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05|评论: 0

《“课堂观察”的回顾、反思与建构》阅读札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29 11:22 | |阅读模式
课堂是教育行为最常发生的地方,有效的课堂观察能为教育研究提供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并成为其有效的起点。
一、国内外“课堂观察”发展的回顾在西方,课堂观察被运用到教育研究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堂观察作为一种方法被引人教育研究领域。自20世纪50年代,观察方法在教育研究的文献中已经开始涌现。
第二阶段,课堂观察的方法和工具大量涌现。研究者们不断探索系统性的观察记录体系、并运用到课堂研究中去。如贝尔斯1950年开发的“交互作用分析”、弗兰德斯1960年提出并不断修订的互动分析体系等。系统化、工具化的课堂观察在美国被大量开发,课堂观察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得到很大发展。
第三阶段,课堂观察方法和技术围绕有效教学的探讨深入发展。课堂观察中结合定量与定性方法研究教学的有效性成为‘课堂观察技术与诊断方法的开发和应用研究的主要主流。
教师对课堂观察方法使用的自觉程度很低、经验性成分比较重缺乏必要的课堂观察方法和框架的指导。以“课堂观察”为关键词的自2001年以来文献查阅,发现国内关于课堂观察的研究有三种价值取向:第一种,以课堂观察理论研究和价值意义探讨为取向。第二种,把课堂观察作为教学行为改进的应用技术取向。第三种,把课堂观察作为教师专业能力提升途径的技术取向。   
二、对“课堂观察”发展的反思
当前有关课堂观察的研究有三种倾向的缺失。
1.“教育实践运用取向”的缺失。
2.“学科内容角度分析”的缺失。
3.“整体上还原课堂”的缺失。解构容易建构难,如何克服以往各种罗列的观察技术把完整的课堂教学“支离破碎”地解构、而没有再建构的缺憾,如何克服在分工合作的课堂观察中每人忙于一个视角的观察而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缺憾,亟需我们开发整体性把握课堂、还原课堂完整性的观察方法。
三、作为实践性技术的“课堂观察”方法的发展性建构
基于课堂观察对于教学行为改进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取向、遵循“记录——诊断——评价”的技术路线,着重从三个层面开发课堂观察技术。
1.通识性信息记录和分析技术(1)选择性的文字记录法 (2)基于座位表的记录法 (3)基于媒体技术的记录法
2.学科性内容分析和诊断技术。
(1)教学过程整体架构的分析与诊断。该方法基于传统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分析,发展为“目标一条件一过程一结果”的四元分析。
(2)教学任务认知水平分析与诊断。
(3)学生学习结果的分析与诊断。   
3.“以学论教”学习效果的评价技术。   
(1)采用工作单分析学生思维过程。
(2)使用前后测了解整体学习效果。   
(3)利用分层抽样访谈估计学习效果。
总之,作为实践性技术的“课堂观察”方法的发展性建构,不追求每种方法和技术在理论层面的完美和严密。因为任何方法和技术以及在课堂上获得的“硬性”数据,在观察角度的选择之初、在记录分类时,均已建立在观察者个人主观选择基础之上。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