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908|评论: 2

[交流共享] 【梨園憶舊】忆成都的“新又新”大舞台及主要演员 (巴蜀在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24 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梨園憶舊】

    忆成都的“新又新”大舞台及主要演员

                                          據(巴蜀在線)戴文鼎文


                                                                http://p2.pccoo.cn/bendi/20140404/201404041310255943s.png

    三十年代,成都祠堂街口(现四川影剧院处)有一座新型建筑的新又新大舞台。它不仅舞台宽敞,而且坐位舒适,是成都当时最早出现的梯形排座之一,即使你坐在最后一排,视线也不致受到阻挡。只要你步入戏园,即有招待员热情招呼,给你对号找座。如你还未买好票,他便给代买;要茶要水,一呼即到。但都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是演员行当齐整,演出认真,而又勇于革新,富有时代感!

    当时成都新又新的须生有扬子澄、周海滨,男旦有筱桐凤(即阳友鹤)、肖克琴,净角有吴晓雷、唐彬如,末角有刘小羊、龙云光,丑角有蒲松年、当头棒(即刘成基),小生有傅幼麟、金文昌,武小生有张鑫培,坤角有李筱钟、周金钟、蝴蝶(即胡素芳)、筱蕙芳、筱屏、元春等,武行有秦裕仁、任心田等,娃娃生有五龄童(即罗开新)。

    这些角色,在如今看来,也算是一流的,他们都身怀绝技,蛰声剧坛,他们的拿手好戏,脍炙人口,深受成都川剧观众喜爱。

    现在让我把成都“新又新”大舞台一些主要演员的演出情况简介如后:
    (一)杨子澄。长于演孔明的剧,如他演出的“五丈原”,又称“孔明归天”,不仅扮像酷似武侯,而且在一段阴二簧唱腔中,把诸葛亮忠义之气以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之志,表演得颇为妥贴,真可谓寓情于声,声发于情。他演此戏,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要挂头牌。其它如“骂王朗”、“收姜维”、“火烧上方谷”等剧,皆有他的特色。又如他演出的“尚书问婿”,颇受欢迎,他吐字清楚,腔味韵浓,抑、扬、顿、挫,节制适度,几百板红鸾祅唱腔,他演唱起来却毫不吃力的一气而成。他不仅以唱功见长,而且在做功上也是具有深厚功底的。如他在“空城计”一剧中饰孔明当老卒向他报说“司马懿大兵來
了”!误听为进等了城,把头上戴的万卷书,不用手挨,就搗歪斜了。他的目光特别好,真是一脸神气两眼灵,演啥像啥!
    (二)周海滨。戏路宽广,文武兼备。如他演出的“访白袍”、“杀狗”、“杀惜”、“古玉杯”,都是颇具特色的。我认为他演得最好的是“闹都堂”,周海滨在剧中饰一个不畏权势敢于为民请命的清官童文正,他讲口有劲道,富感情,最能突出人物性格,尤其在化装上颇有考究,一亮相就能博得台下掌声,他着重在‘闹,字上下功夫,闹得有理、有利、有节,使那位徇私舞弊的都堂大人,处处陷于被动,成功地塑造了童文正公正不阿的形象。又如他在“金台将”一出戏中饰田单,也是比较成功的,他表现了田单的机智勇敢,其中如趟马、装炭火脚,以及下场用的几个片马尖子,都很利落,一招一式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访白袍”这出戏中,他饰薛仁贵,这是一场二簧的重头戏,二簧的板式几乎全用上了,如倒板,一字、三板、二回头、红豆齐,周海滨还特地揉进了“燕穿帘”等曲牌,充分表达了薛仁贵对月叹息,不满张士贵抑贤害能愤怒之情。当尉迟恭抱住薛仁贵时,仁贵听说是国公爷,心中惊惧,此时周海滨先用对眼继用疑眼,然后说道:“国公爷请撒手,小人力大。”尉迟答道:“国公爷力也不小。”周海滨为了准确表达薛仁贵内心世界,眼球不住上下翻动,表示其在想如何脱身,当决定挣脱时,一声“哒”,当尉迟恭应声倒地。这时周海滨來了一个蹉步,跪在尉迟近前请罪,充分表明了薛仁贵当时所处的地位。后来尉迟恭说明奉君之命来访他时,薛仁贵疑团顿释,同时活跃出内心的喜悦。、尉迟恭也为访贤的成功而欢欣,因此在“英雄见了英雄爱,虎豹见了虎豹欢”的合唱声中,作为全剧的收场,周海滨在演此剧时常常博得观众的喝采。
    (三)筱桐凤(即阳友鹤)。当时的名气还不怎么大,成都的玩友界,常常喜欢抬高周慕莲来压筱桐凤。其实他两个各有千秋,筱桐凤在成功方面我认为还要略高一筹。那时在“新又新”大舞台上演的新编白蛇传连台剧,筱桐凤饰白蛇,肖克琴饰女青儿,任心田饰男青儿,傅幼麟饰许仙,张鑫培饰韦驮,唐彬如饰法海,蒲松年饰王道灵,从佛祖讲经起,推倒雷峰塔止,加上机关布景,真是轰动了旧蓉城。还有他以男旦演时装戏,更是难能可贵。如当时新又新上演的“灵魂的安慰”、“哑妇与娇妻”、“农家女”等内容多是反对富豪压迫穷人,鞭挞了旧社会的黑暗,揭示了人们追求幸福光明的渴望。筱桐凤不仅在这些演出中担任主角,而且还参加编导工作,可以说在三十年代,即显示了他作为一个川剧艺术家的优秀才华。
    (四)肖克琴。嗓音宽宏,善于用腔,长于演泼辣旦。如他演唱的“三巧挂画”,风靡一时,上海百代公司特地为他灌制了唱片,这是大家所熟知的。现在我要介绍的是他和筱桐凤合作演出的“二美上路”,每次演出此剧,都极叫座,两个的嗓子都好,都会行腔,好像在比赛似的,常贏得观众的喝采。又如他在“杀狗惊妻”一出中饰焦氏,他把这个虐待婆母的恶媳妇刻划得入骨三分,肖克琴身躯肥胖,可是在剧中还得“倒硬桩”、“吊毛”,可他表演起来仍是那么轻松,足见其功底扎实。
    (五)唐彬如。善演曹操剧,有“活曹操”之美誉。如他与张鑫培合作演出的“审吉平”,既表现了曹操的骄横和赫赫权势,又活画出曹操的阴险毒辣,他对反对派吉平滥施酷刑,使人恨其入骨。另外他武功底子深厚,演出“醉打山门”一剧,那一套醉拳表演,即使是行家里手,也为之赞叹不绝。
    (六)吴晓雷。长于演包公戏,有“活包公”之称。他演的“铡美案”、“打銮”、“药毒包公”等,都是观众所喜爱的。他后来与陈淡然合作演出的“五台会兄”,还搬上了银幕。他的唱腔是自己创新的,长于胡琴,他把汉腔、京腔、川腔融为一体,当时有人执偏见排斥他,诬其是左道旁门,不是川戏正宗,其实这是因循守旧的顽固派论调。吴晓雷不管他人叫骂,坚持改革,终以“花面大王”独树一帜,自立于剧坛群英之林。
    当时吴晓雷还和唐彬如合作演出“双李逵”一剧,唐彬如饰真李逵,吴晓雷饰假李逵,两个的扮相、登打、唱腔,都极相似,特别在一段唱腔中用“浪里钻”的曲牌,对唱形式一问一答,活画出真李逵的侠义肝胆及假李逵的蛇蝎之心,这段唱腔颇有京剧五音联弹之韵味,但又是川剧唱腔,颇能引人入胜,悦耳动听,这是经过改革的。除了他俩演出成功外,尔后数十年,再没有看过能与之媲美的了!
    (七)蒲松年。据说是名丑傅三乾的师弟,无论是袍带、襟襟,都有独到之处。如他演的“跪门吃草”、“打双相”都是杰出的。一般公认他演得最好的是“请长年”和“皮金滚灯”,但我认为他与当头棒合作演出的“进云南”堪称绝妙。现在我要介绍的是他在白蛇传中饰王道灵表演的绝技,在“扯符吊打”一场,青儿鞭打他时,他在一根丝绦上,一张椅子上做出各种挨打架势,难度却是很高的,如青儿抓他去捆时,他双脚离地,好象老膺抓鸡儿似地,没有下尽苦功夫,是绝难办到的。
    (八)当头棒(即刘成基),当时他以襟口丑见长,如他演唱“陕裁衣”的裁缝,和“梁红玉”中鸨母,都是非常出色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与筱桐凤合作演出的“打判官”一出,他饰判官,一举一动,一言一字,都令人捧腹不止。他演时装戏也是较早的,他塑造的顽袴子弟形象也是很生动的。他的艺术修养有相当水平,并且是新又新编导之一。
    (九)傅幼麟。据说是康芷林的高足之一,虽没有嗓音,但以做功见长,文武兼备,扮像漂亮。如他在“禹门关”中,杨八郎,当带镖时,他的高翻、扑碟子、抢背、卡子,都是高难度的,动作乾净利落。他演出的“情探”、“放裴”都有很高的造诣。尤擅长演时装戏的小生,颇有话剧演员的风格。
    (十)张鑫培。有活赵云之称,他演出的“借赵云”、“盘河挢”、“长板坡”都令人称道。他不仅长靠短打都来,而且有一副好嗓音,他虽是个大舌头,可唱起戏来一点也不显大了。如他演出的“打虎收孝”、“射红袍”都是观众喜看的剧目。特别是他与李筱钟合演的“送京娘”,可称珠联壁合,大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叹。还有他与唐彬如合演的“审吉平”,他饰吉平,表情细致入微,把吉平在刑讯中受尽折磨,临死不屈的贞忠之志、正义之气活现在舞台上。
    (十一)李筱钟。是当时坤角中的佼佼者,文武全才,戏路又宽,能戏也多。如“红梅阁”、“荆钗记”、“彩楼记”,她都演女主角,在武戏中的“穆桂英”、“铁弓缘”也演得出色。惜于她正在成长时,被封建势力所摧毁,听说她爱上了张鑫培,可是某师长(据说是刘XX)硬要纳她为妾,她为了忠于爱情,吞鸦片自杀了!李筱钟的自杀引起了成都川剧界的震动,广大观众亦为之伤感,吊唁她的孝对、花圈、祭帐摆满了祠堂街一条街。出丧那天张鑫培头戴麻冠,身穿孝服,拄着出丧棒当孝子去送葬,以安慰死者在阴之灵。人们背地谴责那位逼人致死的某师长,他既然爱她,为什么不像张鑫培那样去送葬呢?李筱钟在那个时代能够做到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敢于以死相抗的精神实是可歌可泣的。
    (十二)蝴蝶又名胡素芳。扮像和唱做都是杰出的,她演出的“情探”很有周慕莲的风格,她本身是女性,演起来格外缠绵动人,真有“呖呖莺声实可哀”之感。蝴蝶在当时演时装戏,也是颇负盛名的,她扮演大家闺秀,风度也不凡,举止文雅,如演失恋的女主人公,她悲苦的表情和凄凉婉转的唱腔,常常催下观众的热泪。她在“大闹满春园”的戏中,反串“下游庵”的小生,一大段红鸾祅数板,唱得堂子清风雅静,举止风流儒雅,颇为观众所称赞,她的反串可与陈书舫并美,但蝴蝶却早陈书舫好几年即享有盛名了。
    (十三)筱惠芳。一般都称她为么姨妈,善演彩旦,如“逼嫁玉莲”中的妈、“柜中缘”中的妈、“御河桥”中的二奶奶,她演唱起来都格外增辉。她常常一亮相,就能赢得观众叫“好”。她嗓音园润,吐字清楚,是观众最欢迎的一位女演员。
    (十四)秦裕仁。以武功见长,他在“新又新”大舞台演出“铁公鸡”真刀真枪,堪与京戏“铁公鸡”媲美。当时的京剧武生茹秀臣、筱虎辰、筱神童、王桂亭、吕惠春,都前往观摩,对秦裕仁的演出交相称赞。
    (十五)任心田。桩子稳当,腿功特别好。他在“金山寺”、“断桥”中饰男青儿,他与筱桐凤合作的托举、倒挂等,配合丝丝入扣,筱桐凤在他身上的各种亮姿,他能稳如泰山,毫不抖摆!
    (十六)五龄童。是“新又新”舞台娃娃生的主要演员,天姿聪慧,一登舞台,即头角崭露。从演“三孝记”中的安安,到演“装盒盘宫”的陈琳,都是成功的。他眼神特别好,嗓子也高亢。当时大家都公认他是有造就前途的青少年演员,果然十余年后,“又新科社”的主要生角罗开新(即五龄童)便闻名于蜀中川剧界了。他演唱的“鱼祥寺”、“访白袍”、“杀奢”都是杰作。

    成都“新又新”大舞台,在三十年代的成都,可谓红极一时,惜乎不幸,连遭两次大火,老板蒙受损失太大,无法维持,演员不得不四下流散,各谋出路。如扬子澄到了自贡,唐彬如、吴晓雷到了重庆,周海滨到了南充,刘成基仍留成都。主要斑底在乐山住下,傅幼鳞主持开办了“又新科社”,后来即成为现今之乐山地区川剧团。“又新科社”培养出来的谢文新、吴辉新、李勇新、刘震新、车佩新、林琴新、赵羞新、熊再新等,也都是四五十年代名噪一时的红演员。

    成都“新又新”舞台虽然分散了,然而它在川剧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却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如当时的“三益公”大戏院,在“新又新”的带动下,也相继上演有名的时装新戏“血泪碑”等剧目,该院女主角静环、男主角李文德等,当时都一致认为必须学“新又新”,走它的道路,川剧事业才有前途。

    特别是成都“新又新”的老演员阳友鹤、刘成基,一直留在成都,他们在传统戏上的唱、做、念、打和时装戏的编导、演,均能大胆突破旧的程式,作出过不少有益的贡献。四十年代的“锦屏大戏院”曾上演时装戏“天字第一号”,女主角是陈书舫,由于导演刘成基吸取了电影话剧的讲白之长和表演技巧,紧密配合川剧打击乐器,收到了良好的演出效果,深受戏剧界的好评和观众的欢迎。

    解放后,五十年代初,省市川剧团相继上演的“红杜鹃”、“丁佑君”、“水牢记”等现代戏,以及六十年代上演的“江姐”、“许云峰”等现代戏,更把川剧改革推向又一个新的高峰,这其间阳友鹤、刘成基都曾为之呕心呖血。如陈书舫塑造江姐英雄形象的成功,实有赖于阳友鹤老师之指点也。刘成基在青年川剧团导演的“闹春庭”及“乔太守乱点鸳鸯谱”都是他的杰作,‘乔,剧还搬上了银幕。

    成都“新又新”的风格,巳在川剧界形成了一支重要的流派,这支流派不仅影响成都,而且影响最大的是重庆,因为“新又新”的发源地是在渝州,成都分散后如蝴蝶、筱惠芳、唐彬如、吴晓雷,都回到了重庆,后来都进入西南川剧院,他们培养了很多学生,像罗开新、车佩新,至今仍是重庆川剧界的宿将,广大观众最喜爱的演员,而今罗开新,车佩新也是桃李满门了!

    在川剧界,对成都“新又新”的创新改革,有两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认为成都的成都“三庆会”是正宗,出了不少名演员,如康芷林、周鸣超、唐广体、刘华玉、肖楷臣、贾培芝、任子辉、周慕莲、白玉琼,继之又有周企何、杨肇庵、易徵祥、阳云凤、王成康、竞华、唐云峰等,可谓人才辈出,青胜于兰;对“新又新”的创新行动,视为不可取,并斥之为“异端邪教”或“左道旁门”!

    第二种,对成都“新又新”的改革和进步是赞赏的,特别是肖楷臣,他说:从“新又新”看到川剧的发展和未来,川剧必须跟上時代才有前途。在“新又新”的影响下,肖重新发掘和整理成都“三庆会”家传秘本“离辦哀”,在悦来茶园上演,同时编导和主演“济公活佛”连台戏,使川剧旧貌换新颜,一时颇为叫座,盛况空前。

    周师傅(慕莲)常对同行们称赞成都“新又新”的筱桐凤,是真正的表情种子,最能进入角色,又是一个耐心授徒的好老师,每当筱桐凤演出时,周慕莲常在台下观摩,表现了周师傅的虚心好学。

    最后,让我来介绍一下“锦屏大戏院”和“新又新”的关系。很多人都认为“锦屏”是“新又新”的继续,其实不然,成都“新又新”是三十年代的产物,而锦屏则兴于四十年代,“新又新”的班主是刘树成,而锦屏则是黄相臣、周桂山、赵得云等合资经营的。

    “锦屏”的女生角是陈书舫、苹萍,男主角是袁玉堃、王成康、张海州等。

    “锦屏大戏院”是在“新又新”火焚后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要说“锦屏”与“新又新”有什么瓜葛的话,我看唯一的是原“新又新”老演员刘成基当时在锦屏“掌教”,那时小生演员王成康,系三庆会出身,他对刘成基的业务领导,常有顶撞,为此刘警告王说:“我要不是看在肖二老师(肖楷臣的尊称)份上,早就对你不客气了!你吃了几年戏饭,知道‘戏,在那里坐吗?”王成康面红耳赤,不能作答。后来肖楷臣知道了,又教训王成康说:“艺术上不应有门户之见,对于老前辈应当尊重”。自后王谨遵师命,不敢违背,因此以后和刘成基的关系也就改善了。

    成都“新又新”大舞台,虽早已不存在了,可是它在川剧界播下了发展川剧的种子,造就了成批的川剧人才,至今不少名演员都出自“新又新”大舞台和“又新科社”,阳友鹤先生的戏剧生涯,在“新又新”大舞台是一个重要历史阶段,“新又新”所有演员的精采表演,给蓉城观众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它对社会文艺所作出的贡献,并不亚于成都“三庆会”,在振兴川剧的时刻,把我的回忆和观感介绍出来,仅供研究川剧历史发展的参考。
                                                 ——戴文鼎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4-4-24 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历在目。珍贵资料。谢谢上传。 110509vsflv55z7v9ci55v.gif

发表于 2014-4-24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新科社的最后一棵新,趙休新还健再,巳九十多岁,去年她同老伴鼓师陳明春一起到我们玩友班子,同周会長一起唱了一折踏伞,我还帮他二老照有相片,那声音还好得很呢。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