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井是否存在?东山桂尚(香)殿碑记身在何处?带着这两个疑问,我走向了富乐山东南面的山林中。结果这一行,揭开了一系列人文古迹的神秘面纱?意外探寻到的南宋杨叔兰“玉泉山“摩崖题刻,更是让我和周围的朋友感到震惊!深感其具有重大的人文价值。
一.花农小伙引路,八角井处遇老人
从富乐山南面的小路上山,发现富乐山东塔梁南坡是一个古墓很集中的地方,有许多“挖山”留下的坑洞。行至富乐山半山腰,发现一条自白云洞方向来的路,路不时有岔道。道路沿途很长一段都是富乐山花圃基地。
我问一老一少,八角井在何处?“走到前面房子(富乐山往花圃走的第一处房子)那,再走50米,八角井就在公路下面。”我担心找不到,热情的小伙子就带我前往八角井。
走到房子和富乐山“后门”中间的位置,小伙子把我往下带入山林深处。只见一条比较清晰的小路一直折回下山。“马上就要到了”,当我们行至有很多巨石的地方,小伙子说。当很奇特的八角井就呈现在眼前的时候,谁知道这仅仅是一连串惊喜发现的开始。
二.昔日诸葛品茗处,今日甘泉润花圃
八角井前有一位老者在此歇脚。八角井果然为八边八角,上面覆盖五块预制板。井边两米多高的崖石内,有小水杯大小的汩汩清泉流出,泉水通过一条石槽注入水井。泉边放一个小碗,老人说,他开始喝了几口,叫我也尝尝,我尝了几口,清凉可口。通过预制板缝隙看井内,井显得特别宽大,对边相隔两米左右,深近两米,每边都是带着古味的厚重条石。清冽的泉水盛了大半井,注入井内的泉流,在里面荡开层层涟漪,缝隙里透进的光直射井底,清幽凉爽的感觉油然而生。古井由一个不知地方的小孔把多余的泉水引向了山下,泉水经过的地方,问荆生长茂盛。我用卷尺测量,八角井对边相距228厘米,边长近90厘米,井深154厘米。
八角井在传说中具有悠久的历史,“相传诸葛亮曾于此品茗。羽扇纶巾,谈笑间,智收两川,故又名卧龙泉。井高于涪江水面八十米,但一年四季不管如何干旱,总有茶杯粗的泉水汩汩涌流,历久不衰,蔚为奇观,似得神灵所致。”如果这个传说证明了双刘涪城会的史实,那么八角井存在的下限至少在建安十六年,也就是公元221年,距今已经1801年了。
泉因山而有,井因庙而生——而我想到,八角井的历史应该追溯到富乐山名胜开始的汉代早些时候。富乐山寺庙多修于高处,寺庙的吃水问题应该很依赖于山泉,所以东南面的八角井和西面的香泉井等,很可能就是古代富乐山名胜区的供水水井。一般民用的水井也不会这么大。而在八角井下几十米,还有一些竹林和屋基。这些屋基如果是民房的话,那八角井可能是庙方和老百姓共用的一口水井。如果是寺庙屋基的话,会不会是东山观或潘舆亭等等里面的一个呢?香泉井和八角井分别因为刘备和诸葛亮而出名,可能只是因此而提升了两口水井的地位格调和知名度而已。双刘涪城会及以后,刘备和诸葛亮接触到这样两口水井,是完全可能的。
在绵阳城区,还从来没有这样一口大的古井。而这样一口水井一直保留到现在,还这样完好,几乎是不可能的,八角井一定还经过多次整修。也有说此井为清代,我不知究竟。旁边的老人说,此井有一千多的历史了,太平天国蓝大顺经过这里,毁坏了富乐山的很多建筑,毁坏了这口井,现在这泉水都用来浇花了。从八角井处,可以看见沈家坝,八角井就正对绵阳文联说在的沈家坝下街。
三.三国八角井坚如磐石,宋代玉泉崖满面沧桑
“你看石头上的佛像!”抬头一看,原来八角井并不是孤独的。在泉眼的上方,有自上而下排列的三个摩崖石刻大字“囗泉崖”。加上后来的发现,二哥、乔版和我均认为是“玉泉崖”,三字共高95厘米,宽44厘米。右下有风化得不可辨认的小字。看来这个石崖是因泉得名啊。摩崖石刻两边居然还有摩崖造像,右边4龛,龛窟风化严重,造像无,左边有造像6龛,只有3龛还有造像。3龛里每龛都是一尊主神中间坐立,两旁各一侍神,其中1龛还可见佛像后面的石刻神位背景花纹。3龛造像分别为26×20厘米、18×20厘米、18×23厘米。结合后来发现,我认为“玉泉崖”三字出现在南宋嘉定初年,与后面发现的石刻一致。造像出现时间可能为同期,保留成色不够好,可能与其所处地势处于面向南方和容易遭山水冲刷有关。
四.老人引路再探古,摩崖石刻撼绵州
老人见我喜欢古迹,就很乐意地说,“旁边还有,我领你去看,那些不错。”我兴奋地跟随着老人,得到了很多意外之喜。就在八角井侧面近二十米的地方,发现了一片联排巨石,巨石上有摩崖题刻三方。老人说:“还有!”我又跟随他前行70来步,看到树林深处的巨石之上,居然出现让人眼前一亮,让人兴奋、让人惊喜……(真不知道如何形容当时的心情)一幕。
巨石之上从右到左横幅排开“玉泉山”三个巨字,巨石左边竖幅“一庵”两个大字。“玉泉山”三个字左右3米多长,上下近1米,只那气势就足够让人震撼。三个宋代行楷大字显得很大气伸展,笔画饱满灵动有古味。“玉”和“泉”字之间有有一竖列小字,只有用水冲洗干净后,才能看到,三个字左边落款为行楷:“嘉定初元戊辰别驾临邛杨叔兰作”。一查才晓得,“嘉定”为南宋宋宁宗赵括的最后一个年号,“嘉定初元戊辰”即公元1208年,“戊辰”为天干地支纪年法。推算距今804年,这比石马横山南宋嘉定辛巳(1221)的横山义渡碑记还早13年,早于富乐堂处的南宋绍定三年(1230)“碧云岩”三个字22年。“别驾临邛杨叔兰”则写明了作者杨叔兰的官职和籍贯。北宋末南宋初,巴蜀四大古城之一的临邛(今四川邛崃)人杨叔兰在绵州任通判之职,通判即别驾,为州刺史佐官。杨叔兰在绵任职期间,在富乐山和南山留下了一些石刻,最有名的是镌刻于南山的《涪翁问》,还有一首有空字的《玉泉山》诗作现流传于网上。在富乐堂碧云崖附近,也有临邛地名和杨叔兰名字出现。玉泉山左边竖幅“一庵”两字,有些不解。搜索发现有一首南宋稍早的周紫芝《雨中花令》有词:“不如休也,一庵归去,依旧云山”。经过测量,整个摩崖长4米,高1米有余,“玉泉山”三字总长320厘米,三字以最高最宽处测量分别为85×85厘米、93×112厘米、87×80厘米,“一庵”二字90×46厘米。
“玉泉山”三个字大气磅礴,年代久远,保留奇好(有岩石庇护)有“黄庭坚的松风阁”风格(华夏威风)。而雷溪“碧云崖”三个字为绍定三年,即1230年摩崖石刻。“玉泉山”摩崖石刻从多个方面都胜过“碧云崖”摩崖题刻!但是为什么它不为大家所熟知?为什么在现有的公开资料上很难找到?为什么看不到人文著作引用这弥足珍贵的摩崖石刻?这些问题让人有点百思不得其解。我想,地方志上可能有记载,如果没有记载,倒是一件奇事了。
五.绵州通判杨叔兰,八百岁次玉泉山
待兴奋之情稍稍平复,带路的小伙子和老人早已离开。我又去查看另外那几处摩崖石刻。
左边第一方摩崖石刻内容为杨叔兰《玉泉山》诗词内容。右首为序:“东山景物……作三小亭……初元戊辰……临邛杨叔兰书”。序的内容交代了描写的是古绵州的景象、有三亭石刻、摩崖年代和书写者。这恰好与“玉泉山”三字像呼应,说明是同时产生的摩崖题刻。序下为诗歌内容:
人生天地间,今古一□观。
凌空绝虚旷,万象罗岩峦。
能一故□应,物化千□端。
万端总归一,唯悟无□言。
旧闻□□翁,独钓江之干。
不知岁月深,但觉□□宽。
我思一访之,意会心□看。
作亭号□(招)隐,半空摩高寒。
时与二三友,登临寻□欢。
致君知无术,随世聊自安。
滚滚□(山)下水,舟舟皆济川。
川流无津涯,舟去□(却)复还。
时聆二三策,使我心茫然。
伊周在何许,乡风一长叹。
这恰好与网上流传的杨叔兰《玉泉山》空字相符,这更加证明了这摩崖石刻的重要价值——杨叔兰《玉泉山》诗词来自这里的摩崖石刻,在摩崖石刻风化后,被有心人翻译的。管文虎所写《绵阳三江文化初探》里引用了佚名的《招隐亭》:“滚滚山下水,舟舟皆济川。川流无津涯,舟去却复还。”这里的佚名终于有了主人,摩崖石刻上的几个空字也有了答案。
中间摩崖石刻较为方正,与《玉泉山》诗文押韵,是一首安岳冯俨唱和《玉泉山》的诗文(乔版考)。诗文如下:
富乐循崇岗,地偏饶奇观。
连腾(?)囗城閳(chan古同阐),徃(往)徃稠林峦。
谁能罗缤纷(?),囗之一毫端。
万壑归旷度,集灵囗囗言。
斯人气含囗,不受势利干。
囗道悠何远,致之作程(?)宽。
皇皇择囗心,眼作青白看。
涪滨蓑笠翁,垂纶暮江寒。
相望何古今,气类(?)诚所欲(?)。
乐亭据要会,招(?)采同宴安。
轻薄囗不息,决眦剧逝川。
不如看归云,扁(?)舟无心还。
逍遥亭中人,心迹两超然。
作诗警躁妄,渠伊当浩歎(叹)”
落款为“安岳冯俨次韵,通判杨侯三亭之作。冯俨是不是安岳石刻大家之后?“通判杨侯三亭之作”指的是杨叔兰写的《玉泉山》之作,此诗是冯俨次韵之作。“三亭”可能指:杨叔兰,字(或号)三亭,也可能又指这里有三方摩崖石刻。(本诗搜索不到,安岳冯俨也搜索不到,只能搜索到安岳宋代诗人冯山)这首描写绵州和富乐山的诗歌不知是否已经被收录?
右边摩崖石刻很奇特,竖幅两个大字“凌旷”,细看两字左右都还有小字。右下有字:“凌滩出极浦,旷若天地通。唐萧……”。左边有小字:“囗筑(?)山诗也,临邛杨叔兰是以为名。”这些内容,写明了杨叔兰取“凌旷”二字为名的理由——来自唐诗“凌滩出极浦,旷若天地通”二句首字。通过网上查询,这是唐代诗人李华的《寄赵七侍御(摇桨曙江流)》五六句。但是网上的有一字之差:凌滩出极浦,旷若天池通。对“唐萧……”和“囗筑山诗也”还不解。
想八角井那玉泉崖石刻造像可能与这些年代很近吧???
六.万历古碑透古味,山头独存四百岁
一人独处林中,受到很大感染,同时也产生了诸多疑问,临走真是恋恋不舍。于是第二天和二哥再次来到山上探寻。沿着来时的路,上行到通往花圃的公路。我想,今天的发现,一定也让乔版兴奋地睡不着觉了。乔版说,东南角草丛中可能有《东山桂尚殿碑记》,我真没信心找到这个古迹遗留了。打算在找之前,还是先上富乐山主峰去看看是什么情况。(“东山桂尚殿碑记”应为“东山桂香殿碑记”——华夏威风)
上主峰东塔梁有一条林间小路处于山脊,往里一直延伸。上行百来步,看见有“挖山”的坑洞,右边一圆形碑顶露出来。“可能是汉墓古碑?”我这样一想,也随着探身一看。这一看可不得了,碑顶从右往左赫然用隶书写着“东山桂尚(香)殿碑记”。我想我的运气是不是太好了。我用脚蹬开荆棘,下到碑前,兴奋地作了一番初步的考察。
桂香殿碑只有正面有字,碑身连同碑座斜靠在土坡上,仰面朝天受着日晒雨淋。碑通高210厘米,上部圆顶宽100厘米,龙凤图案,顶上有楷书“日”字可辨。碑身宽90厘米,下部掩盖着20多厘米厚的黄土,树根草根已经长进土里,土质异常坚硬难撼。二哥还发现碑座露出泥土,与乔版说的厚25厘米吻合。碑面上,不是传说中那样的风化程度——“上面刻有“东山桂香殿碑记”,碑文几乎风化无存,只勉强可辨出“明万历”三个字”。碑下部掩埋在土中的字,字迹尤其清晰。
我开始了辨字工作,倒数第二列是立碑时间:“大明万历四十有七年……日”。明代万历四十七年,即己未公元1619年,距今393年。尾列有字:“生囗囗囗王氏囗率囗囗囗守立石。碑文残缺不全,不可通读。不过书法功底好的人,还是可以看出大概。第二天,我与二哥辨考了碑文,可惜功力浅,时间紧,只认得一些:“涪陵夙具形胜,四面山光囗也,远通……(元)帝庙存焉,原宇隘脆……以故囗昔囗黄初爱……日甚矣,余幼初孤,老母……施含是急,抚囗出……帝囗华囗数丈建殿三楹,朱……至尊不囗囗囗也需…………区囗是绿囗粒…………维未穷极…………庙峻……满…………以充……规……以世皆冯……(乔版提供《略云》:“涪陵夙具形胜,远尔创葺浮图,凌霄蔽野。而兹山之绝顶,则元帝庙存焉。原宇隘脆,岁久剥落。余幼孤,老母早凛冰霜,各尝辛苦,性嗜善,唯皈依施舍是急。光都仰体亲意,于庙前筑台数丈,建殿三楹,祀文昌于其中。又于岁时欢奉板舆,原以为憩息之所,爰立亭而以潘舆颜之。”)碑文不仅反映了桂香殿的情况,同时还反映富乐山元帝庙和潘舆亭就在桂香殿附近。
这块最初由顾三兴2003年发现的明代古碑,历史距今近400年,为什么没有得到保护呢?这块石碑,是富乐山一部分历史的见证,特别是那些已经消失的古建筑的见证。看现在富乐山的绵州碑林,全部是近现代作品,这样一块古碑,期待文管部门给予有力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