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7410|评论: 1

民国时期丹棱境内祠庙宫坊坊表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23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民国时期丹棱境内祠庙宫观坊表考
                                                      南山种豆翁
       近来因查阅有关资料,常翻阅旧志。见旧时我县境内祠庙宫观坊表众多,并各有来历,但遗憾的是今日大多不存,遥想当时风貌,让人唏嘘感慨。今以民国十二年(1923)版《丹棱县志》为本,同时参阅邑人齐肇宏所撰《丹棱乡土志》有关记载整理如下,以供爱好者参阅并借以抒发思古之幽情也。
      据民国十二年(1923)版《丹棱县志》载,在1923年县域境內有庙39座、寺26座、庵38座、观10座、祠13座、宫15座、阁2座、殿2座、坛4座、坊表23座。
一、庙38座
文  庙亦名孔子庙,在县城内东北隅。宋高宗绍兴中,奏议郎杨总闢修于县南笔架山下。元时燹于兵,明洪武中县丞李斌重建。天顺戊寅知县杨铎展闢之,成化戊寅知县邓智增饰。其后,成化县令陈镜以其所处地势卑隘,迁于城内东北隅白鹤寺遗址内,南向笔架山。因白鹤寺遗址内有白鹤栖集,故邑人曰之白鹤儒林。后经明宏治中知县江谦、正德已卯知县袁瓊不断增饰扩修遂成规模。明崇祯末悉毀于贼,清康熙三年知县张廷秀始予培修,后经康熙三十五年知县卢帝臣、康熙五十年知县王志鼎、乾隆十一年知县黄云、乾隆三十八年知县李秉元、嘉庆十六年知县刘德铨、道光乙未知县高士魁接次修葺增饰遂恢复更为壮观。但于咸丰十年又毀于贼,仅存大成殿三间。后经同治十年知县庄定域、光绪十七年知县顾汝萼、宣统三年知县孙愚、民国三年县知事萧应渠接次重修,略复具规模。今文庙已基本无存也!数百年间先后有明洪雅进士河南道监察御史张鹏、明进士南京户部主事赵良华、淸乡进士花溪邹简臣、清进士河南道监察御史彭肇洙、清河北黄陂进士邑令刘德铨、清山阳进士邑令高士魁、邑举人罗锡中、民国知事萧应渠等先后为之作记。
武  庙亦名关岳庙。旧在城东三里,道光二十三年邑令周家志迁建于文庙左。
萧曹庙在县城署东,俗名衙神祠。祀汉相萧何、曹参,以萧何为秦刀笔吏故房书等祀之。
东岳庙在县东门外大街。
老关帝庙在县城东三里,清咸丰末燬于贼。光绪六年知县庄定域饬彭松龄、彭正纲等培修。为接诏迎春公所。
梅葛庙在县城南大街,祀梅葛二仙为染色之祖。
顺应庙在县城南大街,俗名土主寺祀唐人花卿敬定
关帝庙在县城南大街陕西客民会馆。
杜公庙在县南十五里。
壁山庙在县南十五里,祀唐安抚使赵延之。赵延之晋赵简子二十七代孙。
铜瓦庙在县南三十里。
新  庙在县南三十五里,邑令高士魁有记。
关帝庙在县南四十里杨家场。
川主庙  在县南四十里,旧有庙倾圮,道光年间,里人朱绍光募资重修。清道光邑令洊升按察使毛震寿为之记。
栅头镇夫子庙在县南四十里,有书院,宋绍兴时建。县令冯时行作有《栅头镇夫子庙记》。
江陵庙在城西一里许,祀南岳大帝、炳灵太子并瘟祖。
川主庙在县西二里,道光二十年邑孝簾瞿敬山同弟拔进士瞿敬笏剏建。
猶龙庙在县西八里。
文武庙在县西北十里土黄埂。
乾江庙在县西北二十里。
药王庙在县西二十里仁美场。
谢家庙在县西北二十八里,庙外有潭,飞泉激泻,望之若瀑布倒悬。
杨陵庙在县西北三十里。
袁庙子在县西四十里许。
晋王庙在县西四十里,祀唐晋王李克用。
五龙庙在县西四十三里,清道光二十年金银山募建。
高山庙在县西五十里,创建时无考,明隆庆三年、清嘉庆二十七年、光绪丙午年曾先后重修。
北岩庙在县西五十里北岩场。
岱宗府在县西六十五里,镇宁知府邑人李昶元有记。
黄金庙一名博济庙,在县西六十五里,宋绍兴戊辰年建,祀西晋旌阳令许逊。宋程伯雄有《新建博济庙博济桥记》、明丹棱范稳然有《黄金庙新建元远楼记》。明邑令吕禧《谒许真君瓜祭诗》:“浮瓜絺副考钟锽,惭愧瓊珰与蔗浆。明德惟馨非黍稷,至诚有感出趋蹌。靈源沛沛千畦沃,绝璧稜稜万仭长,擬步外山从小饮,可能仙籍补迴廊。
五龙庙在黄金峡外。
白庙子在黄金峡下。
朝真庙在县西七十里小溪沟上。
岐山庙在县西七十五里。近庙石壁上刻有邑知县胡寿书“岐阳山静”四字。
关岳庙在县北二里,民国五年前清岁贡谢天恩等募建。
壁山庙北十里,庙外有宋李文简神道碑。明嘉靖间知县吕禧建,俗名红石碑。
龙王庙在北二十里龙鹄山左,庙门一潭深无底,泉流如瀑四时潺湲不绝,亦可赏心悦目
川主庙在县北三十里石桥场,始建于清乾隆中。光绪末毀,宣统间复建。
二、寺26座
观音寺在县东五里,创建于宋绍兴间,联溪曲径、嵂崪穹嶐,明永乐中重建。弘治壬戍寺僧祖源重修天王殿刻石炉一。宋绍兴邑令冯时行有题咏,明弘治邑训导聂郁有记。
枫落寺东北里许枫树茂密每当秋霜木落望之有霜叶红于二月花之象邑令刘仪有诗云枫树森森围古寺命名取义有谁知霜飞叶落秋山冷才见僧家寂寞时又黄槐茂有秋日登枫落寺诗
回龙寺在县南十五里平山。
云定寺在县南二十里,有开山祖师偈云:“一片香山云隔断,老僧来与云作伴。白云欢喜两平分,僧一半兮云一半。”
三台寺在县南二十八里。
罗汉寺在县西南三十里,前有长山形如罗汉因以名寺,又名长山精舍。创建于元至正年间。明嘉靖中重修,明邑人陈时昭作《罗汉寺砌石记》。长寿廪贡江能运作《长山精舍》诗三首:“(一)长山精舍绝红尘,一树梗楠万古春。四壁图书留画本,儒生笔妙悟前因。(二)罗汉有松四季青,罗汉有竹亦钟灵。不如十八阿罗汉,静镇禅林列画屏。(三)闻说金龟镇此山,高僧入定闢禅关。今寻遗跡都成幻,祇在虚无缥缈间。”
兴福寺在县西南三十里,始建于宋绍兴间,高敞壮丽而丹青奇妙入神。寺有殿壁高二丈余,画香山像乃大悲出家始末,宫殿楼阁山林人物,威仪器仗绝妙入神。或云是宣和手笔,自宋至今如初脱手。明邑令吕禧有《游兴福寺》诗,清帅念祖有《香山古画》诗,方鰲山有《游兴福寺》诗。
竹林寺原名净众寺,在县东南三十里九龙山,始建于东汉,唐元和年间因寺周有竹林数百亩,而改名为竹林寺。宋代魏了翁《九龙山竹林寺营造记》对当时竹林寺的盛况有较为生动形象的描绘:“县之南,城四十里,有山曰九龙,林丽苍翠,江流萦绕,蔚为是县之望山。故为浮图之宫,自东汉迄今,寺院之盛,泉有漓珠,树有木莲,层楼叠阁,万竹之境,皆山中胜处”。唐五代时著名诗僧可朋曾住锡此寺18年之久(可朋,生于公元896年,卒于公元963年,眉山丹棱人.)寺后有石崖下有泉曰圣泉,邑逢旱往祷辄应。其地山水清雅为邑名胜第一,道光时邑令毛震寿书竹林烟月四字于崖,并志以诗两首。同治初,邑令胡子材亦有诗一首。寺有可朋遗像,清高拔俗,旁一徒斟酒左擎杯,右执经,有绝尘之慨。寺左有李塈墓名曰丞相塆。清资州姜学渐作遊竹林寺记》并七律诗两首,邑人卢柳堂和韵两首。
佛崖寺在县南四十里,其地四围皆石镌佛像,大小数十龛  故名。
白塔寺在县城西二里,为邑中八景之一。寺左浮屠(佛塔)一座,高矗云宵。建于隋仁寿年间。寺建于唐大中时。明宏治中杨慎偕邑令江谦以阶墀坍陷,命僧惠思照培修如旧。宋苏子由,明训导聂郁皆有记。清邑贤彭端淑有白塔诗并记。明杨慎有登白塔》、明邑令呂禧有和升庵先生登白塔》首、清黄槐茂有《遊白塔寺》、姜学渐白塔寺登眺》诗各一首。
千佛寺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不知何时创修,年久倾圮。
天台寺亦名明峰寺。在县西  宿场右,不知建自何吋。考其残碣,明崇祯时培修,适值地震,更名地动庵。清康熙吋培修,又更名为明峰寺。
大觉寺在县西三十里,清邑乡贤彭遵泗作有碑记一篇。
圣钟寺在县西北三十里,始建于宋绍兴五年。相传土人犁田得一钟,钟纽现出不能动,仍覆之故名圣钟寺。寺中柏楠蓊蔚,清幽可观。明弘治十五年壬戌僧义铿(左金右监)等重修,道光五年僧清文培修正殿。
普照寺在县西三十五里,王山之阴,地颇幽僻。明洪武中,土人张居士舍宅为之。后建大雄殿,万历乙丑时,寺僧重建,明进士历官佥宪邑人黎芳为之记,明邑令吕禧有《勘灾过普照寺》诗一首。日久倾圮,乾隆六年,寺僧乐鉴重修。
灵泉寺在县西四十里,近高桥乡。
紫云寺在县西四十里,顺治中邑人彭万昆为僧海智所建。升梁时有紫云见,故名。竹林萧疏,松柏掩映,亦胜境也。为彭端淑兄弟读书之处。乾隆七年,僧通颖置左右钟鼓楼,建坊,书“紫云胜境”四大字。邑乡贤彭端淑有《紫云寺杂咏八首》《紫云寺感旧》《忆紫云搂》等诗,邑人郭岱有《遊紫云寺》诗一首。
金藏寺在县西四十余里,距张场五里。剏自宋大中祥符八年。
隆兴寺在县西四十五里,宋绍兴时建。历元明以迄,于清代有修补至今如旧。明邑令吕禧有《悯废刹》诗一首。
天台寺在县西界连洪雅。
中山寺在县西六十里。
福合寺在县西六十张场后,寺极古。殿宇崔巍,迴廊曲护,剏自元至正元年辛已。一云形如伏鹤,故又名伏鹤寺。明邑令吕禧有《宿伏鹤寺》诗一首。
万年寺在县西北七十里。
回龙寺在县西晏黄张,距县八十里,层峦耸翠,势若游龙。清邑人李昶元有《遊回龙寺诗》一首。
洪法寺在县北七里,明洪武时建,年久倾欹,乾隆时里人培修如旧。寺外有铁灯竿一树,为嘉庆时里人倪元善夫妇素好佛,募众铸成,于熔铁时,其妇将己所佩金耳环摘入铁冶中始成,其环金光至今犹闪烁如新,更施田数亩作油灯费。民国九年,后殿增修经楼一座。
大佛寺在县北二十五里,抵眉山界,旧名丈六院,剏于唐,盛于宋,燹于明末张献忠。乾隆甲子寺僧惠山、明普重建大雄经楼、门楼各一,殿阁重新。今复荒凉矣。清邑乡贤彭遵泗有记。

三、庵38座
福泉庵在县东北里许,康熙二十五年,因宋氏靜修茅舍建。置禅院未尝额其名,俗人呼为宋家庵。雍正年间,僧乐祥塑西来像,栋宇增辉,与枫落禅林名甠相望,始易名曰福泉。乾隆五十年,寺僧恵起重建,光绪二十七年,里人募众培修。
福泉庵在县东北二里
张家庵在县东北五里
龙游庵在县东南二十里许,明嘉靖时建。明邑举人冷啟元有记。
元通庵在县南十里,俗名黎家庵。
古陈庵在县南十五里,与壁山庙隔岭。
宏济庵在县西南十五里,明万历年邑人徐万明建。明举人陈焜有《宏济山房碑记》。
大定庵  在县南二十里。
何家庵在县南二十五里。
望云庵在县南三十里仁美场隔岸。
山西庵在县南三十里,创建不知何时。康熙五十六年,僧通明增修三层楼,转阁巍然称巨观焉。
望云庵南三十里在仁美场隔岸
戴家庵在县南四十五里。
天穴庵在县南四十五里。
孙家庵在县西八里,一名毗罗寺
陈家庵在县西十二里,旧为东嶽庙。明陈氏移建,更其名曰陈家庵,乾隆间僧通琳重加修整,佛像一新,岿然为邑之名刹。清乡贤彭遵泗有记。
大觉庵又俗名张庵子。在县西三十五里,佳木葱老茏,溪山灵秀。清邑人彭遵泗有记。
白衣庵在县西北六里,邑贤唐子西读书处。
青龙庵在县西晏黄张。
道姑庵西北二十里今废
清泉庵在县西北二十里,今废。
刘庵子西北三十里
老君庵在县西北七十里。
自然庵在县西三十五里。
满悟庵  在县西六十里总岗山下。
满正庵在县西六十里总岗山下。
果旭庵在县西六十里总岗山下。
满禅庵在县西六十里总岗山下。
悟真庵在县西六十里总岗山下。
清宝庵在县西六十里总岗山下。
宗智庵在县西六十里总岗山下。
定慧庵在县西六十里总岗山下。建于明天顺年间。
青宝庵在县西六十里总岗山岐山庙下。
果正庵在县西六十里总岗山下。  
盘龙庵在县西六十里总岗山下。
龙泉庵在县西六十里。
老君庵西北七十里
会法庵在县西七十里总岗山下。其地有仙人洞,洞石有仙掌足跡至今犹存。邑人郭岱有《仙人洞怀古》诗一首。
四、观10座
通真观亦名三真观,俗名魏家观,在县东南里许。其址平衍,其地孤圆,傍多茂林,绿阴可爱。明邑令吕禧有《游通真观》诗。
向家观在县南二十里,近仁美场。平地一峰,观峙其上。今为尼所居。
朝真观西南五十里
元灵观在县西北五里。
天皇观在县西县七里。
天华观在县西七里,白塔寺右,宋苏辙为记。今观废碑记磨灭无存。
梓潼观在县西八里。
龙鹄观在县西北二十里,眉州杨正见修炼于此。唐贞观间建观,分上中下,曲折幽雅。明永乐中重修。按龙鹄有三观,上曰:“天庆”、下曰:“龙鹄”、中观即今现在“崇真观”,旁有白马池,外有仙人洞。俯身入可抵百步,即塞,或以为李焘坟遂道,而李坟又在龙鹄山右之下,或又以为疑冢,未知是否。清邑令浙江进士黄云有诗二首、邑令河南亚元王承志有诗四首、邑令贵州进士张景旭有诗一首。
汇灵观在县西三十里,创自明初,今废。(灵 左木右上雨下品-《丹棱乡土志写作灵》)
天台观在县西三十里,明成化时建。

五、祠14座
仓颉祠在县文昌宫右,仓颉,黄帝臣,首制文字故祀之。
吕祖祠在县文昌宫左,祀吕洞宾(吕洞宾,原名吕岩,或作“碞”、“巌,唐时进士隐修成仙)。
忠孝祠在县文庙戟门外左。
乡贤祠在县文庙戟门外左。
名宦祠在县文庙戟门外右。
杨孝祠在县文庙戟门外右。
昭忠祠旧在县学宫,今移于武庙东,祀邑忠烈殉难之士。咸丰十一年知县王崇昆作《昭忠祠碑记》。
龙神祠在县大南街土主巷内,咸丰时毁于贼,光绪元年知县杨治重重建。光绪四年知县庄定域增饰。主塑龙王,左右分朔桓候、药王、川主二郎、土主花卿像。每岁春秋仲月辰日致祭。
城隍祠旧在县治东,明洪武时迁正西街。清乾隆五十年重修,同治末知县庄定域增修,民国十一年知事杨万成捐募培修,并施以丹漆焕然一新。每岁春秋仲月辰日致祭。
杨烈祠旧在县城隍祠,今移武庙西。
火神祠亦名炎帝祠,在县城隍祠右。每岁六月二十三日以牲礼致祭。
唐家祠亦名唐家庙,在县西七里,祀先贤唐子西父子兄弟,此地即其故居也。民国十一年县知事杨万成捐募培葺一新,每岁中秋日由長官率士绅等以牲礼致祭。县知事杨万成有《重修唐家祠序》。
三相祠旧名李相祠,在龙鹄观右,祀李焘父子,咸丰时县令张熙照建。民国十一年县知事杨万成见其规模湫隘,捐俸金二百圆开工修葺。旋具事上闻,蒙川军总司令兼省长刘成勳准拨款补助,将祠宇经修完善,施以丹垩并增修船房三楹、后殿三间,统命名蟠根祠,祀李焘先代。祠外建石柱表坊一座祠前原坝铺砌以石,建造石栏围护用期永久。每岁三月三日由长官率士绅备牲礼庶馐致祭。杨万成并为之作《重修三相祠记》和《谒三相祠》、《登龙鹄山有感》诗。
苏刘祠在县北连鳌山,祀苏轼刘炳刘炜三公,同治十一年邑令庄定域建。
六、宫15座
禹王宫在县城东门外大街,为湖广客民会馆。
文昌宫前在县城文庙戟门左,明末燬于贼。清乾隆元年时移建于城东枫落山。岁久倾圯,乾隆四十八年知县吕文俊移建于城南万寿宫左,祀文昌三代。后咸丰时毁于贼。同治十一年知县庄定域重建增修。民国元年废祀。
万寿宫在县城南门内,清乾隆四年为江西客民谢捷三建。咸丰十年毀于贼,光绪二十三年寿耆谢能钦募同乡重建。祀旌阳许真君。光绪间教谕威远丁元愷有记。
武圣宫在县南大街,陕西客民建。
南华宫在县北大街,为广东客民会馆,祀南华六祖。
炎帝宫在县城隍祠右,清同治十一年知县庄定域培修,光绪六年重修,每岁六月二十三日以牲礼致祭。
禹王宫,在县东南四十里黄家场。
闗川宫在县东南四十里黄家场。
炎帝宫在县南十二里何家场。
文武宫在县西十里土黄埂。
文武宫在县西南二十里仁美场。
川主宫在县西三十里顺龙场。
三圣宫亦名文昌宫,在县西四十里高桥乡。
文武宫在县西北四十里在双寿场邑人募众新修
万寿宫在县西六十里张家场。
七、阁2座
观音阁在县城南门外德化桥边。黄槐茂有《春日登观音阁》诗:“一径遥分拂柳来,闲寻祗树接层台。于今僧众传飞锡,自昔兵戈辨劫灰,烟破月明潭影静,露和云吐野花开。蜀川古刹人稀到,笑遣红尘取次栽。”
观音阁在县北五里。

八、殿2座
小四爷殿在县南三十里杨家场。
老四爷殿在县南二十五里。

九、坛4座
先农坛在城东郊二里许,雍正四年县令朱奎朗修筑,外有籍田二亩。民国十一年县知事杨万成重修。每岁丁祭后之第一亥日以以豖一羊一香帛酒醴致祭,祭毕行耕籍礼。
风云雷雨坛 在城南郊,雍正六年朱令奎朗修筑。祀风云雷雨之神。民国十一年县知事杨万成重修。每岁春秋仲月辰日致祭。
社稷坛 在北门外,祀山川社稷之神,清咸丰末毁于贼,民国十一年县知事杨万成重修。每岁春秋仲月戊日以羊一豖一香帛酒醴致祭。
厉坛在城北郊附社稷坛内,雍正八年县令朱奎朗修筑。每岁三月清明、七月十五日、十月朔一日,凡三祭。先明迎城隍神于坛上,以主其祭,盛设牲醴饭羹香烛冥楮。
十、坊表23座
圣谕坊在县署仪门内,上刊□圣谕十六条及天理国法人情六字,并戒石铭。民国九年取销圣谕二字。
科甲坊在县署前大十字口,为明进士黎芳立。
城隍坊在县城隍街,清同治十三年县令庄敬域建。
节孝坊亦名殉难坊  在县大南街下,清光绪十九年邑人郭锦泗为其先母郭徐氏建。
百岁坊在县大南街下,清光绪十九年为郭彬元建。
节孝坊在县东门东岳庙外,总载全县节孝之名于上。为清同治十三年县令庄敬域建
百岁坊在县东门外,清同治十二年为耆民百岁邵金鎾建
德政坊在县东门外,清光绪元年邑人为知县毛隆辅、庄敬域二公建。
历代孝行纪念碑在县东门外,民国十一年知事杨万成建。
节孝坊在县南仁美场,清道光八年为彭建选妻张氏建。
节孝坊在县南仁美场,清咸丰八年为黄朱氏建。
节孝坊在县西八里,清道光十六年为秦李氏建。
双节孝坊在县西十里,清道光十六年为赵徐氏、曾氏姑妇同建。
节孝坊在县西二十里,清同治二年为宿朱氏建。
节孝坊在县西三十里,清乾隆五十四年为罗成德妻徐氏建。
德政坊在县西高桥场,清咸丰十年为知县毛震寿建。
德政坊在县西张家乡,清同治七年为知县毛隆辅建。
节孝坊在县西六十里,清道光三十三年为李何氏建。
节孝坊在县西六十里,清宣统二年为牟何氏建。
节孝坊在县北十五里,清道光十四年为张宋氏建。
可朋遗跡坊在县南竹林寺。
好善乐施坊在县西张家乡,民国十年耆民陈玉堂建。
三相祠坊在县北龙鹄山,民国十一年知事杨万成为李焘父子建。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59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2-6-30 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是一个天才,可惜天妒英才!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