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锦里流连往返,因为那里的历史文化,街衢美景让我无法挪动脚步。可是,随着武侯祠的贴近,那个中流连就不是挪步不前了,而是脚步急切,仿佛眼前已经显现出当年刘备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隆中礼贤下士请诸葛亮出山的情景,似乎已经看见诸葛亮手摇羽毛扇,经纶天下,舌战群儒的场面了。 成都武侯祠是中国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 成都武侯祠面積较大,在里面转上一天,都难以全部走到,因此,在一村先生和李老师的引导下,分别参观了惠陵、汉昭烈庙、武侯祠、三义庙等景点。特别是看到了最为著名的文物 “三绝碑”,还有一些名联等。 武侯祠博物馆成立于1984年。馆内收藏有钟、鼓、鼎古文物及字画数千件,三国文化的典籍数万册。此外,还有“三国文化陈列”、“孔明苑”、“群贤堂”、 “结义楼”、“香叶轩”、“桃园”、“游客中心”等,这是融合了参观、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环境优美的风景区。 临近武侯祠,一座古老而巍峨的庙宇展现眼前。向前数步,举目,却见门楼横额上书“汉昭烈庙”。这到令我好生奇怪:明明是诸葛武侯祠,为何挂“漢昭烈廟”呢?问之,方知这里最初是刘备的陵和庙。刘备死后封谥号“昭烈”,其庙称“漢昭烈廟”。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诸葛亮,又在庙旁修建了武侯祠。据查史料说,武侯祠与刘备墓、刘备庙毗邻。到明初时,武侯祠并入昭烈庙;明代末年,祠庙毁于战火,清代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建。重建时,以前后两大殿分祀刘备与诸葛亮。因为武侯祠在昭烈庙后,所以大门上书“漢昭烈廟”。不过,世人对诸葛亮为国为民的鞠躬尽瘁的精神十分崇敬,依然把这里称为武侯祠。这也是纪念三国时期蜀国皇帝刘备和丞相诸葛亮的君臣合庙祠堂,是中国纪念诸葛亮名胜中最负盛名的一处。至于武侯祠何年建成,并不知道确切年代。不过,從唐代著名大诗人杜甫的“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诗句推断,祠堂可能早在唐代以前就建成了,而且为繁茂的柏树所掩映。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今山东沂南人,是我国历史上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三国时他任蜀国丞相,业绩斐然,死后受到追思,不少地方陆续修建祭祀他的祠庙——武侯祠。 走进大门,那一种庄严肃穆俨然荡起在心中,那还算宽敞的石砖条道,一眼就扫见正前方的二门,在二门的左右两旁,各有一碑,左边就是最著名的“三绝碑”。这碑立于公元809年,全碑名为《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由唐代名相裴度撰文、著名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书写、名匠鲁建镌刻。因其文章、书法、刻艺都极为精湛,故被誉为“三绝碑”。右边的则是明碑,此碑全称为《诸葛武侯祠堂碑记》,立于公元1547年。碑趺常被认为是大龟,其实这碑趺应叫为贔屓(bi xi 音“必洗”)。传说中贔屓是龙的第五子,形如龟而有齿,力大能驮,因此常被用作碑趺,加之贔屓是传说中祥瑞之兽,所以很得游客喜欢。 踏进二门,二门上高悬“明良千古”寄寓“明君良弼,千古垂范”之意。字体刚劲,是清人吴英撰写。二门上左右各有两联。“合祖孙父子兄弟君臣,辅翼在臣纲,百代存亡争正统;历齐楚幽燕越吴秦蜀,艰难留庙祀,一堂上下共千秋。”“唯德与贤,可以服人,三顾频繁天下计;如鱼得水,昭兹来许,一体君臣祭祀同。”就此一斑,则可窥见武侯诸葛祠之全貌,心中顿生感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