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屏古镇简介
中外著名的汉代大文学家、四川文学奠基人、被誉为"辞宗"、"赋圣"的司马相如出生地,就是今天的蓬安县锦屏镇。锦屏镇三面环江一面靠山,镇东临江有一巨大江滩,是一块难得的城中湿地。从江东龙角山望去,活脱脱一幅太极图,宋朝周敦颐对此处风水、风光赞美有佳。锦屏镇因其西南有一山名锦屏山而得名,此山又叫"慕蔺山"。
天监六年(507),南朝梁武帝萧衍得知他们父子所崇拜的文学大师司马相如出生在嘉陵江畔,便析安汉县东南设置新县,以司马相如之名命县,以相如故宅为县治,相如县历经数朝数代,直至明洪武中(1368—1398年),才省入蓬州,存在近900年,至今近1500年,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现保存完好的文庙、武庙、城隍庙、玉环书院、龙神祠等古建筑群,相如县的古街古树仍然保存,不少明清民居也完好无损,古城墙、城门拆毁后原址尚在,数段残垣依稀可见,专家们均惊叹不已,故称为"相如故城"。此城将与周子古镇新县城合为一体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文庙为祭祀孔子的祠庙,又称学宫;武庙为祭祀关羽的祠庙,又称关帝庙,后称关岳庙、忠烈祠;城隍庙则供奉守护城池之水庸神,玉环书院为桐城派文人姚莹知蓬州时所建,意在教学养士和乞风调雨顺。透过粗陋的格子窗,似乎可以窥见古人孜孜学习,挥笔疾书,"悬梁刺股"之状。故城内大树较多,环境十分幽静,翘檐雕廊、碧瓦飞甍、整个建筑群渗透出厚重的古朴之风。体现了明清时代木结构建筑的风格。漫步其中,既有古人"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恬淡心情,又不乏"举世皆浊我独清"的高雅情调,真是"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城内外抚琴台、洗笔池、舞剑台、卓剑水、长卿祠、汉司马相如故宅、相如里、文君里等名胜旧迹清晰可见,为故城增丽添彩,司马相如幼年成长生活、中年偕妻卓文君回归故里的闲适、惬意在此昭然若示。故城西的慕蔺山,讲述着司马相如将幼时所取的"犬子"之名,改为"相如"的动人故事:司马相如读战国时蔺相如的故事,敬慕其为人,遂求其父更名为"相如"。现在城内将复建长卿祠、抚琴台以及许多名胜古迹,城外在慕蔺山上复建司马相如读书台,塑两座司马相如的肖像。在"相如里、文君里"两个村建设家园式的民俗文化村。见证蓬安历史文化、古县衙前的数株古榕树,已逾500年,饱经沦桑的面颊留了岁月痕迹,盘虬卧龙的枝干参天耸立,遮云蔽日,如"老骥伏枥"般拼命地展露出他强劲的生命力,传承着蓬安的文明历史。
故城的建筑群落让人钟情,它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建筑格调基本统一,采用了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的建筑手法,殿内正梁上均有精美彩绘图案。司马相如的横溢才华、志存高远让人顶礼膜拜,他与卓文君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更让人传为佳话,为后人演绎了自由爱情的典范,相如故城据此而更显得血肉丰满、相如文化源远流长。今后这里将开展妙趣横生的古县衙审案,相如抚琴,文君相如舞剑等游乐项目,相如故城将把蓬安的风情文化毫无保留地展示给游人。
古街古树并不是古镇的全部,更有文庙、武庙、城隍庙、玉书院、龙神祠、天主堂6处古迹,形成了在南充境内罕见的古建筑群,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些古建筑均依山而建,在参天古树林之中隐隐若现,林间鸟语声声,仿佛把人拉回了书声朗朗的历史之中。
古韵留客:与正在倾力打造的双桂古镇不同,锦屏古镇的景点建设、旅游开发仍处于规划阶段。但它的旅游资源可与双桂古镇比肩。在相如琴台观"相如"抚琴、看锦屏红柳柳絮飞、听江田飞鹭示爱、视百牛过江、舞彩龙……锦屏古镇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一处处巍峨森严的庙宇,一幅幅精雕细琢的花窗;更有"锦绣嘉陵三百里"的绚丽风光,这就使得锦屏古镇多了一份对现代人的吸引力。
目前,蓬安县已把锦屏古镇的打造,纳入了"嘉陵江第一桑梓"景区的建设规划。除了对相如琴台、洗墨池等现存古迹进行修缮外,还对古镇江边的4000多亩漫滩进行植被恢复,锦屏红柳、江田飞鹭等自然景观将呈现在游客眼前。两个临江的自然村庄,则是游客体验世外桃源生活的最佳去处,"昼出耕田夜织麻,也傍桑阴学种瓜。"南充悠久的农耕文明将在村庄内得到展现。而蓬安特有的夜间节目"火弹子",以及舞彩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将被作为旅游资源充分挖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