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568|评论: 21

山西旅游资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4-17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山西省位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东部。其间高山峻岭,丘陵纵横,山环水绕,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气候适中,四季分明,大自然神工鬼斧般地造就了一处处绚丽多彩的景色。山西又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素有“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文献之邦”的美称,保留有全国百分之七十的地面古代建筑,旅游界因此说:“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西安,五千年中国看山西”。自然美景、历史文明、革命史迹和新时期建设成就,共同构成了山西得天独厚、古今兼备、多姿多彩的旅游资源。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52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04-4-17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然旅游资源

  山西复杂多变的地质、地貌、水文、气象条件,造就了许多雄伟壮观、引人入胜的名山大川、溶洞怪石、清泉湖泊、激流瀑布、神奇天象、珍贵生物等自然景观,其自然旅游资源之丰富位列全国前列,山西除了海洋、沙漠以外,几乎拥有所有的自然景观,而盐池、万年冰洞、火山群却是绝大部分省份所没有的。   名山大川:山西多名山,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五岳、五镇和四大佛教名山的省份。最著名的有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道教名山北武当山、绵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老峰、全国十佳自然保护区之一的芦芽山、五镇之一的中镇霍山、保存有华北面积最大的原始森林的历山、太行山脉中奇绝险峻的太行大峡谷、王莽岭、黄崖洞,另有灵空山、石膏山、仙堂山、管涔山、庞泉沟等,山色不同,神态各异,分别以险峻、幽雅、秀美而出奇制胜。有的可游览观赏,有的可避酷暑,有的可访古寻幽,有的可供瞻仰。大川首数黄河,是山西、陕西两省的天然分界线,流经山西19个县,流程965公里,先后汇入18条较大的支流和上千条溪流,晋陕黄河峡谷两岸秀峰林立,形态万千,风陵渡一带的黄河宽达数十里,为黄河最宽处。这些名山大川犹如一幅幅美不胜收的画卷,形成多处风光宝地,成为山西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旅游资源。   洞石雄关:山西境内太行、吕梁、中条山中有多处石灰岩溶洞,如沁水白云洞、壶关紫团洞、盂县万花洞、玉华洞、太原天龙山溶洞、忻州禹王洞等,大都保存完好,洞体广阔,钟乳石琳琅满目、千姿百态,有的已对外开放,供人游览。省内地貌奇特,各大名山处处可见奇峰怪石,如芦芽山山峰形似芦芽,直插云霄;平走冠山顶似冠首;五台山的中台顶巨石堆积,名为“龙翻石”、北武当山巨大的“风动石”、灵石县的“灵石”,殊为奇特。奇峰险壁间形成了娘子关、雁门关、偏关、宁武关、平型关等多处雄关险隘。   清泉湖泊:山西水资源缺乏,但天然湖泊遍布全省各地,历年来又建造了多处水库、人工湖泊,好似颗颗明珠镶嵌在三晋大地上。山西泉源数以万计,分冷泉、温泉和矿泉三种。较大的冷泉有:朔州神头泉、五台般若泉、太原难老泉、清徐平泉、洪洞霍泉、临汾龙子祠泉等等;温泉有浑源汤头泉、忻州奇村泉、原平大营泉、定襄温泉、盂县温泉、夏县温泉、新绛温泉等。矿泉中以般若泉为代表。山西的天然湖泊有五台山北台顶天池、宁武天池、晋祠鱼沼、清徐东湖、平泉东湖、西湖、运城伍姓湖、盐池等;人工修建的水库有垣曲小浪底水库、万家寨引黄工程、磨滩拴驴泉水库、恒山水库、汾河水库、文峪河水库、浍河水库、漳河水库、漳泽水库等等,这些水资源已成为游览胜地。   激流瀑布:山西境内名气较大的瀑布有壶口瀑布、娘子关瀑布、王官谷瀑布、蟒河瀑布。壶口瀑布以壮阔著称,娘子关瀑布以秀美闻名。激流险滩在黄河中游多处可见,如壶口以下的龙槽激流、龙门“三激浪”,都使人感到雄伟壮观。   天气景象:山西气候季节性强,复杂多变,既有千里冰封的北国风光,又有开展多种温带旅游活动的条件,还可饱览奇特大气景观。五台山东台顶、历山舜王坪观“东海日出”可与泰山媲美,黄河孟门山“孟门月夜”景色迷人,五台山“宝光”堪称一绝。   珍稀生物:山西已建成12个自然保护区。古树名木、珍禽异兽深藏其中,褐马鸡、猕猴、娃娃鱼都是罕见的珍奇动物。

 楼主| 发表于 2004-4-17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西风景名胜区一览表

国家级:五 个

名 称

所在地区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 忻州地区五台县
壶 口风景名胜区 临汾地区吉 县
五老峰风景名胜区 运城地区永济县
恒 山风景名胜区 大 同 市浑源县
北武当山风景名胜区 吕梁地区方山县

省 级:五 个

绵 山风景名胜区 晋中地区介休市
灵空山风景名胜区 长 治 市沁源县
石膏山风景名胜区 晋中地区灵石县
姑射山风景名胜区 临汾地区
晋祠--天龙山风景名胜区 太 原 市晋源区

县 级:一 个

洪洞广胜寺风景名胜区 临汾地区洪洞县

 

自然保护区一览表

国家级:二 个

名 称

所在地区

历 山自然保护区 晋 城 市沁水县
庞泉沟自然保护区 吕梁地区交城县

省 级:八 个

芦芽山自然保护区 忻州地区宁武县
五鹿山自然保护区 临汾地区蒲 县
灵空山自然保护区 长 治 市沁源县
蟒 河自然保护区 晋 城 市阳城县
绵 山自然保护区 晋中地区介休县
天龙山自然保护区 太 原 市晋源区
河津灰鹤自然保护区 运城地区河津市
运城天鹅自然保护区 运城地区
运城湿地自然保护区 运城地区

县 级:一 个

灵丘青(木覃)自然保护区 大同市灵丘县
 

森林公园一览表

国家级:十六个

名 称

所在地区

五台山国家森林公园 忻州地区五台山
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 忻州地区宁武县
禹王洞国家森林公园 忻州地区
恒 山国家森林公园 大 同 市浑源县
赵杲观国家森林公园 忻州地区代 县
交城山国家森林公园 吕梁地区交城县
五老峰国家森林公园 运城地区永济市
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 晋中地区榆次市
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 太 原 市晋源区
关帝山国家森林公园 吕梁地区交城县
云 岗国家森林公园 大 同 市
龙 泉国家森林公园 晋中地区左权县
方 山国家森林公园 吕梁地区方山县
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 长 治 市沁源县
老顶山国家森林公园 长 治 市
中条山国家森林公园 运城地区垣曲县

省 级:七 个

山西省安国寺森林公园 吕梁地区离石县
山西省介休市森林公园 晋中地区介休市
山西省云龙山森林公园 晋中地区和顺县
山西省药林寺森林公园 阳 泉 市平定县
山西省冠 山森林公园 阳 泉 市平定县
山西省诸龙山森林公园 阳 泉 市 盂 县
山西省马营海森林公园 忻州地区宁武县

 楼主| 发表于 2004-4-17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西省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名 称

所在地区

平型关战役遗址 繁峙、灵丘县
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 长 治 市武乡县
白求恩模范病室旧址 忻州地区五台县
云岗石窟 大同市
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 朔 州 市 应 县
南禅寺大殿 忻州地区五台县
佛光寺 忻州地区五台县
晋 祠 太原市
善化寺 大同市
华严寺 大同市
永乐宫 运 城 市芮城县
广胜寺 临汾地区洪洞县
岩山寺 忻州地区五台县
显通寺 忻州地区五台县
悬空寺 大 同 市浑源县
法兴寺 长 治 市长子县
天台庵 长 治 市平顺县
青莲市 晋城市
镇国寺 晋中地区平遥县
大云院 晋中地区平顺县
玉皇庙 晋城市
崇福寺 朔州市
解州关帝庙 运城市
双林寺 晋中地区平遥县
万荣东岳庙 运城地区万荣县
平遥城墙 晋中地区平遥县
丁村民宅 临汾地区襄汾县
司马光墓 运城地区夏 县
广武汉墓群 朔 州 市山阴县
西侯度遗址 运城地区芮城县
陶寺遗址 临汾地区襄汾县

 楼主| 发表于 2004-4-17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1)

石 窟 寺

名 称

朝 代

所在地区

天龙山石窟 北齐 太原市天龙山
庙岭山石窟 北朝至唐 晋中地区榆社县响堂寺
龙山石窟 太原市龙山昊天观东
金灯寺石窟 长治市平顺县金灯寺
羊头山石窟 北魏至唐 晋城市高平市北羊头山
石马寺 北魏至唐 晋中地区昔阳县石马村石马山
挂甲山山摩崖造像 隋、唐、元 临汾地区吉县城挂甲山
静居寺石窟 忻州地区静乐县丰润村南
千佛洞 北齐至唐 临汾地区隰县七里角村

 楼主| 发表于 2004-4-17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2)

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名 称

朝 代

所在地区

绛守居园池 运城市新绛县城内
明慧大师塔 长治市平顺县虹霓村
泛舟禅师塔 运城市寺北曲村
五龙庙 运城地区芮城县龙泉村
则天庙 吕梁地区文水县南徐村
崇明庙 晋城市高平县郭家村
开化寺 晋城市高平县舍利山
原起寺 长治市潞城市辛安村
崇庆寺 宋建清修 长治市长子县紫云山
觉山寺砖塔 大同市灵丘县太白乡
净土寺 朔州市应县城内
太符观 吕梁地区汾阳市上庙村
无边寺白塔 晋中地区太谷县城内
文庙大成殿 晋中地区平遥县城内
二仙庙 晋城市陵川县西溪村
景德桥 晋城市区西门外
阿育王塔 大同市代县城内
广济寺 忻州地区五台县城内
光化寺 晋中地区太谷县白城村
回銮寺 晋中地区介休市兴地村
献亭(戏台) 临汾市魏村
青龙庙 稷山县马村
稷王庙 运城地区万荣县太赵村
崇善寺 太原市
九龙壁 大同市
慈云寺 明、清 大同市天镇县城内
边靖楼 忻州地区代县城内
塔院寺白塔 五台县台怀镇
后土庙 明、清 晋中地区介休市
海会寺琉璃塔 晋城市阳城县郭峪村
霍州州署大堂 临汾地区霍州市
明代监狱 临汾地区洪洞县
普救寺塔 运城地区永济县坡底村
万固寺 运城地区永济县鹿峪村
宋氏牌楼 忻州地区原平市阳武村
乔在中堂住宅(乔家大院) 晋中地区祁县乔家堡村
尧庙 临汾市岔口村
后土寺 运城地区万荣县庙前镇
石塔 北齐 榆社县杨家沟村
丈八寺塔 长治市长治县桑梓村
石塔 晋城市沁水县玉溪村
栖岩寺塔群 唐至清 运城地区永济市韩阳镇上寺
龙门寺 五代 长治市平顺县石城村西
二仙庙 晋城市南村
游仙庙 晋城市高平市宰李村东北
崇寿寺 晋城市西郜村
资圣寺 晋城市高平市周纂村
南吉祥寺 晋城市陵川县平川村
北吉祥寺 晋城市陵川县礼义镇
慧济寺 忻州地区原平市练家岗村
安禅寺 晋中地区太谷县
金洞寺 忻州市呼延村
正觉寺 长治市长治县看寺村
崇教寺 长治市故驿村
关王庙 阳泉市林里村玉泉山
严香寺 太原市清徐县都沟村
城隍庙 宋、元 运城地区芮城县城内
白台寺 宋、元 运城地区新绛县光马村
九天圣母庙 宋、元 长治市平顺县河东村
禅房寺砖塔 大同市七峰山
龙岩寺 晋城市陵川县梁泉村
东岳庙 晋城市高都镇
二仙庙 晋城市高平县西李门村
东岳庙 晋城市阳城县屯城村
崔府君庙 晋城市陵川县礼义镇
普照寺 长治市沁县开村
二仙庙 晋城市陵川县小会村
三(山傻左)庙 长治市壶关县乡南阳护村
岱庙 晋城市冶底村
仙翁庙 晋城市高平市伯坊村
三(山傻左)庙 晋城市高平市三五村

 楼主| 发表于 2004-4-17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3)

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名 称

朝 代

所在地区

大云院 长治市沁县郭镇
景忠桥 晋城市东关
洪福寺 忻州地区定襄县社东村
延庆寺 五台县善文村
慈相寺 平遥县冀郭村
福祥寺 榆社县岩良村
龙王庙 潞城县东邑村北
大悲院 临汾地区曲沃县曲村北
关王庙 忻州地区定襄县城北关
大王庙 阳泉市盂县城北关
三圣瑞观塔 晋城市陵川县积善村
太阴寺 运城地区绛县张上村
圆觉寺砖塔 大同市浑源县石桥北巷
会仙观 金、元 长治市武乡县监漳镇
普济桥 忻州地区原平市崞阳镇南门外
三圣寺 金、元 忻州地区繁峙县西冶口村
定林寺 晋城市高平市米山镇北
乔泽庙舞台 临汾地区翼城县武池村
东岳庙舞台 临汾市王曲村
后土庙 临汾市东羊村
绛州大堂 运城地区新绛县城内
四圣宫 翼城县曹公村
香严寺 柳林县柳林镇
福圣寺 运城地区新绛县光村
永安寺 大同市浑源县城鼓楼北巷
文庙 长治市潞城市李庄村
崇安寺 元、明 晋城市陵川县
府城隍庙 元、明 长治市
普净寺 元、明 临汾地区襄汾县北史威村
玉皇观 元、明 长治市南宋村
城隍庙 元、明、清 晋中地区榆次市东大街
东岳庙 元至清 临汾地区蒲县柏山
东岳庙 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
柳氏民居 晋城市沁水县西文兴村
千佛庵(小西天) 临汾地区隰县凤凰山
文庙 代县城内
公主寺 忻州地区繁峙县公主村
海潮庵 明、清 忻州地区河曲县旧县乡南门外
殊像寺 五台山
砥洎城 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北
大王庙(无量殿) 太原市阳曲县范庄
圆智寺 晋中地区太谷县范村
资寿寺 晋中地区灵石县苏溪村
鼓楼(观音阁) 吕梁地区方山县大武镇
中阳楼 明、清 吕梁地区孝义市旧县城内
樊村戏台 运城地区河津市樊村
寿圣寺及琉璃塔 晋城市阳城县陵阳村
后土圣母庙 吕梁地区汾阳市田村
观音堂 长治市梁家庄
稷益庙 运城地区新绛县阳王镇
岱岳庙 明、清 河曲县岱岳殿村
金阁寺 明、清 五台山
碧山寺 明、清 五台山
圆照寺 明、清 五台山
罗(目侯)寺 明、清 五台山
净信寺 晋中地区太谷县阳邑村
天宁寺 明、清 吕梁地区交城县卦山
尧陵 明、清 临汾市北效村西北
常平关帝庙 明、清 运城市常平村
南山寺 明至民国 五台山
恒山建筑群 明、清 大同市浑源县恒山
菩萨顶 五台山
琉璃牌坊 晋中地区介休市北辛武村
袄神楼 晋中地区介休市城内
冠山书院 清、民国 阳泉市平定县冠山
阎锡山旧居 民国 忻州地区定襄县河边镇
尊胜寺 民国 五台县龙王堂村东
龙泉寺 民国 五台山
督军府旧址 民国 太原市府东街
历代长城 战国 省境

 楼主| 发表于 2004-4-17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4)

石刻及其它

名 称

朝 代

所在地区

南涅水石刻 北魏至宋 长治市沁县二郎山
北良侯村造像 北齐 长治市武乡县良侯村
东峪村造像 北齐 晋城市沁水县东峪村
邓峪村石塔造像 晋中地区榆社县邓峪村
南村造像 晋中地区榆社县南村
大铁钟 阳泉市盂县西寺钟楼
千佛造像碑 北魏 现存高平市博物馆
千佛造像碑 晋城市陵川县一川村
隆裕和尚墓碑 临汾地区翼城县老城内
裴柏碑馆 运城地区闻喜县裴柏村
虹梯关铭 长治市平顺北滩村

 楼主| 发表于 2004-4-17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5)

古 墓 葬

西旺墓群 殷周 长治市长子县西旺村
祁奚父子墓 春秋 晋中地区祁县荣仁村北
晋襄公墓 春秋 临汾地区襄汾县东柴村南
晋献公墓 春秋 运城地区绛县槐泉村
晋文公墓 春秋 运城地区绛县下村西
赵武灵王墓 战国 大同市灵丘县城西门外
古城堡汉墓群 大同市阳高县古城堡周围
麻庄汉墓群 大同市浑源县麻庄村
旧广武汉墓群 朔州市山阴县旧广武城东
小朝村汉墓群 运城地区永济市小朝村
高市村汉墓群 运城地区永济市高市村
郭有道墓 后汉 晋中地区介休市城东门外
薛嵩墓 运城地区夏县大张村
裴行俭墓 运城地区闻喜县永清村
元好问墓 忻州市韩岩村西北
伯里合不花墓 运城地区闻喜县上东镇
杨博墓 运城地区永济市王庄
粟毓美墓 大同市浑源县城东
连寺沟墓地 商代 忻州市连寺沟村南
猫儿岭墓地 春秋末至汉唐 晋中地区榆次市王湖梁
马邑汉墓群 朔州市附近
洗马庄墓群 大同市广灵县洗马庄村东
梵王寺墓群 战国、汉、北朝 朔州市梵王寺附近
古城墓群 大同市左云县后八里村东南
威远墓群 朔州市右玉县树几照村附近
金沙滩墓群 朔州市怀仁县第三作村西南
沙彦殉墓 朔州市山阴县沙家寺村
马村砖雕墓 金、元 运城地区稷山县马村
王家屏墓 朔州市山阴县河阳堡村
韩楫墓 运城地区永济县祁家坡村
舜帝陵 运城市西曲马村

 楼主| 发表于 2004-4-17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大同市:古称平城,北魏前期国都,辽、金时为陪都,称西京。素为晋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文物古迹甚多,有公元453——495年(北魏时期)开凿的云冈石窟,以及上下华严寺、普化寺、九龙壁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遥县:平遥,从古城内发现的仰韶彩陶文化证明,远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在此生息。春秋时为晋国中都邑,汉为京陵县。北魏时平陶县治,因避讳太武帝名而改平遥县。平遥城内文物遗址甚多。现存的古城墙,是我国仅存的较为完整的四座古城池之一,始建于西周,明洪武三年扩建,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城内街巷、居民宅院富有民族特色,以及明代中国北方民居建筑的风格。城外双林寺、镇国寺以其精美的彩塑闻名中外。   代县:古州代县是晋北地区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之重镇,名胜古迹有雁门关、边靖楼、阿育王塔、杨家祠堂、赵杲观等。历史上陈子昂、李白、王昌龄、王维、李贺,范仲淹、元好问等都曾留下关于代县名胜古迹的传世之作。此外,代县拙中见巧的剪纸艺术,栩栩如生的面塑制作,精美艳丽的刺绣工艺等民间文化艺术无不光彩夺目,尤其是民间绘画更为人们所惊叹。   祁县:晋中宝地,早在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定居。现祁县县城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祁县名人辈出,有祁黄羊、王允、温峤、温庭筠、戴廷式等。闻名中外的祁县乔家大院、渠家大院是清末民初的民居精品。祁县古城满街的古老店铺和寺庙,满城的砖雕石刻,油漆彩绘,古色古香。古籍藏书,历史文物,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祁县秧歌源远流长,元宵社火喜闻乐见,腊塑、面塑、剪纸维妙维肖,都充分体现了古老的黄河文化在祁县的深厚积沉。   新绛县:晋南商城,自北魏始设州置郡,是山西南部有名的古城和商贾之地,集隋、唐、宋、元、明、清文物于一城,主要有绛守居园池、绛州大堂、龙兴寺内室塔等。保存完好的《绛帖》,系全国四大名帖之一。此外还有绛州鼓楼、钟楼、乐楼、稷益庙壁画。新绛人杰地灵,荀子、王之涣、高克明、李毓秀等也都诞生在这里。

 楼主| 发表于 2004-4-17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民情风俗旅游资源

  太谷、祁县、临汾、阳城、晋城、浑源、朔州、襄汾、定襄等地保存有大量明清时代的民居建筑物。襄汾丁村民俗博物馆、祁县民俗博物馆、定襄民俗博物馆集中反映了晋南、晋中、忻州地区民间传统的岁时风俗、婚丧嫁娶、礼仪风俗、民间工艺和农业生产、文化娱乐活动等典型北方民俗风情。名特产品、风味小吃:杏花村汾酒、山西面食、平遥推光漆器、新绛云雕、漆刻器、大同铜器等产品,具有悠久历史,闻名海内外。   民歌艺术:山西,被誉为“民歌的海洋”。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就有很大的成就,《诗经》中“唐风”、“魏风”包括《伐檀》、《硕鼠》都是山西民歌。山西一百多个县,几乎每个县都有它自己的民歌。据有关方面统计,现在已经收集起来的民歌达两万余首。山西的民歌不仅多,而且地方色彩十分鲜明。山西各地的民歌,在艺术风格上是很不相同的。河曲、保德、偏关一带的民歌,音调高亢,音行跳跃性大,因此听起来颇有塞上高原的那种特有的辽阔、雄浑之感,而且抒情憨直、泼辣,朴素明快之中,又洋溢着诙谐、缠绵之美。忻州、定襄民歌,大同、阳高、朔县民歌,比起河曲民歌来,又各有其特色。左权民歌自成脉系,清新、柔媚。其中有不少“三拍子”情歌,这是其他民歌中所没有的。祁县、太谷民歌,还有寿阳、太原民歌,无论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较为灵活、自由、富于变化。晋东南壶关、晋城、阳城、沁水一带的民歌,调式古板,乡土习俗气味较重。沁源县的民歌善于抒发当地农民在现实生活中的热烈感情,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   民间舞蹈:许多专家们又称山西为“民间舞蹈之乡”。据唐人苏鹗著《苏氏演义》载,远在先秦,太原地区就有以“战蚩尤”为内容的较为优美的舞蹈流行于民间了。在运城侯村发掘的汉墓中,也曾发现过刻有男女舞伎相对起舞的“百戏楼”模型。在山西其他地方发掘的唐代古墓中,还有好些神姿俱佳的舞童形象。山西的民间舞蹈种类很多,到现在为止,大约还保留着二百余种。如:“鼓类舞”就有“花鼓”、“转身鼓”、“花庆鼓”、“扇鼓”、“五虎爬山”、“穿箱锣鼓”、“腰鼓”、“口含花鼓”、“牙鼓”等近二十多种。山西“花鼓”,形式多样,分高鼓(鼓挂胸前)、低鼓(鼓挂腰间)、多鼓(腰、胸、肩各挂一鼓)等。山西“花鼓舞”以运城、临汾地区为盛。如万荣县十七个乡就有十三个乡有花鼓舞队。有的镇上每条街都有一垛花鼓,因而被称为“花鼓之乡”。山西的“秧歌舞”遍及三晋。大体可分为北路的“踢鼓子秧歌舞”、“汾孝地秧歌舞”、“原平风秧歌舞”、“左权小花戏舞”、“侯马白店秧歌舞”、“临汾伞秧歌舞’等几种类型。此外,还有“狮子舞”、“龙舞”、“高跷”、“旱船”、“背棍”、“抬阁”、“吹弹歌舞”以及各式各样的“灯舞”等等。山西的民间舞蹈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反映社会生活蕴含深厚,抒发感情细腻逼真,而且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十分默契。二是戏剧性较强。不管那种舞蹈,都穿的是戏剧服装,脸谱化妆,也均系戏剧式的。在表演内容上也多有借助戏剧剧情的。三是戏、歌、舞相杂,如河曲的《二人台》,既是民歌又是民舞。还有的是杂技、舞蹈、戏剧的统一。如“高跷”、“旱船”、“狮子舞”、“龙舞”、“背棍”、“铁棍”等等。   民间音乐:山西,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遗产和得天独厚的民间音乐发展土壤。比如中华民族音乐唯一有史料记载的一位最早、最有名的音乐家师旷,就是山西洪洞人。他是春秋时期晋国乐师,我国古代《阳春》、《白雪》等名曲就出自他手。山西珍贵的“古典乐曲”很多,至今仍有不少在民间流传。现在我们看到的山西民间乐器,也大都是自古传下来的。这些乐器,以丝竹为主,如笙、管、笛、胡琴、板胡、三弦、唢呐、琵琶、筝、巴乌、各种鼓器、铙、钹、锣、镲等,山西的民间乐曲大体分为三类。一类是由各地吹鼓手班子演奏的“鼓吹器乐曲”,山西的鼓吹乐遍及全省,而以忻州和晋中地区的规模最大、最有名。如原平、繁峙、代县一带的《大得胜》及《八大套》等。一类是由各地群众闹红火时用多种乐器演奏的曲调,最有名的是长治的“八音会”和洪洞的“威风锣鼓”等。一类是由僧道流传下来的“庙堂音乐”或僧道杂乐。最有影响的要数五台山僧人演奏的庙堂音乐了。山西的民间器乐艺术,往往与说唱艺术结合在一起。象“潞安鼓书”、“襄垣鼓书”、“晋北道情”、“永济道情”、“阳城道情”、“翼城琴书”、“武乡琴书”等,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戏曲艺术: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汉代,山西就出现了戏曲萌芽。到了北宋年间,山西各地到处活跃着诸如滑稽戏、影戏、歌舞戏、百戏、技艺戏等多种土戏,这些土戏在当时已是中国戏曲的雏型。后经泽州(今晋城)说唱艺人孔三传把单宫调改为诸宫调,就把山西实际也是全国的戏曲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到了元代,戏曲艺术日趋鼎盛,而山西,不仅“名伶辈出”,同时还成了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仅以元代戏台而论,目前全国所发现的元代戏台,基本上都在山西晋南。如临汾魏村牛王庙至元二十年建的“乐亭”,临汾东关村至元五年建的戏台,翼城武池村乔泽庙至元九年建的乐楼等等。到了明代,山西蒲州、陕西同州、河南陕州一带的民间艺人,又大胆地把北杂剧唱腔进行改革,把胡琴、锣鼓、唢呐等吸收入戏曲,特别是出于换板式的需要而加了一付枣木梆子,这样就在山西境内出现了“蒲州梆子”戏。后由蒲州梆子分别与晋中、晋北、晋东南等地的土戏及风俗人情相结合,就又逐步形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此外,山西的戏曲剧种繁多,全国三百多个剧种,山西就有五十四个,占到六分之一。山西的职业剧团现在有二百多个,从业人员达一万五千人。在五十四个剧种中,中路梆子博采众长,再加上地理、历史等原因,逐渐发展为山西的代表戏曲,所以人们又称中路梆子为“山西梆子”和“晋剧”。   剪纸艺术:山西的剪纸艺术,从风格上说,基本上分为粗犷、质朴的单色剪纸和婉约柔丽的彩色点染刻纸两大类。前者遍布晋南、晋东南、晋中、晋西北,后者集中于雁北一带,其中尤以广灵称最。在山西的民间剪纸中,有不少纹样,是用谐音手法设计的。如用“鸡”、“馨”、“如意”的形象表示“吉祥如意”;用“莲”、“鱼”形象表示“连年有余”;用“莲花”、“桂花”等形象表示“连生贵子”等。还有的纹样是传说中的象征物表示的,如“鹿”、“鹤”表示长寿,用“龙”、“凤”组在一起表示婚喜,即“龙凤呈祥”。在大量的剪纸作品中,可以看出以“龙”、“蛇”、“鱼”、“蛙”为内容的纹样最多,这正是以龙蛇为图腾的华夏民族文化的最大特征。山西民间剪纸不仅写实生动,而且艺术想象力极为丰富。山西的民间剪纸还和各地群众的各种民俗活动,包括一年四季的传统节日、礼俗及生、婚、寿、丧等紧紧相连。   皮影艺术:山西的皮影艺术,早在我国宋代就广为传播。皮影多以牛皮为料雕镂而成,造型极为丰富,从天上到地下,从人物到走兽飞禽无所不有。皮影以平面曲线构图,人物全为正侧面形,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俱全,与戏剧脸谱、服饰相似。表演时挑签人以三根小棍操纵皮影人物的身躯及四肢,借助灯光把影像投射在“纸窗”或“沙窗”上,看起来别有一番风趣。   年画艺术:山西的木版年画,始于宋、金时代。其中晋南木版年画,与河北武强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齐名。山西的木版年画,内容上多为吉祥喜庆,常见的形式有灯画、中堂画、条屏、贡笺、窗画、门画、灶龛画、影壁画、门头画、桌裙画等多种。山西的木版年画,构图饱满,色泽明快,线条简练,格调粗犷,而且装饰性很强。

 楼主| 发表于 2004-4-17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岳恒山

  恒山,人称北岳,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为五岳。   北岳恒山,是海河支流桑干河与滹沱河的分水岭。恒山,号称 108峰,东西绵延 150公里,横跨晋、冀两省。它西衔雁门关、东跨太行山,南障三晋,北瞰云、代二州,莽莽苍苍,横亘塞上,巍峨耸峙,气势雄伟。   恒山主峰,居于浑源县城南,海拨2016.8米,山高为五岳之冠。恒山以道教闻名,古往今来,以奇险吸引着游人。   据传,四千年前,舜帝巡狩四方,来到恒山,看到这里山势险峻,峰奇壁立,遂封恒山为北岳。秦始皇时,朝封天下12名山,恒山被推崇为天下第二山。历史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曾到恒山巡视、祭奠。以后的历代帝王,也差不多都差使臣到恒山朝圣。历代名人、学士,诸如李白、贾岛、元好问、徐霞客等人也都游览过恒山胜地,并留下吟咏恒山的诗章。   西汉初年,恒山就建有寺庙。现在飞石窟内的主庙,是始建于北魏,又经过唐、金、元代重修的古建筑。明、清时恒山已经寺庙群居,规模很大,人们称之为“三寺四祠九亭阁,七宫八洞十二庙”。可惜后来遭到破坏,所剩不多。   恒山,做为道教的活动场所由来已久。相传,我国神话中的古代道教八洞神仙之一的张果老就是在恒山隐居潜修的。   恒山以自取景色美而著称,历来有恒山18景之说。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游恒山后,把在恒山的见闻录入《徐霞客游记》中。   天峰岭与翠屏峰,是恒山主峰的东西两峰。两峰对望,断崖绿带,层次分明,美如画卷。   金龙峡,居于天峰岭和翠屏峰之间,峡谷幽深,峭壁侧立,石夹青天,最窄处不足三丈。这里是古往今来的绝塞天险,交通要冲。北魏时,道武帝发兵数万人,在这里劈山凿道,作为进退中原的门户。宋代时,杨业父子在这里以险据守,抵抗外族的侵入。   金龙峡内,悬崖中腰有古栈道盘绕,名为“云阁’”。   果老岭、姑嫂岩、飞石窟、还元洞、虎风口、大字湾等处,充满了神尽色彩。悬根松、紫芝峪、苦甜井更是自然景观中的奇迹。苦甜井在恒山半腰,两井相隔一米,水质却截然不同。一井水甜美清凉,被称为甜并;另一井水却苦涩难饮。甜水井井深数尺,却取之不间,可供万人饮用、唐代时,玄宗李隆基曾赐匾甜井为“龙泉观”。   恒山松,风格别致,形状奇特。其中,有四株形状奇特的唐代古松,人称这为“四大夫格”。这四株古松,根部悬于石外,紧抓岩石,傲然挺立,气势不凡,别具风格。   恒山庙,以北岳庙为首,稳座于西峰之上,苍松之间,或隐或露。悬空寺,为恒山第一景。民谚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说法。   恒山云,变幻无穷。出云洞在后土夫人庙的不远处山腰,晴日明朗,洞口寂静,阴雨来临,洞口便游出缕缕白云,引人遐思。   附:   北岳庙 唐·贾岛   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   岩峦叠万重,诡怪浩难测。   人来不敢入,祠宇白日黑。   有时起霖雨,一洒天地德。   神兮安在哉?永康我王国。   登恒山 金·元好问   大茂维岳古帝孙,太朴未散真巧存。   乾坤自有灵境在,奠位岂合他山尊。   椒原旌旗白日跃,山界楼观苍烟屯。   谁能借我两黄鹄,长袖一拂元都门。

 楼主| 发表于 2004-4-17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4-17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悬空寺

  悬空寺,位于恒山脚下,在浑源悬城城南五公里处的金龙峡内西岩峭壁上。自古以来,这里一直被列为北岳恒山的第一奇观。新加坡电视连续剧《莲花争霸》曾在这里取景。   悬空寺创建于北魏后期(大约为公元471——523年),已经经历了1400多个年头。现存建筑是明、清两代修建后的遗物。悬空寺背西面东,像是悬在一幅巨大屏风中腰的一尊精巧、别致的玉雕。

 

   支撑悬空寺的力柱

  悬空寺寺门朝南,寺内有楼阁殿宇40间。南北各有一座三檐歇山顶,危楼耸起,对峙而立,从低向高,三层叠起。六座殿阁,相互交叉,飞起栈道相连,高低相错,用木制楼梯相沟通,曲折迂回,参差有致,高下错落,虚实相交,构思布局妙不可言。整个寺庙,错综而不合零乱,交叉而不失严谨,似虚而实,似危实安,实中生巧,危里见俏,一种在国内其它寺庙中体会不到的危险感会紧紧地抓住游人的猎奇心理。

  悬空寺内塑像颇多,并有各种铜铸、铁铸、泥塑、石雕像80尊。三圣殿内的释迦、韦驮、天女等塑像,形体丰满,神态感人,是悬空寺内彩塑中的佼佼者。更为特殊的是地处悬空寺最高层的三教殿内,释迦牟尼、老子、孔子的塑像共居一室,耐人寻味。佛教、道教、儒教始祖同居一室,确不多见。   悬空寺虽幽居深谷,但有恒山水库依傍。恒山水库蓄水1300万立方,浇灌着五万余亩良田。夏日,两侧青山侧立,黛色的山峦在水库中显出倒影。水色清碧,涟漪累累。到溢洪闸全开时,峡谷内飞流喷涌,山水相交,浑然一体,结悬空寺的奇景又增添了秀色。   附:   悬空寺楹联   蕴毕昂之精,霞蔚云蒸,万丈光芒连北极;   作华夷之限,龙盘虎踞,千秋保障镇边陲。   望悬空寺 明·汪承爵   刻石成香地,凭虚结构工。   梵宫依碧献,栈阁俯丹枫。   涛壮磁窑雨,僧寒谷口风。   跻攀真不易,遥望意无穷。   过悬空寺 明·郑洛   石壁何年结梵宫,悬崖细路小径通。   山川缭绕苍寞外,殿宇参差碧落中。   残月淡烟窥色相,疏风幽籁动禅空。   停车欲向山僧问,安得山僧是远公。   游悬空寺 清·邓克劭   石屏千仞立,古寺半空悬。   净土绝尘境,岑楼缀远天。   一湾岩畔月,半壁画中禅。   俯视行人小,飘然意欲仙。

 楼主| 发表于 2004-4-17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4-17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4-17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计1100多个小龛,大小造像 51000余尊,它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冈石窟是在北魏中期齐凿的。北魏经历了“太武灭佛”、“文成复法”。文成帝和平年间(460——465)云冈石窟开始大规模营造,到孝明帝正光五年( 524)建成,前后计60多年。初由著名的高僧昙曜主持,“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现第16至20窟就是“昙曜五窟”。现存洞窟大部分凿于太和十八年( 494)迁洛前。据《水经注》记载,当时“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日新眺”。   云冈石窟雕刻在我国三大石窟中以造像气魄雄伟、内容丰富多彩见称。最小的佛像 2公分。最大的高达17米,多为神态各异的宗教人物形象。石窟有形制多样的仿木构建筑物,有主题突出的佛传浮雕,有精雕细刻的装饰纹样,还有栩栩如生的乐舞雕刻,生动活泼,琳琅满目。其雕刻艺术继承并发展了秦汉雕刻艺术传统,吸收和融合了佛教艺术的精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来隋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国与亚洲国家友好往来、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云冈第五、六窟在云冈石窟群中部,为孝文帝迁洛前约465——494年开凿的一组双窟。庙前有清顺治八年(1651)建造的五间四层木楼阁,朱红柱栏,琉璃瓦顶,颇为壮观。第五窟开作椭圆形草庐形式,分前后室。后室北壁本尊为释迦牟尼坐像,高17米,为云冈最大的佛像,外部经唐代泥塑重装。窟内满雕佛龛造像。窟西侧刻有两佛对坐在菩提树下,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第 6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二层方形塔往,高约14米,塔柱上雕有四方佛,上面四角各有一座九层出檐小塔,驮于象背上。窟四壁满雕佛、菩萨、罗汉、飞天等造像。窟顶有三十三诸天及各种骑乘,令人目不暇接。环绕塔柱四面和东南西三壁的中下部,刻有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内容连贯,构图精巧。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内容丰富,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有代表性的一窟,也是中期造像艺术汇集的大检阅。   云冈第七、八窟位于云冈石窟的中部,为一组双窟,是云冈石窟第二期开凿较早的石窟。七窟前现存的木构建筑,是清顺治八年(1651)修建。七、八窟平面均为长方形,窟内布局上下分层,左右分段。七窟后室北壁上层天幕龛的中央,雕一交脚弥勒菩萨像,坐于狮子座上,左右备一倚坐佛像,边为二胁侍菩萨。内容仍为三世佛,且出现了造像组合。下龛为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壁与窟顶相接处雕一排伎乐人像,各执乐器演奏。东西两壁对称开凿,壁与顶部相接处雕一排千佛。下分四层雕有八个不同的佛龛。南壁凿有一门一窗,左右两侧各雕四个佛龛。门窗间有六个供养人和伎乐天人像。明窗内雕菩萨和禅定比丘。内拱内雕力上、护法天王和飞天。顶部分格雕平棋,中为团莲,周雕飞天,把整个窟顶装饰得花团锦簇。第七、八窟与前期窟群比,在形制、内容、造像构成、题材等方面出现了诸多变化,从中折射出北魏社会变革的洪流。   昙曜五窟现编号第16——20窟,是由昙曜和尚主持开凿的第一期窟洞,也是云冈石窟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据《魏书·释老志》载:“和平初,……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以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帝为楷模,雕刻五尊大像。这五窟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形制上共同特点是外壁满雕千佛,大体上都摹拟椭圆形的草庐形式,无后室。造像主要是三世佛(过去、未来、现在),主佛形体高大,占窟内主要位置。   第16窟本尊释迦立像高13.5米,而相清秀,英俊潇洒。第17窟正中为菩萨装的交脚弥勒坐像,高15.6米,窟小像大,咄咄逼人。   第18窟本尊为身披千佛袈裟的释迦立像,高15.5米,气势磅礴;东壁上层的众弟子造像造型奇特,技法娴熟。第19窟本尊为释迦坐像,高16.8米,为云冈第二大造像。第20窟为露天造像,正中为释迦坐像,高13.75米,为云冈石窟的代表作,面都半圆,深目高鼻,眼大唇薄。大耳垂肩,两肩齐挺,造型雄伟,气势浑厚。   云冈五华洞位于云冈石窟中部的第 9——13窟。这五窟因请代施泥彩绘而得名。第 9、10窟为一组前后室结构的双窟,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太和十三年竣工,辽代曾在此兴建崇福寺。两窟平面近方形。前定南壁凿成八角列柱,东西壁上部雕出三间访木构建筑的佛龛,余壁满雕佛像、飞天。后室窟门上雕有明窗,北壁主佛是释迦佛。第10窟主像是弥勒。后室门拱内外两面有精雕图案花纹,结构严谨,富于变化。第11——13窟是一组,具有前后窟的第12窟为中心窟。11窟中立方塔柱,塔柱四面上下开龛造像,除南面上龛为弥勒外,均为释迦立像。东壁上部有北魏太和七年( 483)造像题记,是研究云冈开凿史的重要资料。窟东北有太和二十年( 496)铭龛和七佛立像。第12窟前正室和东西壁上部均雕出三间仿木构建筑屋形佛龛,前列两柱,洞开三门,窟顶雕有伎乐天,手持排箫、琵琶、横笛、束腰鼓等乐器,是研究音乐史的重要资料。第13窟本尊是交脚弥勒菩萨,高约13米,右臂下雕一力士托扛,既产生了力学作用,又兼具装饰效果。南壁上层的七佛立像和东壁下层的供养天人,皆为窟中精品。东壁佛龛形制各异。五华洞雕饰绮丽,丰富多彩,是研究北魏历史、艺术、音乐、舞蹈、书法和建筑的珍贵资料,为云冈石窟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冈东部窟群,指云冈石窟东端1——4,均为塔洞。第1、2窟为同期开的一组,凿于孝文帝迁洛前,窟内中央雕造方形塔柱,四面开龛造像。第一窟主像是弥勒,塔南面下层雕释迦多宝像,上层雕释迦像。浮雕五层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第二窟是释迦像,塔南面下层雕释迦多宝像,上层雕三世佛。两窟南壁窟门两侧都雕有维摩、文殊。第三窟为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的洞窟,前立壁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两室。前室上部左右各雕一塔,中雕方形窟室,主像为弥勒,壁面满雕千佛。后室南面两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农纹流畅的一佛三菩萨。坐像高约10米,二菩萨立像高6.2米。从风格和雕刻手法上看,很可能是初唐时的作品。第四窟风化水蚀严重,南壁窟门上方有北魏正光年间铭记,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   云冈西部窟群包括云冈石窟西部第21至45窟,以及一些未编号的小窟小龛。大多属于北魏太和十八年( 494)以后的作品。其特点是不成组的窟多,中小窟多,作为补刻的小龛多。造像多为瘦骨清相,衣纹下部褶纹重叠,神态文雅秀丽,藻井中飞天飘逸洒脱,具有浓厚的汉化风格,与“龙门期”雕刻十分接近。其中第38窟北壁“幢倒乐神”浮雕,是研究北魏杂伎的形象资料。   第39窟中心五层塔柱,塔身每面作五间,六柱,柱头上斗拱承托出檐,天平座,每层间阔高度皆小于下层,稳重隽秀,是研究早期造塔的重要资料。第40窟整体布局巧妙地运用装饰艺术,使洞窟格式、构图既有规律,又有变化,提高了石窟艺术的格调。

 楼主| 发表于 2004-4-17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5-1-16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em01]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