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0883|评论: 1

南宋谢翱<花卿冢行>赏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25 09:30 | |阅读模式
           南宋谢翱花卿冢行》赏读
                 南山种豆翁
        湿云模糊埋秋空,雨青沙白丹稜东。
        莓苔阴阴草茸茸,云是花卿古来冢。
        花卿旧事人所知,花卿古冢知者谁?
        精灵未归白日西,庙鸦啄肉枝上啼。
        绵州柘黄魂正飞〔1〕!
   【题解】:此诗见谢翱《晞发集钞》。民国12年版《丹棱县志》卷一“舆地上·疆域形胜·山脉” 也载有此诗,但末句写作“绵州鹧鸪魂正飞!”
   谢翱(1249—1295)南宋爱国诗人,“福安三贤”之一。字皋羽,一字皋父,号宋累,又号发子,原籍长溪人,徙建宁府浦城县(今属南平市浦城县)。度宗咸淳间应进士举,不第。恭宗德佑二年文天祥开府延平,率乡兵数百人投之,任谘议参军。文天祥兵败,脱身避地浙东,往来于永嘉、括苍、鄞、越、婺、睦州等地,与方凤、吴思齐、邓牧等结月泉吟社。谢翱有《发集》、《西台恸哭记》,编有《天地间集》、《浦阳先民传》等。
   “花卿冢”即花卿墓。“行”,即“歌行”,是我国初唐时期在
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所谓
花卿冢行》,就是一首用歌行体写作的凭吊花卿冢的诗。
    谢翱这首《花卿冢行》具体写作时间不详。花卿冢,在今眉山市东坡区东馆镇。花卿,字敬定,一作惊定。为唐代剑南节度史,成都府尹崔光远部将。据《丹棱县志》载: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梓州刺史段子璋叛乱。花卿奉命征讨段子璋。段子璋被杀后,其残部逃至丹棱境内竹林寺后铁桶山,据险顽抗。花卿率部一路追剿至山下。花卿求胜心切,自恃勇武,半夜单骑突袭贼营,不料叛军防备森严,血战中被叛军斩杀。花卿被杀之后,乘马未坠,至东馆镇江边始堕马下。人民怜而礼葬之,为之起冢于镇东。因念其讨贼死难功,县民奉为土主,庙食于丹,岁时祭之,以报其德。宋时,东馆镇(今东坡区东馆镇)属丹棱县。
   关于花卿此人,历代以来颇有争议。
   一是花卿为何方人氏?一说为长安人。见《四川通志》卷七上:“花惊定,长安人,至德间从崔光远入蜀,讨平段子璋有功,卒封忠应公,犍民感德立祠祀之。” 一说为丹棱人。见南宋初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十七:“嘉州之西有花将军庙,将军英武见于杜子美之诗。庙史以匣藏唐至德元年十月郑丞相告云:‘花惊定,将军也。’是岁土蕃陷嶲州,将军与丞相岂同功者耶?……或云将军丹稜东馆人,今东馆庙貌尤盛云。”明代四川新都人杨慎在其《升庵诗话》亦云:“花卿名敬定,丹棱人,蜀之勇将也,恃功骄恣。”
   花卿究竟为何方人氏,笔者认为花卿应该不是丹棱本土乡人,若是,在地方县志或民间传说中应有记载,但至今未见有关记载。
   一是关于花卿是残暴贪婪的将军,还是平叛护民的英雄?
    关于花卿事迹在正史的记载中,花卿是一位残暴贪婪的将军,虽有平叛的战功,但却贪婪、残暴,滥杀无故。据《旧唐书·崔光远传》里记载:“光远率将花惊定等讨平之,将士肆其剽劫,妇女有金银臂钏,兵士皆断其腕而取之,乱杀数千人,光远不能禁,肃宗遣监军按使其罪,光远忧恚成疾,上元二年十月卒”。另在《高适传》中也有如下记载:“西川牙将花惊定者,恃勇,既诛子璋,大掠东蜀。天子怒光远不能戢军,乃罢之,以适代光远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
    但是在地方志乘或民间传说中,花卿却是一位受人尊崇的英雄。即使讨贼被杀,乡人也赋予他一段神奇的传说来颂扬他。如《明一统志》卷七一中“花卿庙”条:“花卿庙,在州城西东馆镇。卿,唐花敬定也。本长安人,至德间从崔光远入蜀,讨平段子璋有功,封嘉祥县公。后又平寇单骑鏖战,已丧其元,犹骑马荷戈至镇,下马沃盥,适浣纱女语曰:‘无头何以盥为?’遂僵仆。居民葬之溪上,历代庙祀之。杜甫歌:‘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另《蜀中名胜记》记载:“花卿丧其元,犹操戈至东馆镇,下马沃盥。适遇浣纱女谓:‘无头何盥以为?’遂自僵仆。郡民葬之溪上,庙祀不绝”。明代徐应秋在《玉芝堂谈荟》卷十一中已有类似记载:“眉州城西有花卿庙,唐花敬定单骑遇贼,头已断,犹跨马荷戈至镇,下马盥手。适浣沙女曰:‘无头何盥为?’遂僵仆。”
    花卿即使死后也受到丹棱人民的尊崇, 在东馆镇边专门为其筑墓立庙祭祀。黄庭坚在《书花卿歌后》中说:“杜子美作《花卿歌》雄壮、激昂,读之想见其人也。杨明叔(名皓)为余言:花卿家冢在丹稜东馆镇,至今有英气,血食其乡云。” (见黄庭坚《山谷集·外集》卷九)。
    花卿墓,在宋时已掩于野草,但仍常有文人前来凭吊祭拜。南宋初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十七:“嘉州之西有花将军庙,……庙史又出本朝乾德三年二月二十六日伪蜀主孟昶、伪蜀太子孟元喆以降,入朝舟过庙下祭文二,墨色如新。其窘急悲伤之词,读之亦令人叹息云。”可见唐以后,不仅当地乡人,路经该地的文人乃至后蜀帝王都将花卿当作英雄入庙拜祭。
   【赏读】:这是一首吊古抒怀之作。充分表现了诗人爱国忧时的爱国情怀。
   “湿云模糊埋秋空,雨青沙白丹稜东。” 起首两句点明诗人凭吊的时间、地点。时间是在一个阴云密布、秋雨绵绵的秋日,地点是在丹棱县城东面的东馆镇外铺满白沙的江水边上。
   “莓苔阴阴草茸茸,云是花卿古来冢。” 三、四两句写花卿墓地周边的环境。展现在诗人眼前的花卿墓地,满眼青苔匝地、野草凄凄,花卿古墓便孤寂地掩映在这一遍荒芜的杂草丛中。
   “花卿旧事人所知,花卿古冢知者谁?” 五、六两句是诗人抒写心中的感慨。有关花卿平叛讨贼的故事人们至今都还记得,但今天还有多少人记得埋葬花卿的坟墓在哪里呢?
   “精灵未归白日西,庙鸦啄肉枝上啼。” 七、八两句诗人采用虚实相间的手法继续感怀叙景。花卿虽然死去几百年了,但诗人伫立墓前,冥冥之中他似乎觉得那位平叛杀贼的英雄花卿的魂魄并没魂归西天,而是翱翔徘徊在墓地的上空,这时栖息在祠庙树丫上的鸟鸦正啄食着祭祀的肉块,并不时地发出声声凄凉的啼叫声。
   “绵州柘黄魂正飞!” 柘黄,指柘黄袍。用柘木汁染的赤黄袍,自隋唐以来便是作为帝王的服色。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三·柘》:“其木染黄赤色,谓之柘黄,天子所服。” 如唐杜甫戏作花卿歌》:“ 绵州副使着柘黄,我卿扫除即日平。” 诗中所说“ 绵州副使着柘黄,” 即指的是就唐上元二年(761年)绵州副使段子璋反叛自立为梁王,改元黄龙,以绵州为龙安府,设置百官事。在前句中,写诗人伫立墓前,冥冥之中他似乎觉得那位平叛杀贼的英雄花卿的魂魄并没魂归西天,而是翱翔徘徊在墓地的上空,诗人为什么有如此想象?末句便是写诗人从神思暇想中回到现实之中来。诗人由平叛杀贼而死的花卿,联想到当年叛乱的的段子璋,再由历史中的段子璋叛乱联想到现实中诗人所处的时代。此时的南宋正风雨飘摇,元军铁骑犹如当年阴魂不散的叛军段子璋一样,正横扫肆虐践踏着神州大地。末句充分地流露出了诗人心中深沉的忧患,表达了诗人内心由衷的期盼当年神勇平叛杀贼的花卿降临人间啊!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67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4-5-25 13:11 |
非常高兴遇到这么好的帖子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