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阆山歌》首句“阆州城东灵山白”所指的灵山,我常远眺而从未登临,总是魂牵梦绕。 阳春三月,风和日丽。我们一行从靠公路的西北麓爬坡,穿过几块梯田,便走上了掩映在森森柏树中的弯弯山路。茂密的草丛中,盛开着山花,扑面沁心的芳香气息,令人陶醉。路不大平,却不觉得陡峻崎岖。不到半小时,我们便走出了浓荫山径,来到了临近顶峰的大坝子上。 啊,真美!一到这块二十来亩的大草坪,双眼豁然一亮。顶峰在坪北拔地而起,崖坡上草木荟蔚,青藤缠绕,桐花、剌藤花、叫不上名儿的簇簇野花,姹紫嫣红,辉金耀玉,层层铺洒在厚茸茸的绿壁上;南面是北折东去的嘉陵江;东面是古称宋江的东河;草坪下边,两面都是临江屹立的百丈崖壁。向下望去,松柏参差,荆丛错落,一层层深绿,一叠叠浅翠,一团团山花,一幅幅锦被,象是泻下了绿波涌动的锦绣瀑布。这瀑布泻到山脚,便是波光粼粼的江水了。我们走到草坪东南的山嘴,狭窄的小路伸向一个只能站立七八人的山头,最窄处不过一米,两边便是陡峭的悬崖。往小山头一站,俨然来到西岳华山,不由得诵起杜翁“已觉气与嵩华敌”的名句。未想到秀色幽幽的灵山上,还有如此崚嶒险绝之处。最妙不过的是,朝小山头前面望去,便是东河汇入嘉陵江的河口,两条巨龙交汇后,再浩荡南去。原来,灵山是夹在两江汇合口的一个突兀的半岛,一粒高高隆起的绿色珍珠。大凡两江合流之处,都有绝胜的美景和神秘的灵气,怪不得灵山风光这么美了。 “灵山之名,就因为这特定地貌形成的钟灵之气吧?”有人边看边说。“才不仅是自然因素呢,你们来看看这口古井!”另一位热衷于研究阆中文史的朋友,把我们带到草坪上的一口井旁。井是不久前发现掘开的,旁边堆着片片古代的残砖断瓦。这位朋友说,井后靠崖壁处,原有一座宏伟的寺庙,唐代叫鳖灵寺,这井便是寺僧们修砌的。井与寺前的仙穴池相通。即使天干地旱,池水终年不涸。离井不远的崖边,这池至今仍是碧水充盈,波光摇漾。唐玄宗就因有这“仙穴池”而赐名“仙穴山”,寺亦称“仙穴寺”。到明清时,山被称作“梁山”,明嘉靖《保宁府志》列阆中十景有“梁山戴雪”,便是指此山的雪景,即杜翁所赞的“灵山白”。鳖灵寺千百年来不知圮复几度。到民国时,改称灵山寺,每日暮鼓晨钟,十里之外的阆中城里,也听得见宏声悠扬。到1935年春,红军解放阆中城,军阀罗乃群部溃退时,纵火烧山,以至寺毁林焚。这井旁瓦砾,似还在控诉军阀的罪孽呢。至于“灵山”之名最古的渊源,则与鳖灵相关。《周地图记》载:“昔蜀王鳖灵帝登此,因名灵山”。《舆地纪胜》云:“灵山亦名仙穴山……有古丛帝开明氏鳖灵庙在焉。”杨雄著《蜀王本记》记载,鳖灵是荆(在今湖北)人,死后尸体逆长江水上溯,过三峡,入岷江,到郫地(今成都附近)活了过来。蜀王望帝见其贤达,拜为相。后望帝自以为德才不如鳖灵,又把帝位禅让给他,于是鳖灵即位,号开明帝。这位帝王久慕被称作琅环福地的阆山阆水,便远道而来,登临此山,遂有灵山之名。神秘而美丽的传说,使人觉得风景如画的灵山,更有深邃的人文之美。 灵山应当更美。金银台航电枢纽工程竣工后,嘉陵江水位提高,灵山下面巨大的沙洲已变成比杭州西湖还大的灵山湖。浩瀚的茵茵碧水,随着过往的游轮,泛起交错的涟漪,闪动着粼粼波光,把对岸的青山摇得晃晃悠悠,把啣山的彩霞摇得缤纷缭乱。我又记起了过去写过的一句诗:“霞摇江浪锦缠山”。是江在摇,还是霞在摇?在灵山之上圣水之滨飘飘欲仙的我,委实分不清了。一群白色的仙鹤忽地飞了过来,在青山碧水的画境里格外显眼,在似静若动的天地中分外鲜活,他们越飞越近,越飞越大,一只只潇洒地飘落在灵山崖畔的松树上。仙氛灵气更加真实地漫弥过来,充盈着我的心胸。霎时里,只觉得宠辱皆忘、尘俗荡尽,“身入灵景我亦仙”了。让更多的人来体验一番多好!让天南地北的游客们都来感受这仙风灵韵多好!转念一想,真希望文成镇和阆中市的领导们先来体验体验,考察筹划一下,愿他们的慧眼和巧思,加上决心和实干,能尽快地把这千古仙山从沉睡中唤醒,把他建成阆水湖畔现实的旅游胜地。想那时,山路修通,鳖灵庙重建,游乐设施齐备;若再来倘徉灵山花径,饱览湖光山色,眺望阆苑古城,遥思远古奇事,是何等的舒心惬意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