口号声回响在龙泉山深处。喜讯飞向简城,简阳人民广播电台立即报道了这一特大喜讯。大红喜报贴到县防疫站的橱窗里,简城人民或围在高音喇叭下,或聚在大红喜报周围,奔走相告的人群沉浸在无比喜悦中,不知有多少人,尤其是工地上的水利将士们,彻夜难眠! 1972年5月1日,简阳县隆重召开庆功大会,100名英姿焕发的水利战士组成的报喜队,在简城大街小巷巡游三周,简城人民万人空巷。20名优秀的水利战士登上主席台,少先队员为英雄们献上了鲜花。这是简城历史上最令人难忘的热烈场面,在那个年代水利战士就是简阳人民心中最可爱的人! |
多年后,他们建立“东灌人”及“东灌之友”微信群,水利战士及后代青年陆续加入,他们用实际行动代代传承“东灌人”精神,如《东灌故事》编辑群就是“东灌之友”的主力,正在为弘扬东灌精神征稿、编辑。他们中,有“东灌”宣传队的第一任队长、第一位提出兴建“东灌”纪念馆的冷林熙,有曾在修三岔水库快拉多运竞赛中创出佳绩、现任简阳老龄协会秘书长的邓仲,有当年办油印报鼓舞“东灌”战士的高亚夫,有当年在简阳下乡的内江知青、小说《泥土上的芳华》作者游国柱。他们肩负着“东灌工程”建设者精神承上启下的特殊使命。 别以为“东灌工程”建设,因为多是与泥、石、水打交道,就认为那是蛮干死拼,它的成功还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没有铁二局的精测队,没有省、地、县三级科技人员的精心堪测和设计,没有干部战士的认真监测和施工,就不能保障长达十三里的龙泉山隧洞打的端对得准。如:内江地区水电局堪测设计队的严绍全用一台手摇计算器(不是机!)从上万组数据中先初算到精算,进行了5次以上核算、校对、修改、提级,最后将误差精确到万分之三,其中包含多少心血与智慧。后来,这个成果被编入成都工学院(后来四川大学的组成部分)的《水工建筑物》讲义和《都江堰灌区工程》一书。在施工过程中,堪测技术员在泥泞和污水中,一路沿隧洞斜井来回上下跋涉、测量指挥,她们中,毛新民和蓝蜀蓉都是拖儿带女的年轻妈妈,一干就是12小时,那得忍受多少难言的尴尬与辛酸啊! |
在长达十年的奋战中,“东灌”建设大战场涌现出一个个英雄的集体:有“开路先锋”贾家区,有“奋战泥石流”的三岔区,有“奋战水帘洞”的红塔区,有被誉为“灯杆堡精神”的洛带区,有被称赞为“一盏马灯闹革命”的养马区,有“鸭棚子营部”的石板区,有被传颂为“舍死抗缺氧”的镇金区,有太平连的“九女突击班”、成都24名女司机组成的汽车班、红旗工程队的“铁姑娘班”,清风工程队的“女子炮工班”,棉丰工程队的“女子石工班”,灵仙工程队的“女子攀登掘进排”,石盘工程队的“红鹰战斗队”的“巾帼英雄”。 每一个引号都包含着许多感人的真人真事。《东灌故事》编辑群正在收集的故事中也许有的还更加动人。 这些英雄群体中,最令人敬佩的是“开路先锋”贾家区。第一个到县水电局提出“打龙泉山隧洞”建议的,是贾家区老君乡的水利员黎成福。他们第一个提出打隧洞的书面方案,第一个开赴龙泉山为工程修路、搭工棚、架电线,第一位献出宝贵生命的水利战士来自贾家区,就在隧洞破土动工誓师大会的第三天。他们在关键时刻发出豪迈誓言:“宁蚀十斤肉,脱下几层皮,27日(1971年)打通第一段,一分一秒不能移”。经过战塌方、抗缺氧、斗洪水(河堰跨塌涌水入洞)的殊死搏斗,终于提前17个小时完成计划,还实现了“上下导坑一条线,两头钻杆杆对杆”的奇迹。贾家区的水利战士,硬是凭着非凡的勇气和惊人的毅力“首战告捷”,扭转了“出师不利”的被动局面。“隧洞打不打得穿,逗不逗得拢”?压在水利将士心头的这些大石头,终于落地,极大的鼓舞了士气!贾家区,不愧“东灌工程”响当当的第一。军宣队赠送他们一面锦旗,上书“没有困难在我眼下,没有艰险使我害怕,兴修水利为革命,铁山也能把它熔化!” |
正当简阳盼望上级下达关于“东灌” 工程的批文时,1969年9月29日,成都军区政委、四川省革委会主任张国华同志到简阳视察工作,简阳领导惊喜万分,大家向张政委汇报了打通龙泉山,引水到简阳,解决干旱疾苦的重要想法。张政委当即表示,坚决支持简阳人民造福子孙的雄心壮志,他主动提出派驻成都的铁道部第二工程局隧道工程队支援。有了这道“尚方宝剑”,1970年2月20日,春节刚结束,简阳人民就举行了龙泉山隧洞破土动工誓师大会。 全国劳模张泗州开挖了第一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