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舞台美术川剧舞台美术包括舞美设计与舞台装置、面部化妆与服饰头帽、舞台砌末与声光效果三方面。
(一)舞美设计与舞台装置
a、舞美设计 舞美设计是川剧舞台美术的蓝图,即根据剧目内容对于舞台空间视觉形象的具体设想。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城市剧场的兴建、现代科技的发展,川剧舞台美术在“二度创作”中的综合效应与能动作用日益明显。不仅广泛运用于现代戏,同时也运用于新编古装戏和传统戏;不仅运用于舞台上下、左右、前后三度空间的把握,同时也运用于人物造型、服装砌末、声光效果等;不仅运用于规定情境的直观表现方面,同时还运用于戏剧情绪的渲染、戏剧底蕴的揭示方面。影响较大或特点较为突出的现代戏如《金子》、《变脸》、《死水微澜》、《山杠爷》等;新编古装戏如《巴山秀才》、《红楼惊梦》、《郑板桥买缸》等;传统戏如《白蛇传》、《芙蓉花仙》等。这些剧目的舞美设计,体现出川剧舞美工作者多元化的审美取向,展示出川剧舞台美术绚丽多姿、异彩纷呈的风貌。
b、舞台装置 过去的“万年台”较小,装置比较固定、简便而强调虚拟和写意。演戏时,台上一般不装幕布,开台锣鼓一响即表示“开幕”;台后绘有福、禄、寿三星图案的板壁即为“底幕”;上、下场门仅各挂以“门帘”表示入场或出场处;台上的“一桌二椅”,既可用作代窗、代床,也可用作代墙、代山等。现代的“镜框式”舞台较大,更强调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表现手法的结合而营造虚实相生、美轮美奂的戏剧场景。一般要设大幕、二幕、耳幕、沿幕、底幕或天幕等。根据剧情需要还设纱幕、平台、高台、梯台等。布景分软景、硬景、幻灯景、机动景等。固定的灯光装置主要有面灯、脚灯、顶灯、侧灯等。而音响效果的装置,大多设于观众看不到的地方。
(二)面部化妆与服饰头帽
a、面部化妆 传统川剧的角色化妆总体上可分为俊扮、丑扮、花脸三大类。一般说来,川剧传统戏由小生、旦角、须生行扮演的角色都属俊扮(仅少数丑生、丑旦和红生例外);丑角行扮演的角色均属丑扮,除常在鼻梁上勾画“豆腐块”外,亦根据人物性格、社会地位、年龄大小、表演特点等不同而勾画不同形状的脸谱。如蝴蝶形、葫芦形、螃蟹形、猪腰形、烂白菜形等;花脸行扮演的角色脸谱十分丰富,通常具有象形、寓意等特点。以脸谱的主色而论:红色表示忠耿沉稳,黄色表示老当益壮,绿色表示凶猛侠义,白色表示奸诈阴险,黑色表示刚毅正直,金、银二色表示神怪等。有些脸谱则为特定的角色专用,如包拯的“包公脸”、楚霸王的“霸王脸”、尉迟恭的“尉迟脸”等。
b、服饰头帽 川剧的服饰头帽习称“行头”。包括角色穿戴的盔、帽、蟒、靠、袍、褶、鞋、靴等。服饰按“大衣箱”、“二衣箱”分类管理;管理头帽、髯口、水发及化妆用品的部门习称“饰扎头”。除近代戏的“清装”和现代戏的少数民族服装外,川剧传统戏的服饰头帽一般不按时代、地域而只按角色年龄、身份区分。20世纪初的川剧“行头”色彩、图案、样式等较为简单古朴,多为布料制作。五六十年代起比较注重吸收兄弟剧种的长处,多采用苏、杭一带的丝、绸、缎、绉等,制作出各种精美的样式。
(三)舞台砌末与声光效果
a、舞台砌末 川剧舞台砌末统称“道具”,分大道具和小道具两类。传统戏的大道具主要指“一桌二椅”(数量并不限于一、二),因放置地点和方位的不同来表示不同的戏剧环境。例如舞台正中的椅放桌前表示大厅、前厅或客厅;椅放桌后则表示内室、书房、公堂等;桌、椅的不同搭配,还可以分别表示山坡、城楼、院墙、卧床等。桌子既是书桌,也是公案、御案、酒桌;椅子既是座位,又用作代门、代窗、代墙等。小道具分写实性用品(例如壶、杯、盘、扇、书、帖、纸、笔、砚、旗、银、烛、碗等)和借代性用具(例如以桡代船、以鞭代马、以绿旗代水、以车轮图案旗代车轿、以云牌代云等)。此外,所有的搏斗器械都属于写实基础上的美化,并统称为“刀枪把子“。
b、声光效果 川剧舞台的声光效果包括音响效果与灯光效果两方面。传统戏的音响一般根据剧情运用乐器摹拟自然。例如用大锣轻击声摹拟风、水、雨声;用大鼓声摹拟雷声;用唢呐声摹拟鸡鸣、鸟叫、婴啼声等。后来城市剧场的舞台,也制作一些器具摹拟雷电声和枪炮声。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运用录音器材的音响效果更趋于丰富和逼真。灯光效果的运用根据用电条件及剧情需要而定,固定灯光主要有面、顶、侧、脚、后几种。运用手段主要分切、投、转、暗、闪等几类。有些流动性的灯光效果,如天幕、纱幕上显示的降雪、下雨、行云、流水等,则需要借助于机械力而专门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