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宫九千九百九十九间房,有一千九百九十九间来自芦山 仅嘉靖三十六至三十七年0557-1558 年),就在上述 三地采得楠、杉 11280 株, 15712 根块;万历二十四年 0596 年〉采办的楠、杉等木达 5600 根块,到万历三十 六年(1608 年)又达 8000 多株, 24601 根块 。这样惊 人的皇木采办,不仅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更需大量 的财力(上千万两白银)作后盾。而土司进献大木,作为 中央王朝来讲,不需要考虑人力物力财力的问题,土司 35 ChaoXing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年第 将大木运至京城后,只要给一定的回赐物品或赐封什 么官衔即可,十分省事,作为皇上来讲,何乐而不为? 二、西南地区土司进献大木的采运过程 康熙七年1668 年〉,四川巡抚张德地曾经亲自到 遵义等处踏勘后,说:遵义等地虽然有大木,但高山险 峻,又无大江大河,难于挽运。并先后向皇上题报三疏, 备陈艰难。 该疏中突出表现了皇木采办在勘察、采伐、 运输、交收诸方面的艰难凶。 该疏晚于明代正德年间 150 年左右,晚于嘉靖年间 120 年左右,晚于万历年间 70 年左右,都还存在着诸多难处,并且还是以国家名 义进行皇木采办。那么,我们可以想象,作为雄踞一方 的土司要向皇上进献大木,其艰难程度自然不言而喻 了。西南土司进献大木的采运过程虽然史料中只字未 提,但根据官办采木和商办采木的采运情况,也势必要 经过以下四个环节。 1. 勘察。勘察是采办大木的第一步。土司向皇上 进献大木,勘察的任务主要是由土司所派的下属官员 负责。他们首先要勘察到巨大楠、杉生长的地方。所谓 “巨材所生,必于深林穷望、崇冈绝菁、人迹不到之地, 经数百年而后至合抱又鲜不空灌”[”。 由于大木生长的 环境多是高山深谷,需要大批的勘察人员和较长的勘 察时间。负责勘察的人员也是非常辛苦的,因为“栋梁 巨材,各菁之中,大约皆可采办以资国用。但其篝之大 者,周围有五六百里,其小者亦有一 百里,非一朝一 夕可以尽悉,必须按日细查,方可采取” ]。勘察人员不 仅要翻山越岭,而且常常经年累月。土司为了向皇上进 献最好的大木,不仅勘察队伍非常庞大,而且勘察地区 也非常广泛。在勘察大木任务完成后,一般由勘察人员 向土司上报勘察大木的数量、规格、具体地点、所需银 两、力夫等数目,以便采伐。 2. 采伐。采伐的对象确定以后,接下来就是土司组 织人力砍伐。按明代采伐皇木的常制,重要的采办地方 一般都要设立木厂。在土司管辖的这些地方,四川有马 湖木厂、遵义有南宫木厂、湖广有龙山木厂。采办大木 的人力组成是以山厂为基本单位的 山厂是明代采木 时在采木区设置的采木基地,是采木队伍的补给之所, 也对所采之木进行初步加工以利于运输。采木队伍有 明确的分工。土司下属有关官员负责日常管理及后勤 等事务(如架长找厢,斧手砍伐,人夫拽运,石匠凿石, 铁匠打制斧头等工具,蔑匠制造缆绳)[叭 就一般情况 而言,“所产楠木,皆在深菁人迹不到之处;至于砍伐, 非比平地木植,可以随用斧斤 。高苦之中,必须找厢搭 架,多用人夫缆索,方可修巅去顶盘根” 山飞采伐大木 的过程是十分辛苦的:“架长看路找厢,找厢者,即垫低 36 就高,用木搭架,将木置其上以为拽运之说也。斧手伐 树取材,穿鼻找征。 '1 9)540 由此可见,砍伐一株大木时, 必须先由架长用木搭成平台让斧手登其上,砍去枝叶。 同时,用绳子拉着以防木倒伤人。伐倒大木后,由斧手 在大木上凿孔是为“穿鼻”,以便拽运时拖拉。然后,将 大木拖下高山。这时,由架长“找厢”,“所谓‘找厢’,即 像铺设铁路一样,以两列杉木平行铺设于路基或支架 上,每距五尺横置一木。同时有专门的箴匠造作缆索及 助滑竹皮,铁匠打制工具,拽运时其间免不了要用石匠 开采巨石,架长在陡坡处用木垫低就高,减小坡度,并 于两高山间垒建高架成桥”口的。 因为都是在深山之中, 所以“必假他木抓搭鹰架,使与山平,然后大木方可出 山” 11 )。这是非常困难的过程。 3. 运输。大木砍伐后,要运到北京,不仅路程遥远, 而且运输丑剧佳。大木运输分拽运和泄运两个环节.首先 是拽运,即从采伐地点“运到外水”,即由人夫拽运到 河.张德地在其奏疏中陈述了拽运之艰苦:“摘木一株, 动须人夫百千,方能拽动。而山路险窄,亦难立足,山势 曲折,不能并走;势必开山填砌,找厢搭架,所用人夫, 非比泛常,拽运工程,难以日计” 540 众所周知,“楠木 一株,长七丈、围 圆一丈二三尺者,用拽运夫五百 名” ,在交通十分不便的深山之中,土司要动用几百 人甚至上千人运这么大的楠木是十分艰难的。加之产 木之处,尽属危崖峭壁,即使是空行尚须攀藤附葛。巨 木一根,须人夫千百方可拽动,而一线鸟道,山路险窄, 一遇曲折狭径及深涧断望, 必开山修路,沿线砍伐,数 百人一日只能拽移二三里,由此可知拽运的难度有多 其次是泄运,即从小河运到大、河,由大河运到大江, 再由大江运到北京。泄运大木有两难:一是运输不便, 耗时太长。大木上征须运至河渠水道,令土司头痛的是 大木至小读后泄运“又苦水浅,且溪中皆怪石林立,必 待大水泛涨漫石浮木始得放出大江”,有时不得己,还 需从下游筑堤截辈,蓄水丈余方可顺流拽运,若遇大石 阻道,还需用石匠凿开,相地势高下,辗转运送。由于这 种情形,便出现了“木在溪涧利于泛涨,木在山陆又以 泛涨为累”,所以,土司运输大木也肯定要出现“陆运必 冬,水运必于夏秋” 12 )的状况,时间耗损很多。大 木由小溪、小河运至大河,又由大河运到长江,后大木 沿长江顺流而下,“出三峡,道江淮,涉淮泪,以输于 北” 1-3 ;“越历江河,遥远万里,由蜀抵京,恒以岁 计” ,“有时是两 年才能运到首都” 51 二是上徨艰 大水运到小河或大江时,需扎榄运输。这项工作也 是异常艰难的:“上缆之处,必由河溪水道。而山谷一线 泪水,皆系乱石填阻,若非天雨旬日,则水不盈尺,势必 |
|
勒马雅河,横刀飞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