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里的图们江水面窄浅,水流滞缓,河道里满是枯萎的茅草与矮树,一眼望去,对岸的朝鲜更显触手可及。即便不用望远镜,也可以看见穿着灰色或黑色衣服的朝鲜边民在对岸低矮的楼房间走动,几行朝鲜文标语以及一幅领袖挂像清晰可见。倘若离开城区,坐上出租车沿着图们江往上走,不出多远,即可以看见对岸朝鲜河边山坡上散落着的村庄,乡间道路上骑自行车或者步行的人,以及田野里走着或在茅草丛中坐着的人民军士兵。
载本刊记者前往的出租车司机提醒记者注意对岸田野间一根根矗立着的电线杆,“因为缺油,他们的火车都是电力驱动的,车头和车厢要比我们这边小,还很短,拉不了几节车厢。”司机说,对岸很少看到机动车,“自行车也都是中国制造的。”
图们与朝鲜的关系其实不仅仅只有跑到边境上去观察才能感觉得到。城内几个市场摊位上摆放着的鱿鱼干、明太鱼以及海鲜店里活蹦乱跳的螃蟹,大多都是自朝鲜来。一个出租车司机告诉本刊记者,他曾载过多位朝鲜人,都是火车司机,当火车停靠到图们火车站时,他们会进到市区买食品或者香烟,等到下班后带给家人,“他们讲不了几句中国话,胸前都佩戴着领袖像章,所以很容易就能认出来。”
生活在图们乡下的金辉成身份“复杂”,1967年,他出生在这个村庄,但没有中国身份证,持有的是一张绿色封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居留证”,这个证件显示,他的国籍是朝鲜,生活了几十年的村庄,至今还是他的“暂住地。”
金辉成的父亲金昌河是真正的朝鲜公民,上个世纪50年代自朝鲜元山来到中国,之后再没回去,今年已80多岁了。金辉成说,其父早年毕业于元山大学,“是个农业专家,”来到中国后,一直生活在他们这个朝鲜族村庄里,这里是蔬菜种植基地,父亲曾做了多年的蔬菜种植技术员,“吉林省蔬菜研究所早年的那些人,都认识他。”
朝鲜侨民金辉成与其父金昌河
现在,金辉成也在村里种菜,每年有五六万元的收入,他居住的房子收拾得整洁而温暖。盘坐在热烘烘的大炕上聊起这些,其父就斜躺在一边。金辉成说,他父亲的四五个兄弟至今仍生活在朝鲜,曾到这边来探亲,他小时候也曾到过朝鲜去,而其父脾气倔强,一直不愿回去,“现在朝鲜特别困难,即使那边好,到这边来了,他也不再回去了。”
低调的边贸商人
11月20日上午,本刊记者致电在互市贸易市场遇到的那家公司的负责人李某,采访被婉拒。其实,这是本刊记者在图们联系采访对朝贸易公司时遇到的普遍状况。低调,是这个群体给本刊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40岁的朴美花原是图们市民族塑料厂职工,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为推销产品闯荡朝鲜罗津、清津、平壤等地,现在其个人拥有的塑料厂生产的雨靴等制品据说在朝鲜的市场占有率高达80%以上,作为图们市“很有民族特色”的创业模范,即使是市委宣传部帮忙联系,当本刊记者到其办公室当面表示采访意图时仍是遭拒,面容姣好的朴美花干练而又直接,她说:“我不愿意接受采访。”
图们商人李志其(化名)曾在上述本刊记者在互市贸易市场遇到的那家公司工作过,据李介绍,该公司进出口朝鲜的商品种类繁多,“朝鲜需要什么货物,就给什么货物,只要能做的,都做。”进口的则有铁矿粉、锌矿粉、金矿粉、铜矿粉、烧结球等,此外还有芸豆等农副产品。李志其说,朝鲜有专门用于出口的芸豆种植基地,就在咸镜北道一带,“给农场下达一定的任务来种植。朝鲜的芸豆很不错,粒挺大。”宇盛公司做这种芸豆生意已有五六年时间了,是“能够赚钱的一个项目。”
作为对朝贸易的资深人士,年过50的李志其几乎经历了图们市对朝贸易的所有波澜。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起,他就是延边州对外贸易公司驻图们办事处的工作人员,那是一个对朝贸易的“黄金年代”,从图们口岸进口的朝鲜海产品,“用火车皮一车一车拉,量非常大,品种多,价格也便宜,利润空间大。”作为州属企业的这家贸易公司赚了很多钱,“盖了办公室和住宅楼,延边建机场,公司还投了一部分钱。”
李志其回忆,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挂靠在这家贸易公司进行对朝贸易的私人企业开始出现,“最盛的时候,图们市涉外的个体公司有200多个。”这些企业经历了几个“大起大落”,“从个体贸易公司开始出现,到2000年前后,就已经不行了,到2004年又有起色,2005年与2006年还很不错,但自2006年之后,一直持续到现在,都很不好。”李志其说,现在图们市对朝贸易公司有20多家,“其中三五家还算正常,其余的都亏本。”
朝鲜乡村一角
自2000年延边州对外贸易公司倒闭,李志其开始流落于各家对朝贸易公司,数年过来,最大的感觉是“累”,“做这个生意太难了。”
珲春:中朝互市贸易的“自动关闭”
从图们坐出租车到珲春,如果不走高速,公路沿着图们江边蜿蜒,五十多公里的路程,约一个小时即可到达。这里仍是一个边陲小城,规模要比图们大很多,因为它不仅仅毗邻朝鲜,还跟俄罗斯相接,若论及异国情调,俄罗斯的特色更强于朝鲜。按照珲春政府部门的规定,这里所有店铺的招牌都是以上为朝语、中为汉语、下为俄语的标准来标识,走在街上,仍时可遇见俄罗斯人在身边走过。
前几年,珲春曾有一家名为“金刚山”的朝鲜人经营的饭店,早已不复存在,直到去年,一家叫做“妙香山”的朝鲜饭店还开着,现在也已关门了。对于中朝互市贸易市场,珲春市委一位工作人员则明确告诉本刊记者,“都停了。”
珲春的中朝互市贸易开通于1997年6月,地点设在圈河口岸图们江对岸的朝鲜元汀里,一度很是火热。根据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林今淑向本刊记者的介绍,不同于现在图们的做法,珲春当年的互市贸易区乃是设在口岸朝方一侧,免税商品金额限定在3000元内,最初限定双方每次进入贸易区的各150人,后来则取消了人数限定。但是,经过反复的闭市、复市之后,它还是于前两年“自动关闭”了。
林教授介绍,关闭的原因是:朝鲜物资短缺,交易之初,朝鲜边民多拿海产品来易货,后来海产品也短缺了,只有拿美元、日元等外汇来交易,由于朝鲜外汇短缺,朝鲜政府便禁止在互市贸易区内使用外币,这样,朝鲜边民也就再无力购买中国边民商品或进行易货交易了。
珲春市的圈河口岸是一个可以感知凉热的观察点。圈河口岸位于珲春市区南40公里处,过圈河口岸,不远处即是朝鲜罗先开发区。
11月24日,在圈河口岸等待过关的中国货车(刘志明摄)
本刊记者第一次来到这是在11月22日下午,天气格外阴冷,10几辆货车正排着长队等待过关。口岸外的路边,停放着几辆小汽车。
11月24日,延坪岛炮击事件发生的次日,本刊记者再次来到圈河口岸。从中午开始下起小雪。依然有多辆货车在排队过关。口岸旁的小饭馆里,司机们围坐在火炕上就餐,谈论的一个中心话题,即是韩朝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