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2722|评论: 151

[生活•情感] 《散文卷》 子 在 川 上 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28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散文卷》               

                                                                                  子 在 川 上 曰

                     
    孔子在远古时代说这番感慨的时候,我的祖老先人还在巴山蜀水的一处偏僻闭塞的山村劳作。当然,他老人家站在滔滔不息的一条大河边拖声喟叹,是有道理的-------这片迷濛的天地,需要圣人出来传授“道”与“非道”的知识,让追随者恍然产生“拨开云雾见青天”的顿悟。好吧,且让我等后来人循着这一溜儿浅浅淡淡的足迹,寻找早春的凛冽,寻觅云团的松软,发现躲藏在大盆地那边吊诡的真相。
   
   我的网名叫“昙云庵”,明眼人一望而知,指的是盐亭县城关镇现更名为云溪镇的西边负戴山脚下的一座老院落。这套老房子古朴沧桑,分布前中后几重大院,座落在嶙峋的山岩上。前院的地基下砌着斜而长的石梯,苔藓爬满,青石斑驳,孤单的鸟儿落在石级间啄食,一抹斜阳覆在黄叶与枯枝间,竟如温和的脚音,轻轻落下的第一步与中间略微迟疑的一步混合响起,沉寂的飞檐揉着色彩斑斓的壁画,刹那生动起来……
   我们这座大有来历的“昙云庵”是值得骄傲的。
   李白,天下人都知道,这位唐朝顶极的大诗人,用他的文学成就遮蔽了以往、现在乃至未来的天空。鼓动人们在原野和山川吟诵着李白的诗歌苦苦而又快乐地前行,以至于他的崇拜者如魏万跋涉千山万水找到他时只知兴奋地大叫,不知疲惫,手舞足蹈……
   那一刻,李白的目光散发着温润的气息。
   这样一位出生在江油青莲的文化人,也是在一个煦和的季节里踩着厚实的叶堆,登上了陡峭的台阶,推开朱门,飘然而进。“昙云庵”在平凡的日子迎接气宇轩昂的李白的到来。
   李白是贵重的,他不会去丑陋的地方混为一谈------他来盐亭是拜师学技的。那两年,出生盐亭两河乡下白虎村的赵蕤名气响亮,他不肯混入朝廷为官,醉心于呼吸山野草莽间的清香气味,为自已终身写出一部教化历代君王治理国家之秘籍的奇书而笔耕不止。赵蕤尚有几奇,呼喚彩色错落的雀鸟飞来栖息肩头,并在淸风吹动而来的瞬间,舞着寒光闪闪的剑,飞快刺入岩前垂挂的茅草丛中……
   李白看得一楞,他慕名而来求见师傅的人便是赵蕤。
   当晚,师徒二人就宿于青瓦遮盖下的“昙云庵”。

  杜甫的身影映在渡船嘴时,东边山头已是朗朗红日照耀。他牵着一匹瘦削的老马,步履踉跄地进入盐亭城外了。大诗人杜甫是河南巩县人,半生潦倒,很是不堪,要不是在成都当官的严武伸手解曩扶助,杜甫也许还在草房子里裹紧千疮百孔的破絮大放悲声呢。严大人的善心施舍,不仅让杜老夫子喘过气来,甚至于面对澄澈空明的初春吟哦出“两个黄鹂鸣翠柳”的活泼而又生动的诗行来。
   杜甫喜欢行走盐亭,他囿于“安史之乱”一角的川北,煞是满足。虽然杜甫常在梓州、盐亭、阆中、射洪以及成都之间来回奔走,他心中是念着盐亭的。在这里,他受到唐德宗宰相严震的热忱款待,面对盐亭籍人士严震的恩德,杜甫热泪涟涟,放歌一曲,大赞“严家俱德星”。
   至此,盐亭史书上第一名诗訇然回响高山庙下的宝台观,以至于千年背后,我依旧能听到它激越的回声。
   杜甫不仅沿着猫儿嘴、老城墙、云溪和春郭亭漫步,其间还穿过满街乡间俚语的赶场人群,走到东门外的老树下,注视一条木船载着粗鄙而麻木的农民往来,出售农作物后背些布匹、盐巴、锄头回到乡下去。
   杜甫心软,他看不得命运比他更为彳亍的人和寂寥的身影在面前晃动,他动情地写下心声“凄凉忆当年”。
   暮色已重,这位一生都在无助中前行的诗人,目光茫然地爬上“昙云庵”倾圮的石级,困难地吁了一口气,在驿站门人带着不屑的眼神里,仄进阴暗的小木屋,脱掉褴褛的外袍,躺在“吱嘎作响”的床上,迷糊中睡去。
   
   “昙云庵”就这样庇护过李白豪气干云的啸声;也温暧过杜甫日渐苍老的心灵。
   某种意义上,我是嫉妒这座叫昙云庵的老院子的,你作为驿铺,接待过朝发夕至的官人富贾,那个算不了啥。你荣幸地迎来李、杜两颗中国诗坛的巨星在此驻足,将“风从松下过,露是今夜白” 的文人情操与“云溪花淡淡,春郭云泠泠” 的飘逸情思向天下人传颂。尔后,我们记住了一个时代和两位大师在川北蜀地相继演绎的恒久传奇。
   “昙云庵”的幸福还不止这些,它将在以后的某一天,将北宋的文豪苏东坡迎进山门入住——苏轼、号东坡,是和弟弟苏辙来盐亭走亲的,苏辙的女儿嫁给了盐亭籍大画家文同的儿子,亲家几年走动一下,也合乎情理。
   是说,庵外山头旁生长的那棵苍苍大树的枝头上,一天到晚尽是喜鹊的欢叫,悦耳的啼鸣,将阳光、彩霞的盈盈笑色洒向四面八方。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261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4-5-28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未完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伊犁州相关文化机构邀请我们文艺采风,对北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进行深入了解,并做诚挚的讴歌;再加之邀我的文艺部门领导是地道的盐亭籍人,我们欣然驱车前往。
  这一行,便知北疆的广袤与壮阔……
  路好走,全是高速直贯中亚哈萨克斯坦方向。天山横亘,沉默着与老天相依相伴;山峰连绵之处,白雪皑皑,背阴的山谷与阴暗的窪地,积雪恐有一尺深,软软的、泡泡的,反映着太阳刺目的金光。
  天山太深太长,我不能仰视……默默的,我与这“神”一样的圣山进行心灵交流,祈愿它的福祉笼盖全疆各族人民。
  而在我们经过的高速公路一旁,汹涌着生生不息的巩乃斯河,它野性十足,无遮无拦地冲刷着高原上的沟谷与七弯八绕的河床,河畔乱石与土砾间,丛丛灌木倔强,挺立在潮湿的土壤之上。
  车过洁净的奎屯市,稍作停留,我们的车又撒着欢儿向伊宁行驶。到达伊宁,好客的主人开了一辆“沃尔沃”车接上我们,洗漱完毕,在伊宁“世家酒楼”为千里迢迢而来的内地朋友接风洗尘。
  酒很辣,主人很豪爽,三大杯一饮而尽。
  席间,宾客因多为盐亭籍乡友,自然聊的是乡风民情,诸如嫘祖陵、文同故里、三朝宰相之乡以及当今家乡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等等。主人听得津津有味,如盛夏酷暑里咬了一块甘甜的西瓜般解渴,他们还想听下去。
  自然,主人也顺势推介了伊宁的名胜古迹、山川风貌、草原花海与名人故里……
  我正遐想间,一位几十年都在疆北房地产业打拼的老乡站起,手捧一尊盛满白酒的大玻璃杯,向我敬酒,豪迈地一声大叫:“老乡,先干为敬。” 我略有迟疑,怕醉成一团,让人笑话。老板双手端杯,仰脖干掉,我惊悚得一个哆嗦。
  主人发话了:“老乡喝吧,这儿醉倒没人笑你的,相反还会敬重你的。” 他笑着问:“咱们盐亭人在外是什么来着?哦,四川那个傻儿师长讲从不拉稀摆带哈。” 主人已随乡入俗,操起一口纯正的普通话,这会儿吐出一句带方言的老家话,甚是亲切。
  我还说什么呢?悉听尊便,那是谁讲的,弄倒当睡着,我就豁出去了。
  是夜,宴席便已喝空四瓶“伊力王”,我是翌日清晨听夫人讲的。

  接下几天一片忙碌,接待方开车送我们一行考察全国唯一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在该县博物馆内,摆放着八旗子弟多彩的旗帜,从中哈边境迁徏过来的清代沧桑的界碑,一门锈迹斑斑的牛儿大炮和锡伯人坚韧的塑像……车览了天下闻名的“那拉提景区”和绵延几十里的野杏林自然林,奇异的是,“那拉提景区”铺排于河谷地带,山里面还寒冷,而山外活水潺湲,挟着雪团、野花、鸟影与刺骨的寒气向下游奔跑……驱车到北疆最大的内陆口岸——霍尔果斯口岸游览,站在厚实的国碑前留影,我向国界外看过去,一排凌厉的铁丝网伸向远方,铁丝网下有条小河流,水流细长;在天际有座雪山突兀地闪烁银光,金赤一片,似火在烧,堪称一景,我用像素很高的三星手机抓拍下这张绝世奇观。在新源县旅游景区,我们被盛情的主人邀至一顶硕大的哈萨克族毡房内用餐,宾客们用手抓住大羊排撕咬,低矮的铺着羊毛毡的长排茶几上,我们盘腿而坐,端起一盏盏玉碗品尝飘香的奶茶,一边下着可口的马肉与馕饼。酒是少不了的,主人提上一罐据说是产自“肖尔布拉克”的“伊力王”白酒原浆,价值不菲,自然又是敬我等一行人三海碗。
  怎么说呢?新疆是个好地方,然而新疆人的豪放真诚更为世间熟知。你只要把酒端起,一干而净,他心底就对你另眼相待了,自认为是兄弟了,一点假也掺和不得。
  说到四川人,这些几十年在北疆辽远大地上摸爬滾打了半辈子的老乡些还是多敬重的:“内地人都聪明,脑瓜子好用。” 当然也忘不了踏屑一句:“喝酒有些人不耿直,假哦。”
  第二天,我等一行在主人陪同下,游览了前苏联驻伊宁领事馆,并下车与睿智的列宁铜像合影。参观了林则徐纪念馆,听解说员简略叙述这位晚清重臣在伊犁流放中,度过的不平凡的岁月。并前往伊犁州博物馆,一一细览汉、哈、蒙、回等民族在漫长历史上做出的不朽的贡献。
  伊犁州及下辖的伊宁、新源、察布查尔、霍城、奎屯等市县,我们停留时间不足十天,虽然匆匆离你一别,但,我对北疆的印象是明快、炽热而又湛蓝的,在记忆中长存!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云奚山人 发表于 2014-5-29 07:2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昙云庵”就这样庇护过李白豪气干云的啸声;也温暧过杜甫日渐苍老的心灵。

学习。。。。

:):handshake

谢山人妹。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周骑轮 发表于 2014-5-29 00:1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好文,有曾经论坛“御营坝”网友的散文风格

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手机用户 183.221.139.x 发表于 2014-5-29 10:0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继续。

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liuyongjun-1 发表于 2014-5-29 09:0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前散后实。在散中了解历史,在实中体会生活。学习了!

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手机用户 183.221.139.x 发表于 2014-5-28 23:1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点赞一个。

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图大学士 发表于 2014-5-28 23: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谢了,拜读了。

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不中用 发表于 2014-5-28 23: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好文!

谢谢老先生……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蜀山连绵 发表于 2014-5-28 22:5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手机用户 183.221.139.x 发表于 2014-5-29 07:0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那个房子还在吗?在就希望领导给钱钱维修一下……

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手机用户 183.221.139.x 发表于 2014-5-29 12:1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形散而神不散。

:):handshake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到黄甸,我心中升起一股异样的情感。
  我的母亲姓王,是老黄甸区辖利和乡二村木龙湾<俗称木耳湾>的人,与那个历史上有名望的王明金字用揖世呼“王举人”的王氏家族为嫡亲。有这层因素,少年时代我多次与家人步行去木湾看望舅舅一家人,另外我外婆的坟地也在一道山凹处,春节去看时一定要上坟的,为祖辈远逝的魂灵祈祷安息,参差柏树下几挂鞭炮炸响,香火缭绕,寄托哀思。
  
  老黄甸区管利和、麻秧、净铭、三元、定光等公社。小时过春节,我们多半在除夕大年三十夜热闹中团年,精力充沛还可守岁,祈福新年。初一赶早登上县城高山庙顶后,随后的欢乐喜庆的春节就多被安排成走亲访友了。到利和的路不好走,泥巴路,凹凸不平,“睛天一把刀,雨天一团糟,”穿双母亲纳的新布鞋,走到起还是洋盘的,不过顶到泥巴路的刀背上,阵阵硌痛。
  沿途需经过东门寺垭、临江石梯、吊脚楼、冷铺子、大光禄山、小光禄山、黄天坝、打铁垭、倒开门.......直至走拢木龙湾龙台寺舅舅家中,脚板打起了血泡,天多半近昏黄了。
  夜很宁静,山湾偶尔响起一两声火炮,那是乡民的娃儿在燃放。我们被热情安顿后,舅母不大功夫便用木盘端上几碗冒着热气的馅子面过来,从油灯边看一下,馅子是用腊肉颗颗加韭莱混炒而成,油乎乎的面条下盖一个煎的荷包蛋,香气扑鼻,至今难忘。

  我就是在这样一个被亲情被乡情浓浓包围的氛围里,走进“王举人”大院去参观的。
  那经历风霜的院坝、台阶尚存,一进深的祖房也存:在野草纠缠、杂花斜放的门槛边,我坐在青条石上,望着雕花的窗棂和屋脊的泥塑,想象着,在废弃的石磨边,在高高的桂树下荡秋千的金环、银环两姊妹,还有一旁笑而不语的哥哥王兴宪。王举人慈祥地凝望着儿女们,坐在太师椅上呷茶,茶香萦绕不散,身旁,揺着秀气绢扇的夫人白云秋笑意不断,她望着秋千荡得很高,女儿们的脚尖快触到二楼窗格上了。
  当然,这是多少年前的往事。而今眼目下,人去楼空,笑声远逝,白云苍狗,荒屋漫漫了。
  我曾介绍过,王明金是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与乡绅蒙公甫交情很深。蒙公甫有个背景需交待一下,由于清廷以“上谕”形式宣布“干路均为国有”,面对卖路卑劣行径,民怨沸腾。1911年6月17日,成都率先成立四川保路同志会,蒙公甫作为核心骨干与蒲殿俊、罗纶、张澜一道,对清廷卖路行为反抗尤为激烈。同年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将蒲殿俊、张澜等人软禁于督署內来喜轩,而单独囚禁蒙公甫于成都府监狱,这一整,逼出成都数万人沿街喊冤,直奔督署,强烈要求赵尔丰释放蒲、蒙等人。赵尔丰这个魔王,竟下令开枪,枪声大作,现场血腥,数十人倒在血汩中,这便是骇人听闻的“成都血案”。
  蒙公甫囚于大牢,正在成都的王举人心急如焚,多次探监而被拒。王举人为营救蒙公甫,连夜赶回盐亭,召集由耆宿、名绅、商人、士子的代表人士袁辉山、杜润之、蒙君弼、何子镜为主的集会,王举人站台上声泪俱下而疾呼,公甫身为教授,与蒲殿俊等人一起,反满清卖国卖路,保铁路一马当先,而今身陷囹圄,生死未卜,我们决不能无动于衷啊。台下吼声震天,誓死营救蒙公甫等仁人志士。
此事件更大的背景是:清廷畏惧”四川保路风潮“,大臣端方率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武汉境内防守空虚。同年10月10日,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和同盟会领导的革命党人爆发了改变国运的”武昌起义“,并获得历史性胜利。至此,清朝覆亡,而偏于西南的四川总督赵尓丰为求脱身,被迫释放蒲殿俊、蒙公甫等人。而作恶多端的赵尔丰,被革命军绑押斩首。
  黎明前的漫漫长夜,忘不了“四川保路同志会”的热血贲张、气盖河山,忘不了盐亭名士蒙公甫的大义凛然,忘不了王举人挺身而出,营救蒙公。
  历史,总是由一个个动人的强烈的奇异的惊险的情节构成,其中王举人的星夜奔走,被注上一个隽永的回声激越的感叹号。

  王举人的大女儿叫王剑清,乡人呢称“金环”,在木耳湾温情脉脉的院中长大,出落成知书识礼的大家闰秀。后在成都上高中,受抗日形势鼓舞,爬铁丝网,啃地瓜,穿破烂衣裳才到达延安。在耸立的宝塔山下、清波泛起的延水河畔,怀抱革命理想的金环用很高的热情投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国后,王剑清走入仕途,任湖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会员。在文化人圈里,她与写出《暴风骤雨》的作者周立波友好,还培养出如古华、韩少功、叶蔚林等全国知名作家群体。而王剑清尤为人称道的是,她1960年代初返回盐亭利和乡省亲时,见“三年自然灾害”肆虐,饿殍遍地,不禁泪滴乡土。她回京后不惧“反右倾”帽子的威压,向有关部门汇报“盐亭木龙湾饿死了人,死得不少,要快调粮救人”等等。可能听汇报的人有些人性,急转高层。不日,几辆“解放牌卡车将宝贵的粮食运拢盐亭直到黄天坝:后来我调查知情人时听讲,全利和乡幸存乡人哭泣不已,磕头喊天,跪着、爬着到黄甸镇上背救命粮,有的没爬拢就死掉了,有的见到粮食大呑大咽,当场胀死毙人-----确实饿惨了。
  王举人的二女儿叫王婉容,笔名王尔碑,乡人亲呼”银环“,她与父母及姐姐、弟弟感情深厚。她生性雅致,多愁善感,便是看一缕炊烟也要伤感一阵。王尔碑在《四川日报》当责编之余,擅长写作散文诗,代表作是<镜子>,诗云“珍贵的镜子被打碎了/别伤心/有多少碎片/就有多少诚实的眼睛.......
  我前年应王尔碑先生之邀前往成都桂王桥头一处花瓣飘落的茶馆闲话半日,我们的座位有一迴环长廊,上面爬满蔷薇一样的藤蔓,花朵的星星绽放,偶然间朵朵飞落脚前和桌边,不大功夫,花蕊如雪,掩了薄薄一地了。
  茶桌边仅我两人,我看先生发如秋霜,幽幽而生,身穿一袭青布碎花外衣雅坐其间,与她的轻声细语对映成趣。目光是和善的,如夕阳下一抺温喣的亮光。她向我讲其父王明金讲金环姐讲南街白家茶馆白大科与木龙湾王家的关系,当然,她讲得最多的是其母白云秋,讲着讲着,泪水雾一样地漫上了王尔碑
暖意的眸子,迟迟不肯消散。那一刻,我不曾动一下,我体味着“人性”的光辉怎样一点一滴地打动年月苍老的心?
  我记得那天的晚饭就在茶馆外“戏窝子”吃的,“戏窝子”是成都桂王桥一带热爱川剧的人汇聚之地,台上典雅,戏幔四合,中立一张案几。台下搭连排的餐桌,随和简洁,我点的龙抄手、麻婆豆腐、夫妻肺片、担担面及一盘卤耳朵。先生慢慢吃着,与我低声交流川剧的曲牌,忽然她抬头问我,“盐亭川剧团演的‘程夫人闹朝’好看,那几年演到成都,还得了奖,我专门和家人去看了场。不晓得县上还在演没有?”我告诉她,盐亭川剧团好像撤了,团的骨干大多退休,剩余中青年与一些川剧爱好者在北门外‘文昌宫’打座唱,围听的人还是挺多的。
尔碑先生欣慰地笑了,她的笑有点腼腆,不脱率真本色,难怪有人称她为“四川的冰心”。

  有人到绵阳对我讲,黄甸七村曽于1972年抗旱打井时发现一座汉墓,经文博人员现场清理,计有铜龟形印紐、金银错币钩、铜釜、铁镜、陶俑及大罐铜钱。我曽在县文化馆展览时参观过-----时隔几十年,我以为是上天打开了一道门缝,让我等后来人窥探两千年乡人的生活习俗与劳作景像。
  更奇妙的是,1984年黄甸南山村修公路,发掘出土一通宋碑,两面刻字,系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盐亭县尉何览、县令程縯合刻的题咏诗,诗为七律,现录于后 “ 光禄坂高盐亭东/ 潼江直下如弯弓/ 山长水远快望眼/ 少陵过后名不空/ 当时江山意不在/ 草动怕贼悲途穷/ 客心益远心益泰/ 即今何羡开元中”
宋碑出土甚是珍贵,九百年前盐亭县令就确认“光禄山”为杜甫经历之处,少陵既杜甫,他穿行林深草杂的弯曲山道上,走的是盐亭冷铺子到光禄山这条路。写到这儿,我看见历史在这儿拐了一个弯:此光禄坂在盐亭临江前面光禄山而非中江广福镇,这方出土的宋碑为一铁证。
  出生在三河乡后走动在三元笼子寨的杨太虚说得不少了,生于1874年的他有件事为后人津津乐道,这就是杨太虚的化缘兴学。他奔忙于南部、射洪、三台一带,用半年时间化缘,终于摹到一笔足可办校的银元。后来从笼子寨峭壁上飘下的琅琅书声,应是对这位先人的善举,献上的响亮回声。
  生于麻秧场龙骨石的谢趣生,钟爱漫画创作。在成都当新闻编辑时,运用比拟、讽刺、嘲笑、夸张等手法,创作<鬼趣图>等连环体漫画展出,轰动一时。作品造型生动,线条流畅,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都老人车辐对谢趣生评价很高,称为“趣生天资聪颖,真称得上是四川漫画的开创者。”解放后,谢趣生任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弟子多以成材。
  行文至此,我忽然发现生长于金孔的任义伯与谢趣生有殊途同归之妙。任义伯幼年艰辛,考入盐中,就学于美术教师蒙昌明课前。任义伯喜好用泥巴捏人,三团两转,一个活生生的农民出现眼前。后来任义伯考入省城大学,用天赋与勤奋一直做到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的位置,这其中的代表作是:当年竖于成都水碾河的不锈钢雕塑名作《建设者》,再一处便是他1960年代参加大邑泥塑《收租院》群体创作中,单个泥塑作品《交粮的妇女》便出自任义伯之手。
  说到盐中这个校园,我也顺便讲一句,当今名诗人廖亦武的父亲李德奎曾在此任教多年,桃李满天下。

  似乎,有关黄甸的故事、传说、神话与风土人情、名人逸事要告一段落了。而我意犹未尽,总觉得缺点什么。想了一下,哦,我心中念念不忘的还是位于木龙湾我舅舅家夜晚的那一盏油灯,灯花爆开,灯影搖曳,四座的亲戚与闻讯而来的乡友挤得满满当当,我听浓浓的乡音俚语,非常高兴。我明白,在木龙湾龙台寺二村这里,在残垣石梯上,在院落的狗吠声里,在起伏的田坎草坡边,长着一种叫“根”的植物!它顶天立地、遮挡风雨的亭亭如盖的树荫下,纠结、奔突、攀援、环绕着家族的风骨与民族的气节,生生不息!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听说要去东疆,我自然来了劲儿。那么,东疆泛指那一片广阔的地平线呢?有人讲,北疆是指伊犁州这一块,南疆是指喀什、阿克苏这一带,东疆就是以吐鲁番为代表了。姑且对与不对,我们慕名而来,就乘兴一游吧。
  提到神秘、广漠、无边无际的吐鲁番,就不能不想到葡萄沟、坎儿井、火焰山与传唱久远的被誉为“东方小夜曲”的《草原之夜》了。
  新疆气温怪异,早晚温差大,这不,一大早我们还穿着长袖衣裳在宾馆享用丰富的早餐,出门尚有寒意。那晓得太阳挣破厚厚的云层露了红脸蛋,这立马就觉得燥热,真是应了“早穿皮祆午披纱,围到火炉吃西瓜” 的民谚。
  小车驶出乌鲁木齐,沿途经过了大片戈壁滩,看见宽阔的大地,脑海里我回响起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那首脍炙人口的插曲“冰山上的雪莲”,……啊……啊……我是戈壁滩上的流沙,……啊,任凭风暴啊,把我带到地角天边……
新疆你多么让人神往呢?一首歌谣,也让我青春激荡了几十年。
  先说葡萄沟,女歌手关牧村演绎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指的就是这个美妙的地方。车子在峡谷中东穿西行,停在了沟底,此地有奔泻的河流向下,灌溉着葡萄沟,方圆几十里受益。史载,吐鲁番得名于《明史》,是我国最低的盆地,仅次于约旦的死海;吐鲁番又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区,史称“火州”,难怪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对此苦吟“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也难怪突然在这个极端气候条件下冒出一个叫沙漠绿州的“葡萄沟”,该叫人多么愜意。
  又让我欣喜异常的是,在通往“葡萄沟”的大路边,意外发现了“王洛宾纪念馆”,以及“阿凡提庄园”。关于有着“西部歌王”之称的王洛宾,国人多知,不再详述。拣一句要紧的话讲,凡歌者都知晓名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是啊,那个男人不愿做一位骁勇的骑手,去轻轻抽打美如云霞的藏族少女呢?这大名鼎鼎的作曲家,便是一生颠沛流离、成就斐然的王洛宾先生。至于新疆智慧的化身阿凡提,我尚在年幼之时便读过写他的书籍,比如幽默,比如机智,比如善良,比如勇敢等等。今天巧遇两处胜景,我马上招呼同行人下车合影纪念。
  东疆还有处名声在外的“坎儿井”,对于这个与我国古代长城、大运河并称为三大工程之一的瑰宝,我们自是不会放过观摩的机会。在主人陪伴下,一行人沿梯走到地表下面,一路参观地下暗渠,可见流水汩汨,潮气扑面,一派清亮,令人神清气爽。我问导游“坎儿井”的作用,答:“坎儿井的清泉,来源于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它们欢快汇聚,灌溉着吐鲁番盆地,让火州变成绿州,生产出驰名中外的吐鲁番瓜果,和丰富的粮食、棉花等农产品,作用太大了。”
  好客的主人讲道,离吐鲁番市城西约十公里处便是名声赫赫的“交河故城”,“来一趟新疆不容易,一定要去一次。” 他加重语气说道。
   史载“交河故城”是远古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车师前国的国都,座落在亚尔乃孜沟中,姑师人便聚居在这片河心洲上。“交河故城”的房屋开凿在黄土层里,尚存房、窗、梯、城门、窑址、寺庙和手工作坊,全为泥夯,历经两千多年岁月而不坍圯。我走在人行道上,遥看天幕下顽强挺立的故城老模样,内心是极为震憾的——在苍天这只“命运的手掌”摆弄下,人,不但凸显无助与渺小,并且终身为之奋斗的名利场也如一浮云耳,若不信之?且跋涉到这远古蛮荒之地来体验一下吧。

  让我闭目沉思吧,我要陶醉在《草原之夜》的优美旋律里……
  不知从何时起,我就喜欢上了如“夜茑一样啘啭”的《草原之夜》,我想念着祖国的大西北一个叫“可克达拉” 的地方,它如森林中神秘寂静的和声,弥漫在树梢、小溪流、松鼠与落叶堆上,弹奏出奇异的旋律来。
  我们是在前往霍尔果斯口岸时,专门绕到“可克达拉” 民族风情园来参观的。“可克达拉” 位于伊犁霍城县,系哈萨克语,翻译为汉语即为“绿色的原野”,非常传神。通过交谈得知,“可克达拉” 隶属兵团64团场,建国初期至1958年,兵团战士在亘古荒原掀起建设祖国边疆的开发热潮。此时,词作家张加毅、作曲家田歌受命拍摄大型彩色纪录片《绿色的原野》,两人结伴到“可克达拉” 农场体验生活。黄昏之际,落霞与苍鹰齐飞,天的剪影下,成群为开发边疆挥洒热血的各族儿女休息一阵,拿出随身携带的乐器,边唱边跳,抒发对人民的爱,对脚下泥土的爱,曼妙的歌声飞入云霄。
张加毅一愣,这不是纪录片的歌词吗?啊,伟大的时代,赐于我无尽的力量。他马上掏出纸和笔情不自禁地写出第一句“美丽的夜色多沉静……” 田歌一读,击掌叫好,迅速谱上曲子。至此,后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著名东方小夜曲” 就诞生了,传唱至今。
  是的,我高兴地与夫人、同伴与主人在“草原情歌诞生地” 的“可克达拉” 草原之上的栈道漫行,走走停停,到茂盛的芦苇丛边停步,我回头问:“他们写歌词的地点是哪儿呢?” 向导指了下不远处蓬勃生长的草原:“那儿!”我们看过去,大地庄严、无边弗及,与天尽头的山峰连成一片。“凡深刻的,一定是广博为大,《草原之夜》足可证明这一切”。
  站在大白杨树下,凝视着裸露的树根,我提议:“大家在这儿,在这个圣洁之地,唱一遍经典的《草原之夜》吧。”
  歌,为人的心声;就让我们在“东方小夜曲”的诞生地,向当年的兵团各族儿女,向词曲作家,向我们这个美好的时代致敬吧!
  车回乌市,见时辰尚早,弯入天下名胜天山天池游览,套用古籍所述:“是日天清气朗,云如纯银矣;天山雄峙,终至峰顶,见天池闪耀,雪山素裹,一泓仙景气象欵。”
  新疆半月纪行圆满收官,完美、精美、大美,不复言耳。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栏杆拍断 发表于 2014-5-29 15:5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有些篇章显得过散,总体写得好,赞:victory:

谢谢乡友……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雨后斜阳 发表于 2014-5-29 17:1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篇文章几个中心,散文还真够“散”的,使我了解到盐亭名人的一些背后故事,也了解 ...

谢谢你!:)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手机用户 183.221.139.x 发表于 2014-5-29 16:5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好看。

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4-5-30 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手机用户 10.17.17.x 发表于 2014-5-29 19:4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受教益。

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4-5-30 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方老萨 发表于 2014-5-29 19:0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拜读了。

谢谢……:handshake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