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3555|评论: 41

[情感·家庭] 请把你们所知道的营山石寨门告诉我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25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样的石寨门,过去在我们营山境内,其实很多地方都是有的。

比如,我小时长大的地方,那附近就有大星寨、香积寨、龙岗寨、华光寨,远的还有蓬安燕山寨,这几个寨子我都去过。后来长大,也听说和爬过我们营山境内的一些寨子。比如四方寨、蓼叶寨、龙王寨、木顶寨,还有太蓬山上的石寨门。

这些地方有的还有石头寨门,或完整,或损毁,但原址还可以找到。

我一直对这些寨很好奇,现在都叫什么什么山了,可之前为何叫它们什么什么寨呢?并且很多之前都真实的存在过石头寨门的。

我不知道,我们营山境内到底有多少个寨子?它们叫什么名字?现在还有没有石头寨门遗址保留下来?很想看看它们的照片,也很想知道它们曾经有过怎样的故事?

如果你知道,请把你知道的故事,你看到的寨门照片留在这里吧!

我就想知道,我们营山境内,有多少寨子,现在还有多少石头寨门!


003916k9mm4eyna7mn2hhy.jpeg



有网友说:“遍布营山的山寨拯救了无数营山先民,我们应当感念!尤其是明末张献忠屠川、姚黄十三家多次袭扰,县城曾被焚毁迁到了灵鹫寨,更多县民逃到上山区的山寨避难;湖广填川之后的嘉庆年间,清军与白莲教在营山激战,营山山区的几十座山寨保全了先民。这些历史在县志中都可窥见 ,今天的营山人更应保护好山寨遗迹。”

他说的这些,我很赞同!

我也曾想过这些石头寨门的由来。

可我们的县志,关于这方面过去的史料很少很少,几乎一片空白!

我一直想,为什么营山这么多地方,都会存在这样多的石头寨门呢?

那些石头寨门几乎都是近乎一样的制造方式:都是由巨大沉重而坚实的石料整齐的在地势险要之处人工修建而成的。

那时的营山都是交通闭塞,一切都只能靠人力去完成,其工程之艰辛巨大程度,石料用料之多,耗费劳力之众,工时之久也就可想而知了!

那绝对不是为了修建石头寨门,好看,好玩。而是为了躲避保命的无奈之举。

要么是为了躲避匪患,就是躲避战争。看看我们营山古时的历史,元朝的时候,蒙古人曾有两次兵入蜀地,元史上记得最清楚的是窝阔台汗和蒙哥的两次兵入蜀地,蒙哥曾兵入嘉陵江,那时都是从陕西汉中,沿巴中,阆中那边进来,所以我们营山这一带如今才看得见那么多的石头寨门遗址。

其次,最惨烈的应该是张献忠在我们四川的时候疯狂的屠杀,八大王绞四川的故事一直都是老一辈的传说。张献忠杀人如麻,把四川的蜀人都杀得差不多了,后来才了历史上有名的人口大迁移的湖广填四川。那应该是明末崇祯前后的事情了。

然后还有清朝的兵事,匪患之乱。

那时打起来了,就只能往有石头寨门的山上跑,一躲进寨子里去,有粮有水,就不怕了。那些寨子都是地势险要,只要把几个寨门口子守住,就安全了。





003916m55jmc7y5zx15hc0.jpeg





我小时亲眼看见过那些石头寨门,那时还保存得完好无损,有的还有石头门,可以关。寨门上还有石头砌的垛子,人还可以在上面居高临下地瞭望。但现在很多石头寨门都慢慢毁掉了,可惜小的那时,没有现在这样拍照方便,没有看看拍些那时看见的完整的石头寨门的照片,也没有好好去观察那些石头寨门,看看上面到底还留了些什么古字痕迹。




《乡村记忆14   石寨门》
从乌龟石头往团包梁走,中间必须要经过一道石寨门。
那是山顶脊梁上很窄很窄的一条石头小路,长约百十来米,宽不过尺余,顺着高高的山顶脊背自然蛇行前进,从乌龟石头到石寨门那条羊肠小道两边都是陡峭的高高绝壁,垂直下望,大约百十丈高,峭壁悬崖,险峻危岩,无人敢去。小时候,我们胆子那样大,无数次爬到大星寨上去,却从未有一次敢在那两边的悬崖上去过。
整个大星寨,只有团包梁的草最多最好,所以每次到大星寨去,我们都要把牛吆喝到团包梁上去。对牛来说,大星寨实在太陡了,只有水牛可以爬上去,娇气的黄牛是绝对爬不上去的。那时我们那里只有水牛才下田犁田,水牛个子大力也大,耐力也好,就好像男人一样。而黄牛个子小些,力气也弱,经不得折腾,娇气得好像女人一样,所以一般都只是犁犁泥脚浅的沙土。稍微板结,泥脚厚的田土都要靠水牛去耕犁了。
黄牛胆子小,脚好像也是满脚蹄子,坡稍微陡些,爬那些硬的石头路就会打滑不敢走。而水牛则哪里都敢去,只要可以让它的身子挤过去,水牛就可以爬上去的。平时我们都是将牛套绳栓在水牛角上,放了它让它自己自由去吃草。但到了乌龟石头这里,我们就必须把绳子从它的牛角上解下来,将绳子紧紧牵在手里,从手到牛鼻子的绳子也只能留短短的一截,然后牵着它,一边小心翼翼地慢慢往前走,一边提醒吆喝着牛一定要听话。水牛其实很通人性,懂得我们的意思,也十分小心地跟在屁股后面,听话地往前走。这样十多个小孩,每人都牵着这样一头水牛,一前一后地往石寨门走,只要牛过了石寨门,就好像顺利通过了鬼门关一样,于是大家又开始欢呼雀跃起来,将牛套绳收了整整齐齐地缠挽在牛角上,把它们赶往宽敞平坦的团包梁上,
那里常年都长满了茂盛鲜绿的青草,是牛群们最丰盛的幸福大餐,水牛们开始撒欢地啃草嬉闹,我们也满山追逐,开始童年快乐的玩耍游戏。
石寨们绝不是象乌龟石头那样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当地的人在大星寨修筑起来的石头寨门。石寨门有两个人那样高,全部是用方整的长条石一块一块,从山崖下面最陡峭威胁的位置开始往上面修筑上来的,就好像修古长城一样从两边半山腰一直往上修,到山顶最窄最险的寨门位置就封闭修成一个石头寨门,最多只容一条水牛可以勉强通过,寨门上还有石头砌的石垛子。在这里只要把寨门一关,就真的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了。
这样的石头寨门,在大星寨东南西北的位置各有一座。其他三座我好像也曾经去过,但最多也只是好奇去看过一回而已,因为太远,并且相比之下也都比不了这座寨门的气魄,所以现在差不多都找不到它们的印象了。只有这座石寨门一直都留在我的心里。
我们也不知道这石寨门到底是什么时候修的,听大人们说,这是以前这里躲扇子匪,棒老儿修的寨门,据说当年红军和国民党打仗,
国民党的部队从下面过来往亮桠子方向去追打红军的时候, 当地的了躲避战乱,就把卷席裹成炮筒一样,外面用锅烟墨漆得漆黑,然后架在石垛子上。兵队从山下路过的时候,看见山顶上面的人影子和炮筒,老远就喊话不要打哦,我们只是借路过而已。
那时大星寨下面与龙岗寨交界的亮桠子桠口,据说红军和国民党的部队打得非常惨烈,死了很多人在那里,我们那里老点过来人都说还亲眼看见过那些死人,晚上还偷偷去拔了死人身山的衣服,看身后还有没有银元和值钱的东西。这些都只是听他们说,不过我们小时经常也在那些土里看见很多挖出来的死人白骨,只不过年成已久,很多都已在岁月时光里风化腐蚀得所剩无几了。
小时候,我们见到的石头寨门还完好地保存着,只是没了关在中间的石门,不过两边高高垒砌的石墙和石垛子却依然健在的。但等后来我读完书,参加工作之后再上大星寨的时候,那个石寨门早就面目全非了,两边高高垒砌的石头墙早被人拆掉推到悬崖下去了,那些石头垛子也不在了,现在只残缺地剩着一道孤独的石寨门还保存在那里。我想,那些石头可能是被后来到这里来放牛耍的人推到悬崖去了,现在的孩子,胆子更大,什么都敢做了,多半就是这样衰败下来的,看到这些,我的心里忍不住就有种说不出的失落与茫然。



太蓬山古寨门
太蓬山因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元史曾有两次蒙古人兵入蜀地的记载,其中有过蒙哥汗南渡嘉陵江的记载:“是时川陕一带,虽有宋将蒲择之、刘整、杨立、张实、杨大渊等,据险防守,奈遇着蒙古军马,无不披靡。蒙哥汗南渡嘉陵江,入剑门,守将杨立战死,张实被擒,蒲择之、刘整等守成都,亦被蒙古前锋纽璘一作耨埒。攻陷,择之等败溃。及蒙哥汗入阆州,守将杨大渊以城降。”当时蓬州曾是蜀州有名的“抗蒙八柱”之一,蓬州军民于公元1234-1251间,依托四周险要地势据险修建石寨门,城防坚固,坚壁清野,以御蒙古军南下,在抗蒙名将余玠的领导下,拉开了抗蒙的历史,多次击退蒙古骁勇骑兵。当时太蓬山归蒙古管辖,辖制蓬州州治。为抵御元兵、兵匪,就在太蓬山陆续东、南、西、北及东寨门右侧的咽喉处修建了石寨门。其中除西寨门毁于1980年中期外,其余保存完好。2007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太蓬山兵事
清嘉庆三年(1798初八,白莲教起义军罗其清率众,自回龙返回芙蓉山,官军齐出截击于石山铺、九岭子,义军伤亡70余人,被俘7人,走长滩河,经宋家坪、拦路垭、高山观、围攻太蓬,破透明岩。屯兵石板垭、花红沟一带。清参赞大臣德勒泰率总兵以上将领10余员,统兵合围。九月二十三日午夜,罗其清乘清军侯晴之机,率义军六七千人,向太蓬西门刺沟小路冒雨急进,寨中团勇主力堵御西门。罗暗率精锐转攻北门。守寨团纷纷向东、南门逃窜,坠岩及被义军击伤者数千人。二十五日,义军全部占领太蓬寨。二十七日,德勒泰急从鸡山渡思凤溪,至太蓬南门扎营宝珠寺,又调威州副将协扎攻西门。蓬莱寨豪绅李德洁率团勇助战,并绘太蓬道路图献于清军。二十九日,朱射斗兵至,扎营太蓬北门。
十月一日协扎攻破尖山子后,即驻师太蓬东门,总兵观驻师于后,以作策应。统帅惠、富尔赛守渡口滴水岩,接应各路。清军在太蓬山周围设木栅,企图断绝寨中粮食,困死义军。罗其清处境危急,见西门清军无备,当夜出寨焚其木栅而归。初四,义军袭击南门宝珠寺清兵大营。初七,又袭双山子清兵大营。二十四日,清军额夺三节岭不下,德、朱接应,义军败,额乘势扎营西门,对太蓬完成合围之势。二十五日夜,鲜大川送粮到太蓬,遭清军截击,遂弃粮而去。二十六日,德勒泰下令各路攻寨,并强迫石工凿寨墙,义军用炮轰击,清军败退下山。太蓬被围余月,粮草难济,义军均粮而食。继而井泉枯竭,情势日危。十一月初七日夜,罗其清率部从北门突围,陷入朱射斗的重重包围。其弟罗其书带兵赶到,内外夹击,杀出重围,向渡口撤退,败走仪陇孙家梁。







我曾经写了一篇石头寨门的文字。

昨天查县志、史料又写了关于太蓬山的石寨门。

现在也发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希望它可以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对石头寨门的怀旧共鸣,把你们所知道的石头寨门在这里一起分享!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88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9-8-25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锡山寨、石牛寨、三兴寨

 楼主| 发表于 2019-8-26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锡山寨

 楼主| 发表于 2019-8-26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好还有寨门的照片

 楼主| 发表于 2019-8-31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藉閲 发表于 2019-8-26 02:42
夕阳西下,炊烟袅袅大营寨!

大营寨在哪里?

 楼主| 发表于 2019-9-2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过去营山县境内72座古寨,而72座古寨中称灵鹫是最为险峻的一个古寨。

 楼主| 发表于 2019-9-16 23:26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9-17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010747k5ualsr0l8yu9z38.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9-17 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到蒙古兵入四川的史事时,不由想起曾经在《蓬安论坛》读到过蓬安燕山寨曾经有过南宋时期抗击蒙古人入侵的帖子。特意去网上把那篇名为《蓬安燕山寨 当年抗蒙根据地》的帖文搜出来对比读了一遍。
“历史悠久 曾是蜀州“抗蒙八柱”之一 据河舒镇副镇长徐刚介绍,燕山寨不仅拥有美丽的景色, 淳朴的风土人情, 更因其抗击蒙军的特殊经历闻名于世。“你看这古寨门,还有古寨墙, 都是南宋时期抗击蒙古大军遗留下来的。” 徐刚遗憾地说道, 以往燕山寨上共有东西南北四道古寨门, 可惜如今只剩下东寨门保存完好。
记者看到, 东寨门位于燕山寨的半山腰,是一道拱形的石门。石门正上方刻有“天外一峰”四个大字。在东寨门附近石崖壁上, 供有三尊菩萨。徐刚介绍,据当地残存的碑刻文字记载, 燕山寨于公元1234年开始建寨,1251年前后,依托四周地势险要,城防坚固,在抗蒙名将余玠的领导下,拉开了抗蒙的历史,多次击退蒙古骁勇骑兵,燕山寨在当时乃蜀州“抗蒙八柱”之一。

不过,1258年蒙古大军诱降守将张大悦,燕山寨归蒙古管辖,成为辖制蓬州、营山、仪陇的州治。后忽必烈下令毁运山城,多数防御设施被毁。还州治于蓬州。后来,蓬州军民在东寨门附近的崖壁上刻下著名的《宝祐纪功碑》, 详细记叙了运山军民同心协力御敌之事。虽历经近八百年风雨沧桑,至今依旧保存完好。”



 楼主| 发表于 2019-9-17 21:10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9-18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蓬州县志》我们可以看到有关蒙古军入侵的记载:
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 九月,蒙古军攻陷利州路,并没蓬州,旋移兵西去。
嘉熙三年(1239) 八月,蒙古军复侵蜀,再占蓬州,不久离去。
淳祐三年(1243) 二月,四川制置使余玠,令筑运山城(今河舒燕山寨),蓬州、蓬池县等迁治于此。余玠以相如县接近蓬州、营山界,亦令其县民附入保聚。
五年(1245) 夏,余玠亲临运山视察,下令扩大山城规模,加固城堡。
宝祐三年(1255) 冬,张大悦增缮运山城,次年春,蒙军进攻未克。
六年(1258) 十一月,蒙军攻破鹅项堡后,运山守将张大悦以城降元,运山失守,退驻运山的利州路转运使施择善不屈而死。十二月乙酉,蒙哥汗帅军驻扎运山,仍以张大悦为蒙军元帅。
而那段时间的营山,从《营山县志》可以看到:宋建炎三年(1129)复置良山县(即安固),属蓬州。
宋淳佑三年(1243)四川制置使余玠筑云山城(今蓬安县燕山寨),迁蓬州治于该城,以御蒙古军南下。
元至元年八年(1271)营山县设努花赤一员,以蒙古人担任,为县之掌印官。
元至元十五年(1278)蓬州治迁蓬池县。
元至元二十年(1283)撤良山县并入营山县。

 楼主| 发表于 2019-9-18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就是说蒙古军入侵那段时间,我们营山县其实是没有单独存在的,而是与蓬州合在了一起,并且都将县治迁到运山寨,亦令其县民附入保聚。
从蓬州县志的记载,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1236年9月至1258年11月这长达22年的时间内,蒙古军曾经先后有四次入侵当时的蓬州,当然也包括我们营山在内。其中,前3年时间,两次都是轻松攻陷蓬州。淳佑三年(1243)二月,一个关键的人物出现了,那就是四川制置使余玠。
余玠是一个很有军事才能的人才,他下令筑运山城(今河舒燕山寨),蓬州、蓬池县等迁治于此。余玠以相如县接近蓬州、营山界,亦令其县民附入保聚。
余玠亲临运山视察,下令扩大山城规模,加固城堡。四川也因为有他的筑寨固守战略,后来才有效地抵御了蒙古军队的入侵。所以后面两次也是发生在3年时间内,前一次蒙古军进攻未克,最后一次因为守将张大悦以城降元,才运山失守。 084425vxsk6d6x6zv9zbhr.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9-18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就是说蒙古军入侵那段时间,我们营山县其实是没有单独存在的,而是与蓬州合在了一起,并且都将县治迁到运山寨,亦令其县民附入保聚。
从蓬州县志的记载,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1236年9月至1258年11月这长达22年的时间内,蒙古军曾经先后有四次入侵当时的蓬州,当然也包括我们营山在内。其中,前3年时间,两次都是轻松攻陷蓬州。淳佑三年(1243)二月,一个关键的人物出现了,那就是四川制置使余玠。
余玠是一个很有军事才能的人才,他下令筑运山城(今河舒燕山寨),蓬州、蓬池县等迁治于此。余玠以相如县接近蓬州、营山界,亦令其县民附入保聚。
余玠亲临运山视察,下令扩大山城规模,加固城堡。四川也因为有他的筑寨固守战略,后来才有效地抵御了蒙古军队的入侵。所以后面两次也是发生在3年时间内,前一次蒙古军进攻未克,最后一次因为守将张大悦以城降元,才运山失守。

 楼主| 发表于 2019-9-18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084804itp8pm9qkpkpp8kp.jpg 084804nj91fb9qeijdkzzf.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9-18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085127mgmhzbggs7guvbbd.jpg
离蓬安县周口镇东南不远处有一座巍峨的高山,古名运山,今称燕山寨。因山“特起,远望如崇台,近视如鸟将翔,晨披万缕云,俯视疑不属地”,故先后又有披衣山、云山、燕山之名。运山“形如屏立,横亘半空”,四壁陡绝,山顶平阔,既是风景形胜之处,又是屯兵成守之地。运山在抵抗蒙古兵进攻的战争中,曾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蜀川“抗蒙八柱”之一。
宋末,蒙古铁骑进入神州大地,烽火烧到蓬州(今蓬安)一带。为救危卵于覆巢,公元1243年,四川制置使余玠采取守点不守线的办法抵抗蒙古军。他深知燕山寨处于利州(今广元)、阆中、巴州南下的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遂将蓬州署以及蓬池县、朗池县、相如县署全部迁往燕山寨(燕山寨当时名为运山城)。余玠亲临运山城,指挥修建防御工事。运山又一次大兴工役,修建了州学、孔庙。至南宋淳祐七年(1247),建筑在百丈悬崖之上的环山城堡全部完成,十分壮观。

 楼主| 发表于 2019-9-18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元1250年,蒙古大军穿汉中,克阆中,进逼运山城。运山城军民利用四壁陡峭的地理优势固守,迫退蒙古军。
公元1253年,随着利州失守,川北各州宋军皆退守运山,在官兵顽强抵抗下,蒙古军始终未能攻克运山城,且屡屡被守军击溃。为表彰运山城抗蒙官兵,公元1256年,余玠命人在运山城东门刻碑,述军民同心抗敌之事迹,是为“宝祐纪功碑”。
据史料记载,余玠死后,他的继任者又增修了一大批山城。这些山城建筑在要冲之地,彼呼此应,构成了阻遏蒙古骑兵的有效防线。当时最大的山城有8座,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抗蒙“四川八柱”。这“八柱”是:金堂云顶城、蓬安运山城、苍溪大获城、通江得汉城、奉节白帝城、合川钓鱼城、高坪青居城和剑阁苦竹城。
四川八柱”又名“蜀中八柱”南宋抗元历史遗迹。它们分别是”金堂云顶城(今成都市金堂县)、蓬安运山城(今南充市蓬安县)、苍溪大获城(今广元市苍溪县)、通江得汉城(今巴中市通江县)、奉节白帝城(今重庆市奉节县)、合川钓鱼城(今重庆市合川区)、南充青居城(今南充市高坪区)、剑阁苦竹城(今广元市剑阁县)。”元人称此八城为“四川八柱”。余玠“议弃平土。” 筑垒城池,“号为八柱,不战而自守矣。” 宋绍定元年(1228),蒙古攻宋。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七月,窝阔台汗“遣达海绀卜征蜀”。以” 先取全蜀,蜀平 江南 可定 。”为战略指导方针,开始了对川蜀的征伐。
端平三年(1236)十月,蒙军攻破成都城,并占领蜀 中大部分州、县。随后全军撤出。
嘉熙四年(1240)和淳祐元年(1241)再度两破 成都。
在这种形势下,南宋任命余玠为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余玠以“自许当手掣全蜀还本朝 。”的抱负,在形势十分危急的状况下赴任。
元代学者姚燧在《中书左丞李忠宣公行状》记述:“宋臣余玠议弃平土,即云顶、运山、大获、得汉、白帝、钓鱼、青居、苦竹筑垒,移成都、蓬、阆、洋、夔、合、顺庆、隆庆八府 州治其上,号为八柱,不战而自守矣。蹙蜀之本,实张于斯。”
南宋末期,蒙古军南下进攻四川,四川安抚制置使余玠采纳播州(今贵州遵义)隐土冉琎、冉璞兄弟俩“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徒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胜于十万师远矣”的建议,采取“守点不守线,连点而成线”的战略方针,发动群众依山筑城。
其中剑阁苦竹城、苍溪大获城、通江得汉城、金堂云顶城、南充青居城、合川钓鱼城、蓬安运山城、奉节白帝城最为有名,因此他们被称作“抗蒙八柱”,又称“川中八柱”。
在攻伐四川地区中,蒙军前后损失了(蒙哥汗、忽必烈汗)两大汗以及三个皇太子(拖雷、端阔、忙哥刺)。注:忽必烈之死和妻儿之死不无联系。这也是加速忽必烈死亡的因素之一。
在这场军力悬殊差异巨大的形势下,川蜀前后抵抗蒙军长达五十余年之久。
不得不说是采取了“依山筑城,恃险拒守。”的策略,构建了规模庞大的“如臂使指,气势联络。 ”的山城防御体系起到的巨大影响。
这些山城遍布四川,相互呼应,充分利用了四川盆地特殊的红层方山地貌及其它地理优势,形成了一个全面立体的山城防御体系,坚持抗元长达53年之久,极大的延长了南宋的寿命。这些山城也使得四川地区成为南宋坚持抵抗时间最长、被蒙古人最晚征服的地区。由于四川抗蒙山城久攻不克,四川地区难以平定,元军不得不改变其最初“取蜀灭宋”的战略,自咸淳七年(1271年)起改向荆襄地区进军,由汉水渡江以灭南宋。南宋四川抗蒙山城中以蒙古大汉蒙哥逝世之地——合川钓鱼城最为知名,钓鱼城与云顶城、运山城、大获城、得汉城、白帝城、青居城及苦竹隘并称为四川“八柱”,皆为四川山城防御体系的重要据点。

 楼主| 发表于 2019-9-18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085918oy11igypuauzgye9.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9-18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1258年四月,蒙哥驻夏六盘山:七月进发,分兵三道入蜀,攻拔若竹隘(隆庆府)、鹅顶堡,连取长宁山城、大获城(阆州)、运山城(蓬州)、青居城(顺庆府)、大良城(渠州)及巴州等城。原在四川的都元帅纽璘,打败宋四川制置使蒲择之对成都的进攻,乘胜攻取云顶山城;蒙哥入蜀后,他即留密里火者、刘黑马守成都,率军攻叙州,大败宋守军,突破马湖江防线,沿江而下趋重庆下游,封锁江面,以堵截南宋援蜀之军。1259年初,蒙哥大军入合州。遣使至钓鱼城谕降,被守将王坚所杀。蒙哥大军进围钓鱼城,王坚率军民奋勇拒守,蒙古军连攻五个多月不克,损兵折将,七月,蒙哥病死,蒙古军撤围北还。

 楼主| 发表于 2019-9-18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090025tmrkswu9v7tztksu.jpg 钓鱼城遗址

 楼主| 发表于 2019-9-18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宋能够在钓鱼城打死蒙哥,要算功劳的话,首功要给那时候已经去世多年的四川制置使余玠。虽然实际指挥作战的是王坚。
在余玠从两淮战场的副帅,调到四川任主帅前,四川是南宋抗蒙三条战线(另两条是中原战场和两淮战场)中最弱的一个战场。蒙古人可以骑着他们的骏马,在成都平原上随意奔跑抄掠,整个天府之国,被搞成赤地千里。从蒙古人全面入侵四川开始,到余玠入主四川的16年里,或死或还,四川先后更换了12任主帅,依然对蒙古人毫无办法。


余玠去以后,广纳贤才,于是寻到了冉姓两兄弟。这两兄弟给余玠出了一个主意。当然了,冉氏兄弟给余玠出主意的时候,还没有想到整个四川的大方略,只是说,把合州城从山下搬到钓鱼山上去。

合州城在重庆的上游,也是三江合流之处。如果蒙古人从上游水路来进攻重庆,合州城是必经之处。也就是说,合州是重庆的门户(当时,四川首府设在重庆)。冉氏兄弟给余玠讲了把合州城搬到钓鱼山上的好处,让余玠相当动心。

我们都知道,古代城市防御有两道最重要的防御体系,就是城墙和护城河。敌人要攻破城市,首先需要越过这两道防御体系。而钓鱼山这两样防御体系是天然的。护城河就是几乎绕钓鱼山大半圈的三江,城墙就是钓鱼山周围直插河心的高耸陡峭的岩石。

于是,余玠开始对新的合州城,也就是钓鱼城进行打造。

余玠运气也非常好,这时候,蒙古遇到窝阔台去世,窝阔台遗孀脱列哥那监国。脱列哥那监国期间,没有精力打南宋,因为她必须交好所有宗王贵族们,让大家在今后召开的大会上选她儿子贵由为大汗。贵由当上大汗以后,也没有精力打南宋,他要亲自领兵去收拾不支持他的拔都。然后贵由又“壮志未酬”死了,他遗孀海迷失监国,也没有精力打南宋。总之,大家都没有精力打南宋,所以,余玠就利用这十多年的空档,对整个钓鱼城进行了打造。他依靠山体,在钓鱼山上修筑了两道围墙,相当于古代那种在城市外面修的“夹墙”。但是他这比夹墙厉害多了,不但高,不但坚固,而且有层次。

等余玠把钓鱼城修得差不多,甚至把钓鱼城的经验推广到全川各地的时候,蒙古的汗位之争也尘埃落定,蒙哥当了大汗,并开始着手准备攻打南宋。

蒙古铁骑毕竟是铁骑,蒙哥在进入四川以后,只用了三个月,就推进到钓鱼城之前。钓鱼城是通往重庆的最后一道防线,钓鱼城破了,重庆也就完了。

但是蒙哥在钓鱼城下面,却连续呆了长达7个月。依然没有把这座城攻破。

蒙哥为什么攻不破呢?首先是这座城的防御工事可以称得上是古今中外最坚固的。试想,以三条天然的河作为护城河,以悬崖峭壁作为城墙,而且还是夹墙,而且还是高低错落的夹墙,休说蒙哥打了一辈子的仗没见过这样的防御工事,也许古今中外的名将,也很少见过这样的防御工事。

蒙哥在攻打了一段时间后,其实还是有成效的,曾一度成功突破了山上的第一道围墙,但是最终又被赶了出来。

后来蒙哥企图换一种策略,围而不攻。

围而不攻,在没有援兵的情况下,是所有城市防守最害怕的一件事,因为常常因为弹尽、粮绝、柴尽、水尽,最后不攻自破。

钓鱼城也没有援兵。因为蒙哥已经把通往钓鱼城的各条道都切断了。宋将吕文焕曾经提兵试图从下游往上驰援钓鱼城,但是最终被蒙哥赶了回去。
不过,钓鱼城却并不怕和蒙哥打消耗战。因为山上有大小两个天池,水取之不尽;钓鱼城里储备了十年的粮食,粮用之不尽;钓鱼城在山上,柴取之不尽;钓鱼城一整座山体都可以开发出来作为弹药,弹用之不尽。

反而是蒙哥的蒙古军耗不起了。生活在北方的蒙古人,最害怕的就是夏天,而合州重庆的夏天,那就是火炉。在这种情况下,瘟疫等各种疾病就流行起来。疾病一流行,军心就不稳,所以此消彼长,蒙古的势头便越来越衰。

其实在这时候,已经有人对蒙哥建议,暂时放弃钓鱼城,只留下一部分驻守就可以了。大军可以换一条道往重庆进攻。大家都知道蒙哥性格倔强,不敢向他说,便派蒙哥的异母兄弟末哥去给蒙哥说。

如果蒙哥采用了这个策略,就算钓鱼城拿不下来,他依然可以拿下重庆,甚至出川进湖北,再直杀临安。但是倔强的蒙哥不听大家的。不拿下钓鱼城,他绝不前进。于是,他便在攻下来的一个稍高一点的地方,筑了一座高塔,准备在高塔上指挥蒙古军发动一次最强烈的进攻。

钓鱼城的守将王坚在城中,虽然看不清楚那个高塔上是谁,但他可不想让那座高塔存在,于是就用抛石机轰击。没想到,事有凑巧,蒙哥刚好在上面,一石头下来,蒙哥被砸得半死。

蒙哥受重伤后,他才同意大家的建议,绕过钓鱼城,先打重庆。可惜伤得太重,不久他就去世了。

可以说,阴差阳错,不可一世的蒙古大汗,就这样被打死在钓鱼城下。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