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莫笑清云

[原创·贴图] 《话说营山---营山白塔和杨上容》【长篇连载,实时更新在本帖第二楼】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6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12-4 17:00
这一龛内应该原有三尊菩萨,右侧一尊已不存,
左边的这尊身上两侧也插了许多木樨在岩壁上?

透明岩的造像题材丰富,其中尤以天龙八部和千手观音等最具特色。
psb (72).jpg
在透明岩南壁龛内,有一龛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即上面这张照片。
主尊为一高
96厘米的干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两侧站立二弟子和众多小供养人。千手观音头戴宝冠,外披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祗支。
璎珞一串从胸一直下垂到莲台上, 两侧帛带绕臂后下垂至莲台上。观音胸前双手合掌,戴手镯,跏趺坐于圆莲台上。周围有三层手,最里面一层手中各有一眼,呈圆弧状放射分布,现存125个手眼。原来的真迹被破坏了,不知道那时是不是真正的千手千眼。
   佛教僧侣的衣服也叫法衣,即袈裟,根据佛的制度,限于三衣或五衣。三衣是安陀会、郁多罗和僧伽黎。僧祗支覆肩衣,作为三衣的内衬。僧祗支衣为遮羞覆乳所穿的之衣,也叫掩腋衣或遮肩衣,它是长形衣片,着于袈裟之下,穿法是从左肩缠至右腋之下,一般是左开右合。僧服的颜色也是有严格规定的。一是僧服的颜色不许用上色或纯色,二是所有新衣必须有一处点上另一种颜色,以破坏衣色的整齐而免除贪着,这叫作“坏色”或“点净”。按佛门规定,僧服的颜色不能为纯色,所有新衣必须有一处是另一种颜色,以破坏衣色的整齐而免除贪。但从透明岩现在修补的佛像可以看出,无论从僧侣所穿的服饰和穿着,还是衣服的颜色搭配讲究来看,都是完全没有按佛教严格的规定来体现。由此也可以看出现在的人为修补重塑是何等的不尊重佛教的宗教教义。所以摩崖石刻的修补重塑,不只是要求有高明精湛的雕刻技巧,也要懂得佛教里面很多宗教的内容与细节讲究,如果再考虑与唐宋时代所流行的摩崖石刻雕刻风格相整体配合协调一致的话,那就更需要对摩崖石刻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非常熟悉的高人才可以去勉历续补。可是后来太蓬乡政府于1984年延请那位所谓的雕塑老艺人李明仲设计修复,无论从色泽、工艺和宗教的内容,都根本无法与从前的佛龛造像并列一起呈现在世人眼前了,现在所看到的这些修补菩萨实在是一种让人无奈叹息的“百佛一面”的不伦不类的可笑之物了。
外龛左侧壁上方有唐代乾宁二年(895)冯可振镌刻的千手观音造像题记。在另一个透龛内,主尊为一千手佛像,光头,身穿双领下垂式袈裟,腰间系宽带,带打结于腹部。 在千手佛左上方祥云之上有二飞天,左侧为天龙八部和三头六臂明王像, 加之其一身沙弥装束,手中无眼,这就与千手观音菩萨有着很大的不同。千手观音、千手佛均为密教造像。在号称“开元三大士”的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密教高僧的影响下,汉传密教在唐代中后期开始广为传播,当时的密教中心是长安的大兴善寺。而千手千眼观音则成为密教的最主要造像。千手观音菩萨的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则表示遍观世间。唐代密教传人内地后,千手观音像在中国许多寺院中逐渐作为主像被供奉,太蓬山的这身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现存有125个手眼,从数量来说也与真正的千手千眼相差甚远。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12-4 16:56
虽然眼前佛龛的岩石尽显古老岁月的沧桑,但依然掩盖不住此龛菩萨当年衣着华丽,腹部微隆,体态丰腴, ...

这一龛内应该原有三尊菩萨,右侧一尊已不存,

左边的这尊身上两侧也插了许多木樨在岩壁上?

165842iyi3o477q4i4777r.jpg

165843u3tpo44m6ltt4myy.jpg
菩萨身体各部位上插着的木榫,中间菩萨整体开裂处显现的黄泥,令我百思不得其解:难道太蓬山也有部分造像,是如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里那般用泥塑的吗? 之前,我一直以为透明岩的佛龛造像都是从岩石上活生生地雕凿出来的,是与山岩岩体不可分割地连在一起的。但眼前的这些木楔,却让我有了疑问?
也许,这处的佛像,是事先在地上塑好之后,最后才如甘肃麦积山的摩崖石窟造像一样,人为镶嵌进去的。你仔细看左边这尊人像菩萨周围的木楔,就是用于安装固定的。还有中间空缺位置和宽度高度,平整整洁,也应该是事先提前
修整预留了的恰好安放一尊菩萨。而那些尚未完全脱落掉的那一层褚黄色之物,应该是那时最为流行的黏合物之类。还有从眼前看到的这两尊造像的衣服流畅细腻的纹理造型也可以猜想它们并不全是用石头雕凿而成的,从身体表面的圆润程度、光滑度与质感来说,很有可能是用软的泥塑而成的。

最右侧的位置空空如也,石壁为平面,上有粗糙凿痕,看来太蓬山的造像形式并非仅拘泥于石刻。这倒是我最没想到的发现。



165843clsfrsovxpf0ycsz.jpg




看到这岩石上那些木榫,那些菩萨身上的小孔,猜想该不是有人曾经又动了重新塑像的心思吧?其实,从我内心来说,我情愿只看到原来真实的佛龛原迹,哪怕是已经毁坏的佛龛,即使残缺,也是一种非常珍贵,非常珍惜不可复制的唐代雕刻历史珍品。如果人为去重塑修补,势必是对古迹的人为破坏,也呼吁有关部门及时出面制止和保护,严禁人为修补破坏!

001lDaPGzy7vJmhL0XK10&69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12-4 16:55
这次位于穿岩洞东面悬崖高处的石窟,因为位置很高,下临悬崖,所以一般很少有人可以攀爬上去。我曾经有两 ...

165620tx7tp2d7k7z9kuzl.jpg

虽然眼前佛龛的岩石尽显古老岁月的沧桑,但依然掩盖不住此龛菩萨当年衣着华丽,腹部微隆,体态丰腴,身姿妙曼,典型的唐代造像风格和人物表情韵味。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12-4 16:53
透明岩千佛龛,开凿于大唐文德元年(888)前后,现存小佛像1046身,着通肩袈裟或双领下垂式袈裟,均结 ...

这次位于穿岩洞东面悬崖高处的石窟,因为位置很高,下临悬崖,所以一般很少有人可以攀爬上去。我曾经有两次试图想爬上去好好看看它,好好拍些照片的,但实在因为一个人很害怕从上面掉下悬崖去,所以也只能在下面靠着外面的石围栏支撑勉强去拍照,但都不是很理想,下次去有机会一定好好再拍一下,如果有无人机悬空飞起来,飞到悬崖外面去,寻找最佳的水平视角来好好拍摄就最好了,但愿下次去会有用无人机的摄友来帮我实现这个心愿,如果真有佛主保佑的话,我相信到时自然会感动佛主慈悲,满足我的这个心愿的。
这龛佛龛也因此是保存较好的石窟,人物众多,内容丰富,衣纹细腻而流畅、
表情生动而逼真,色彩艳丽、生动形象,充满浓郁的宗教氛围,且又散发着人间烟火气息。造像头部多插着木榫。


165457w88cxlx1k8kkw2cl.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12-4 13:49
透明岩东西两壁各有一处剔地浮雕,如上面这张照片就是东面所谓云屋之下的那处剔地浮雕,表现的是西方净土 ...

165325b2pr2rp00gzdgr5h.jpg
透明岩千佛龛,开凿于大唐文德元年(888)前后,现存小佛像1046身,着通肩袈裟或双领下垂式袈裟,均结跏趺坐于拱形小龛内,横向34行,竖向34列。在众多千佛中间,开有-小龛,龛中造三坐佛二飞天。千佛是中晚唐时四川地区最为流行的造像题材之一,凡是有造像的地方,基本上都有千佛造像。佛教认为; 宇宙循环往复的过程,存在有三劫,即过去之庄严劫、现在之贤劫、未来之星宿劫,三劫之中,每劫都有千人成佛。以贤劫千佛信仰最为盛行。 只要念诵贤劫千佛的名字,人就能消除过去的一切罪恶。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12-4 13:49
透明岩东西两壁各有一处剔地浮雕,如上面这张照片就是东面所谓云屋之下的那处剔地浮雕,表现的是西方净土 ...

透明岩的造像题材丰富,其中尤以天龙八部和千手观音等最具特色。
在透明岩南壁龛内,有一龛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即上面这张照片。
主尊为一高
96厘米的干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两侧站立二弟子和众多小供养人。千手观音头戴宝冠,外披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祗支。
璎珞一串从胸一直下垂到莲台上, 两侧帛带绕臂后下垂至莲台上。观音胸前双手合掌,戴手镯,跏趺坐于圆莲台上。周围有三层手,最里面一层手中各有一眼,呈圆弧状放射分布,现存125个手眼。原来的真迹被破坏了,不知道那时是不是真正的千手千眼。
   佛教僧侣的衣服也叫法衣,即袈裟,根据佛的制度,限于三衣或五衣。三衣是安陀会、郁多罗和僧伽黎。僧祗支覆肩衣,作为三衣的内衬。僧祗支衣为遮羞覆乳所穿的之衣,也叫掩腋衣或遮肩衣,它是长形衣片,着于袈裟之下,穿法是从左肩缠至右腋之下,一般是左开右合。僧服的颜色也是有严格规定的。一是僧服的颜色不许用上色或纯色,二是所有新衣必须有一处点上另一种颜色,以破坏衣色的整齐而免除贪着,这叫作“坏色”或“点净”。按佛门规定,僧服的颜色不能为纯色,所有新衣必须有一处是另一种颜色,以破坏衣色的整齐而免除贪。但从透明岩现在修补的佛像可以看出,无论从僧侣所穿的服饰和穿着,还是衣服的颜色搭配讲究来看,都是完全没有按佛教严格的规定来体现。由此也可以看出现在的人为修补重塑是何等的不尊重佛教的宗教教义。所以摩崖石刻的修补重塑,不只是要求有高明精湛的雕刻技巧,也要懂得佛教里面很多宗教的内容与细节讲究,如果再考虑与唐宋时代所流行的摩崖石刻雕刻风格相整体配合协调一致的话,那就更需要对摩崖石刻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非常熟悉的高人才可以去勉历续补。可是后来太蓬乡政府于1984年延请那位所谓的雕塑老艺人李明仲设计修复,无论从色泽、工艺和宗教的内容,都根本无法与从前的佛龛造像并列一起呈现在世人眼前了,现在所看到的这些修补菩萨实在是一种让人无奈叹息的“百佛一面”的不伦不类的可笑之物了。

155912a92z87383o9p37g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12-4 13:47
此龛内容为三世佛,坐于中间的应是释迦牟尼佛,右边应是药师佛,左边为阿弥陀佛,两边胁侍菩萨各立在莲 ...

134852reeszre55i19s50v.jpg 透明岩东西两壁各有一处剔地浮雕,如上面这张照片就是东面所谓云屋之下的那处剔地浮雕,表现的是西方净土变中的阿弥陀佛与五十二听法菩萨,只是由于龛像被破坏或在开凿之时就有所简省,所以造像中的菩萨数量并没有达到52之数,并不是传统佛教里面真正完整的经典佛教故事内容。
佛经里面的所谓西方净土意即佛国里的极乐世界,即指阿弥陀佛之净土。又称极乐净土、极乐国土、西方净土、西方、安养净土、安养世界、安乐国。自此世间向西而去,经过十万亿佛土之彼方即为极乐净土。
所谓净土,指与世俗众生所居秽土相对而言。净土所描绘的阿弥陀净土又称西方极乐世界。在那里地铺金银七宝,光彩耀眼,瑰丽无比。所用器具由无量杂宝做成。鸟鸣雅音,花香四溢,终岁如春。其间还点缀着七宝莲台、七宝莲池;七宝树林中清风时发,发出美妙的音乐。特别是阿弥陀佛说法地方的道场树,众生只要听到微风吹过树叶发出的声音,就能成就佛道;众生享受无限的快乐,没有任何痛苦。
而《西方净土变》亦称阿弥陀经变,绘阿弥陀西方净土世界,中央为结跏趺坐在大莲花上的阿弥陀佛(结跏趺坐是佛教里面坐法之一。即互交二足,将右脚盘放于左腿上,左脚盘放于右腿上的坐姿。趺是指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两足交叉置于左右股上,称"全坐",又称"吉祥坐"。在诸坐法之中,以此坐法为最安稳而不易疲倦,初学佛法者次第修行的一个方便法门。结跏趺坐又称交一足为半跏趺坐、半跏坐;交二足为全跏趺坐大坐、莲花坐,此为圆满安坐之相,诸佛皆依此而坐,故又称如来坐、佛坐。),左右为诸菩萨弟子,前有供养菩萨、伎乐舞蹈等,场面宏大。
《西方净土变》是根据《阿弥陀佛经》所画的,故又叫作《阿弥陀经变》。
到了唐初,出现了场面巨大、结构严谨、配置均匀、丰富多彩的经变壁画。经变就是佛教经典的"变现"(也叫"变相")。经变的题材有多种,如《西方净土变》、《东方药师净土变》、《维摩诘经变》、《弥勒净土变》、《金刚经变》等都是"变现"。每一"变"中含若干"品",每个"品"都是一个完整独立的故事。在这些经变中,以《西方净土变》画得最多,有百壁以上,这与唐时信仰净土宗有密切的关系。

西方净土宗强调以极乐的西方净土为归宿。崇尚净土宗的人认为:要想取得前往西方净土的资格,就必须做功德事。所谓"功德",简单的是口念佛号: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西方净土变》是根据《阿弥陀佛经》所画的,故又叫作《阿弥陀经变》。

一般的《西方净土变》画面中心是端坐在莲花座上的主尊佛,左右分列着观音、势至菩萨、供养菩萨和力士、护法天王等神界形象;主佛的前方有伎乐天在载歌载舞,上方有众多飞天在上下翱翔;画面中还往往有高大瑰丽的楼阁建筑,下方多是七宝莲花池,池中莲花朵朵,池岸边是菩提树和妙音鸟。据佛经上说,佛国的众生就是从七宝莲花池中化生的。







001lDaPGzy7vHn71QM63e&69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12-4 13:43
除了叹息那些破四旧被毁掉的摩崖造像,我也为透明岩那些被这样重新修补重塑的菩萨感到遗憾。现在的人们总 ...


此龛内容为三世佛,坐于中间的应是释迦牟尼佛,右边应是药师佛,左边为阿弥陀佛,两边胁侍菩萨各立在莲台上。佛龛位于崖壁悬崖高处,佛像及莲座上的贴金保存较好,背光采用了大面积的松花绿色及绿松石色,胁侍菩萨身着鸭蛋青色的服饰,整龛配色基调柔和,贵气中透出淡雅。
这一处位于透明岩东面陡峭凸出的崖壁上,下面是危崖绝壁,非常危险。你可以想象当年在那里开窟凿龛进行雕刻是何等的不容易。我每次去那里的时候,都想好好去拍那里的佛龛。可一个人如果没有任何保护的话,很难拍到完整仔细的照片。
据普定说,当年他们破四旧去打这里的菩萨的时候,翟绍俊在打这里的时候,就是因为危险,最终才没有把这里彻底打完,这里因此也就成为整个太蓬山当年破坏最少的一处摩崖石刻了。
134444fi8w86848gilxhkm.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12-4 13:07
透明岩的三层龛数量很少,内外三层皆为方形平顶。
太蓬山的石窟大多开凿较浅,实际上是石龛或摩崖 ...

除了叹息那些破四旧被毁掉的摩崖造像,我也为透明岩那些被这样重新修补重塑的菩萨感到遗憾。现在的人们总想再把那些毁掉的摩崖石刻弥补起来,可是现在石匠的摩崖石刻水平又怎能与古时的技艺相比呢?况且摩崖佛刻里面还包含了极其深邃的佛教教义与故事,如果不懂得原来佛龛里所要表达的佛教内容,又怎么可以这样随着自己的肤浅所想,试图在原来的痕迹处这样修补重塑呢?除了画蛇添足,除了狗尾续貂之外,除了不伦不类之外,面对这些形态和内容,以及色彩极不相称的拙劣修补,我就只能更加沉默无语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12-4 13:07
透明岩的三层龛数量很少,内外三层皆为方形平顶。
太蓬山的石窟大多开凿较浅,实际上是石龛或摩崖 ...

这两处便是剔地浮雕,题材为西方净土变,佛像、楼阁、莲茎清晰可见。 130755zwmogklh554c1s15.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12-4 13:05
如此为双层龛中的圆拱形龛,内龛龛楣上无装饰



130621eu3173qkxqg4jaak.jpg
透明岩的三层龛数量很少,内外三层皆为方形平顶。
太蓬山的石窟大多开凿较浅,实际上是石龛或摩崖龛像,真正的石窟目前仅发现有四处,从外观形制可分单室和双室两种。
龛窟之外,透明岩还发现有三处剔地浮雕,题材为西方净土变,佛像、楼阁、莲茎清晰可见。
psb (4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12-4 13:04
透明岩的众多摩崖石窟,多为摩崖浅龛,也有部分石窟。
太蓬山的石窟可分为龛、窟、剔地浮雕三类。
龛, ...

130521fcvd10sd1d751d07.jpg
如此为双层龛中的
圆拱形龛,内龛龛楣上无装饰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12-4 13:04
除了叹息那些破四旧被毁掉的摩崖造像,我也为透明岩那些被这样重新修补重塑的菩萨感到遗憾。现在的人们总 ...

透明岩的众多摩崖石窟,多为摩崖浅龛,也有部分石窟。
太蓬山的石窟可分为龛、窟、剔地浮雕三类。
龛,是将岩崖掘凿为空,以安置佛像之所,佛像与龛不一定是连刻在一起的,有可能是二者分开的。
窟,是将山壁开凿而成,窟内雕有佛像及宣扬佛教教义和佛教故事的壁画,窟与佛像二者是不分离连为一体的。
剔地浮雕,是
雕刻技法之一,用平刀、铲刀削刮勒线以外的空余石面,使景物部分隆起半毫米左右,浮雕为图像造型浮突于石料表面(与沉雕正好相反),是半立体型雕刻。根据图像造型脱石深浅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浅浮雕和高浮雕。浅浮雕是单层次雕像,内容比较单一;高浮雕则是多层次造像,内容较为繁复。浮雕的雕刻技艺和表现体裁与圆雕基本相同。
从雕刻的表现形式来说,当然要数剔地浮雕最为复杂了。
我们太蓬山的摩崖石刻这三种雕刻技法都能看到。
其中龛有单层龛、双层龛、三层龛三种。单层龛多为摩崖小龛,弧形后壁,多分布在穿岩洞内及凌空突起的岩石下面,又可分为平顶龛(龛顶和龛柱交接处成直角或圆角),圆拱形龛(龛楣大多素面,有的龛楣上饰卷草纹,弧形后壁,顶壁交接处呈弧形),还有钝尖的尖顶龛三种形式。
双层龛多为中型龛或窟,外龛多方形平顶,内龛多弧形后壁,顶龛交接处呈弧形,内龛根据龛楣又可分为平顶龛(有内壁龛壁与龛柱交接处为圆角,部分平顶龛有佛帐形顶)和圆拱形龛(有的内龛龛楣上无装饰,有的是桃形龛楣,有的拱顶龛为佛帐顶)两种。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12-3 17:46
为了更多的了解透明岩的摩崖石刻,我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查询搜集有关资料。太蓬山的摩崖石刻,引起很多 ...

除了叹息那些破四旧被毁掉的摩崖造像,我也为透明岩那些被这样重新修补重塑的菩萨感到遗憾。现在的人们总想再把那些毁掉的摩崖石刻弥补起来,可是现在石匠的摩崖石刻水平又怎能与古时的技艺相比呢?况且摩崖佛刻里面还包含了极其深邃的佛教教义与故事,如果不懂得原来佛龛里所要表达的佛教内容,又怎么可以这样随着自己的肤浅所想,试图在原来的痕迹处这样修补重塑呢?除了画蛇添足,除了狗尾续貂之外,除了不伦不类之外,面对这些形态和内容,以及色彩极不相称的拙劣修补,我就只能更加沉默无语了。 130341tgdgbb4444fffdry.jpg

psb (46).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12-3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12-3 17:09
普定告诉我,他在透明岩守了几年的菩萨,他对那里的菩萨很了解。
我问他什么是摩崖石刻,他说不知道。他 ...

为了更多的了解透明岩的摩崖石刻,我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查询搜集有关资料。太蓬山的摩崖石刻,引起很多外来学术的好奇研究。有对太蓬山摩崖石刻数量分布的认定研究,有对摩崖石窟结构造型分类的研究,有对摩崖石窟佛教内容的研究,有对摩崖石刻题记的研究,有对历代佛教发展历史的研究,有对摩崖石刻的年代历史的研究。总之,我们营山人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那些残缺不齐的摩崖石刻曾悄悄吸引了无数好奇研究的人来此拍摄拓印。拓印,对那些石刻古迹本来是有破坏原貌真迹的影响的,但我们营山人对这些外来者的拓印根本就毫不理会与管束,这也是我们对本土珍稀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态度的麻木无知。
在对太蓬山摩崖石刻所有的研究学术资料中,我现在最感兴趣的还是那个叫邵磊的人对摩崖石刻所写的研究论文。我曾根据有限的线索试图大海捞针找到他本人请教学习。我甚至找到现在在海南大学从事全国学术研究的领军人物我初中在绿水曾同班同桌的老家也是营山的罗素兰同学,请她帮忙我在海南大学寻找这个写太蓬山摩崖石刻研究论文的邵磊老师。可是千寻百转之后,等好不容易找到他的线索时,他却已经离开海南大学,去到重庆,再无任何音讯可找了。
我面对那些熟悉又茫然的学术研究资料,很多时候都有种孤独迷茫的感觉,我不知道到底该沿着怎样的方向去走进透明岩那些摩崖石刻的历史最深处去。我想把它们看得真真切切,我也渴望将它们的神秘而陌生的历史面纱一一早日揭开,我想畅游在那些古代雕刻艺术和浓郁宗教文化所构筑的精美古老的精神与视觉世界里去。


001lDaPGzy7vHmgOCDn11&690.jpg

这些摩崖石刻,除了自然无意的损坏,人为有意的破坏,还有近代无法弥补的好心好意的重修影响,它们在漫长的人文历史影响下与自然力量的侵蚀下,现在看起来让人好生无奈的叹息。我只能一次次去面对那些岩石上寂寞的刻痕,从那些斑驳模糊的而沧桑的痕遗迹处去寻找和想象当年的最初雕刻诞生的情景。

174536ge8ot83d8n7m9dmq.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12-3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12-3 15:27
其次,对那些残存的摩崖石刻古迹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有效保护,很多游客只在意对菩萨的烧香许愿,香蜡火纸焚 ...

普定告诉我,他在透明岩守了几年的菩萨,他对那里的菩萨很了解。
我问他什么是摩崖石刻,他说不知道。他眼里只有菩萨。
我问穿岩洞洞口的那些字是怎么来的,谁写的。他也不知道。
我问他知道陈周政,知道景福寺何时修建的吗。他也不知道。
我问他知道太蓬山以前还有御书楼,曾经还有几个皇帝在这里留下过宸翰笔墨。他也摇头不知道。
他只知道这些年,有不少外地人来这里拍太蓬山的菩萨石刻。
有日本人,有英国人,有台湾人。
他告诉我太蓬山众多的摩崖石刻中,据说要数这一处的摩崖石刻最为珍贵。
有英国人和日本人曾经来这里专门拍过这里拍过。
他带我去看那里,原来那里是处于透明岩的东面,也就是在我们所谓的云屋下面。我现在所拍的这些照片这里。
这个位置就在人们传说的云屋下面的那处摩崖石刻。

170644kb78pv7i6aac57xh.jpg


所谓的云屋,也就是现在很多爱好摄影的朋友们清晨在迎客松下面那块巨石上朝太蓬乡垭口最外面突出的那块岩石上拍摄云海位置,那下面长了许多灌木的悬岩凹隙处。
据说那长满灌木的凹隙位置就是古时所说的云屋。
云屋据说也就是透明岩的天子读书台。
但关于天子读书台历来就有很多说法,最主流的说法,就是天子读书台,传说太蓬山曾经是天子李特读书的地方。
天子读书台,位于透明岩。
长期以来,由于实地踏勘的不易和文献记载的混乱不清,“读书台”、“读书堂”、“透明岩”、“秀士岩”、“栖真岩”、“云屋”等名称所指混淆不清。
“读书台”应是“透明岩”的一部分。
透明岩是指太蓬山东部的一个山嘴,这个山嘴是山顶凸起的一块整体狭长岩石,呈东西两面,好像一个山嘴,其腹部有一个洞,自西而东穿透山体,故称穿洞。
传说中有葛由,周武王时刻木为羊,卖之,后乘木羊入蜀,蜀中王侯贵人追上山,随之者皆得仙术。后世又有尔朱真人在此烧炼丹药,故而又称“栖真岩”。
《舆地纪胜》和《方舆胜览》皆称:“透明岩,亦名栖真岩,在太蓬山前,俯瞰县郭天气清明,渠达诸山隐隐可数。”也正因为此,唐朝知事任惠琳题写了“透明岩”三字于整个名胜区域的入口石壁上。
“天子读书台”,后来也简称“读书台”、“读书堂”,又称“秀士岩”、“云屋”。
一般说法是指绝顶岩石上的一座人工石室。同治《营山县志》载:读书堂,隶太蓬。一名秀士岩,在透明岩侧。巅际有石室,昔人悬布,下观其洞,高八尺,阔丈余,内有石床、桌、凳,相传李特微时读书在此。”
可见,这里的“读书台”又称“秀士岩”,是指巅际的一个石室。
我也曾想在那里仔细寻找真正的天子读书台的所在,但几乎找遍了透明岩都没有找到那个传说中的石室。我问现在最熟悉透明岩的普定云屋在哪里?
他好像没有听说过秀士岩和云屋,只知道天子读书台。
他告诉我读书台就在那些在山顶岩石悬崖边上最爱拍云海的那个位置处的凹陷位置的下面。
我好奇到那里去,想往下仔细看看云屋的所在。
但那里如果一个人没有绳索等安全保护措施的话,是很危险的,稍不小心,就可能被掉下悬崖下面去活活摔死的,所以一般的人也是根本就下不去的。
现在那里也长满了荆棘灌丛,就更不容易一窥究竟了。
看用无人机,或者是人系绳子吊下去,能不能看到那里有县志上所记载的石室。是真是假,也只能人为探寻之后,才能得出答案。
不过据很多老人说,那位置确实是有一个传说中的石室的,所谓云屋,也许就真的是在那里吧!
据明万历年间的曹学佺所著的《蜀中名胜记》里面就记载:秀士岩乃李特读书处,俗名天子读书台。岩下石室刻有“云屋”二字。
当年曹学佺到底来过太蓬山的云屋没有,不得而知。
他在《蜀中名胜记》里这样记载云屋,是依据什么记载的,也不清楚了。
不过很多关于读书台的传说,都是说当年这个地方是李特微时读书于此。
所谓微时,就是没有显达出名的时候。
李特是西晋末年流民领袖奠定了成汉政权的基础,他的儿子李雄后来在成都称帝时,追谥父亲李特为“景皇帝”,所以后来人们就把那里称着天子读书台。
营山我们营山这地方,在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出过皇帝之类的大人物,上下几千年,掘地三尺,也就只找到这样一个当年偏安蜀国的李特之子李雄在成都当过皇帝,成汉皇帝李雄虽然没有在太蓬山来过,但他父亲李特来过,李特又被他儿子追谥为“景皇帝”,哪怕只是一个死后的封号而已,我们营山人还是认为这可能是我们营山所出过最大的官、最出名的人物了,于是就把这里称之为景皇帝李特读过书的天子读书台了。
李特在这里到底读过书没有,不得而知。
我甚至还看见有人写论文说李特根本就没有来过太蓬山,这些都不过只是我们营山人后来为了光耀营山这个地方,特意老王卖瓜自卖自夸而已。
按照那些反对的质疑,云屋连一般人都很难攀爬进去,更何况读书了。况且,李特微时读书,那时候也根本不晓得后来会封为什么景皇帝,最多也就是一个秀士岩而已。
而明代正德中营山县令严杰在《游大蓬纪行》中说:及搜认岩壁上刻云‘秀士岩’三字,有宋人雍沿,有绛人宋声、魏人钱及之游山,过云屋,焚香,读伊川横渠书之说,始知洞乃‘云屋’,‘云屋’即秀士岩,秀士岩即李特读书台,时人误传天子读书堂也。秀士乃焚香读伊川(程颐)
横渠(张载)之书的宋代士人宋声、钱及之也。
(这个
程颐,1033-1107,汉族,字正叔,洛阳伊川今河南洛阳伊川县人,世称伊川先生,出生于湖北黄陂,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程颐自幼小聪明,十四五岁时,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


北宋绍圣三年(1096年),他被定为反对新党的“奸党”成员,贬到四川涪州(今四川绵阳市),交地方官管制起来。元符元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迁程颐至峡州短暂恢复其官位。)
(而这个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曾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等。青年时喜论兵法,后求之于儒家"六经"。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张载进士登第,初任祁州司法参军,历云岩(今陕西宜川)令。熙宁二年(1069)经吕公著举荐,为崇文院校书,后以病辞归,讲学关中,故其学派称为"关学"。熙宁十年(1077)受吕大防之荐,同知太常礼院。不久以病归,途中病逝于临潼,年58岁。张载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而写《爱莲说》的周敦颐那时也曾在蓬州做官,所以如此说来,我们太蓬山透明岩也还留下了这样两位理学大家的石刻题记。以后再去那里,一定好好找找在哪里,到底都留下了什么墨宝。


所以按照上面关于天子读书台和云屋的记载来看,古人对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天子读书台,其实是有读书台和云屋两个不同的说法的。
也就是一是指透明岩岩壁上面现在很难去到的那个极其危险的凹陷位置里面的神秘石室之内,一是指那下面位置穿岩洞东面现在有石栏杆护卫人行通过烧香的那一狭长过道。
在我看来,如果要说是想在那里读书,从清静和方便来说,都应该是后面严杰所说的,现在可以走路过去烧香的那狭长位置。李特读书那时,透明岩几乎还人迹罕至,清静得很,何必每次读书的时候还那样危险从上面吊下去呢!
普定告诉我,英国人曾经就在那个所谓的神秘凹陷位置下面的菩萨处拍过那里的摩崖石刻。
是那些拍摄的英国人告诉普定,整个太蓬山也就数这个地方的石刻最珍贵了。
所以我把这里仔细拍了照片下来。
我不知道英国人为什么会对普定说这里最珍贵。
我也仔细看了看,应该是这里的摩崖石刻与其他地方不一样。
首先是石刻岩石的颜色不一样,这里看起来比其他地方更显得年成古老一些。也许这里就是整个太蓬山摩崖石刻最早的地方,也就是透明岩当初第一次摩崖石刻也许就是在这里。
其次,是这里的摩崖石刻与其他地方比,明显从雕刻来说,有明显不同。
这里呈现典型的北方摩崖石刻痕迹。而其他地方,则基本都是巴蜀地区中晚唐之后最流行的表现方式。

psb (32).jpg


001lDaPGzy7vHn71QM63e&690.jpg


001lDaPGzy7vHn71QM63e&690.jpg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隐修,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印度石窟的格局大抵是以一间方厅为核心,周围是一圈柱子,三面凿几间方方的“修行”用的小禅室,窟外为柱廊。这种结构形式的表现方式,在我国北方早期石窟中可以看见。但在唐中晚时期的巴蜀地区的摩崖石窟中,则很少可见了。
但在这龛的石刻的左侧我却隐约可见到状似殿柱之类的造型,
整个画面布局流畅佛龛两侧均雕刻了宫殿,强调两层楼阁外斗栱的结构,营造出精美繁复的华丽感,隐约有些来自北方古老石窟的缕缕余味感觉,也是透明岩最与众不同的一处石窟。这龛石窟的工艺特别地精美,细腻,有人物、有殿閣、有花鸟植物,内容丰富,生动有趣。内容表达的是极乐世界的情形,微妙香洁的莲花盛开,楼阁宫殿悬于空中,下方有一珍禽化鸟,最高处是有色树,可惜右上方宝盖下的佛像已不存,其所包含的佛教故事内容和需要研究解读的信息量,非常复杂丰富。不只是石窟结构形的审美建筑研究,还有所表达的宗教故事和佛教寓意的深邃难懂。
可惜,面对着它,我方才深知自己的无知与浅薄,在中国传统
宗教文化和古代石刻建筑艺术面前,我原来是这样的一无所知。
可惜,我没有好的相机,也没有好的拍摄佛龛静物的摄影技巧。并且那个位置因地势所限,很难很好地对它进行更全局、更局部细致的放大拍摄。如果有无人机飞到与它等高的位置,对它进行水平拍照,那就更好了。
除此之外,那地位因为位处于传说中云屋凹陷之下,上面一年四季的雨水自然下流渗透浸湿,也导致它是众多摩崖石刻中受自然雨水侵蚀风化最为厉害的一处了。你看它整体的颜色和局部细节的成色和岩石保存状况,都很不乐观,上部长期处于湿润浸澷之中,岩石的颜色因而呈深度黑褐色,上面要是能够人为安置轻便的遮雨保护措施,就稍微好一些,至少可以延缓它受自然的侵蚀程度。
我只能怀着惊喜与担忧、不舍与叹息的复杂心情去短暂凝视仰望于它的面前。我只能如此而已。
希望老天可以保佑它,希望它可以好好地保存在那里,让我以后有更多的机会再去好好看它,好好研究搞懂它。


001lDaPGzy7vHn6Slw428&690.jpg
001lDaPGzy7vHn7B7iy42&69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12-3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12-3 12:07
我写太蓬山,写到透明岩,写到透明岩那里的摩崖造像和石刻题记的时候,写着写着,我的心情就特别的沉重与 ...

其次,对那些残存的摩崖石刻古迹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有效保护,很多游客只在意对菩萨的烧香许愿,香蜡火纸焚烧,烟熏火燎对于那些古迹石刻在高温冷热的反复变化影响之下,更会无形中加剧对于它们的成色、色彩、字体和人像原貌和艺术表现力的破坏影响。岩石在剧烈的温差变化影响之下,其本身也会更易受损。
再其次,因
缺乏有效的隔离和监督制度保护,游人可以随意抚摸、刻画那些古迹,或刻痕,甚至是人为劣质的修缮,这样既会造成对古迹原貌的损毁,也会人为破坏和降低透明岩整体的历史底蕴和人文艺术价值魅力。即使是保留真实残缺受损的古迹,也不要再去狗尾续貂了。
再者,就是对于那些摩崖石刻古迹的研究和其文物价值的评估与保护也几乎一片空白,实在令人遗憾。
还有就是透明岩山崖四
周,人为垃圾随处可见,实在有损两峰对峙,如海中蓬莱仙境与古刹古迹和国家级森林公园的美称。
再最后,就是太蓬山上的村民见人就尾随叫卖,无底限引诱兜售香蜡火纸的臭名远扬。
152602teeqpa6dxqqq7aaw.jpg
152603u2w1wx2h72hv91bb.jpg

152603ixlvzb499brla4rz.jpg



152602niim4ufm43wm9rz3.jpg
152601ueavy7x8d67x6ea6.jpg
152601nev0tvgln7hzb00l.jpg
152600tzbcbejcb75cukme.jpg

152600tvmmcm3pm9xm3cm9.jpg

152559rxixhokrii5drwsr.jpg
152559fgzqv0pfqfp62gth.jpg


152558kgn5ggtnvwkox215.jpg


152601neidmzhmddmkrhi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12-3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12-2 17:30
普定告诉我,他在透明岩守了几年的菩萨,他对那里的菩萨很了解。
我问他什么是摩崖石刻,他说不知道。他 ...

我写太蓬山,写到透明岩,写到透明岩那里的摩崖造像和石刻题记的时候,写着写着,我的心情就特别的沉重与无语。那里原本有那么多珍贵的摩崖石刻古迹,可因为世人的愚昧无知,竟然将它们人为毁坏得那样残缺、不堪忍视。
而对于那里,我却有很多的文字想写。
可一想它们的过去和现在,我又觉得笔下凝重堵塞,一时难以再继续畅快写下去了。
透明岩至今,都并没有多少人真正懂得它们存在至今的价值。现在的透明岩上面,人为的建设依然还在继续。那些所谓的保护,其实就是对于它们继续的伤害。透明岩之所以在历朝历代都那样被世人所看重,都是因为那得天独厚的天然凸出置出的那一整体岩石山嘴。历朝历代的世人们在透明岩岩石上摩崖造像,题刻石记。留下了大量丰富的古代雕刻艺术、诗词文学艺术、宗教佛学、历史人文痕迹。
可是现在的透明岩上面已经被人为装修将原本天然的岩石顶端都彻底遮掩覆盖了,并且还添置移栽了不少树木花草,以饰美观。殊不知这样做,既减少了后世之人在透明岩石壁上继续留下人文摩崖石刻的数量和机会,让其保留历史人文的内容更加丰富,同时也人为加重了它整体的负重承受力量和破坏了它最自然的真实面貌。
透明岩在经历了历史上数次大的地震所造成的地质破坏影响之后,并且也因为穿岩洞和东门摩崖石刻和人为开凿人行路道,已对它的自然结构造成了不少破坏,已隐含着不少难以承受重量的危险,在透明岩和穿岩洞以及东面人行道都可看见它显露的裂痕了。
所以不要让透明岩整个山岩岩体增加承载重量和过多人为外力破坏特别重要。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11-28 16:42
今年写太蓬山系列文字,就这样拉拉杂杂、时断时续写了不少。
可惜这都还并不是我心中所要想写出的那种效 ...

普定告诉我,他在透明岩守了几年的菩萨,他对那里的菩萨很了解。
我问他什么是摩崖石刻,他说不知道。他眼里只有菩萨。
我问穿岩洞洞口的那些字是怎么来的,谁写的。他也不知道。
我问他知道陈周政,知道景福寺何时修建的吗。他也不知道。
我问他知道太蓬山以前还有御书楼,曾经还有几个皇帝在这里留下过宸翰笔墨。他也摇头不知道。
他只知道这些年,有不少外地人来这里拍太蓬山的菩萨石刻。
有日本人,有英国人,有台湾人。
他告诉我太蓬山众多的摩崖石刻中,据说要数这一处的摩崖石刻最为珍贵。
有英国人和日本人曾经来这里专门拍过这里拍过。
他带我去看那里,原来那里是处于透明岩的东面,也就是在我们所谓的云屋下面。我现在所拍的这些照片这里。
这个位置就在人们传说的云屋下面的那处摩崖石刻。
所谓的云屋,也就是现在很多爱好摄影的朋友们清晨在迎客松下面那块巨石上朝太蓬乡垭口最外面突出的那块岩石上拍摄云海位置,那下面长了许多灌木的悬岩凹隙处。
据说那长满灌木的凹隙位置就是古时所说的云屋。
云屋据说也就是透明岩的天子读书台。
但关于天子读书台历来就有很多说法,最主流的说法,就是天子读书台,传说太蓬山曾经是天子李特读书的地方。
天子读书台,位于透明岩。
长期以来,由于实地踏勘的不易和文献记载的混乱不清,“读书台”、“读书堂”、“透明岩”、“秀士岩”、“栖真岩”、“云屋”等名称所指混淆不清。
“读书台”应是“透明岩”的一部分。
透明岩是指太蓬山东部的一个山嘴,这个山嘴是山顶凸起的一块整体狭长岩石,呈东西两面,好像一个山嘴,其腹部有一个洞,自西而东穿透山体,故称穿洞。
传说中有葛由,周武王时刻木为羊,卖之,后乘木羊入蜀,蜀中王侯贵人追上山,随之者皆得仙术。后世又有尔朱真人在此烧炼丹药,故而又称“栖真岩”。
《舆地纪胜》和《方舆胜览》皆称:“透明岩,亦名栖真岩,在太蓬山前,俯瞰县郭天气清明,渠达诸山隐隐可数。”也正因为此,唐朝知事任惠琳题写了“透明岩”三字于整个名胜区域的入口石壁上。
“天子读书台”,后来也简称“读书台”、“读书堂”,又称“秀士岩”、“云屋”。
一般说法是指绝顶岩石上的一座人工石室。同治《营山县志》载:读书堂,隶太蓬。一名秀士岩,在透明岩侧。巅际有石室,昔人悬布,下观其洞,高八尺,阔丈余,内有石床、桌、凳,相传李特微时读书在此。”
可见,这里的“读书台”又称“秀士岩”,是指巅际的一个石室。
我也曾想在那里仔细寻找真正的天子读书台的所在,但几乎找遍了透明岩都没有找到那个传说中的石室。我问现在最熟悉透明岩的普定云屋在哪里?
他好像没有听说过秀士岩和云屋,只知道天子读书台。
他告诉我读书台就在那些在山顶岩石悬崖边上最爱拍云海的那个位置处的凹陷位置的下面。
我好奇到那里去,想往下仔细看看云屋的所在。
但那里如果一个人没有绳索等安全保护措施的话,是很危险的,稍不小心,就可能被掉下悬崖下面去活活摔死的,所以一般的人也是根本就下不去的。
现在那里也长满了荆棘灌丛,就更不容易一窥究竟了。
看用无人机,或者是人系绳子吊下去,能不能看到那里有县志上所记载的石室。是真是假,也只能人为探寻之后,才能得出答案。
不过据很多老人说,那位置确实是有一个传说中的石室的,所谓云屋,也许就真的是在那里吧!
据明万历年间的曹学佺所著的《蜀中名胜记》里面就记载:秀士岩乃李特读书处,俗名天子读书台。岩下石室刻有“云屋”二字。
当年曹学佺到底来过太蓬山的云屋没有,不得而知。
他在《蜀中名胜记》里这样记载云屋,是依据什么记载的,也不清楚了。
不过很多关于读书台的传说,都是说当年这个地方是李特微时读书于此。
所谓微时,就是没有显达出名的时候。
李特是西晋末年流民领袖奠定了成汉政权的基础,他的儿子李雄后来在成都称帝时,追谥父亲李特为“景皇帝”,所以后来人们就把那里称着天子读书台。
营山我们营山这地方,在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出过皇帝之类的大人物,上下几千年,掘地三尺,也就只找到这样一个当年偏安蜀国的李特之子李雄在成都当过皇帝,成汉皇帝李雄虽然没有在太蓬山来过,但他父亲李特来过,李特又被他儿子追谥为“景皇帝”,哪怕只是一个死后的封号而已,我们营山人还是认为这可能是我们营山所出过最大的官、最出名的人物了,于是就把这里称之为景皇帝李特读过书的天子读书台了。
李特在这里到底读过书没有,不得而知。
我甚至还看见有人写论文说李特根本就没有来过太蓬山,这些都不过只是我们营山人后来为了光耀营山这个地方,特意老王卖瓜自卖自夸而已。
按照那些反对的质疑,云屋连一般人都很难攀爬进去,更何况读书了。况且,李特微时读书,那时候也根本不晓得后来会封为什么景皇帝,最多也就是一个秀士岩而已。
而明代正德中营山县令严杰在《游大蓬纪行》中说:及搜认岩壁上刻云‘秀士岩’三字,有宋人雍沿,有绛人宋声、魏人钱及之游山,过云屋,焚香,读伊川横渠书之说,始知洞乃‘云屋’,‘云屋’即秀士岩,秀士岩即李特读书台,时人误传天子读书堂也。秀士乃焚香读伊川(程颐)、横渠(张载)之书的宋代士人宋声、钱及之也。
所以按照上面关于天子读书台和云屋的记载来看,古人对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天子读书台,其实是有读书台和云屋两个不同的说法的。
也就是一是指透明岩岩壁上面现在很难去到的那个极其危险的凹陷位置里面的神秘石室之内,一是指那下面位置穿岩洞东面现在有石栏杆护卫人行通过烧香的那一狭长过道。
在我看来,如果要说是想在那里读书,从清静和方便来说,都应该是后面严杰所说的,现在可以走路过去烧香的那狭长位置。李特读书那时,透明岩几乎还人迹罕至,清静得很,何必每次读书的时候还那样危险从上面吊下去呢!
普定告诉我,英国人曾经就在那个所谓的神秘凹陷位置下面的菩萨处拍过那里的摩崖石刻。
是那些拍摄的英国人告诉普定,整个太蓬山也就数这个地方的石刻最珍贵了。
所以我把这里仔细拍了照片下来。
我不知道英国人为什么会对普定说这里最珍贵。
我也仔细看了看,应该是这里的摩崖石刻与其他地方不一样。
首先是石刻岩石的颜色不一样,这里看起来比其他地方更显得年成古老一些。也许这里就是整个太蓬山摩崖石刻最早的地方,也就是透明岩当初第一次摩崖石刻也许就是在这里。
其次,是这里的摩崖石刻与其他地方比,明显从雕刻来说,有明显不同。
这里呈现典型的北方摩崖石刻痕迹。而其他地方,则基本都是巴蜀地区唐宋之后最流行的表现方式。
北方石窟与我们巴蜀石窟的最明显区别就在于佛龛的结构方式。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9-11-29 18:43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