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247|评论: 12

[交流共享] 【域外川音】远嫁的姑娘 --- 贵州遵义川剧团 让人又感动又心酸 (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11 14:26 | |阅读模式


远嫁的姑娘---贵州遵义川剧团 让人又感动又心酸

       《中国青年报》:遵义川剧:徘徊于本土文化与客家文化间


    这里历史上属于四川,这里拥有川渝之外惟一仍在运转的川剧团,被川剧界誉为“远嫁的姑娘”。然而,过去数十年,在日益“坚固”的行政区划造成的分割面前―――、为了配合全社会的抗非典工作,贵州省遵义市川剧团组织人员加班创作了川剧小戏《情系天使》及小品《使命》,不过,令作者们颇感失望的是,由于团里经费捉襟见肘,这两个本子极可能错过搬上舞台的最佳时机。

    “经费缺乏,最要命的是使得我们无法引进和培养人才。从1990年送出20多人到成都川剧学校办了个3年的‘遵义班’后,哪怕是类似的零星培训都没有。”该团团长夏维维、副团长阮素文一脸无奈,“现在,全团连正规编剧、专业导演及舞美设计师、灯光师都没有一个。”

    在遵义市川剧团、黔剧团、京剧团、杂技团等4大“官办”文艺团体中,川剧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最长,已达50余年,前身为黔北大舞台。

    尽管依然位居遵义市最中心的红花岗地区,但是,自1995年以来,要想“坐”进川剧团的剧场,就只能由高大的中国银行大厦一侧不易为人发现的小门拾级而上,几经转折直至4楼,这个面积不大的剧场方呈现眼前。

    除了参加政府组织的一些文艺活动,以及偶尔到上海等地“串台”,表演表演“变脸”之类的绝活儿外,七八年了,川剧团在遵义本地几乎没啥对外演出。全团65名在职职工,财政仅拨30%的工资,其余开支,全得靠出租那几间几乎挡住了小门入口的铺面维持。

    夏维维以为,如果剧场不是这般“曲径通幽”,他们完全可以像成都、重庆那样,利用周末演出吸引观众。毕竟,即使与川渝“本土”的不少川剧艺术团体比起来,遵义市川剧团的“底子”亦毫不逊色―――早在1965年,即获“全国红旗剧团”称号;1991年,携《鸡蛋案》参加四川省振兴川剧10周年汇演获编导演等6项大奖;1999年,作为川渝以外惟一与会的川剧艺术团体,携现代川剧《红军妹》获中国首届川剧节银奖;2001年,重新创作的《红军妹子》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从一个角度看,遵义市川剧团的处境,与当前传统艺术整体面临挑战的大环境有关,同时,亦带有偶然性因素。比如,继1995年银行“入主”原属川剧团的黄金地盘后,1997年,遵义“地改市”,将原为县级遵义市的今红花岗区相当部分财源上收,而川剧团体制上依然归于红花岗区,因此财力支撑大减。

    然而,社会、文化学者们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审视,认为遵义川剧团困境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川剧艺术在遵义、乃至在贵州等“近四川”地区长期徘徊于“本土文化”与“客家文化”之间的必然结果。

    包括川剧艺术在内的川文化,不但是西南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地域文化,相较其他中国地域文化,更是一种辐射力极强的文化。有学者研究证实,四川、重庆周边的贵州、云南、陕西、湖北等省份,几乎都是接受川文化的辐射、影响,而均非以其本省主体地域文化反作用于川渝边地。就文化“版图”而言,“四川”应当北及秦岭、南抵黔中乌江、东出三峡。

    在贵州,非但省域文化总体受川文化影响极深,而且,以现今拥有700余万人口的遵义市为中心的整个大黔北地区,直到清乾隆二十八年之前仍属四川所辖,当地的语言、风土人情等与四川如出一辙,应该说,川文化、川剧艺术就是其“本土文化”。

    有关史料记载,在省际行政区划壁垒还很模糊,人流、物流相对“随意”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遵义的川剧艺术活动十分活跃,群众基础雄厚,川剧团体数目众多。上世纪50年代前后,川剧大家魏香庭入黔定居,川剧更是在黔大兴。

    “很遗憾,就像户籍制度的强化一样,过去数十年,以政区分割文化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并深刻折射到各地政府的决策及社会心理层面。久而久之,使得川剧在川渝以外的许多地区,由‘本土文化’被逐步边缘化为‘客家文化’,发展环境和空间趋窄,尤其是政府的支持,不可与川渝同日而语。”遵义籍青年学者严今说。

    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出于“发展地方文化”的考量,创立了不少新兴的地方剧种。1960年,贵州在原先主要盛行于黔西北地区民间、清末由江南传入的分角坐唱曲艺―――贵州扬琴(文琴)的基础上,加入舞台艺术的表现形式,正式创立黔剧作为贵州地方剧种。

    严今认为,不能简单地说黔剧、滇剧等新兴地方剧种的形成纯属“生造”,但短时期内“一省一剧”的状态至少说明,“政区主导”对文化领域的强烈影响,有的地方黔剧团由成建制地抽调的川剧演员组建,可为佐证。

    事实上,因为地缘文化的更大接近度,遵义市川剧团的处境还算好的,直到1997年,原县级遵义市政府居然还为川剧《红军妹》的排演拨款100多万元,这在财力不富裕的贵州堪称难能可贵。迄今,川渝之外的国内其他地区的川剧团均解散殆尽或名存实亡,惟有“遵川”独立未倒,被川剧界称为“川剧艺术的远征军”、“远嫁的姑娘”。

    颇堪“咀嚼”的是,川剧的没落并未换来新兴地方剧种的繁荣。贵州的黔剧团已经由最多时的20多个,锐减为目前仅余省黔剧团及遵义市黔剧团两家,日子同样不好过。

    对于遵义市川剧团而言,当此之际,来自四川“娘家”的支持显得特别重要―――尽管由于自身亦困难多多,这种支持通常局限于信息沟通、提供赴川演出方便等层面,可依然足以让他们感动。

    抗非典小戏一时排演不成,眼下,剧团只得更多地把精力投到筹备已久的“少儿戏曲培训”、“艺术训练班”的开班工作上。一方面,多少能有些创收;另一方面,剧团期冀从中发现苗子,以为日后聘用之需。阮素文表示,今后,团里将探索更多的“单兵突进”的谋生方式,不能就此“缴械”。

    无论怎样,“过继”给了贵州,却又仍然坚持姓“川”,这也许是遵义川剧艺术不得不永远面对的尴尬。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11:29 |
川剧域外一脉,怀念“远嫁的姑娘”。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2-6-12 18:25 |
遵義市川剧团,是正宗川剧团体.己有六十多年的历史.早期川藉兿人较多,來往於川黔两省的名家各角,驻足遵義剧团的确实不少,一般水平偏上者才能在遵義剧坛立足.据本人所知文革以前川剧在遵義乃至贵州都十分


















:(:(:(:(:(:(






.

发表于 2012-6-17 16:24 |
贵州方言和四川方言很接近,所以在贵州(除少数民族外)川剧没有语言上的隔阂,所以川剧也得到贵州人民的喜爱。
受到当前新文化和多文化形式的影响,整个世界性的戏剧表演形式都受到很大的冲击。芭蕾、话剧、地方戏曲等等都步履维艰。
建议我们四川省的川剧院团可以组织些好的演员和剧目到贵州的贵阳市遵义市去交流演出,这样很好支持遵义川剧团,给贵州的川剧爱好者送去关怀和激励。

发表于 2012-6-17 17:02 |
蜀风锦水 发表于 2012-6-17 16:2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贵州方言和四川方言很接近,所以在贵州(除少数民族外)川剧没有语言上的隔阂,所以川剧也得到贵州人民的喜 ...

顶起!

2021年优秀网友 2020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2-6-17 17:07 |
川剧娘家应关心嫁岀去的姑娘!

发表于 2012-6-17 18:21 |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为什么四川就养不了为改革发展崛起的中国、而作出贡献的川剧艺人?中国领导人说:要让全国人民都实实在在地享受到改革开放所获得的成果!难道这是一句空话?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2-6-17 19:05 |
陈团長应把剧团搞起耒,

发表于 2012-6-17 20:22 |
蜀风锦水 发表于 2012-6-17 16:2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贵州方言和四川方言很接近,所以在贵州(除少数民族外)川剧没有语言上的隔阂,所以川剧也得到贵州人民的喜 ...

今年川剧论坛知名网友,川剧专业艺术表演者梨园春老师曾经到遵义演出过川剧.

 楼主| 发表于 2012-6-17 20:45 |

     请“梨园春”先生简介贵州“遵川”现况,以解“娘家”人悬挂、思念之情。

发表于 2012-6-17 21:28 |
愿远嫁姑娘越长越漂亮,祝遵川乘六中全会东风越办越红火!

发表于 2012-6-18 09:06 |
艺海风流 发表于 2012-6-17 18:2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为什么四川就养不了为改革发展崛起的中国、而作出贡献的川剧艺人?中国领导人说:要让全 ...

说得好!完全正确,说到实际上了,顶!

发表于 2012-6-19 11:52 |
文章很有深度,看了有些伤感,希望遵义川剧团这位远嫁的姑娘走出困境。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