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343|评论: 10

[转帖] 随遇而安的“ 美国梦 ”与建功立业的 “ 中国心 ” : 我的前半生抢绿卡后半生回中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17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的前半生在追求绿卡  我的后半生却拼命想回中国


       T3 航站楼北京边检总站入境处,两种通道、两类人群、两份情绪。


       外国人通道处,熟悉的亚洲肤色、流利的中文、藏青色的护照本,填写入境卡、开箱检查,40分钟的拉锯,一览无余的疲惫。


       中国公民通道处,自助通关通道和10条人工入境通关通道前,清一色的深红色护照、拥挤的人群、1分钟的等待,卸下防备的舒逸。


       年轻时留学海外,从 F1 熬到 H1B 抽签,最终在十多万申请者中成为 6.5万 名“ 幸运儿 ”之一,再熬到排绿卡,合法持有绿卡五年之后申请更换国籍。


       聚敛家财,投资移民。在美发达地区投资100万美元,或在欠发达地区投资50万美元,创造10个直接或者间接的就业岗位,然后申请绿卡,根据美国统计局的调查和数据核实,满足条件后颁发。


       如果没有更大的野心,随遇而安其实在美国会很安逸。


       这就是标准的美国梦: 一无所有地移民到美国,努力学习考上好大学,找一份不错的工作,做到一个不错的位置,拿着不错的薪水。同时,在郊区买下一栋围着白色篱笆的别墅,结婚生子,再养一条大狗。


       交换这个梦只有一个条件: 你要接受,You are not going to be the best. ( 你不会成为最牛逼的人 )。


       皮尤研究中心( Pew Research Center )基于1960年至2015年的移民数据指出,美国是全球拥有移民最多的国家。


       数据显示,2015年墨西哥是美国移民人口最大的来源国,有1160万墨西哥移民,占移民总数的27%;占据第二位的中国移民,为270万,占移民总数的6%。但亚洲移民比例年年增加,预计到2055年,亚裔将会成为美国最大移民群体。


       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 一些人 ”的前半生。现在让我们聊一聊数据里没有提到的事。


       • 那些拿到美国绿卡,改换美籍的华人真的都留在了国外发展么?


       • 选择回国发展的人,是为了什么呢?


       1、 新东方发布的留学白皮书里说,73%的中国留学生计划完成学业后回国就业。


       另一个海外人才平台也发了报告称,2017年归国海外人才预计超过60万,也就是说,回来的留学生可能比送出去的还要多。十年前,每送出去七人,仅有一人回国;现在,每送出去七个,能回来八个。


       我朋友上个月回到了北京,加入一家科技公司的风险投资部门。他2011年出国读本科,上的是非常好的公立大学。毕业后,他搬到纽约,进入了华尔街一家投资银行,成了华尔街银行家,经手巨额收购并购项目。挣得多,做得也多,下班回家的路上空无一人是常事。如他们投行狗们说,他们的工资就包括了加班费,哪天没加班都是赚了。


       但让他决定离开回国的不是加班,而是那个他进去不久就看到的玻璃天花板。


       他们的一个 SVP 是一个印度移民,业务能力很强,熬到了可以靠年份熬的最高职务之后,提拔就再也和他没有关系。


       他从此打不起兴致再多付出,曾经的踌躇满志变成了日复一日的重复,只等着最后拿到绿卡。


       在美国工作,你很可能无法真正走进那个顶级的圈子。这种移民与精英阶层的隔阂,其实不是来自很多人说的歧视。美国人觉得你业务好,他们也会欣赏你,但他们不会接纳你为他们的一员,因为你没有那个资本,也就是社会资源。


       一个第一代移民会携带多少对公司有用的资源?而每个行业做到最高的位置,很大程度上拼的是资源。


       我的母校哥大新闻学院,院长是很有名的普利策奖得主,但他坐在那个位置上,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其实是给学院募款。


       对于海归们,他们大批的朋友在中国,他们的父母在中国有事业,不论大小,这资源就是比他们在美国要多。


       2、 报告还说,54.8%的海归回来的首要原因是,中国经济形势发展好。


       并不是大家都在天天盯着中国的 GDP,而是生活在国外,你也会每天听到 China。


       我刚到美国的时候,美国同学跟我尬聊的话题,无非三种:从中国到美国要飞多久啊? 你怎么学的英语呀? 我很喜欢熊猫和功夫。


       更过分的是,10年前我去澳大利亚短期交流,我的寄宿家庭带我参观他们家,指着电视说:This is a TV。


       而现在,在纽约坐 Uber,司机尬聊的总是:听说你们中国好有钱。


      《 金融时报 》上的世界新闻分组是这样的:欧洲、拉美、中东、非洲、亚洲、美国、英国和中国。


       17年年初,纽约的名流们在安邦保险买下的华尔道夫酒店里开“ 黑白舞会 ”,募资在曼哈顿的中央公园里建个熊猫馆;


       美国亿万富翁金融大佬在清华建书院,让世界最优秀的年轻人来中国读书;


       雷曼兄弟的最后一任 CEO 理查德 在金融危机后消失十年后,去年复出,要帮中资企业在美挂牌上市,东山再起。


       留学生们看着身边跟自己差不多的朋友们回国做得风生水起。国内迅猛的发展让他们目不暇接: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打印机。


       在国外还比着谁的信用卡长得酷,国内出门已经不用带钱包出门了。这里当然也有热钱、有浮躁、有冷冬,有很多很多的失败,但是成功的可能性总让我们肾上腺素激增。


       立风 是我的闺蜜,24岁,有一家西式婚礼策划公司和一家坐落在曼哈顿的夏威夷风格海鲜沙拉店。今年四月,另外两个留学生拿到千万投资要回国创业,拉 立风 做他们的 CMO。


       她停止了婚礼的接单,把沙拉店托付给朋友,两周后降落在首都国际机场。


       我还在纽约的时候,立风 从北京给我打来视频,算算12小时的时差,她那儿已经深夜了。


       我问:国内怎么样?


      “ 特别好!” 她边说边伸直拿着手机的那只胳膊,画面上露出她背后的办公室和那些头都没抬的同事。


       立风 说他们在建外 soho 的办公室,从毛坯房到家具放进来只用了36小时。


       刚刚十一点多,她下楼买个水,本以为只有他们公司在加班,没想到,隔壁的公司也没下班,好多窗子都亮着。


       这种全国式的奋斗让她兴奋。


       很多人不理解她为何要放弃在美国稳定的事业和收入,放弃那些爱慕她的小哥儿和大叔,放弃甜美的空气和不用翻的墙。


       她说:万一这个项目做成了呢! 我就真的是做了一件很酷的事情 —— 我们就是受了中国太多这种“ 万一 ”的诱惑。


       回国后,立风 也在迅速成长。


       曾经最多管理七八个人的她,现在要带着一个20人的团队,队里大部分人年纪都比她大。面试新人时,她记着笔记,其实手心里全是汗,比被面试者还紧张。怕错过任何一个人才,怕自己的心虚被看穿。


       中国迅猛发展给了年轻人在国外得不到的机会,这种连自己都要质疑自己是否能胜任的工作,本身就是巨大的诱惑。


       我问了另一个之前在硅谷创业,后来卖了项目回国创业的朋友:回国怎么样?


       他说:爽。


      “ 在美国你得自己逼着自己拼,回来是这个国家的一切都在让你拼。”


       3、 2011年,宋宏伟离开美国,回中国创业。


       在美国,他学习工作近14年,已是一家顶尖芯片设计公司年收入30万美元的研发主管;回到中国,他几乎一无所有,工作经验值为零。


       六年过去了,随着他搭建的城市照明智能控制平台销量越来越好,宋宏伟从来没有再回美国的念头,如今他已是浙江方大智控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


      “ 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他一直很赞同乔布斯的这句话。


       身为一个70后,从美国博士毕业,不惑之年才开始回国发展,这个想法他酝酿了十年。


       像他这样回国创业华人,现在越来越多。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发布的《 2016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 》显示: 海归选择回国就业的主要原因,排在首位的是“ 情感与文化因素的影响 ”,占43.7%; 随后分别是“ 国内整体经济前景好,政治稳定 ”“ 国外形势不利于外国学生就业 ”,分别占37.1%、23.4%。


       前半生在追求绿卡,后半生却想回中国,游子的心开始慢慢迷恋东方色彩,窗外的蓝天与新鲜空气渐渐变得不再那么唏嘘。


       过去几年,问那些同龄的海归,为什么要回国,听到的大部分原因如下:


       - 毕业没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 毕业找到了工作,但工作签证没有抽到


       - 还是不太喜欢国外的生活


       今年回国后,遇到很多本已在美国落住脚了的富帅和富美,问他们回国的原因,大致如下:


       - 拿到了中方投资,回国创业


       - 看到了继续在美国工作的天花板,选择跳槽回国


       - 觉得自己需要更加了解中国,以便以后抓住更多机会


       美国梦依然让人心驰神往,但是 VPN 也逐渐关闭的中国同样也吸引力倍增。


       曾经有一篇火遍网络的留学生演讲,将对西方世界的追求描述到极致,在喧嚣之后,开始有人反思我们的华夏心流浪到多远的西方。中国梦是一回事,美国梦是一回事。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有人在西方苏醒,有人在东方追梦。


















.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7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2014年,我第一次踏进费城 蒙哥马利社区大学 的中文学校。工作日里,这里就像典型的美国大学,宽敞的大厅中央有一架钢琴,两侧挂着英文的宣传语。但到了周末,钢琴被推到角落,取而代之的是一张长桌,上面铺满了热腾腾的包子、烙饼、和香喷喷的熟肉,周围挤满了人。
  
       大厅两侧的宣传语被一块块中文展板遮住了,只剩下宣传图上一口白牙的美国人,他们笑盈盈的迎接着进进出出的中国家长们。很有趣的是,被家长送来上课的,不单单有小孩子,还有老人家。


       原来,除了最基本的中文课,学校还特别开设了针对老年人的英语班。给孩子的中文班根据程度不同被分为了八个年级,最后还设有结业考试和毕业证书;而老年英语班只有一个,不限年龄,不设年级,没有固定教材,就是同样的内容反反复复的讲。一是因为老年人记性不好,二是因为课堂上总有新来的老人,所以老师总是重头开始。


       我坐在小孩子的中文课堂上,看他们认真地玩拼字游戏、看《 田忌赛马 》、背诵古诗词、跟着老师摇头晃脑地念着“ 太阳,月亮,河流,山川 ”。他们学习的是一门浪漫的语言,里面有意境,有韵律,有色彩。有时候,爸爸妈妈也会坐在孩子们旁边,微笑着看他们做听写。


       但隔着一个走道,老人英语班里却是截然不同的景象。白发苍苍的老人们戴着老花镜,一边参差不齐地跟着老师念句子,一边把拼音注释到英文单词下面。“ 别推我( don’t push me )”,“ 我不喜欢被催( I don’t like to be rushed )”,“ 我用信用卡付钱( I will pay by credit card )” …… 他们学的语言都是帮助他们生存,十分现实。


      “ 教老人学习英文,不是为了让他们主动和别人交流,其实主要是为了让别人和他们交流的时候,他们可以听得懂。”任课老师这样跟我介绍。


       课间休息时,老人们通常会找到在隔壁上课的自家孩子,递上热水壶,掏出饭盒,里面装着切好的水果。然后,他们默默地蹲在孩子跟前,微笑地看着她/他把这些准备的零食吃完。孩子们有的拉着小伙伴三五成群,大声说着英文打闹,有的一个人静静地吃着递来的水果,眼睛望着别处并不言语。


       几乎每一对老人和孩子都互相沉默着,好像无话可说。


       上课铃声一响起,孩子们把空饭盒或者半袋子零食递给奶奶爷爷,便飞一般地跑去上课了,老人慢慢起身,弯腰把垃圾清理干净,也慢慢走进对面的教室里。


       快到五点的时候,英文课和中文课都结束了。学校的大厅里又热闹了起来。孩子和老人都坐在那里等着人接。两代人之间的沉默仍然继续着。孩子们看到爸爸妈妈的身影,兴奋地扑上去,老人则不舍的和自己的老朋友们告别。


       后来,因为去的次数多了,我渐渐和这里的老人还有家长熟了起来。看我拿着相机,很多家长总是骄傲地把孩子领来,让孩子“ 表演 ”流利的中文背诵。我把镜头对着小孩子,却无法把注意力从那些站在一旁默不做声的老人身上挪开。


       据2018年美国人口普查局数据,美国华人人口已达 452万,仅2016 年,美国的中国大陆移民总数量就达到 212万,其中76%的中国大陆移民在工作年龄内(18-64岁),17%年龄在65岁以上,18岁以下的占7%。换言之,仅 2016年,就有36万65岁以上的大陆老人选择移民美国,如果加上没有移民打算但长年两头跑的群体,这个数字可能还要更多 。


       这些总是沉默着的老人、那看似冷淡的爷孙关系和总是重复同样句子的英文课让我开始好奇:他们在这里的生活是怎样的? 住在这里会习惯吗?


       瞎子,聋子,哑巴


       很快机会来了。学校放假前一周,Maggie 小朋友的妈妈邀请我去家里和家人一起过感恩节。我带上了相机,希望有机会可以记录下新移民三代的家庭关系和他们对中文学校的看法。


        Maggie 家的房子在远离市区的郊外住宅区,是那种典型的三层洋房,有着宽敞的车库、软绵绵的地毯和复古的客厅。一家五口三代人住在一起: 刚上小学的 Maggie,双职工的父母,和刚从国内飞来小住的爷爷奶奶。恰逢感恩节,家里还邀请了隔壁的几个中国邻居。寒暄之后,一家人端来了丰盛的晚餐 —— 肚子里装着肘子的火鸡,拍黄瓜,炸薯条,还有饺子。


       几乎一整晚的聊天都围绕着小孩:为什么学中文,要不要回国,学什么特长, 有什么才艺,给大家拉一段小提琴、跳一段舞。当我将话题转移到一直在应和的爷爷奶奶辈,问他们来美国是否适应的时候,房间里突然冷了场。


       没讨论两句,父母辈便吆喝着孩子们帮忙收拾碗筷,在端上了两盘切好的水果后,终于都不见了人影,不知是想要回避,还是为了给老人一个没有顾虑的倾诉空间,到最后,只剩下我和老人们对坐着面面相觑。


       短暂的沉默后,Maggie 爷爷打趣道:“ 怎么说呢,国内是好脏好乱好热闹,美国是好山好水好寂寞。空气好啊,水好啊,可是我们不会开车,哪也去不了。”


       Maggie 奶奶苦笑着摇摇手:“ 说不好听一点,我们在这里,就是瞎子、聋子、哑巴。实话说,百分之八十的老人都不愿意留在这儿。”


       Maggie 的爷爷奶奶告诉我,自 Maggie 出生以来,他们已经是第三次来美国了。自退休后, 他们和亲家轮流,每隔半年,就从天津搭着 20 多个小时的国际航班飞来费城,暂住半年再飞回去,如此来回往返了两年。


       但他们并不打算移民。按照 Maggie 爷爷的话说,在国内,拿着不错的退休金,生活实在是方便的多。超市和菜市场五分钟就走到,每天有新鲜的食材,不想做饭的时候, 楼下就是大大小小的饭馆子;在家闷了,串串亲戚,或者去公园里下下棋,聊聊闲天。


       可对比之下,因为美国的住宅区一般都远离市区,孩子们上班上学一走,老两口只有在空荡荡的房子里上上网、看看电视、下午做做饭。之前 Maggie 的外婆在泳池外面种了一圈蔬菜瓜果,Maggie 爷爷奶奶来的时候蔬果成熟,他们正好每天收收菜。


       美联社此前报道,耶鲁大学北部的一处杂草丛生的荒地上被种满了韭菜、香菜等“ 来自异域 ”的蔬菜植物。这片“ 中国植物园 ”是由中国在美留学的研究生、博士生父母创造的,这群 60 岁以上的老人远渡重洋来照顾在这里读书的孩子们,种菜是为了让孩子尝到家乡的味道。而对于 Maggie 家这些远离城区的老人,种菜更是为了有一种熟悉的寄托。然而过了播种收割的三季,冬季把他们困在室内,最是难熬。


       只有在周末时,Maggie 的爷爷奶奶会被儿女载着去趟超市,还要一下子把一周的饭菜都买好买齐。要是家里有客人要来,两个老人还得想着张罗一桌拿得出手的饭菜,“ 每天就是围着孩子们转,太累,也太闷了。”


       这坦诚的回答是我之前没有意料到的。


       在我记忆里,每当提起谁家的老人移民或者被接到了美国,大家都是一副羡慕加赞赏的表情,仿佛这是一件有面子的事,说明孩子有孝心、发展得好。但当我站在老人这一边,听到他们的倾诉,才忽然意识到了之前没有想到的困难。我小心翼翼地问:“ 那这些话,您跟孩子们说过吗?”


       老人们都低头看着桌子,没有说话。良久,Maggie 爷爷一边敲着桌子一边说:“ 不用说他们也知道,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你说我们做老人的,看着孩子需要我们,我们哪能不管呢? 说白了,我们为什么来,为什么两头跑,不是因为喜不喜欢,而是为了尽义务。别说是美国,就是孩子在世界上其他的任何一个地方,我们也会去。”


       中国有句古话,叫“ 父母在,不远游。” 而今随着经济和交通的允许,很多老人反而跟随着自己远游的儿女移居他乡。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也听到很多反对和批评的声音。


       一位金融行业的先生断言这是 “ 一种自私的行为。”  他认为有很多其他的折中的办法可以选择,譬如找保姆、托儿所,或者是自己和妻子的其中一个从全职换为半职。他自己的妻子就在家做一份无需上班的兼职。


       然而,并不是所有家庭都支付得起额外的保姆费用或是放弃全职的工作。Maggie 刚出生时,她爸爸还在念博士,拿着微薄的博士补贴没日没夜地做实验,而 Maggie 的妈妈刚刚接受了一份全职的工作。为了身份和未来考虑,他们俩都必须为事业和学业全力以赴,于是把父母接来便成了唯一的选择。


      “ 作为新移民,总有一代人要牺牲。” Maggie 爸爸如是说。


       消失的隔代亲


       虽然在饭桌上,所有的大人们都反复强调让孩子说中文的重要性,但在现实生活中,除了被要求表演诗歌背诵,Maggie 和邻居家同龄的孩子还是叽里呱啦地说着英文。当我问她们是否喜欢学习中文的时候,两人怪叫着说 NO,还给我唱了一段她们自己创作的歌曲,歌词大意就是抱怨中文学习的无聊。


       我一面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一面又觉得可以理解,毕竟在她们眼里,中文是一门陌生的、属于爸爸妈妈的语言。对她们来说,也许学中文还不如学小提琴,因为后者还能让她们在学校里受到关注。


       于是,最常见的情景就是爸爸妈妈跟小孩子半中半英地交流,而爷爷奶奶只是习惯性地笑着沉默,不单单是因为他们只能听懂这些对话中的一半,还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能说什么、可以说什么。


       也正因此,爷孙之间重重叠叠地隔了年龄、语言、文化、传统等等很多层。这样的疏离感,也导致了两代人之间亲密关系的缺失。


      “ 虽然是亲外孙,可是( 孩子 )感觉却像是一个外国人,每天就是关在自己房间里。” 章老太太曾摇着头跟我说。


        我注意到章老太太,是因为每周她都拖着一个装得鼓鼓囊囊的推车来上英文课。她告诉我,里面装着她从中国城里买来的伙食,可供住在郊区的孩子们吃上一周。那时候正值冬季,地上还积着雪,我们等同一辆公交车去学校,老人用羽绒服从头裹到脚,还是冷得不停跺脚。


       我好奇地问她为什么没有家里人来送,老人才告诉我,她一个人住在城里,女儿一家住在中文学校附近的郊区,“ 我的外孙13岁了,其实他们已经不需要我了。”


       在美国,12岁以下的孩子不可以被单独留在家里,所以老太太拿到绿卡之后,就一直和女儿一家住在一起,照顾外孙。但随着外孙一天天长大,她可以做的越来越少,日子过得越来越不自在。女儿也处处嫌弃她是个“ 老古董 ”,例如她喜欢叫孩子们多吃点,女儿就会不耐烦地埋怨,说“ 什么叫多吃点,又不闹饥荒 ”;夏天里熬了绿豆水,结果只有她一个人喝,女儿和孩子们都只想吃冰激凌。


       诸如此类的小矛盾接连不断,“ 明明是自己家,可就是像寄人篱下。有时候想给孩子包个红包,都得伸手向女儿要钱。” 章老太太眼眶发红,“ 所以我就决定搬出来一个人住图个自在,不用看人脸色。有时候,真的很想回国内去。只是过了这么多年,那里早就没有家了。”


       移居老人经济上的不独立,也是影响他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老人在谈及“ 零花钱 ”方面,都露出羞赧的神色,似乎这是一件很难堪的事。一位老人因为喜欢抽烟,为了避免重复向女儿要钱,每次来美国,他都冒着被海关没收的风险,从国内背三四条“ 红双喜 ”来。这种经济上的依赖,一方面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老人的自由,另一方面,也伤害到一些老人作为长辈的自尊心。


        我听完那番话,心里一酸。临别的时候,我给了章老太太一个拥抱。她愣愣地站在原地,并没有伸出臂膀回应,她是不是在想上次被人拥抱时什么时候呢? 也许她只是冻僵了。


       候鸟归家仍是空巢


        对于已经拿到绿卡移居美国多年的章老太太,回国定居不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对于尚未移民、只是拿着探亲签证往返两地的老人们,无论回国还是留美都意味着分离:一面是自己的独生儿女,一面是自己熟悉的生活圈,这两项中国传统养老的必要条件,在这里变得不可兼得。


        感恩节聚餐的最后,邻居老头问 Maggie 爷爷有几个孩子,当得知他就这么一个的时候,邻居笑着摇头:“ 那你将来肯定是要留在这儿的啊。”


       但 Maggie 的爷爷把手一挥,态度坚决:“ 我不啊,我为嘛留在这儿?”


      “ 那你将来老了、走不动了怎么办?”


      “ 到那时候再说,我自有我的办法。”


      “ 什么办法? ”  邻居老头追问道,“ 去福利院?”


       福利院这三个字,让现场的气氛变得有点沉重,好像这应当是一件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秘密。但这个词并不陌生,事实上,在我留学的这几年,我的爸爸妈妈总是嘱咐我不要太担心家里,要一心一意学好功课,将来不用担心他俩的养老。


      “ 我和你爸不拖累你,你能飞多高就飞多高,我们到时候自己住到福利院里。”妈妈曾这样说,好像一夜之间,福利院成为了最佳也最为流行的养老方式。我心里不好受,却不知道如何作答。


       见 Maggie 爷爷沉默着,邻居老头不罢休地说,“ 福利院哪能好好照顾你呢? 再说了,福利院也不能自己申请。”


       这时,Maggie 奶奶发话了:“ 哪头儿都有这样的问题,就算你在国内,孩子都在身边,你生病了,你老了,你不能动了,他们能管得了你吗? 现在生活压力这么大,有几个能真的陪在你身边照顾你?”


       邻居老头脖子一梗, “ 那就看他有没有良心了。”


      “ 这不是良心的问题。”


      “ 这就是良心的问题。” 邻居老头不松口,但气势低了下来,他默默在桌上划圆,手有些抖。他也在这里拿探亲签证带孙子,但因为还有一个儿子留在中国,所以他的老伴也在国内照顾小儿子的儿女。这对老夫妇聚少离多,但都脱不了身。


       Maggie 奶奶转向我,有些激动地说,“ 年轻的时候,你有用,帮这帮那;等你老了,孩子们用不着你了,即使人家不说,你也觉得自己是个累赘。我看啊,最好的归宿,就是养老院,不论在美国还是中国。”


       Maggie 爷爷猛地抹了一把脸,我躲在摄像机后面,跟着掉眼泪。


       坐在我面前的,仿佛不是素昧平生的老人,而是多年后我自己的父母。但那时候,我是否也还有勇气去讨论这个话题? 父母是否会这样坦诚诉说? 而这又到底是不是一个关于良心的问题?


       也许是注意到我们这边的沉默,孩子们和爸爸妈妈重新回到了桌边,气氛又轻松了起来,大家聊起电影,聊起孩子的未来和大学。所有人再次把注意力放到了美好未来的无限可能,老人们又恢复了笑着附和的姿态。有那么一瞬间,我想当面问问这些父母,有没有想过老人未来的打算,但我最终忍住了。他们怎么会不知道呢? 只是日子要一天天地过,每一天都充满着各式各样的挑战,哪一个人不是在负重前行?


       一年后,我以这些候鸟父母为主角的纪录短片在费城做展映。我和 Maggie 一家还有中文学校渐渐断了联系,每个人又回到了自己的生活轨道上。但老人的话和他们的沉默却始终在我脑中清晰如初。


       一位美国的观众在展映后充满感慨地说,她在女儿的学校总是看到一群一群中国老人,和谁也不交流,只拿着书包和水壶默默坐着,她通过影片才了解他们的难处,才知道他们是最需要交流的一群人。她说:“ 今后,我会主动和他们打招呼,哪怕一个简单的‘ 你好 ’。我想让他们知道他们属于这里。”


       场上响起了掌声,我在台上泪眼模糊。如果未来太遥远、太不可知、太无解,那最起码,我们可以尽我们所能好好珍惜现在一起相伴的日子。但要做到老有所依,不单单是每个个体家庭所要担负的责任,也是整个社会需要面对的挑战。








.

发表于 2019-11-17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告诉你为何没人回复你!
你当我们是傻蛋-----------不爱阳光灿烂,留恋一手遮天!!!!!!!!!!
在美国活不易,但你起码还有人格与尊严啊!
结论--------------你本质上不是猥琐奴-----------就是马屁精!!!!!!!!!
发表于 2019-11-17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9-11-17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好!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7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夜九次郎猛虎 发表于 2019-11-17 16:23
告诉你为何没人回复你!
你当我们是傻蛋-----------不爱阳光灿烂,留恋一手遮天!!!!!!!!!!
在 ...



        这个是不带主观情绪的客观事实 …… 三代华人面对的选择都精彩(无奈),爷爷辈面对“ 外国人孙儿 ”隔阂不亲;爸爸辈面对事业举棋不定,儿子辈面对中西文化 ?
发表于 2019-11-17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tsien228 发表于 2019-11-17 16:52
这个是不带主观情绪的客观事实 …… 三代华人面对的选择都精彩(无奈),爷爷辈面对“ 外国 ...

客观评价可以,但绝不可美化泰山压顶权大于法的某国现实--------我大学时代就清醒了,但无力回天!
我在广东年薪10多万-----------但还是看不到太阳啊!
晚年---------可能移民菲律宾!
宁可在国外穷死,也要人权,自由,民主,选举权啊!!!!!!!
想痛哭---------------
发表于 2019-11-17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9-11-18 06:4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8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夜九次郎猛虎 发表于 2019-11-17 22:17
客观评价可以,但绝不可美化泰山压顶权大于法的某国现实--------我大学时代就清醒了,但无力回天!
我在 ...

你也霸气 !

人家 寅次郎 表演的《 寅次郎的故事 》远远不如你 九次郎 牛皮哄哄厉害  

你去菲律宾不要去搞菠菜啊
发表于 2019-11-18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tsien228 发表于 2019-11-18 09:34
你也霸气 !

人家 寅次郎 表演的《 寅次郎的故事 》远远不如你 九次郎 牛皮哄哄厉害  

但目前我自省能力财力都有限,再忍---------含泪工作活下去!
一旦【好风凭借力】,我绝对卖房换外币移民-------不移我是猪!!!!!!!!!!!
移民-------不违法啊---------也不见得不爱国咯!!!!!!!!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