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莫笑清云

[原创·贴图] 《话说营山---营山白塔和杨上容》【长篇连载,实时更新在本帖第二楼】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4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12-23 19:23
天色昏暗,估计再过不了多久就会天黑下来。寺庙那边已给普定打来电话说要准备吃晚饭了。告别李氏三兄弟 ...

那天晚上,在寺庙厨房吃完素面斋饭后,我又想去夜访穿岩洞。
我对穿岩洞情有独钟,每次去太蓬,都想去那洞里看一看。
我一直都想在那个洞里好好呆一呆。最理想的想象是,可以住在那山洞之中,不为修道。只想可以一个人住在那山洞之中,晨看晨雾缭绕,云海日出。暮看夕照千山,清风明月,寂寞清幽。我想要是哪一个可以独享那样一个透明洞的话,一把逍遥椅,一杯清茶佳酿,看书作画,酣睡入梦,不受俗世纷扰,那该是何等人生自在啊!
一直吸引我夜访透明洞的一个主要原因,还是深受陈周政的影响。
蝶菴公(陈周政字蝶菴)所写的《太蓬景福寺碑记》与《游太蓬纪行》我不知读了多少遍。他在明天启四年四月游太蓬之后,特意在这个透明洞东面洞口题写“吞月吹云”四字。那一次,他在洞中看见“晓烟漫起,白鹭群飞,一片光明世界。眼中便觉是岛,耳边便觉皆风,足下便觉多云,肘间便觉有翼,痴想乱撒,脚跟即当羽化,然而不敢也。”置身洞中,面对此情此景,他忍不住回坐抽书,面对群山朗读了庄周著名的蝴蝶秋水一篇,觉得众窍皆应,便忍不住诗兴大发,嚼墨在洞口一气呵成写下了“吞月吹云”四个大字。


202227menfhrreehjw652f.jpg
这四个大字,至今依然还在,但不知现在看见的黑底白字是不是那时留下的原迹了。


我虽是有备而来,特意带了夜间照明的微型矿灯,我怕蛇,还戴了头盔,脚套长筒雨鞋,以防蛇咬。但我一个人还是不敢夜里去透明洞。不知为什么,总觉晚上一个人在那些到处都是菩萨,香火幽明如鬼火一般闪烁的透明岩心里会有莫名的胆怯惧怕。所以我特意叫普定陪我。普定说他以前就一直在透明岩负责看守,经常一个人在透明洞。心中安然,什么都没有怕的。
他带我从寺庙出来,我们抬头望见漫天繁星,我们都觉得惊讶。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见到过这样夜空晴朗,繁星漫天的夜晚星空了。我们从任惠琳的“透明岩”三个刻字依次看起走,头上的矿灯每照射到一处石窟菩萨,普定就给我依次讲述。他说的与学术资料的介绍有些差异,但我觉得这都不重要。
我早已从专业人士的学术考证资料上对透明岩这里的摩崖石刻和刻字题记有了全面的了解掌握,但那都只是一个人关在室内,在一堆学术资料考证的文字里,纸上谈兵去闭门了解那些古迹的历史。而此时,是由在太蓬山土生土长,曾经看见过所有未被破坏的摩崖石刻,又后来他又亲自参与去毁掉这些摩崖石刻,现在又在这里出家为僧天天守护陪伴着这些摩崖石刻的这样一个人,亲自带我在初冬未寒的寂静夜晚,在一束明亮灯光的照射下,悠闲从容来看这每一次摩崖石刻。
这是从未有过的一次经历。这个时候的太蓬山,所以外来之人,都早已远离,再无一人,即使住在山上的山民,此时也都关门闭户回家睡觉了。
此时的太蓬山,此刻的透明岩,也只有我和普定两个人还在这里慢慢游走。这也是我第一次于寂静无人的夜晚这样流连在透明岩这些古代石刻遗迹的前面。
在普定的眼里,这世间只有菩萨和香火最重了。而我呢?与他是不一样的。我对生死,对信仰,对所有意识形态的种种虚幻的东西,对人来到这个人世的这一生,早就有了我自己的思想。
我们每个人都活在各种不同的时代年限、特定环境、现实生活、不同宿命的指使安排之中,每个人都经历着各种不同的生活,也经历着各自不同的内心感受。即使这一刻,我们面对同一块崖石,同一处石刻痕迹,我们内心所看到,所想到,所感慨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
我不再如以前那样对他所说的东西充满好奇并不时加以插问,我只是随他的指引,随着空旷偌大的透明岩在明亮矿灯的照亮映照之下,慢慢移动前行。四周都是黝黑深邃的,只有灯光照亮之处,才是清晰的石刻痕迹和人像字迹。我并不细心去辨别每一处细微之处,去探究它们所呈现的真实内容。我只是如在巨大的黑暗之中,好像正在从漫长的历史深渊之中,把整个这一条透明岩都当成一幅立体的、活动的历史岩壁摩崖石刻画卷一样,在我的灯光照耀之下,缓缓地、完整地再重新目读一遍,每一个地方都不放过,每一处细微之处都用灯光一览无余地照亮。
这就是透明岩。
终于这样读完了。该是要说离开的时候了,和透明岩说再见,也与铭刻在这里的历史说再见。
再见之前,我还想再去看看透明洞,还想去聆听一下蝶菴公。
我想起了几百年前的那个营山进士,那个曾在江宁知府风光得意过的陈知府,他也曾在这里徘徊流连,感慨与庄周的秋水篇,而留下了洞口那至今依然风姿不变的“吞月吹云”。
如今,我想着他的当时的情景又来到了这里。
一个人在普定的陪他下,静立在东门洞口。这洞里面我们已经反反复复用灯光寻访了好几遍了,岩石的本色、构造,历代人为的凿痕,大自然的地震裂痕与风化,都默默清晰于我们好奇的目光搜索之中。
现在,我们都不想看了。可我们都不想一时就马上离开而去。
我们不再说话,这一刻我们仿佛有了相同的默契一样。
我轻轻关了灯,洞里一片漆黑。我们都屏住呼吸,都不说话。一动不动地立在洞口不远处的洞中。洞里没有漆黑,外面的夜晚漆黑,可两端洞口却好像有隐约的灰白幽明之色,我知道那是洞口。但除此之外,里面就什么都看不见了,是我从未见到过的那样厚实、那样深邃、那样无法穿透的黑暗了。我索性闭上眼睛,于这样独特的黑暗这样古老的洞中聆听一阵。
洞里很静,只有洞口之外有风呼呼的声响。那声音听起来,仿佛来自无比遥远,又仿佛近在身边。那声音听起来,好像越来越复杂,好像来自千山万壑,好像所有的草木都在发出响声一样。
但这洞里,但此刻的心里,却是那样的安静,好像一点思想都没有了。

psb (36).jpg

psb (37).jpg

psb (38).jpg

psb (39).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3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12-19 17:07
在看过很多关于太蓬山的资料介绍,除了透明岩和穿岩洞景福寺,总也少不了朝阳洞的。
在对太蓬山的历史介 ...


天色昏暗,估计再过不了多久就会天黑下来。寺庙那边已给普定打来电话说要准备吃晚饭了。告别李氏三兄弟,离开朝阳洞,顺着国有林的那条小径往景福寺赶路。
190437n5kkw21vrwuahgat.jpg
国有林都是松树,为了防止森林火灾,林区的道路都清理得干干净净的,走在里面,闻着风中弥散的淡淡松香气息,置身于这片绿林翠拥的无人幽静之中,多少有种超然世外的感觉。要是有充裕的时间,能一个人每天在这里漫步徜徉,不问世间琐事,闲云野鹤,享受自然雅趣,一定很有意思吧。
190433a5hwcir2f89fqkiu.jpg
路边遇到一只螃蟹,一只孤独的螃蟹。看见我蹲下来拍它的照片,也许是我惊动到它,让它产生了不安的恐惧,忙张开两支大钳子,突兀着眼睛,阻拦我的靠近,以示反抗。
190436mglf6g1fvagafrpv.jpg

松林间的林下植被并不混乱,灌木低矮而稀疏,甚至有种人为打理之下的简洁干净,安静地陈铺着一层层枯落的松针,而这些松针缝隙里随处可见这样新鲜的蘑菇长出来。
190436rzzrcpza2cpu6pc4.jpg
这都是真正的天然野生之物,没有任何外来的污染,都是靠林间的腐殖质养分滋生出来的。普定说这山上松林里的蘑菇很多,几乎一年四季很多时候都采得到,一下雨之后,就容易找到。一般春夏的时候最多,山上的人平时都爱捡蘑菇吃,连山下城里的人有时也跑来捡。只要有山在,有这些松树在,这山上的蘑菇就怎么也捡不完,捡了不久又生出来,捡了又有。这遍是大自然的神奇赐予。
190436anrnprdpcnm0c0pr.jpg

190435iuzi5qn65qqs63ix.jpg

190435tcheiriheqes2i02.jpg

190435w4s388k6kxos8ogs.jpg
可惜并不是所有的蘑菇都可以吃,有的蘑菇有毒,并且毒性还很厉害。有次普定捡了几朵蘑菇回去,但也心中没有把握分不清有没有毒,最后还是将那几朵蘑菇扔进了寺庙大殿门前的水池里,后来没过多久,居然那些鱼吃了之后,还毒死了六七条大鱼浮在水面上,看来蘑菇的毒性还是很厉害的啊!普定这样一说,我想吃新鲜蘑菇的念头瞬间就被怕死的恐惧打消了一大半。
普定说山上的蘑菇一般有白菌、红菌、松菌、鸡菌几种可以吃,松菌居多,但吃起来有些味苦,最好的还是红菌。普定那天给我介绍了很多有关山菌的常识,但我没有全部记住,即使下次再遇到那些山菌,也未必能叫得准它们的名字,也无法准确的分辨到底它有没有毒。
不过真正如这样的山菌要是好好熬一盆菌汤,一定是非常享受的山珍美味了。

190435owatyym3myh3pmtt.jpg

190434b7hsv743ns3h3veh.jpg
刚刚小雨停住,眼前突然一亮,从西边林间缝隙里突然透过金色的晚霞光芒。普定也觉得有些意想不到,他说很难遇到这样的雨后霞光。难道是受佛缘庇护?我摇头笑笑不语,我才不会给这样的偶然格外赋予一些自欺欺人的精神自惑。
190434nmsk8ggk9kgvfvme.jpg

190434sfqsjqdddmcgnnqq.jpg
在我眼里,营山这地方实在太小,太普通了。眼前看见的对面小太蓬那边直至天际的苍茫,便是营山所处可见的自然景物。营山虽以山作为县名,但并没有什么高大显眼的名山。多是这样乱如馒头的小山而已,高低大小,无序排列,造物之神并没有给我们营山这里赐予什么人杰地灵的奇峰秀水。即使我写了这么多的太蓬山,若是没有唐时的佛教青睐于它,至今信仰生根,香火延续,引来历代游人到此摩崖石刻留下题记,恐怕我也早就会觉得索然无味的了。
190433pn651pl4p14ni34q.jpg



psb (13).jpg
顺路普定带我又去看了一洞。
这所谓的洞,实际是一个悬岩下的凹窝之处,岩壁上刻有李公洞三大字。
洞在我心中的想象应该是如那个洞字一样,至少要三面被完全包围起来,才可算洞。这一处的李公洞,不过是露天之下的一处悬岩而已,里面悬空的空隙稍微有些宽大而已,其实也不是特别的宽大,不过有一人多高,两三丈长左右,里边并不规则。在距这一处大概七八丈的更陡峭的悬崖之上,还有比这里更长一些的洞穴。但因岩石之上,凸出阻隔,一般的人如果没有保护是不敢轻易过去的。我只能站在悬崖边,尽量用目光去扫视那里面的情况。但也只能看个大概,看个迷迷糊糊,那最里边到底怎么样并不完全看得清楚。要想真正一探究竟的话,估计用无人机正对那洞口,在外边悬空拍摄才效果最好,或者有人保护爬进那洞里去就自然一目了然了。普定说,当年他师傅就对他说,他老了就想在那洞里去,死了尸体也就留在那里面。不过他那位在成都文殊院的师傅最终还是死在了文殊院,并没有在这里来终老。
psb (14).jpg


psb (15).jpg

psb (16).jpg


psb (17).jpg



psb (18).jpg
资料记载这个李公洞洞口有水池,洞内有碓窝和隔墙的墙基。洞正面石壁上碑刻有一幅,记述翟氏家族先辈于清嘉庆初年与寺僧签约定界,以李公洞连长洞永为翟氏家族遇难避险之所,后因碑毁,翟族后人便于民国十三年与山主僧溟道、洋春等重订新约,复刊于石,以贻永远。洞壁上还书有祈祷者应验后题写的感激话语。据传,李老君曾在此洞修炼过。故为李公洞。
关于李公洞的传说即是这样。


那些墨书依然还在,但看不清楚,只有李公洞三字明显。洞口的水池遗迹依然还在。但我对老公洞这样的洞穴兴趣不大,它本身也没有什么可看的,所以这样看看,也就离开了。

psb (19).jpg

psb (20).jpg

psb (21).jpg


psb (22).jpg


psb (23).jpg
其实,除了朝阳洞,我一直好奇的还有这边有个叫“华严洞”的地方。
这里我倒是我很想去看看的。
可是太蓬山上关于华严洞的信息,几乎没有。
在看完了众多太蓬的资料介绍后,竟然没有一处有提到华严洞的。我也尝试问了现在对太蓬山最为了解的一些人,很多都是太蓬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包括现在跟我一起的普定,他们都从未听说山上有过华严洞。
“华严洞”之说,最初我是从陈周政留下的《游太蓬纪行》得知的。
明天启四年(1624年)4月17日,营山进士陈周政曾到太蓬山去看过那个华严洞,他那次到太蓬山之后写下了这篇至今尚存的《游太蓬纪行》,他这样记载:“明天启四年四月望日,余自尺水山房策马为太蓬之游。”“十七从骑至朝阳洞,返走华严洞,复憩透明岩。”从他的记载中可以知道,他是4月15骑马从一个叫尺水山房的地方出发来游太蓬山的(现在不知道那时叫尺水山房的地方具体是哪里了),他带了骑马的随从,17那天先去了朝阳洞之后,返回的时候再去看的华严洞,后来回到透明岩休息的。
也就是看了朝阳洞之后,返折回来再去看的那个华严洞,看了华严洞最后才回到透明岩。根据现在的情形说来,就只有两种情况了,一就是他所说的华严洞,就是现在我们看见的李公洞。二就是李公洞下面不远现在还有一个叫“状元洞”的地方了。因为从路线上来分析,现在就只有这两个洞符合陈周政所说的路径了。
如果是李公洞的话,那么就彻底否定了上面关于李公洞的那些资料,并且还传说李公洞与李老君有关,所以这里叫华严洞的可能性不大。毕竟李公洞的洞名石刻之字已经存在。
我更偏向接下来马上看到的这个状元洞了。
状元洞的碑名,应该是这些年营山搞旅游开发弄出来的一个毫无根据的临时瞎编胡诌,故弄玄虚的哄人洞名。也有本地人说这个洞叫老龙洞。
至少普定是给我这样说的,他说反正这个洞有些古老了。他说状元洞之名,是后来编出来的。他们本地人把这里叫老龙洞。
我们中国人古老的传统中,都把龙看得很神秘,并且凡是说成龙的也都很古老,很玄怪,深不可测了。普定说这个老龙洞据说是和朝阳洞连在一起的,洞里面据说有一个洞,据说有人钻进去看过。朝阳洞的水都可以从这里流出来。
我问他进去过没有,他说没有。他只是听说。
朝阳洞里面我也进去看过,好像没有啥更深的洞穴了一样。
这个老龙洞外面不知道是好久整修装饰了一下,上面刻有龙门的洞名,两边还刻有楹联,我估计是后来的人新弄出来的东西,所以也没有仔细去读到底写的啥东西。那个洞里面看起来,黑不窟窿的看起来有些阴森可怕。好在天还没有黑下来,再加上我事先带了头戴的微型矿灯的,所以就大着胆子钻进去看了一下。在灯光的扫射之下,也并不是很大,就只有一间比屋子大一些的洞穴,洞最里面好像拐了一个弯一样就隐约看不见了。因为里面很低矮,人即使弯着身子也无法再前行了,我很担心再进去就弄脏了衣服,并且普定一再在外面提醒我别进去了,怕里面有蛇。
我最怕蛇那东西,他一说蛇,我就有些毛骨悚然,便忙退了出来。
不过里面就是这样一个空洞,没有雕刻,也没有什么题字之类的。
在洞一丈之外,立了一个状元洞。
看那新立的碑牌,就知道是最近没有多少年现在人搞的玩意儿了,心里觉得很可笑。也许那些想搞旅游开发的人再想,太蓬山不是已经有了一个天子读书台了吗?再给它弄个状元洞,不是就又可以编一个故事了。
我觉得很荒唐。
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嘛!
何必这样来虚构呢?
不要让外面的人来看,说我们太蓬山骗人,说我们营山人骗人。
其实,这里为啥就不可以光明正大地叫着“华严洞”呢?
陈周政395年前就写到过华严洞,这是有据可查的啊!
学识渊博的陈周政既然跑到太蓬山来都要特意来看看这个华严洞,就说明当时这个华严洞还是很有名气的。
华严洞之所以叫华严洞,我想应该是与佛经里面的华严经密不可分的。
华严是佛教用语,即华严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
以如华之万德庄严法身,故称华严。华严宗,又称贤首宗,汉传佛教的流派之一,此宗以《华严经》为所依,故称为华严宗。以唐之帝心杜顺和尚为始祖,云华智严法师为二祖,贤首法藏法师为三祖,清凉澄观法师为四祖,圭峰宗密禅师为五祖。宋朝加入马鸣、龙树而为七祖。实际创始人是法藏,但传统上以龙树菩萨为初祖。因法藏受封贤首国贤首宗。十宗略说华严为经中之王,秘于龙宫,龙树菩萨乘神通力诵出略本,流传人间。
从上述佛教里面关于“华严”的有关解释,我们可以得知,华严宗在佛教里面是
贤首宗,这样的地位是很不一般的啊!另外,华严为经中之王,秘于龙宫,看来华严宗与龙洞是有一定联系的,而我们现在的太蓬山人虽不知道有华严洞,但却都知道有一个老龙洞。这就让我有七分肯定,当时陈周政所特意来寻访的华严洞与我们现在的太蓬山人所知道的这个老龙洞应该是同一个洞穴了。
并且从朝阳洞回来,最后再回到透明岩,这一路线现在也只有这一个洞大致与那个华严洞相似。

psb (24).jpg

psb (25).jpg

psb (26).jpg
看完这个洞之后,我们没有按照当时陈周政所走的路线去透明岩,而是又折返回来,走山上路,穿过国有林回景福寺。
psb (27).jpg
山上田畴平坦,良田厚土,要是没有现在的公路通到山顶,要是没有这么多游人香客常来熙熙攘攘,这里还真算得上一块世外桃源。
可是,现在的这个俗世,人心浮躁充满欲望,哪里还能找得到陶渊明那样的世外桃源了哦!
psb (28).jpg

psb (29).jpg
当最后一抹晚霞即将沉没西边阴霾的天际时,我们终于看到了山顶的寺庙红墙。不过眼前现在所看到的所有一切都早已不是唐时那三百僧侣、暮鼓晨钟的三重大殿的繁盛景象了。这些都是八十年代至今,陆陆续续新建起来的寺庙。不知道与唐朝的景福寺相比,又谁分胜负?估计这一切,也只有天地可知,或者太蓬山顶的这些草木泥石才心中有数了。
psb (30).jpg

psb (31).jpg

psb (32).jpg

psb (33).jpg
景福寺终于到了,天也终于黑下来了。
据已圆寂的营山籍台湾高僧释惟觉大师曾评价太蓬山的佛教史源可一直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魏晋时期,源远流长,名驰遐迩,法雨周流巴地,功德惠及蜀中。唐僖宗文德初年(888)邑人即建有普济寺,后更名为景福寺。
但眼前的景福寺也不是过去的景福寺,我不是唐人,也无法穿越时空,不知道最早是谁将佛教的种子播种在这里,也不知最早的寺庙普济寺具体是先建在哪个位置的?而后的景福寺又在哪里?
夜色垂幕,黑暗无极。山顶空旷,一片沉寂。
幸好有普定在,今晚夜宿太蓬山,素食斋饭,夜宿寺庙,也算平生难得一次际遇。

psb (3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9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12-14 05:49
资料介绍,寨门通高 3.7 米,宽 10米(含寨墙),进深 2 米,门高 2 米、宽 1.5米,呈拱形顶,门额阴刻楷 ...

在看过很多关于太蓬山的资料介绍,除了透明岩和穿岩洞景福寺,总也少不了朝阳洞的。
在对太蓬山的历史介绍中,总少不了洞府迭出这样的评价。
因为过去太蓬山也是道教盛行之地。
可以说,太蓬山最早的得名和出名,都与道教密不可分。
太蓬山的砂岩页岩经过长期风化,形成了很多的洞穴,这些洞穴后来就成为道教、佛教修炼的洞府了。如“东透西明万丈岩,夕照晨曦两面通”透明洞,葛由和尔朱真人应该在那里修道。“一石穿幽径,传闻李特台”的天子读书堂。“龙驹昔日此升仙,洞掩碑残不计年”的仙马洞。“靠险凭灵为隐窟,不容俗步等闲登”的古禅窟。当然还有眼前这“岩峙烟云疑无路,洞迎旭日别有天”的朝阳洞了。总之,洞洞有典,一洞一说,妙趣横生。据说太蓬山洞府很多,普定说他知道的就有26处,但太蓬山到底有多少洞他都没有看完过。
不过在这些洞中,我最想看的就是朝阳洞,穿岩洞和云屋。朝阳洞我还是第一次来,这一次也主要就是为了它而来。

165247d82twqt09e2bt0gz.jpg

165247y8d7gb1aob7dhbnd.jpg

过去我曾在网上看到过朝阳洞的照片
165246qmfyxl5ejerpryfe.jpg

165246bq2z6y5o4bjt5249.jpg
165246xzysub8oojk1yb7f.jpg
没来太蓬之前,我就看过了关于朝阳洞的资料介绍:
位于大太蓬山南门三百米
,洞深29米,宽27米,高平均约2米,后有石盖,洞呈圆形,面朝东方,可容纳数百人,坐西朝东,天一亮就被太阳照到了,故称朝阳洞。洞口有石墙,门柱上有楹联云:“岩峙烟云疑无路,洞迎旭日别有天。”洞内第二道门的石柱上刻有明代举人侯启御题写的楹联“山光紫雾舒金臂,石影青藓足黛螺。”正面神龛上有三尊佛像,两侧有十八罗汉,均为近年补塑。洞口左侧住有农户。
    据《蜀中名胜记》载:“大蓬山有朝阳洞,空阔可容数百人,封塞已久,万历中重开。”相传道教祖师老子李耳,当年曾云游到此,喜其幽美,就留居此洞修真养性,后来修炼成功,乃白天飞身而去。正如石壁古诗所云:“谁凿光天一窍开,洞前所筑雨花台,尘心到此消磨尽,不枉登游有约来。”还有“蟠桃磊落千秋实,洞口逍遥万虑空”。“白光冷射朝阳洞,云气晴熏秀士岩”。还有一联曰:“岩峙烟云疑无路,洞门迎旭别有天”。
   太蓬山道教历史悠久,设有禅堂,属正一派,分居家和住庙两种。住庙的不结婚,吃素。居家的结婚,不吃素,俗称“火居道士。”他们常为丧家看坟地、做道场、超度亡魂、驱邪除鬼、过年前送灶书。民国30年,道教曾在太蓬山与佛教争佛地打过官司。解放后,道士均从事其他职业,道教活动亦随之消失。当年红九军也曾在这里作为弹药库和粮食库,将朝阳洞设“营渠战役”总指挥部。

888.jpg
走近了,看见有个男人在砍竹子,对我和普定的到来,他表情木然。依然旁若无人地继续做自己的事情。我心里马上想到网上曾经看到写这户人家的文字。只是网文看到,不知真假,但心中却好奇的想起那些文字的内容,颇有些好奇在心里。我应该是三个兄弟中的之一,给他打招呼,他无热情,也无反感,总之没有多少表情,一脸木然。

1.jpg

2.jpg
资料上不是说洞口有石墙,门柱上有楹联云:“岩峙烟云疑无路,洞迎旭日别有天。”吗?
怎么仔细看这里好像是:石蹬登云原有路,
洞门迎旭别开天。到底哪一句该排在前面没有仔细去琢磨,我心里一直在纳闷,那资料上说的石墙上的那幅楹联内容怎么与眼前看到的不一样啊!哪可是明朝年间曹学佺的《蜀中名胜记》里有过记载的楹联啊!
难道原来的楹联不是这一处吗?不晓得眼前看见的这幅楹联是不是过去留下的古迹了。
据曾来过这里亲眼在弧形石门洞上面看到还有“端霭名山”四个字,可我仔细看,没有看到。不知道是在哪里?也许我没有找到它所在的位置吧!





3.jpg
据说朝阳洞早上太阳一出来就照在这里,所以古称朝阳洞。我一直想象能够有一个清晨早早来到这里,等太阳出来的时候,看看到底是不是朝阳就照在这里了。
但我相信古人把这里叫着朝阳洞肯定是因为这个原因的,所以我对此深信不疑。我曾经还试图想象过古代的老子在这里修道,但我至今都不能相信当年老子大人会真的跑到这里来呆过的。


5.jpg
墙上斑驳脱落的土墙壁上,还保留着很多过去留在墙上的陈年字迹。
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些详细的人名,地名,和人民币金额。密密麻麻满墙都是。只是年成已久,石灰泥墙很多都有脱落破败之相了,好在这里地处深山偏僻之处,少有人来打扰,所以基本上没有多少人为损坏的痕迹,不过这些泥墙白灰怎经得起时间岁月的折腾,四季风吹雨淋,日晒寒暑冷暖的反复无常,自然破旧脱落,也是迟早难免的。
普定说这是1983年时,邓小平上来之后,太蓬山上又开始佛教慢慢兴旺起来。这是四里八乡的民众各自志愿来为朝阳洞捐的功德造像,现在看起来虽多为一元两元而已,但在那时应该不是小数目了。并且那时的太蓬山还没有通公路上来,人们到这里来,都是要长途跋涉费很多精力时间才能到此的,我特意看了下,有的甚至还是攀枝花那边的,到底有多少名字,来不及去细细数,最远的和钱捐得最多的也没时间去细看。总之,面对这样多还依然默默留在墙上的这些名字,我就感到了民间对于宗教信仰的那种虔诚之意。
所以,但从这一点来说,任何一种宗教和信仰都是值得尊重的。

7.jpg
其实,单就这面墙,就充满浓浓的历史和宗教味道,可以说,在现在已经很难找到这样的实物原貌存在了,这也是一种不可复制的文物啊!也值得好好去保护,它是太蓬山宗教文化的一部分,并且是非常珍惜的一旦彻底脱落完之后,就再也找不到的东西了。

89.jpg
这应该是大哥吧!如果那篇文字写的都是真的话,那就应该是他讨了老婆的。望着眼前这个老人,看他洗衣服,我只能无奈地友好打招呼问候一下。天地之大,人生百态,世间贫富差距怎么来均贫富?但愿菩萨保佑苍生都幸福吧!

57.jpg
据说他们祖上就是守朝阳洞的,没有多问。他们就这样与朝阳洞相依为伴,与世隔绝的活着。如果菩萨有灵,就应该多保佑这样的老实人家。

144.jpg

941.jpg

687.jpg

165245qrkwrbc8mk1frl62.jpg

96321.jpg

54120.jpg

333211.jpg

742.jpg
眼前就是传说中的朝阳洞全貌。最后出现在眼前的是老三,最小的一个了。
看样子他很乐观,他告诉我他还没有讨婆娘。
这就是朝阳洞,原来就是这样。
佛与贫穷如此相连。让我看了心里没有一点兴奋,却有一种无奈的沉重。
朝阳洞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眼前竖立的两根石柱让我想进去好好看看。



psb321.jpg

psb687.jpg
我不懂书法字体,但感觉这字写得很好。应该就是古籍里记载最多的那幅楹联吧!明代举人侯启御题写的楹联“山光紫雾舒金臂,石影青藓足黛螺。”

psb951.jpg
仔细看那两根石柱,不知道那时的人是怎么弄上去的,好像是从上至下贯穿下来的整条石柱。应该是最先单独把它们弄好,最后才这样立起来的。但怎么弄的,就不清楚了。反正感觉不是从整体岩石上单独打凿出来的。应该是另外安上去的。这石柱又粗又长,不得不感慨过去的古人实在厉害啊1
psb546.jpg
里面有一些新塑的菩萨,说是十八罗汉。我对菩萨有哪些,罗汉有哪些不熟悉,反正看起来都只是菩萨而已。因为这些都已经不是过去的古物了,所以兴趣没有。里面还有一些打烂的菩萨,不知道是何时的了。
psb3654.jpg



psb88888.jpg





psb9876.jpg
天色越来越晚了,怕走到寺庙天就黑了,所以不敢再在朝阳洞多停留。我该走了,原来朝阳洞就是这样,来过了,就不想再来了。我回头默默看看那朝阳洞,看看那两根很不一般的石立柱,看看那个和我打招呼的男人,我不知道该给他说什么。我已经看到了他们生活的地方,看到了他们的贫穷和真实生活,我也知道他们的那些秘密故事。所以,此时我已无话可说了。我只是希望这个洞里的两根石柱可以一直都在,我也希望他们可以好起来。可是,我知道他们现在这样又怎么能好起来来。
但愿菩萨保佑他们吧!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9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12-14 05:49
资料介绍,寨门通高 3.7 米,宽 10米(含寨墙),进深 2 米,门高 2 米、宽 1.5米,呈拱形顶,门额阴刻楷 ...

脚下出现许多特殊的痕迹,普定说,这里就是当年的磨刀岭。磨刀岭,我倒是知道的,早听说过,好像三元那边也有,但我都没有去亲眼看过。
只听说和从资料上看到说是当年红军在这里战斗的时候,在岩石上磨刀打仗留下的磨刀痕迹。所以就叫磨刀岭。
原来磨刀岭就在这里。
普定告诉我,当年红军在这里打过仗,崖下还有一个杀人坑,在这里用刀砍头杀人,砍了之后,就从这里推下去的。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说法。
普定说过去很多老些的当地人都晓得,甚至看见过的。他父亲当年就在红四方面军,张国焘的部队管后勤。张国焘的部队先在太蓬这里和杨森的部队打过一仗,红军先把杨森打败了,后来红军走后。杨森的部队回来,那些被红军镇压过的很多地主之类就起来搞清算,杀了很多人。后来红军又打回来了,又把参与清算的人杀了很多。这其中,难免有些人出现借机报私仇,牵连不少。他父亲当时都说过不要乱杀人。要杀的人就摁在这悬崖边上,一刀砍了,就推下去,杀人杀太多了,刀口子都砍钝了,就在这崖边地上岩头上磨利继续砍脑壳。
我看这些石头上的痕迹,现在都清晰可见,还有很深的磨刀痕迹,真的就是磨刀留下的。但当年是不是如普定说的那样就不清楚了。反正我没有看到这样的记载。不过当年营山主要是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活动打仗,到是事实。只是现存的资料,很少有关于张国焘的记载,一般都是许世友在太蓬带兵打仗的记载。
杀人坑一说,也不清楚。如果真的是如普定说的那样,那下面应该还有尸骨遗骸的。只是这里悬崖实在陡峭太高。我试图想好奇往下面去看看,可地有些湿润,绝壁危崖,笔陡很高,我不敢太把头伸出去往下面去看,心里担心会摔下去。普定说,他是本地长大的人,很多本地人都知道此事,但这些外面的人不怎么知道。
164859eqpp7guk4ccp2pz2.jpg
psb (94).jpg

psb (95).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4 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12-10 09:23
离蓬安县周口镇东南不远处有一座巍峨的高山,古名运山,今称燕山寨。因山“特起,远望如崇台,近视如鸟将 ...

资料介绍,寨门通高 3.7 米,宽 10米(含寨墙),进深 2 米,门高 2 米、宽 1.5米,呈拱形顶,门额阴刻楷书“星辉南极”四字。所谓
阴刻是将笔画显示平面物体之下的立体线条刻出。阴刻,是将图案或文字刻成凹形。如
刻图章是一般都刻凸出来的字,这就是阳刻。刻图章是如果是刻凹陷下去的字,这就是阴刻。阴刻与阳刻都是我国传统刻字的两种基本刻制方法,是一种独特的雕刻方式。石头寨门保存完好,并没有什么人为破坏。
“星辉南极”四字还在。

又称“南极呈祥”,流行于明清至民国时期。南极星,又称“老人星”,寿星。南极星辉,过去是为男人祝寿之意。而女星称“婺星”,“

中天婺焕是贺女寿。这里怎么搞这么几个字?难道是祝哪个男人长寿吗?
054927ea10eyl8ak19081z.jpg

054927zrwqgq3uuig6fgwf.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4 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12-10 09:21
这次去太蓬山的时候,普定约好在牛心包等我一起上山。
公路边下车看见有宝珠街的牌号,我听说太蓬山以前 ...

那天我们的运气还不错,连续阴了几天居然还露出了晴朗的天空。这是南门以前上山的老路,看这老石路,也可以想象太蓬山佛教对于历代民众的信仰影响是很深远的。

051810y8gwgwxkg5xg5xq8.jpg 从这里到南寨门这一段,应该没有什么想看到的东西。只是慢慢爬山而已,顺便听普定,说他对太蓬的印象。
051810acrurfrop3ntmtcz.jpg
路边有一些野生的菌类。静静地长在枯黄的落叶松针之间,看起来应该可以食用吧!
051810b51w805wvz5eokv5.jpg
路边的小蘑菇都已经干枯腐烂了,但还是无人问津。面对自然生命的如此寂寞凋谢,我有一些小小感慨。其实很多年后,我也会如眼前的这小蘑菇一样消失,化如脚下泥土之中的。所以,我并不笑它。也不敢去碰它早已死去的枯腐之躯。

051811exzxsgsu4b6b55mg.jpg
到了一个高处,透过路边茂密的树枝缝隙,可以看见对面远处的小太蓬了。因为那里有两座凸起的小山峰,绿树丰满,好像一对丰盈的乳房一样,所以营山人都戏称它们叫双乳峰,或者乳峰山。这个有些暧昧的叫法,应该是最近这几十年兴起的,在过去的古籍资料中是找不到这样的叫法的。有不少古籍资料都把小太蓬也叫住秀立山。但根据太蓬山上现存的唐文德元年(888)所刻的普济寺《十三生七斋碑记》内容可知,那时太蓬也叫秀立山。那块题刻应该是当时山上寺庙僧人特意石刻题记信众在普济寺修十三生七斋的佛事记载,所以对于太蓬山又叫秀立山的名字一定是经过很严肃认真的确定最后才刻于透明岩石之上的。而后来我们所见到的历代古籍对于小太蓬又叫秀立山的说法,则都是身在外地的文人著书者根据其他资料或说法所记录下来的,有的甚至根本也没有到过太蓬山来,所以他们对于大小太蓬山和谁才是真正的秀立山,肯定没有那些住在山上寺庙里的僧人和本地人更清楚。
所以对于秀立山的说法,我还是相信应该是太蓬山的,而小太蓬,是不叫秀立山的,应该算是古籍的一个小小失误吧!

051810vkn7kkkffnaepzzn.jpg

普定今年72岁了,按照古人的说法,就是古来稀了。
他的年龄,还是有些出乎我的想象,我觉得他没有这样大的岁数。他走路说话,完全不像一个72岁的老人。

051811bs93gws9jvigjwwj.jpg

路边有很多红山果,也许安与骑兵唱的那首《红山果》就是唱的它们吧!
这种红山果在我们营山境内随处可见,特别到了秋冬之际,灌木草类枯黄衰败之时,它们却如此红艳艳地呈现在眼前,总会给人一些小小的惊喜与眼前一亮。
其实,它真正的学名叫火棘,也叫救军粮或火把果。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3m,枝多有小刺,夏有繁花,秋有红果,果实存留枝头甚久,果实、根、叶入药,性平,味甘、酸,叶能清热解毒,外敷治疮疡肿毒。既然又叫救军粮,这红果肯定是可以吃的。这倒是纯天然之物了。
051811r30kzhqml4eimo35.jpg

051812swp5pamrzjehz5yy.jpg

再走不久,中途要经过一户人家。普定说这是专门刻菩萨的。
我正想对摩崖石刻有些更多的了解,这样无意间就遇见,当然很想去了解一下。
051812qmntm3647oww2nwp.jpg



051812fpp7pyppjusx7zmv.jpg
眼前的师傅姓李,就是太蓬山下的本地人。在营山人的心目中,太蓬山是一座宗教之山,佛教在人们的心中一直地位很高。其实很多人都与我一样,对真正的佛教教义和佛经并不知道多少,他们的心中都只是将人世间所有自己无法解决和实现的难事都全部寄托在无所不能的观音菩萨身上。对观音菩萨极为尊敬和虔信,因为它是无所不能有求必应的。
051812e6gt1p3tpb8dgx09.jpg



051813a2t8j5l42sgi288k.jpg
眼前的人专门以刻菩萨为业,收入比去外面打工强。太蓬山其实很多山民都享菩萨之福,一年四季都靠太蓬山的香火兴旺挣钱生活。卖香蜡火纸,雕刻菩萨,农家乐等,千年古刹,香火兴旺,自有其兴旺的原因。因为我们这里观音菩萨的粉丝很多啊!
051813qt31vzamcdvm3aj9.jpg
可惜,他不能给我太多关于摩崖石刻的东西,甚至他都不知道什么叫摩崖石刻。他只知道以自己的方式来刻菩萨,不知道他的手艺是自学成才,还是有师傅传授?他说他是石匠,这些都是他的工具,我没有时间去一一了解每一样工具的作用。
现在人们的雕刻技术,与过去那些摩崖石刻相比,已经不可能相提并论了,无论他们对颜色,还是雕刻技艺,都让我觉得再无法与唐朝的摩崖石刻相比。所以我还是走吧,继续上山去。
告别李师傅,又继续前行。
路边偶遇一朵鲜艳的大丽花。大丽,大利,据说此花千年一遇,也叫幸运花。
看来这次来太蓬山是一种不错的运气哦。

051813j1l3sztht13kcohh.jpg

再走不久,眼前出现一道山门。应该是十来年前左右建的。当时还特意修了进出围栏的铁栏,应该当时人气很不错,但现在却空旷无人,荒置眼前,一片冷落。
051814olldflqqildfy2jl.jpg
据普定说那太蓬山三字是当时杨毓培当县委书记写的,到底是不是出自他的手笔我不清楚。不过我晓得他那时喜欢到处题字。当官的人嘛,可以理解。谁不想留一些名呢。不过就我个人认为,当时杨当书记对于营山的发展,还是贡献很大的。
051814zefy9a1l1hm9mb9n.jpg
路边发现一些遗落地上的板栗果,看有些只剩空壳,四处寻找并无果实,可能这山上有不少专门吃板栗果的野生动物吧!这在日后于太蓬山密林之中所看到的情况一样。只是不晓得是什么野物喜欢吃这些板栗的果子。

psb.jpg

051814dr7mpyo7p5mnv1qp.jpg
终于生平第一次见到南寨门了。

051815uqhmzfz6mhb16zdv.jpg


左有一巨大岩石挡道,两边悬崖,右边勉强开了一条小石径上山。这里就是南寨门,依山傍石,据险修建寨门把守南面上山之路。此寨门当年曾经经过好几次战事,到底修于何时?元代,还是清代?如果寨门和岩石可以说话的话,请告诉我真相吧!

psb (82).jpg


看这岩石掏空的洞窟,好像一只大口样。里面过去有佛像,但后来也被毁掉了。这里的石窟建于何时,应该比透明岩的晚很多,看里面的留下的痕迹和雕凿样式,感觉就不是一样的。

psb (82).jpg

这石壁上刻的字,那天可惜没有注意去看。现在好像看到“仙马洞”三字,后面应该是首诗。不知道这时刻是什么时候留下的?但这三个字倒让我猛然想起曾经在关于太蓬古老历史的介绍中,曾经提到有首《仙马洞》的诗。

再仔细看那些隐约的字还很多,好像有仙马洞,有李特读书台,有湫池,还有很多很多,只是那天实在没有留意到这些字,也没有多想。现在都记不清那些字具体是在什么位置拍下来的了?是在石壁之上?还是那个洞窟里面拍下来的?下次有机会去,一定好好探访一下这些字了。

看看到底是何时留下的?不过现在从这些字里面隐约可以辨认的字词来看,估计应该是后面的人总结太蓬历史而留下的。如果是这样,那么它就是后人所为。

但只是推测。有怎么多字留在那里,还是无意中第一次发现。

psb1.jpg

资料介绍,寨门通高 3.7 米,宽 10米(含寨墙),进深 2 米,门高 2 米、宽 1.5米,呈拱形顶,门额阴刻楷书“星辉南极”四字。
所谓
阴刻是将笔画显示平面物体之下的立体线条刻出。阴刻,是将图案或文字刻成凹形。如





刻图章是一般都刻凸出来的字,这就是阳刻。



刻图章是如果是刻凹陷下去的字,这就是阴刻。



阴刻与阳刻都是我国传统刻字的两种基本刻制方法,是一种独特的雕刻方式。
石头寨门保存完好,并没有什么人为破坏。
“星辉南极”四字还在。
又称“南极呈祥”,流行于明清至民国时期。南极星,又称“老人星”,寿星。南极星辉,过去是为男人祝寿之意。而女星称“婺星”,“
中天婺焕是贺女寿。这里怎么搞这么几个字?难道是祝哪个男人长寿吗?


001lDaPGzy7vHm8Kjed4d&690.jpg
001lDaPGzy7vHmA9QNJ53&690.jpg
001lDaPGzy7vHmCkvAr8f&690.jpg
001lDaPGzy7vHmCpCWsd8&690.jpg
001lDaPGzy7vHmCYeND3d&690.jpg
001lDaPGzy7vHmgOCDn11&690.jpg
001lDaPGzy7vHmPAFDKd4&690.jpg
001lDaPGzy7vHmQFr1n39&690 (1).jpg
001lDaPGzy7vHmQFr1n39&690.jpg
001lDaPGzy7vHmqr6549a&690.jpg
001lDaPGzy7vHmr0t5uf8&690.jpg
001lDaPGzy7vHmriwiv9b&690.jpg
001lDaPGzy7vHmSrSbQbe&690.jpg
001lDaPGzy7vHmTePgb37&690.jpg
001lDaPGzy7vHmTSX9963&690.jpg
001lDaPGzy7vHmuMsIL27&690.jpg
001lDaPGzy7vHmVbb0R19&690 (1).jpg
001lDaPGzy7vHmVbb0R19&690.jpg
001lDaPGzy7vHmysMji2c&690.jpg
001lDaPGzy7vHmzG3E723&690.jpg
001lDaPGzy7vHn5vvr1bf&690 (1).jpg
001lDaPGzy7vHn5vvr1bf&690.jpg
001lDaPGzy7vHn6Slw428&690.jpg
001lDaPGzy7vHn7B7iy42&690.jpg
001lDaPGzy7vHn64Txu98&690 (1).jpg
001lDaPGzy7vHn64Txu98&690 (2).jpg
001lDaPGzy7vHn64Txu98&690.jpg
001lDaPGzy7vHn71QM63e&690.jpg
001lDaPGzy7vHnvSzxu48&690 (1).jpg
001lDaPGzy7vHnvSzxu48&690.jpg
001lDaPGzy7vHnw8sbr55&690 (1).jpg
001lDaPGzy7vHnw8sbr55&690.jpg
001lDaPGzy7vHnx1DC33b&690 (1).jpg
001lDaPGzy7vHnx1DC33b&690.jpg
001lDaPGzy7vHny2MPCb0&690.jpg
001lDaPGzy7vHny9IT13b&690.jpg
001lDaPGzy7vHnzFhIK62&690.jpg
001lDaPGzy7vHo1Wc9tfb&690.jpg
001lDaPGzy7vIGewRwLe3&690.jpg
001lDaPGzy7vJmhL0XK10&690 (1).jpg
001lDaPGzy7vJmhL0XK10&690.jpg
001lDaPGzy7vJmo2u9f25&690 (1).jpg
001lDaPGzy7vJmo2u9f25&690.jpg
001lDaPGzy7vJndhOmi56&690.jpg
1f417138eef440e9b97cc21df9bfad37.jpeg
4af84d7c54ec49f19d1d59ccc6aa4fe9.jpeg
4af84d7c54ec49f19d1d59ccc6aa4fe9_副本.jpg
8e4596d9dff74bada40c500c0bb7bb8b.jpeg
9c28cd018a6344468c02b789397239aa.jpeg
22dbdeb92bc24f54910c3d24541dfeda.jpeg
28a05f32c7414543ab5c76913bf25213.jpeg
32dcd5bfcf1c45a1a151d5ff48b25372.jpeg
47cd4b2f98064074b9baf7c45beccad3.jpeg
63ec1c188e274c758f8de08f1f070c3c.jpeg
0389d80ade6f45b0b6bc114eaade93aa.jpeg
511d652b94fb4d2d8f319998563e1783 (1).jpeg
511d652b94fb4d2d8f319998563e1783 (1)_副本.jpg
511d652b94fb4d2d8f319998563e1783.jpeg
511d652b94fb4d2d8f319998563e1783_副本.jpg
074077c2321f49d79b28e3dcfbd101b1.jpeg
153581644810507a4630ebd.jpg
b85ab5b88de6483e8386f8cbcc084ebc.jpeg
b8524e0962324a1c8b497b418fa7c1e2.jpeg
c596ae54c9ee453aae38dccad7c6edc5.jpeg
e808d1a078c36e6f4f8a425b3e196b56.jpg
ganlantupian-13484273_3.jpg
nature1325619.jpg
p45806560.webp.jpg
p45806630.webp.jpg
p45806908.webp.jpg
p45806914.webp.jpg
p45806922.webp.jpg
p45807022.webp (1).jpg
p45807022.webp.jpg
psb (1).jpg
psb (1).png
psb (2).jpg
psb (2).png
psb (3).jpg
psb (3).png
psb (4).jpg
psb (4).png
psb (5).jpg
psb (6).jpg
psb (7).jpg
psb (8).jpg
psb (9).jpg
psb (10).jpg
psb (11).jpg
psb (12).jpg
psb (13).jpg
psb (14).jpg
psb (15).jpg
psb (16).jpg
psb (17).jpg
psb (18).jpg
psb (19).jpg
psb (20).jpg
psb (21).jpg
psb (22).jpg
psb (23).jpg
psb (24).jpg
psb (25).jpg
psb (26).jpg
psb (27).jpg
psb (28).jpg
psb (29).jpg
psb (30).jpg
psb (31).jpg
psb (32).jpg
psb (33).jpg
psb (34).jpg
psb (35).jpg
psb (36).jpg
psb (37).jpg
psb (38).jpg
psb (39).jpg
psb (40).jpg
psb (41).jpg
psb (42).jpg
psb (43).jpg
psb (44).jpg
psb (45).jpg
psb (46).jpg
psb (47).jpg
psb (48).jpg
psb (49).jpg
psb (50).jpg
psb (51).jpg
psb (52).jpg
psb (53).jpg
psb (54).jpg
psb (55).jpg
psb (56).jpg
psb (57).jpg
psb (58).jpg
psb (59).jpg
psb (60).jpg
psb (61).jpg
psb (62).jpg
psb (63).jpg
psb (64).jpg
psb (65).jpg
psb (66).jpg
psb (67).jpg
psb (68).jpg
psb (69).jpg
psb (70).jpg
psb (71).jpg
psb (72).jpg
psb (73).jpg
psb (74).jpg
psb (75).jpg
psb (76).jpg
psb (77).jpg
psb (78).jpg
psb (79).jpg
psb (80).jpg
psb (81).jpg
psb (82).jpg
psb (83).jpg
psb (84).jpg
psb (85).jpg
psb (86).jpg
psb (87).jpg
psb (88).jpg
psb (89).jpg
psb (90).jpg
psb (91).jpg
psb (92).jpg
psb (93).jpg
psb (94).jpg
psb (95).jpg
psb (96).jpg
psb (97).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4 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12-10 09:23
离蓬安县周口镇东南不远处有一座巍峨的高山,古名运山,今称燕山寨。因山“特起,远望如崇台,近视如鸟将 ...

从营山的县志和过往的传说记载中,营山曾有72寨之说,而灵鹫寨据说是72寨中排名第一最险的一座寨。灵鹫我去过好多次,但灵鹫寨和灵鹫宫竟然还一次都没有好好去看过。据说灵鹫寨整体建筑因山就势叠垒而成,整体呈葫芦状,山寨为前后布局,前低后高,寨高26米,三面都是悬崖绝壁,仅一条小道通向大寨,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营山的乡镇几乎都走遍了,营山大的山,险要的地势也差不多都有些了解。
就我知道的寨,灵鹫寨,无论从山寨的高、大、陡、险都应比不过香积寨、大星寨、太蓬山、陈大寨、蓼叶寨这些的,但为啥灵鹫寨却会排名营山72寨之首呢?
特别是在经历了清朝官兵与张献忠起义军长期的战乱之后,营山全县的总人口竟然只剩143户,819人,也就是差不多每平方公里还不足半个人,也就是说,要每两平方公里才能看见一个活人。由此可以想象,在元明清初的那漫长的战乱期间,营山人民要想安安稳稳地活下来,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啊!
结合我所读过的唐宋元明清五代历史,我们四川我们营山这块土地,几乎在唐宋两代没有发生什么战事匪患,但从元朝、明朝、清朝,还有后来的民国,都是战乱匪患频繁发生,重要的如蒙古兵入侵,
明玉珍据蜀,鄢本恕和蓝廷瑞、姚天动和黄龙、张献忠八大王剿四川等,所以,由此看来,如今我们所看见的那些石头寨门,也许最早就应该是从七百多年的元朝那个时候,人们为了逃避战乱之灾,就开始在慢慢修建起来了。
所以,对于现在看见的清代修建之说,我并不很赞同。


据资料详细记载:东寨门通高 2.9 米、宽 1.6 米,整个寨门由黄沙条石叠砌而成,门呈拱形,门额上阴刻“紫气东来”四字。以前我应该从东门上过太蓬山上,可惜对于东寨门,我竟然一点印象都没有了。

045656ghtkbfjwthihjxzh.jpg
psb (79).jpg




北寨门通高 3.3 米,宽 2米,寨门高 2 米,宽 1.35 米。门额阴刻楷书“皇恩北至”四字西寨门通高 2.77 米,宽 1.86 米,拱形顶。

下面,就是刻有“皇恩北至”的北寨门图片。




psb (80).jpg


南寨门通高 3.7 米,宽 10米(含寨墙),进深 2 米,门高 2 米、宽 1.5米,呈拱形顶,门额阴刻楷书“星极南辉”四字。

psb (81).jpg


psb (82).jpg





小太蓬山寨遗址位于太蓬乡国林村小太蓬山东侧半山腰。建于清代,小太蓬山寨遗址依托小太蓬山地形构筑而成、由四道寨门和寨墙组成、分布面积约4.8 平方公里。东寨门、通高2.95 米、宽 1.6 米,整个寨门由黄沙条石叠砌而成,门呈拱形,门额上阴刻“蓬业胜景”四字。

QQ图片20191208151246.png


南寨门,通高 3.2 米,宽10米(含寨墙),进深 2 米,门高 2 米、宽 1.5 米,呈拱形顶,门额阴刻楷书“蓬莱胜景”四字。北寨门、通高 2.35 米,宽8.3 米,寨门高 2 米,宽 1.35米。

QQ图片20191208151135.png






西寨门、通高 2.77 米,宽18.6 米,拱形顶。四周绝壁陡峭、以东、南、西、北寨门构筑防御体系、保存较好,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2001 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QQ图片20191208151202.png


这次我主要目的是想从南门上太蓬山去好好看看石头寨门和沿途风景,所以小太蓬没有去。小太蓬山上,我还从来没有去过。以后有机会一定也要去看看的。







太蓬山的这些石头寨门,也足以说明太蓬山的地势险要,和易守难攻,它也因此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所有关于营山和太蓬山最早的历史记载,就有赵文表征太蓬山的记载:
天和三年(即北周武帝宇文邕,公元568年),除梁州总管府长史所管地名恒棱者(恒棱僚,僚人的一支。南北朝时恒棱地区僚人的总称。以居地为族称。分布在今四川嘉陵江支流林溪上游仪陇等县一带)。部众甚强。北周天和三年(568),梁州恒棱僚举兵反梁,梁总管长史赵文表采取“为恶者讨之,归善者抚之”(《周书·异域上》)的镇抚之策,避开僚人设伏之平川,自僚人失备之险峻山道而进,直逼僚地,迫使僚人争携妻儿,退保险要。北周军屯大蓬山下,示以祸福,僚人遂降。其后裔多与汉、壮、布依、苗等民族融合。)方数百里,并生獠所居,恃其险固,常怀不轨。文表率众讨平之。迁蓬州刺史,政尚仁恕,夷獠怀之。
元史也曾有两次蒙古人兵入蜀地的记载,其中有过蒙哥汗南渡嘉陵江的记载,当时太蓬隶属的蓬州曾是蜀州有名的“抗蒙八柱”之一,蓬州军民于公元1234-1251年间,依托四周险要地势,据险修建石寨门,城防坚固,坚壁清野,以御蒙古军南下,在抗蒙名将余玠的领导下,拉开了抗蒙的历史,多次击退蒙古骁勇骑兵。关于蒙古入侵之事,有关太蓬的古籍上也因此留下了曾有元朝皇帝留下的辰翰。
《营山县志》也记载:元顺帝至正年间(1341-1369),太蓬山贫困寺僧与当地农民联合起来,树起红巾军的旗号,反抗剥削压迫,远近云集相应。红巾军以太蓬山为根据地,直指营山县城。元王朝调来大批官兵,围剿太蓬。因起义军兵源不济,粮食匮乏,全军覆没,景福寺也被焚烧。
清嘉庆三年(1798)正月初八,白莲教起义军罗其清率众,自回龙返回芙蓉山,官军齐出截击于石山铺、九岭子,义军伤亡70余人,被俘7人,走长滩河,经宋家坪、拦路垭、高山观、围攻太蓬,破透明岩。屯兵石板垭、花红沟一带。清参赞大臣德勒泰率总兵以上将领10余员,统兵合围。九月二十三日午夜,罗其清乘清军侯晴之机,率义军六七千人,向太蓬西门刺沟小路冒雨急进,寨中团勇主力堵御西门。罗暗率精锐转攻北门。守寨团纷纷向东、南门逃窜,坠岩及被义军击伤者数千人。二十五日,义军全部占领太蓬寨。二十七日,德勒泰急从鸡山渡思凤溪,至太蓬南门扎营宝珠寺,又调威州副将协扎攻西门。蓬莱寨豪绅李德洁率团勇助战,并绘太蓬道路图献于清军。二十九日,朱射斗兵至,扎营太蓬北门。十月一日协扎攻破尖山子后,即驻师太蓬东门,总兵观驻师于后,以作策应。统帅惠、富尔赛守渡口滴水岩,接应各路。清军在太蓬山周围设木栅,企图断绝寨中粮食,困死义军。罗其清处境危急,见西门清军无备,当夜出寨焚其木栅而归。初四,义军袭击南门宝珠寺清兵大营。初七,又袭双山子清兵大营。二十四日,清军额夺三节岭不下,德、朱接应,义军败,额乘势扎营西门,对太蓬完成合围之势。二十五日夜,鲜大川送粮到太蓬,遭清军截击,遂弃粮而去。二十六日,德勒泰下令各路攻寨,并强迫石工凿寨墙,义军用炮轰击,清军败退下山。太蓬被围余月,粮草难济,义军均粮而食。继而井泉枯竭,情势日危。十一月初七日夜,罗其清率部从北门突围,陷入朱射斗的重重包围。其弟罗其书带兵赶到,内外夹击,杀出重围,向渡口撤退,败走仪陇孙家梁。
民国期间,1933年9月中旬,红四方面军总部决定进行营渠战役,为解除杨森二十军6个旅,22个团,约3万余兵力,对红军巩固和扩大根据地的严重障碍。红九军、三十军乘胜追击,26日追至太蓬山、马深溪附近。红九军攻占太蓬后,朝阳洞右侧民房,设政治部,朝阳洞曾作为红九军武器弹药库和临时粮仓,洞前山坳处为红九军政治部遗址,此处也是营渠战役的发号施令地。大太蓬山上至今还留有红军战壕、磨刀石印、红军碑文等革命遗迹。时任红九军副军长的许世友后来在回忆录《我在红军十年》里还忆述了这段“跃马营山”的战斗历程。
这些都是关于太蓬山地势险要和石头寨门的资料记载,但对我来说,都只是纸上谈兵,并没有亲自去实地查看,所以这次,我想好好让普定给我带路,他从小就在这里长大,现在又多年住在山上寺庙,出家为僧,所以他是最好的向导了。












psb (80).jpg
psb (78).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0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12-9 15:59
但写到这里,想到已经写过的景福寺,突然就觉得有些不对劲,觉得有问题来了。
啥问题呢?当然是太 ...

离蓬安县周口镇东南不远处有一座巍峨的高山,古名运山,今称燕山寨。因山“特起,远望如崇台,近视如鸟将翔,晨披万缕云,俯视疑不属地”,故先后又有披衣山、云山、燕山之名。运山“形如屏立,横亘半空”,四壁陡绝,山顶平阔,既是风景形胜之处,又是屯兵成守之地。运山在抵抗蒙古兵进攻的战争中,曾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蜀川“抗蒙八柱”之一。

宋末,蒙古铁骑进入神州大地,烽火烧到蓬州(今蓬安)一带。为救危卵于覆巢,公元1243年,四川制置使余玠采取守点不守线的办法抵抗蒙古军。他深知燕山寨处于利州(今广元)、阆中、巴州南下的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遂将蓬州署以及蓬池县、朗池县、相如县署全部迁往燕山寨(燕山寨当时名为运山城)。余玠亲临运山城,指挥修建防御工事。运山又一次大兴工役,修建了州学、孔庙。至南宋淳祐七年(1247),建筑在百丈悬崖之上的环山城堡全部完成,十分壮观。
公元1250年,蒙古大军穿汉中,克阆中,进逼运山城。运山城军民利用四壁陡峭的地理优势固守,迫退蒙古军。
公元1253年,随着利州失守,川北各州宋军皆退守运山,在官兵顽强抵抗下,蒙古军始终未能攻克运山城,且屡屡被守军击溃。为表彰运山城抗蒙官兵,公元1256年,余玠命人在运山城东门刻碑,述军民同心抗敌之事迹,是为“宝祐纪功碑”。
据史料记载,余玠死后,他的继任者又增修了一大批山城。这些山城建筑在要冲之地,彼呼此应,构成了阻遏蒙古骑兵的有效防线。当时最大的山城有8座,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抗蒙“四川八柱”。这“八柱”是:金堂云顶城、蓬安运山城、苍溪大获城、通江得汉城、奉节白帝城、合川钓鱼城、高坪青居城和剑阁苦竹城。
四川八柱”又名“蜀中八柱”南宋抗元历史遗迹。它们分别是”金堂云顶城(今成都市金堂县)、蓬安运山城(今南充市蓬安县)、苍溪大获城(今广元市苍溪县)、通江得汉城(今巴中市通江县)、奉节白帝城(今重庆市奉节县)、合川钓鱼城(今重庆市合川区)、南充青居城(今南充市高坪区)、剑阁苦竹城(今广元市剑阁县)。”元人称此八城为“四川八柱”。余玠“议弃平土。” 筑垒城池,“号为八柱,不战而自守矣。” 宋绍定元年(1228),蒙古攻宋。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七月,窝阔台汗“遣达海绀卜征蜀”。以” 先取全蜀,蜀平 江南 可定 。”为战略指导方针,开始了对川蜀的征伐。
端平三年(1236)十月,蒙军攻破成都城,并占领蜀 中大部分州、县。随后全军撤出。
嘉熙四年(1240)和淳祐元年(1241)再度两破 成都。
在这种形势下,南宋任命余玠为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余玠以“自许当手掣全蜀还本朝 。”的抱负,在形势十分危急的状况下赴任。
元代学者姚燧在《中书左丞李忠宣公行状》记述:“宋臣余玠议弃平土,即云顶、运山、大获、得汉、白帝、钓鱼、青居、苦竹筑垒,移成都、蓬、阆、洋、夔、合、顺庆、隆庆八府 州治其上,号为八柱,不战而自守矣。蹙蜀之本,实张于斯。”
南宋末期,蒙古军南下进攻四川,四川安抚制置使余玠采纳播州(今贵州遵义)隐土冉琎、冉璞兄弟俩“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徒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胜于十万师远矣”的建议,采取“守点不守线,连点而成线”的战略方针,发动群众依山筑城。
其中剑阁苦竹城、苍溪大获城、通江得汉城、金堂云顶城、南充青居城、合川钓鱼城、蓬安运山城、奉节白帝城最为有名,因此他们被称作“抗蒙八柱”,又称“川中八柱”。
在攻伐四川地区中,蒙军前后损失了(蒙哥汗、忽必烈汗)两大汗以及三个皇太子(拖雷、端阔、忙哥刺)。注:忽必烈之死和妻儿之死不无联系。这也是加速忽必烈死亡的因素之一。
在这场军力悬殊差异巨大的形势下,川蜀前后抵抗蒙军长达五十余年之久。
不得不说是采取了“依山筑城,恃险拒守。”的策略,构建了规模庞大的“如臂使指,气势联络。 ”的山城防御体系起到的巨大影响。
这些山城遍布四川,相互呼应,充分利用了四川盆地特殊的红层方山地貌及其它地理优势,形成了一个全面立体的山城防御体系,坚持抗元长达53年之久,极大的延长了南宋的寿命。这些山城也使得四川地区成为南宋坚持抵抗时间最长、被蒙古人最晚征服的地区。由于四川抗蒙山城久攻不克,四川地区难以平定,元军不得不改变其最初“取蜀灭宋”的战略,自咸淳七年(1271年)起改向荆襄地区进军,由汉水渡江以灭南宋。南宋四川抗蒙山城中以蒙古大汉蒙哥逝世之地——合川钓鱼城最为知名,钓鱼城与云顶城、运山城、大获城、得汉城、白帝城、青居城及苦竹隘并称为四川“八柱”,皆为四川山城防御体系的重要据点。
1258年四月,蒙哥驻夏六盘山:七月进发,分兵三道入蜀,攻拔若竹隘(隆庆府)、鹅顶堡,连取长宁山城、大获城(阆州)、运山城(蓬州)、青居城(顺庆府)、大良城(渠州)及巴州等城。原在四川的都元帅纽璘,打败宋四川制置使蒲择之对成都的进攻,乘胜攻取云顶山城;蒙哥入蜀后,他即留密里火者、刘黑马守成都,率军攻叙州,大败宋守军,突破马湖江防线,沿江而下趋重庆下游,封锁江面,以堵截南宋援蜀之军。1259年初,蒙哥大军入合州。遣使至钓鱼城谕降,被守将王坚所杀。蒙哥大军进围钓鱼城,王坚率军民奋勇拒守,蒙古军连攻五个多月不克,损兵折将,七月,蒙哥病死,蒙古军撤围北还。
南宋能够在钓鱼城打死蒙哥,要算功劳的话,首功要给那时候已经去世多年的四川制置使余玠。虽然实际指挥作战的是王坚。

在余玠从两淮战场的副帅,调到四川任主帅前,四川是南宋抗蒙三条战线(另两条是中原战场和两淮战场)中最弱的一个战场。蒙古人可以骑着他们的骏马,在成都平原上随意奔跑抄掠,整个天府之国,被搞成赤地千里。从蒙古人全面入侵四川开始,到余玠入主四川的16年里,或死或还,四川先后更换了12任主帅,依然对蒙古人毫无办法。

余玠去以后,广纳贤才,于是寻到了冉姓两兄弟。这两兄弟给余玠出了一个主意。当然了,冉氏兄弟给余玠出主意的时候,还没有想到整个四川的大方略,只是说,把合州城从山下搬到钓鱼山上去。

合州城在重庆的上游,也是三江合流之处。如果蒙古人从上游水路来进攻重庆,合州城是必经之处。也就是说,合州是重庆的门户(当时,四川首府设在重庆)。冉氏兄弟给余玠讲了把合州城搬到钓鱼山上的好处,让余玠相当动心。

我们都知道,古代城市防御有两道最重要的防御体系,就是城墙和护城河。敌人要攻破城市,首先需要越过这两道防御体系。而钓鱼山这两样防御体系是天然的。护城河就是几乎绕钓鱼山大半圈的三江,城墙就是钓鱼山周围直插河心的高耸陡峭的岩石。

于是,余玠开始对新的合州城,也就是钓鱼城进行打造。

余玠运气也非常好,这时候,蒙古遇到窝阔台去世,窝阔台遗孀脱列哥那监国。脱列哥那监国期间,没有精力打南宋,因为她必须交好所有宗王贵族们,让大家在今后召开的大会上选她儿子贵由为大汗。贵由当上大汗以后,也没有精力打南宋,他要亲自领兵去收拾不支持他的拔都。然后贵由又“壮志未酬”死了,他遗孀海迷失监国,也没有精力打南宋。总之,大家都没有精力打南宋,所以,余玠就利用这十多年的空档,对整个钓鱼城进行了打造。他依靠山体,在钓鱼山上修筑了两道围墙,相当于古代那种在城市外面修的“夹墙”。但是他这比夹墙厉害多了,不但高,不但坚固,而且有层次。

等余玠把钓鱼城修得差不多,甚至把钓鱼城的经验推广到全川各地的时候,蒙古的汗位之争也尘埃落定,蒙哥当了大汗,并开始着手准备攻打南宋。

蒙古铁骑毕竟是铁骑,蒙哥在进入四川以后,只用了三个月,就推进到钓鱼城之前。钓鱼城是通往重庆的最后一道防线,钓鱼城破了,重庆也就完了。

但是蒙哥在钓鱼城下面,却连续呆了长达7个月。依然没有把这座城攻破。

蒙哥为什么攻不破呢?首先是这座城的防御工事可以称得上是古今中外最坚固的。试想,以三条天然的河作为护城河,以悬崖峭壁作为城墙,而且还是夹墙,而且还是高低错落的夹墙,休说蒙哥打了一辈子的仗没见过这样的防御工事,也许古今中外的名将,也很少见过这样的防御工事。

蒙哥在攻打了一段时间后,其实还是有成效的,曾一度成功突破了山上的第一道围墙,但是最终又被赶了出来。

后来蒙哥企图换一种策略,围而不攻。

围而不攻,在没有援兵的情况下,是所有城市防守最害怕的一件事,因为常常因为弹尽、粮绝、柴尽、水尽,最后不攻自破。

钓鱼城也没有援兵。因为蒙哥已经把通往钓鱼城的各条道都切断了。宋将吕文焕曾经提兵试图从下游往上驰援钓鱼城,但是最终被蒙哥赶了回去。
不过,钓鱼城却并不怕和蒙哥打消耗战。因为山上有大小两个天池,水取之不尽;钓鱼城里储备了十年的粮食,粮用之不尽;钓鱼城在山上,柴取之不尽;钓鱼城一整座山体都可以开发出来作为弹药,弹用之不尽。

反而是蒙哥的蒙古军耗不起了。生活在北方的蒙古人,最害怕的就是夏天,而合州重庆的夏天,那就是火炉。在这种情况下,瘟疫等各种疾病就流行起来。疾病一流行,军心就不稳,所以此消彼长,蒙古的势头便越来越衰。

其实在这时候,已经有人对蒙哥建议,暂时放弃钓鱼城,只留下一部分驻守就可以了。大军可以换一条道往重庆进攻。大家都知道蒙哥性格倔强,不敢向他说,便派蒙哥的异母兄弟末哥去给蒙哥说。

如果蒙哥采用了这个策略,就算钓鱼城拿不下来,他依然可以拿下重庆,甚至出川进湖北,再直杀临安。但是倔强的蒙哥不听大家的。不拿下钓鱼城,他绝不前进。于是,他便在攻下来的一个稍高一点的地方,筑了一座高塔,准备在高塔上指挥蒙古军发动一次最强烈的进攻。

钓鱼城的守将王坚在城中,虽然看不清楚那个高塔上是谁,但他可不想让那座高塔存在,于是就用抛石机轰击。没想到,事有凑巧,蒙哥刚好在上面,一石头下来,蒙哥被砸得半死。

蒙哥受重伤后,他才同意大家的建议,绕过钓鱼城,先打重庆。可惜伤得太重,不久他就去世了。

可以说,阴差阳错,不可一世的蒙古大汗,就这样被打死在钓鱼城下。

除了上面的元史记载的我们营山这一带曾经也是蒙古军入侵过的地方,所以当时的人们为了躲避蒙古军的铁骑,也只能往修筑有石头寨门的寨子去躲避了。
最近看太蓬山的历史,也无意发现有蒙古军队围剿太蓬的记载:元顺正德年间营山知县严杰在《太蓬纪行》中称“明玉珍据蜀,亲征纵火焚寺。”
元朝蒙哥军数次南下嘉陵江,侵入蓬州境内,所以我们这一带战乱很多。
再之后,从《营山县志》记载也看到:
明正德三年(1508)有鄢本恕和蓝廷瑞的义军在营山与官府打仗。
明崇祯七年(1634)3月12日,张献忠带兵来功过营山城。
明崇祯十五年(1642)冬天,姚天动、黄龙的农民起义军杀进营山境内。
清顺治元年(1644)和顺治二年,李自成部将马科和张献忠部先后帅兵杀进营山境内。顺治四年(1647)营山县城被姚、黄攻破,城恒颓塌,难以守御,士民弃城逃奔灵鹫,这段期间,营山县城被迫迁到灵鹫寨去。后张献忠在西充被杀后,姚、黄相继败走,最后才一直到1667年后才又迁回营山县城。
而在清康熙十九年(1680)清判将吴三桂党羽彭时亨等又带兵来攻陷县城,劫持县令、典正最后将他们杀于渠县。
也就是在明朝至康熙年间这170多年历史里,我们营山又经历了很多次战乱。
从那时县志统计的人口数据,就可以想象当时由于长期的战乱是打死了多少的人。



092305zox1rr61i1szi1pr.jpg

092305uz1moo1fzrfrdr07.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0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12-9 15:59
但写到这里,想到已经写过的景福寺,突然就觉得有些不对劲,觉得有问题来了。
啥问题呢?当然是太 ...

这次去太蓬山的时候,普定约好在牛心包等我一起上山。
公路边下车看见有宝珠街的牌号,我听说太蓬山以前有个宝珠寺,据见过的老人说,当年没被毁掉的宝珠寺金碧辉煌。
可惜,对我来说,那只是从前,一切都只是听说。
普定的老家就在那附近,在公路边上都还有一间锁着的卷帘门是他家里人的,只是他早上山出家了,长期住在山上寺庙之中,也很少再过问俗世间的琐事。
092125mbks29szwp9ss498.jpg

092126mf7hymxh4470y47s.jpg
太蓬山它整体的山势突兀高起,四周岩壁危崖,很是陡峭险峻,关于这一点,在众多有关太蓬山地势介绍的资料中,都爱这样去描述它:悬崖路险,寨台高筑,四门深锁,故有“峰悬百仞,猿有冀而难飞,路狭千寻,鹏无风而亦歇。”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据有关资料介绍,太蓬山在清代的时候,曾在咽喉要塞位置建有东南西北及小东门几处石头寨门,依托险要地形构筑而成、由四道寨门和寨墙组成、分布面积约 5.9 平方公里。其中除西寨门毁于1980年中期外,其余都保存完好。
四周绝壁陡峭、以东、南、西、北寨门构筑防御体系、保存较好,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2001 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太蓬山有东南西北四道寨门,还有小太蓬山上也有石寨门的事,早就听说过,只是,我都未有去看过。
所以这次,我也想好好去看看那几处石头寨门。
之前,我也写过一些营山石头寨门的文字,但现存对于营山石头寨门具体建于何时的研究资料却并不多,只是提到有石寨门,并且我还曾看到过营山灵鹫寨当时是营山七十二寨之首的说法。但这七十二寨之首的说法,到底是何时提出也不得而知。不过营山象这样的石寨门却是很多地方都有分布,我小时经常去的大星寨上就有一座规模很大的石寨门,至少在我后来所见过的所有营山境内的石寨门,都没有超过它的,那座石寨门那时保存完好,没有受任何损毁,后来我都长大很多了,才慢慢开始看见有放牛的顽皮大孩子几个人齐心协力把那上面的石寨门巨大条石往山崖下推了许多下去,原来完整的石寨门就慢慢被毁了许多,但在我见过的深刻印象中还始终保留着它最初完整的样子。
关于这些石寨门,史料记载很少。
寨门,最早在古籍史料中,也称之为砦门。
在我们营山有很多这样的寨门,甚至很多山都以寨命名,如我老家营蓬交界处就有好几处这样的以寨命名的山,比如香积寨、大星寨、龙岗寨、华光寨、琵琶寨、立山寨、还有不远处蓬安境内的燕山寨。除了那些,在我们营山其他地方也有好些我知道名字的山寨,比如龙王寨、白岩寨、灵鹫寨、锡山寨、蓼叶寨、军营寨、四方寨等。我估计要是将营山境内所有这样的寨名都完全统计下来的话,不知道会有多少。
其他远的地方的我并不了解,但就我知道的我老家那附近的几座以寨命名的山,其实它们就是当地比较高大的山而已,按道理就应该有山的名字,但据我所知,我们的父辈,包括他们的上辈都一直只知道那些山就只有那样一个被寨所完全占据的专属寨名,除此之外,就再没有任何的山名了。
我小时也好奇问过他们老一辈的,为什么要把那些山叫住寨子。得到的回答是以前那山上住过人,据说是土匪,但详细的下文就没有了。
所以看来,专门以寨命名的那些山,曾经一定有过什么事情。
在我看到过的那些石头寨门,几乎都造型很相似,就是在那座山最险要的隘口以巨大的条石,依照山势修筑寨门关口,那些寨门并不是为了好看,有厚厚坚固的石寨墙体,还有可以从里面锁死的石头寨门。从那些修建的石料可以看过,都是选用坚固厚重的条石非常牢固地卡死砌好,都异常的牢固。从来就没有看见用薄的,易碎的片石,薄石,土石的修建的。可见当初人们在修建这些石头寨门的时候,都特别讲究它的牢固坚实。
当时的交通运输条件那样差,开凿取石也是那样的不容易,并且修建石头寨门的位置都是大山最险要的关键位置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但要修建那么多石寨门,要耗费那样多的劳力,人力,物力,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生活都很艰苦,又不象现在要搞旅游开发。唯一一种解释就是当时的人们是为了利用这些石头寨门躲避兵匪灾祸,以保活命。除了为了保命生存才这样做,除此之外就没有任何解释了。
我查阅了营山县志,营山的人口在元代之前,没有记载,但从明朝开始就有记载了。那时我们营山的人口很少,印象中,不过几千人而已,好像我曾经还计算过,营山人口最少的时候,甚至要两平方公里的面积才有一个人在。也就是那时地多人少,一旦遇到兵患匪灾,如果不依靠险要地势去躲避的话,就很难幸免于难了。
从《蓬州县志》我们可以看到有关蒙古军入侵的记载:
宋理宗端平三年
(1236) 九月,蒙古军攻陷利州路,并没蓬州,旋移兵西去。

嘉熙三年(1239) 八月,蒙古军复侵蜀,再占蓬州,不久离去。
淳祐三年(1243) 二月,四川制置使余玠,令筑运山城(今河舒燕山寨),蓬州、蓬池县等迁治于此。余玠以相如县接近蓬州、营山界,亦令其县民附入保聚。
五年(1245) 夏,余玠亲临运山视察,下令扩大山城规模,加固城堡。
宝祐三年(1255) 冬,张大悦增缮运山城,次年春,蒙军进攻未克。
六年(1258) 十一月,蒙军攻破鹅项堡后,运山守将张大悦以城降元,运山失守,退驻运山的利州路转运使施择善不屈而死。十二月乙酉,蒙哥汗帅军驻扎运山,仍以张大悦为蒙军元帅。
而那段时间的营山,从《营山县志》可以看到:宋建炎三年(1129)复置良山县(即安固),属蓬州。
宋淳佑三年(1243)四川制置使余
玠筑云山城(今蓬安县燕山寨),迁蓬州治于该城,以御蒙古军南下。
元至元年八年(1271)营山县设努花赤一员,以蒙古人担任,为县之掌印官。
元至元十五年(1278)蓬州治迁蓬池县。
元至元二十年(1283)撤良山县并入营山县。

也就是说蒙古军入侵那段时间,我们营山县其实是没有单独存在的,而是与蓬州合在了一起,并且都将县治迁到运山寨,亦令其县民附入保聚。
从蓬州县志的记载,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1236年9月至1258年11月这长达22年的时间内,蒙古军曾经先后有四次入侵当时的蓬州,当然也包括我们营山在内。其中,前3年时间,两次都是轻松攻陷蓬州。淳佑三年(1243)二月,一个关键的人物出现了,那就是四川制置使余玠。
余玠是一个很有军事才能的人才,他下令筑运山城(今河舒燕山寨),蓬州、蓬池县等迁治于此。余玠以相如县接近蓬州、营山界,亦令其县民附入保聚。

余玠亲临运山视察,下令扩大山城规模,加固城堡。而那一段时间,元朝内部发生了很多事情,也无暇来进攻四川,所以他利用这宝贵的12年时间,四川也因为有他的筑寨固守战略,后来才有效地抵御了蒙古军队的入侵。所以后面两次也是发生在3年时间内,前一次蒙古军进攻未克,最后一次因为守将张大悦以城降元,才运山失守。



psb (9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12-9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12-9 15:49
此龛的右侧外石壁上,便是著名的《安禄山题龛》石刻,里面因长时间被历代至今的香蜡烟火的熏烤都已严 ...

psb (73).jpg


但写到这里,想到已经写过的景福寺,突然就觉得有些不对劲,觉得有问题来了。
啥问题呢?当然是太蓬山到底是好久开始有佛教寺庙这个问题。
现在就先把安禄山题龛的事情暂时放下一下,插进这个问题解决之后再去慢慢写。
一般营山所有关于太蓬山寺庙的最早始于何时的权威说法都是这样的:

唐朝佛教盛行,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大蓬山山顶修建有普济寺。唐昭宗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在普济寺遗址始建景福寺,县志载“唐天复年间(901-904)建太蓬山景福寺。唐昭宗天复八年修‘景福寺碑’。三重大殿,气势雄伟,香火鼎盛,僧众达400余人。“空灵奇杰,蜀士称雄,为蜀北佛教圣地。”
也就是太蓬山寺庙最早的历史我们现在只能追溯到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为止就不能再往前走了。但从考证安禄山题龛出现的年代来说,既然《舆地纪胜》和安禄山题刻都已将时间锁定在唐先天二年(公元713),那么请问,这块安禄山题龛当年既然如此费心地在这里造一龛弥勒佛像龛和题记在这里,难道那时的太蓬山就是一座光秃秃没有佛教寺庙的空山吗?
这打死我都不会相信的!
我就不相信这样一个被“恒为二竖相催四蛇所逼”的安禄山,会选一个没有佛教寺庙,没有佛主殿堂的偏僻太蓬山上的空空透明岩壁来花重金,花时间精力,花一腔备受折磨,走投无路之时的苦苦虔诚祈求之心来精心选择这里敬造弥勒佛龛一铺,其真心的目的,就是想合家心愿,上为帝王人王七代父母下及法界苍生普同供养。
并且在我看来,这龛题记内容充满浓浓的佛经教义,极为讲究,那些文字的内容,精炼又佛意深邃,并不是一般的人随便想出来的。包括所敬造的弥勒佛像,如果不懂佛经,或者没有僧人内行高人的指点,估计是做不好这些的。
况且先天二年713年的太蓬山,车马不通,偏僻闭塞,要在这里完成这个敬造佛龛的心愿,前前后后不花很长的时间也是无法完成的。那么,衣食住行日常生活又如何保障?所以在我想来,在雕凿这龛佛龛题刻的时候,那时的太蓬山上已经就有了佛教寺庙和高僧,并且还可以想象,那个时候太蓬山的佛门香火就已经很是小有名气与灵验了。不然,谁会找一个既不出名,又没有寺庙佛僧的地方来敬造菩萨许愿祈求保佑啊!
所以,如此推测,早在唐先天年间之前,太蓬山上就已经有佛教寺庙存在了,并且还已经有一定规模,名声在外了。
但根据我们现在所掌握的太蓬山寺庙最早出现的时间,只是早在景福寺出现13年之前有最早有普济寺的记载。
psb (87).jpg
psb (86).jpg

psb (1).png

psb (84).jpg
关于普济寺记载的现有实物依据是在透明岩穿岩洞西洞口左面岩壁上有处占壁面56厘米,宽38厘米的题龛,这是888年的时候所留下的《修十王生七斋记》,那块石刻上明确记载了当时太蓬秀立山普济寺众修十王生七斋的佛教情形。
这也是我们佐证太蓬山最早出现的寺庙普济寺时间的一个重要依据。但888年留下的题龛,只能说这块石刻题龛完成时间是这时,并不是说这之前就还没有普济寺或其他寺庙。
所以,在这里我也想将太蓬山最早出现有寺庙和普济寺的时间至少可以再往前面推进888-713=175年,至少应该追溯定格到先天二年713年才为客观准确。
总之,在我了解完太蓬山的所有历史之后,我脑子中一直觉得有两个唐朝的时间点和皇帝对我们营山的太蓬山佛教影响最为深刻。
一个就是唐玄宗的先天二年713年,一个就是唐僖宗的文德元年888年。
这也是所有关于营山太蓬山能够找到史料记载的两个最为特别的唐朝年号时间点。而恰恰唐玄宗和唐僖宗两个唐朝皇帝,又偏偏就是唐朝两个唯一因为逃难来到我们四川巴蜀呆过的亡国之君。而后来很多研究表明,也就是这两个逃亡四川的皇帝到来,将中晚唐灿烂辉煌的摩崖石刻艺术留在了我们巴蜀大地,从而造就了我们今天所看见的巴蜀地区众多精美绝伦的摩崖石刻。
所以,我很想说,我们营山太蓬山的佛教文化及寺庙的诞生,还有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那些众多摩崖石刻遗迹,它们的出现,它们的兴旺历史,都是直接与这两个皇帝和那两个特殊年号里的时间点是密切相连的!
关于这块安禄山题龛,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载:“安禄山题,在透明岩,

大唐先天二年,安禄山造弥勒佛一龛祈求云。”
   让我们再来好好看看这块安禄山题龛吧!幸好这些石刻文字,还好好保存着。古老的岩石,唐朝的石刻,清晰的文字,依然还记录着当时那个备受精神摧残折磨的可怜之人,在这里借此向佛门祈求保佑。
芸芸众生的卑微与渺小无助,也由此可见。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世人在无力拯救自己的时候,就只能这样靠佛教,靠宗教信仰的力量来藉慰内心的精神折磨与灵魂之苦。
如今,千百年早已过去,当年的那些人,那些事,也都早已烟飞灰灭无人知晓了,只剩眼前这些岩石和佛龛残迹与石刻文字还徒留眼前,引得后世之人无数的猜疑与好奇。
据有关资料记载,安禄山弥勒佛龛,在透明崖一端的岩石上,龛原是两座,龛内佛像在“文革”时期,全部被毁,现仅存龛顶上的飞天。两龛的大小都是四平方多,深约40至50公分,飞天的形状相同。惟从破坏后痕迹观察,一龛内凿佛像十尊,一龛内凿佛像八尊。至于供弥勒像的是哪一龛,现已完全无法辨识,题记在龛左侧岩石上。
下一次,如果再遇到当年参与了毁佛的普定,我一定要请他带我到这里来,好好问下这里发生的事情,不知道他还能不能记得当时所看到的这处未被毁坏之前的样子了。希望他的还能够回忆起来,也愿佛主保佑他能够将那些真实的模样都记得清清楚楚。

据专家考证,国内现存的安禄山石刻,已发现者,仅北京房山县中台山石浮图上,有过他的题名。但因后人厌恶安禄山是一位叛君逆臣,遂凿去其名,仅是从凿后痕迹来推测的。
故现存于太蓬山的安禄山石刻,乃是我国独一无二的一块,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块,仅从文物角度来看,其价值就难以估量。何况这块石刻,有
120多字,内容清晰完整,单是字数,就多于房山题名数十倍,其历史价值更高。
这块安禄山石刻,一直都是历代史学界至今争论不休的一桩悬案。
安禄山生于长安三年(703)正月,至德二年(757)正月安禄山视力渐昏,以至于全然目不见物,又身患毒疮,被身边阉宦李猪儿执刀所杀。
而从时间推算,
先天二年713,安禄山还不过十岁少年,是否来过偏僻而遥远的蜀地太蓬山还确是疑问,至少从时间上来推算,是完全不可信的。现在也找不到任何安禄山曾经来过营山太蓬山的史料证据。
宋人朱时敏,就表示怀疑,他于绍定二年(
1229)专门对此作了考证。朱时敏在《安禄山辩》一碑中,根据唐书记载,认为先天二年安禄山年仅十岁,尚未冒姓更名。不可能到此题刻。朱时敏认为,可能是当时他人冒安禄山之名所刻,或者是同名同姓者所为。
但在古代封建君主长期统治的时期,逆君便有可能招致杀身乃至株连九族之祸,那是古代中国人正统思想所最不能接受的最不耻!也最不敢为的罪事!
即使同名同姓,或者故意假刻碑文,也不可能不顾忌到这些后果啊?
假设这真的是另外一个同名同姓的安禄山所为,从敬造的弥勒佛龛和题记内容也可以想象这个叫安禄山发微心敬造佛龛之人也应该不是一个普通之人,至少有钱,有文化,在营山这样的小地方也应该县志野史上都有所记载的。
假设这块题龛是安史之乱之前完成的,那么在安禄山出来作乱之后,真正的那个安禄山应该赶紧出来把这些东西全部毁掉才可以免得日后因同名同姓招致误会而惹火烧身啊!
可奇怪的是,至今那里除了在文革期间破四旧的时候才把那龛弥勒佛打掉,那些留有安禄山名字的题记却从来没有收到任何人为的损毁。从这一点来说,除了真正的安禄山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同名同姓的安禄山并且还真的在这里敬造过弥勒佛龛和以安禄山之名留下题记的可能非常之小,应该说是几乎不成立的。
除此之外,特意以假冒安禄山之名,既花钱财精力,又冒杀身之祸招惹是非专门来敬造弥勒佛龛且以安禄山之名留下题记的可能也几乎为零。除了傻瓜,疯子才会如此!并且完成这些,绝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完成,也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随便轻松完成的。所以也应该排除。
那么,剩下的最后一种可能就只能是真的就是真正的安禄山特意在这里虔诚祈求佛主的保佑了!
但是否安禄山本人来到这里做这件事情的呢?从历史的史料来看,应该不是。
但是真心为安禄山做这件事情,真正为安禄山向佛主祈求保佑而最终才有这处佛龛题记倒是可以相信的。
那么到底是谁来作的这件事情呢?
这才是最难揭晓的秘密了。
时间相隔了千年之久,现存的唐宋历史史料之中也找不到任何的记载,所以这也只能是一个永远都无法知道的秘密了。
不过,当时雕凿这龛佛龛和题记的人和事,一定是真实存在的。
天知,地知,还有太蓬山当时那些参与此事的人知道,透明岩的这些岩石知道。恐怕也只有它们才是知道那个真实秘密。
也就是这个未解之谜,让后世之人对安禄山的真伪和杨贵妃归隐充满了猜测。

敬造弥勒佛像龛
一辅合家心愿”以期“大圣大慈能救众生之苦”,如此虔诚焦盼急切之心,应该是发自内心。而且从刻记可看,碑文叙述清楚、精炼讲究、佛语深邃,也不是一时可就,且就在景福寺僧众眼皮之下,注定此事要为僧众所知、同意、甚至所助、所为方能完成。这既需真心虔诚,还要花钱耗时,也不是一般庶民百姓所能轻易做到的。据文史专家实地考察,认为此石刻为“安史之乱”中于马嵬还魂的杨贵妃所为,提出杨贵妃马嵬还魂后逃到营山太蓬避难、脱俗归隐的论断。贵妃之死,一直都是史界喋喋不休的迷踪,连唐朝著名大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里都有:“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中有一人字太真”、“蓬莱宫中日月长”之类的好奇猜想。如果再联想到在太蓬山离此不远的杨柳湾那座刻有“杨氏之墓”的神秘古墓,就更会让人对贵妃之谜和这块安禄山题龛浮想联翩、侧目相看了。
总之,这块《安禄山石刻》无论真伪,也不管人们怎样众说纷纭,它都具有举世无双,独一无二的唐代石刻题记地位了。它成为目前我国乃至世界研究贵妃终老之地的唯一石刻,是一块极为珍贵的历史瑰宝,具有重要的史学意义和研究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真相更显扑朔迷离,这也给后世史学界留下了众说纷纭,无疑也给太蓬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历史色彩。


长恨歌



[ ] 白居易

原文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psb (85).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12-9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12-9 15:49
此龛的右侧外石壁上,便是著名的《安禄山题龛》石刻,里面因长时间被历代至今的香蜡烟火的熏烤都已严 ...

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进士王象之于绍定年间(1228-1233)所完成的《舆地纪胜》一书里也有对于我们太蓬山透明岩在开元二年就有关于安禄山题和造弥勒佛一龛祈求一事的记载了。
也就是说,即使按照现在可以查找到的雍沿于1088年的记载开始计算起,这块安禄山题龛距今也至少有931年之久了。更何况雍沿看见这块题龛时,它早已就刻好在这里了。如果按题龛所记载的先天二年(713)计算,那它已早在雍沿记载的375前就出现在透明岩的岩壁上了。
所以通过上述宋明古人所留记载,可以肯定的说:这块透明岩的安禄山题记与佛龛,一定是明宋之前的唐刻之物了!
其实现在的考古技术已很先进了,用
碳-14年代测定法,放射性放射性碳定年法
也可以较为准确将佛龛石刻的年代测定出来。

psb (83).jpg


psb (82).jpg
但写到这里,想到已经写过的景福寺,突然就觉得有些不对劲,觉得有问题来了。
啥问题呢?
等我先把这块安禄山题龛的内容写完之后再慢慢来说。

“安禄山稽首和南尽虚空遍法界”

稽首,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此为稽首。
《周礼·春官·大祝》: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贾公彦疏:一曰稽首,其稽,稽留之字;头至地多时,则为稽首也。此三者(空首、顿首、稽首)正拜也。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
稽首,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稽首的意思就是头触碰在地上且停留一会儿。但中国传统礼仪的稽首动作和佛教的叩头动作是不一样的,手的动作是不一样的,当然它所代表的意义也是不一样的。
佛教的叩头动作手心是向上的,意为承接佛法,佛门称稽首、敬礼为和南。南朝梁沉约《为文惠太子礼佛愿疏》:“皇太子某稽首和南,十方诸佛,一切贤圣。”
总是“稽首和南”在佛教里是指对佛尊的最圣神的尊敬之意了。

佛教里“尽虚空”,是指从无尽到无尽的一切空间。“法界”,有佛法界,菩萨法界,诸天法界,人法界,阿修罗法界,鬼法界,畜生法界,地狱法界。
“尽虚空遍法界”,是指横竖上下,十方无尽,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之一切处。

“常住一切诸佛但弟子业缘五浊受荫阎浮恒为二坚相摧四蛇所逼”
“常住一切诸佛”意思简单,就不用解释了。
但弟子业缘五浊”,弟子就是信佛的门徒或信徒。
业缘”一词来源于佛教,“业缘化净缘,方得到彼岸”佛教语。谓苦乐皆为业力而起,故称为“业缘”。《维摩经·方便品》:“是身如幻,从颠倒起;是身如梦,为虚妄见;是身如影,从业缘现。”
“五浊”是指佛经中提出的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具有这五种众生生存状态的时空,谓之为"五浊恶世"。

(一)劫浊,减劫中,人寿减至三十岁时饥馑灾起,减至二十岁时疾疫灾起,减至十岁时刀兵灾起,世界众生无不被害。

(二)见浊,正法已灭,像法渐起,邪法转生,邪见增盛,使人不修善道。

(三)烦恼浊,众生多诸爱欲,悭贪斗诤,谄曲虚诳,摄受邪法而恼乱心神。

(四)众生浊,又作有情浊。众生多诸弊恶,不孝敬父母尊长,不畏恶业果报,不作功德,不修慧施、斋法,不持禁戒等。

(五)命浊,又作寿浊。往古之世,人寿八万岁,今时以恶业增加,人寿转减,故寿命短促,百岁者稀。
以上就是佛教里对五浊的解释。
“受荫阎浮”受,是享受。荫,本意是指林木遮住日光所成的阴影,引申义是得到封赏、庇护或免罪。阎浮,是阎浮提的省称,在佛教中为须弥山四方的四洲之一,现多泛指人间世界,亦作“阎扶”,梵语的音译,大树名。这里可理解成享受佛主的庇护。
“恒为二竖相摧四蛇所逼”恒为,就是久被之意。“二竖”,语出《左传·成公十年》:“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后来一般用以称病魔,但另也一个意思就是指危害国运的奸佞小人。唐史载:“安禄山自起兵以来,视力渐昏,以至全然不能见物。又因毒疮,性情暴躁,稍不如意,左右即遭箠挞,有时无故杀之。”所以这里二竖应该为病魔理解。

“四蛇”(有的认着是蛇字,也有认着地字)。但佛经里有“一箧四蛇”之譬喻语,佛教以为我们世人此身皆由“地、水、火、风”四大假借各种因缘和合而成,却又因四大之增减变化而招致疾、恼、死、灭,故佛经典籍以一只箱箧内装有四蛇,譬喻人身的不安稳。人身如箱箧,“地、水、火、风”四大喻四蛇之吐毒,此四大交相作恶,能令众生起贪生嗔,远离诸善,造诸无明惑业,害其慧命,警示众生及早舍离,不为彼所害。《四卷金光明经》:“地水火风,合集成立,随时增减,共相残害,犹如四蛇,同处一箧,四大蚖蛇,其性各异。”
由此从佛教的意义来解读辨析,这里辨认模糊的刻字,应该为四蛇,而不应是四地。反正,我认为应该如此!
那么,其中的相催和所逼,就简单了,就应该是相摧残折磨,所逼迫,所害之意了。
“加以法王垂泽梵帝流恩”加以,是一个语气连词。法王,佛教对佛的尊称,后也引申为对菩萨、明王、阎王等的尊称。垂泽,敬辞,是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恩惠、仁慈、怜爱。梵帝流恩,意指佛主给与的恩惠。
“伏闻大圣大慈能救众生之苦真实不虚”
这句意思简单,一般都能明白,就不容我多絮了。
“遂发微心于此蓬山敬造弥勒佛龛一铺合家心愿”
这里的“微心”应作道心理解,“道心惟微”。合家,是全家老小的意思。
“上为帝王人王七代父母下及法界苍生普同供养 谨白”
这是唐代造像习惯用语,其例很多。但这里的“七代父母”,估计应该是佛经里的“七世父母”,代字应是当时刻写的时候,没有注意到这个说法的失误,“七世父母”这一说法来自于佛教,七世不是指祖宗七代,而是指今世加过去生的六世在六道轮回时,各道的父母,故是"一切众生"的代名词。其中的六道是指地狱、畜生、饿鬼、人、天、阿修罗道六道。苍生,是指一切众生,生灵。谨白,就是敬告,说明的意思。



 楼主| 发表于 2019-12-9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12-9 09:15
现在,我该来写写太蓬山名气最大的《安禄山题龛》了。

在穿岩洞入洞口右侧约二十米处的岩壁上“晚霞 ...

《安禄山题龛》刻于唐先天二年(713)穿岩洞左面弥勒佛像龛左侧石岩上,该石刻占壁面高56厘米,宽38厘米,8行左行竖排立书,楷书,字径3.8×4厘米,计126字,保存基本完好,大小匀称,排列齐整,深浅相近,紧凑有序,中无标点符号和断句。
《安禄山题龛》内容如下:
大唐先天二年岁在辛丑七月朔十五日弟子
安禄山稽首和南尽虚空遍法界常住一
切诸佛但弟子业缘五浊受荫阎浮恒为
二坚相摧四蛇所逼加以法王垂泽梵帝流恩伏
闻大圣大慈能救众生之苦真实不虚遂发
微心于此蓬山敬造弥勒佛龛一铺合家心
愿上为帝王人王七代父母下及法界苍生
普同供养 谨白

但是,在众多研究《安禄山题龛》的资料里,我见得最多的都是以下面这样的方式来记载题龛的文字:
《安禄山题龛》云:“大唐先天二年,岁在辛丑七月十五日。安禄山稽首,和南尽虚空,通法界常住一切诸佛,但弟子业缘五浊,受荫阎浮,以为二竖相催,四地所逼。加以法王垂泽,梵帝流恩。伏闻大圣大慈,能救众生之苦,真实不虚。遂发微心,于此蓬山敬造弥勒像龛一辅,合家心愿。上为帝主人王七代父母;下及法界苍生普同供养。谨白。”

从上面对题龛文字的记载内容可以看出,原本并没有任何标点符号的这段文字,已经人为标注了断句的标点符号。其实,这也正是大多数人们对于这处题龛文字内容的解读。依照题刻的文字记载内容,大概可以知道有一个叫安禄山的人由于疾病缠身,为祈求神灵保佑,于是在大唐先天二年(713)开凿弥勒佛像及龛一铺。
我在第一次看到这些题龛文字的内容时,也曾是依照这样的标注停顿去理解其表达的内容。但后来再深入了解和查阅有关学术研究资料之后,以及自己对于这些文字内容的重新理解,便觉得通常我们所看到的这样标注了标点的解读还是未必准确的。
下面,我就先将自己对它从字面上的理解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大唐先天二年岁在辛丑七月朔十五日”
这应该是完整的一句,是为特别记录此处弥勒佛造像佛龛开凿一事。但题记是造像开始之前先刻写的、还是中途刻写、或是佛像凿好之后最后再刻的具体时间就不得而知了。但这个开首的时间,就是为了给世人记录凿龛造佛像的时间是应该无疑的。
只是这个时间,却是后世之人为这块佛龛题记当年是否就是安禄山所为的真伪埋下了千古悬案的伏笔。
历史上唐朝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发生了一件大事情,就是一场
重大宫廷事件—先天政变。因为那次政变是在唐朝先天年间发生的,所以史称先天政变。
先天政变的两个主人公的名字叫李隆基(后来的唐玄宗)和太平公主(李令月)。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与李治的女儿。太平公主(约665年-713年8月1日),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唐中宗和唐睿宗的妹妹,也是安定思公主的妹妹。
李隆基:是李治儿子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又称李三郎。反正不是长子,长子叫做李成器。也就是说,从辈分上来说太平公主实际上是李隆基的姑姑去了。
公元712年(延和元年)八月唐睿宗传位太子李隆基,自己退为太上皇,改元先天。
在那时一般皇位都是立长不立幼,再加上太平公主生平极受父母兄长尤其是其母武则天的宠爱,权倾一时,又是李隆基的老辈子去了,再加上那时太平公主倚仗太上皇的势力专擅朝政,与李隆基发生尖锐的冲突,朝中七位宰相之中,有五位都是出自她的门下,文臣武将之中也有一半以上的人依附她。
唐朝历史为了江山社稷本来就很乱,亲人之间从李世民开始就一直相互残杀,所以太平公主肯定心中不服李隆基来当皇帝啊,她也想象母后武则天一样一统天下。于是她就很想与她站在一起的大臣们图谋废掉这个刚刚传位不久的唐玄宗。太平公主原准备与宫女元氏合谋,趁在进献给李隆基服用的天麻粉中投毒将其毒死,但未成功。713年(先天二年)七月,太平公主图谋武装政变,准备以羽林军从北面、以南衙兵从南面起兵夺权。虽知李隆基早有提防,与郭元振、王毛仲、高力士等人先发制人,假传召见左、右羽林将军和宰相窦怀贞等人,引五百羽林军诛之。太平公主见党羽被诛杀殆尽,不得不逃入南山佛寺,三日后返回。太上皇李旦出面请唐玄宗恕其死罪,被唐玄宗拒绝,被李隆基下诏赐死在她自己的家中,她的儿子以及党羽被处死的达数十人。
先天政变后,李隆基终于摆脱了有名无实的尴尬境地,当上了名副其实的真皇帝,最终结束了自中宗朝以来朝局多年混乱的局面。太平公主死后,唐玄宗的政权宣告稳定,也结束了从626年玄武门之变九十年以来,首都多次兵变的现象。他于公元713年(先天二年),十一月改为开元元年,开启了唐史有名的开元之治。
按先天二年十一月改为开元元年,刻石在七月,所以仍用先天的年号,也许是因为那时交通闭塞,朝廷改年号的信息还未来得及得知。或者题记石刻已早于七月的时候就已经刻好了。七月,宋人王象之(1163-1230)在《舆地纪胜》作十月,当是七之误。先天二年的干支,应是癸丑,而不是辛丑。开元二年,为甲寅。据此推算,石刻的“辛丑”明显错误。为什么在时间上会有如此重大的错误呢?这也就是这块题龛历史上屡争不休的焦点所在了。
“七月朔十五日”,朔是农历每月初一。朔前应该有干支,如比丘尼净明造像云:“武德八年岁次乙酉正月申朔十五日”。可透明岩的安禄山石刻,朔日却缺少干支,同岁次的干支错误一样。
碑刻的时间,是最大的争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这也是安禄山题龛真伪千古未解之谜。
但在透明洞北洞口右侧(也就是迎客松那边)一处正上方的石壁上,刻有北宋雍沿于元祐戊辰(1088年)所作的《太蓬十三咏》,左起竖排有37行楷书,占壁宽136厘米,残高70厘米,字径3厘米,就是当年雍沿题记的《蓬山十三咏》,由于该题刻紧靠过道,离地面很低,游客就在其下焚烧香蜡纸钱,致使很多文字被熏黑,现已难以辨认,只是依据万历《营山县志。文艺志》可知其诗是这样写的。其中一首,就是咏《安禄山弥勒佛像龛》:

全狼犬态固难防,犯上谁能不败亡。
何事像龛题志处,谩将真恳佞空王。

在安禄山题记右侧,有宋清远居士的《刺安禄山》诗:

妖胡作逆罪滔天,
翠辇仓皇幸蜀川。
千载业缘磨不尽,
却来邀福向金山。


清远居士《万历营山县志》作朱敏政,当是居士的本名。题记右下角,有朱时敏的《安禄山辨》。《安禄山题龛辨》因内容字数太多,这里就不摘抄于此了。
此外,在透明洞内的石壁上,还刻有安广之,于宝庆所刻的《刺安禄山》,该诗刻左起竖排8行,隶书,占壁宽169厘米,高52厘米,字径4.5-5厘米,该题刻为正方形,除周围有所磨损外,保存基本完好。
宝庆丙戌,也就是1226年,即为南宋皇帝宋理宗的年号(1225年-1227年)。也就是那年的春天,还有一个叫安广之的人,也在透明洞里写了安禄山题龛这件事情。他写的《刺安禄山》诗是这样的:

李唐德裔授丕图,治乱兴衰可得无。
三百坐休传庆祚,万年遗臭着妖胡。
题名细靠书时误,或者翻疑好事诬。
安得并刀铲遗迹,从教一洗此山污。



还有明朝营山县令严杰在正德丙子(1516年)七月二十六日游太蓬山后,所写的《太蓬纪行》里也这样记载:“过其岩中行径处,壁后有‘通玄关’三大字,诗四首;并有今题咏及宋人朱时敏辨安禄山事,故录之岩右。”



001lDaPGzy7vHnw8sbr55&690.jpg


001lDaPGzy7vHnvSzxu48&690.jpg


psb (5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12-9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12-9 15:49
此龛的右侧外石壁上,便是著名的《安禄山题龛》石刻,里面因长时间被历代至今的香蜡烟火的熏烤都已严 ...

001lDaPGzy7vHnw8sbr55&690.jpg

001lDaPGzy7vHnvSzxu48&690.jpg

《安禄山题龛》刻于唐先天二年(713)穿岩洞左面弥勒佛像龛左侧石岩上,该石刻占壁面高56厘米,宽38厘米,8行左行竖排立书,楷书,字径3.8×4厘米,计126字,保存基本完好,大小匀称,排列齐整,深浅相近,紧凑有序,中无标点符号和断句。
《安禄山题龛》内容如下:
大唐先天二年岁在辛丑七月朔十五日弟子
安禄山稽首和南尽虚空遍法界常住一
切诸佛但弟子业缘五浊受荫阎浮恒为
二坚相摧四蛇所逼加以法王垂泽梵帝流恩伏
闻大圣大慈能救众生之苦真实不虚遂发
微心于此蓬山敬造弥勒佛龛一铺合家心
愿上为帝王人王七代父母下及法界苍生
普同供养 谨白

但是,在众多研究《安禄山题龛》的资料里,我见得最多的都是以下面这样的方式来记载题龛的文字:
安禄山题龛》云:“大唐先天二年,岁在辛丑七月十五日。安禄山稽首,和南尽虚空,通法界常住一切诸佛,但弟子业缘五浊,受荫阎浮,以为二竖相催,四地所逼。加以法王垂泽,梵帝流恩。伏闻大圣大慈,能救众生之苦,真实不虚。遂发微心,于此蓬山敬造弥勒像龛一辅,合家心愿。上为帝主人王七代父母;下及法界苍生普同供养。谨白。”

从上面对题龛文字的记载内容可以看出,原本并没有任何标点符号的这段文字,已经人为标注了断句的标点符号。其实,这也正是大多数人们对于这处题龛文字内容的解读。依照题刻的文字记载内容,大概可以知道有一个叫安禄山的人由于疾病缠身,为祈求神灵保佑,于是在大唐先天二年(713)开凿弥勒佛像及龛一铺。
我在第一次看到这些题龛文字的内容时,也曾是依照这样的标注停顿去理解其表达的内容。但后来再深入了解和查阅有关学术研究资料之后,以及自己对于这些文字内容的重新理解,便觉得通常我们所看到的这样标注了标点的解读还是未必准确的。
下面,我就先将自己对它从字面上的理解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大唐先天二年岁在辛丑七月朔十五日”
这应该是完整的一句,是为特别记录此处弥勒佛造像佛龛开凿一事。但题记是造像开始之前先刻写的、还是中途刻写、或是佛像凿好之后最后再刻的具体时间就不得而知了。但这个开首的时间,就是为了给世人记录凿龛造佛像的时间是应该无疑的。
只是这个时间,却是后世之人为这块佛龛题记当年是否就是安禄山所为的真伪埋下了千古悬案的伏笔。
历史上唐朝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发生了一件大事情,就是一场重大宫廷事件—先天政变。因为那次政变是在唐朝先天年间发生的,所以史称先天政变。
先天政变的两个主人公的名字叫李隆基(后来的唐玄宗)和太平公主(李令月)。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与李治的女儿。太平公主(约665年-713年8月1日),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唐中宗和唐睿宗的妹妹,也是安定思公主的妹妹。
李隆基:是李治儿子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又称李三郎。反正不是长子,长子叫做李成器。也就是说,从辈分上来说太平公主实际上是李隆基的姑姑去了。
公元712年(延和元年)八月唐睿宗传位太子李隆基,自己退为太上皇,改元先天。
在那时一般皇位都是立长不立幼,再加上太平公主生平极受父母兄长尤其是其母武则天的宠爱,权倾一时,又是李隆基的老辈子去了,再加上那时太平公主倚仗太上皇的势力专擅朝政,与李隆基发生尖锐的冲突,朝中七位宰相之中,有五位都是出自她的门下,文臣武将之中也有一半以上的人依附她。
唐朝历史为了江山社稷本来就很乱,亲人之间从李世民开始就一直相互残杀,所以太平公主肯定心中不服李隆基来当皇帝啊,她也想象母后武则天一样一统天下。于是她就很想与她站在一起的大臣们图谋废掉这个刚刚传位不久的唐玄宗。太平公主原准备与宫女元氏合谋,趁在进献给李隆基服用的天麻粉中投毒将其毒死,但未成功。713年(先天二年)七月,太平公主图谋武装政变,准备以羽林军从北面、以南衙兵从南面起兵夺权。虽知李隆基早有提防,与郭元振、王毛仲、高力士等人先发制人,假传召见左、右羽林将军和宰相窦怀贞等人,引五百羽林军诛之。太平公主见党羽被诛杀殆尽,不得不逃入南山佛寺,三日后返回。太上皇李旦出面请唐玄宗恕其死罪,被唐玄宗拒绝,被李隆基下诏赐死在她自己的家中,她的儿子以及党羽被处死的达数十人。
先天政变后,李隆基终于摆脱了有名无实的尴尬境地,当上了名副其实的真皇帝,最终结束了自中宗朝以来朝局多年混乱的局面。太平公主死后,唐玄宗的政权宣告稳定,也结束了从626年玄武门之变九十年以来,首都多次兵变的现象。他于公元713年(先天二年),十一月改为开元元年,开启了唐史有名的开元之治。
按先天二年十一月改为开元元年,刻石在七月,所以仍用先天的年号,也许是因为那时交通闭塞,朝廷改年号的信息还未来得及得知。或者题记石刻已早于七月的时候就已经刻好了。七月,宋人王象之(1163-1230)在《舆地纪胜》作十月,当是七之误。先天二年的干支,应是癸丑,而不是辛丑。开元二年,为甲寅。据此推算,石刻的“辛丑”明显错误。为什么在时间上会有如此重大的错误呢?这也就是这块题龛历史上屡争不休的焦点所在了。
“七月朔十五日”,朔是农历每月初一。朔前应该有干支,如比丘尼净明造像云:“武德八年岁次乙酉正月申朔十五日”。可透明岩的安禄山石刻,朔日却缺少干支,同岁次的干支错误一样。
碑刻的时间,是最大的争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这也是安禄山题龛真伪千古未解之谜。
但在透明洞北洞口右侧(也就是迎客松那边)一处正上方的石壁上,刻有北宋雍沿于元祐戊辰(1088年)所作的《太蓬十三咏》,左起竖排有37行楷书,占壁宽136厘米,残高70厘米,字径3厘米,就是当年雍沿题记的《蓬山十三咏》,由于该题刻紧靠过道,离地面很低,游客就在其下焚烧香蜡纸钱,致使很多文字被熏黑,现已难以辨认,只是依据万历《营山县志。文艺志》可知其诗是这样写的。其中一首,就是咏《安禄山弥勒佛像龛》:
全狼犬态固难防,犯上谁能不败亡。
何事像龛题志处,谩将真恳佞空王。
在安禄山题记右侧,有宋清远居士的《刺安禄山》诗:

妖胡作逆罪滔天,
翠辇仓皇幸蜀川。
千载业缘磨不尽,
却来邀福向金山。


清远居士《万历营山县志》作朱敏政,当是居士的本名。题记右下角,有朱时敏的《安禄山辨》。《安禄山题龛辨》因内容字数太多,这里就不摘抄于此了。
此外,在透明洞内的石壁上,还刻有安广之,于宝庆所刻的《刺安禄山》,该诗刻左起竖排8行,隶书,占壁宽169厘米,高52厘米,字径4.5-5厘米,该题刻为正方形,除周围有所磨损外,保存基本完好。
宝庆丙戌,也就是1226年,即为南宋皇帝宋理宗的年号(1225年-1227年)。也就是那年的春天,还有一个叫安广之的人,也在透明洞里写了安禄山题龛这件事情。他写的《刺安禄山》诗是这样的:

李唐德裔授丕图,治乱兴衰可得无。
三百坐休传庆祚,万年遗臭着妖胡。
题名细靠书时误,或者翻疑好事诬。
安得并刀铲遗迹,从教一洗此山污。



还有明朝营山县令严杰在正德丙子(1516年)七月二十六日游太蓬山后,所写的《太蓬纪行》里也这样记载:“过其岩中行径处,壁后有‘通玄关’三大字,诗四首;并有今题咏及宋人朱时敏辨安禄山事,故录之岩右。”






 楼主| 发表于 2019-12-9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12-9 09:15
现在,我该来写写太蓬山名气最大的《安禄山题龛》了。

在穿岩洞入洞口右侧约二十米处的岩壁上“晚霞 ...

psb (33).jpg

此龛的右侧外石壁上,便是著名的《安禄山题龛》石刻,
里面因长时间被历代至今的香蜡烟火的熏烤都已严重变成了
深黑颜色,里面的古迹刻字如今已很难辨认了。幸好来这里烧香的世人,都只是对菩萨石像感兴趣,所以这些安禄山题记刻字,也就相对少有人来在下面烧纸焚香,这样也就少了许多烟熏火燎。再加之当初将其刻于岩龛之内,自然也就少却了千百年以来的风吹雨淋,日晒夜露。但愿它可以这样长久安宁地保存下去吧!





 楼主| 发表于 2019-12-9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12-6 13:07
不是说太蓬山是释道兼修吗?现在的人,还在这里补上了老子。看来现在的人,想象力真丰富,除了圣严的菩萨 ...

现在,我该来写写太蓬山名气最大的《安禄山题龛》了。

在穿岩洞入洞口右侧约二十米处的岩壁上“晚霞晨晖”四字的正下方,有一处外方内圆的拱形双层龛的大型佛龛,即是由安禄山所造的弥勒佛龛。安禄山原凿的弥勒佛龛,龛是两座,由于龛内佛像在文革时全部被毁,仅存龛顶上的飞天,两龛的大小都是四平方米多,深约40-50公分,飞天的形状相同。惟从破坏后的残痕观察,一龛内凿佛像十尊,一龛内凿佛像八尊。至于供弥勒佛像的,是哪一龛,现已无法辨识。安禄山题记在龛左侧崖石上。今造像已毁,只余佛龛上部的龛楣还能令人一窥当初的华丽,帷帐轻纱飘拂,上面挂满珠宝璎珞,龛楣上还保留有部分完好的忍冬卷草。
在透明岩的不少摩崖石刻遗迹留意观察都能找到璎珞和忍冬草这样的雕饰。
璎珞和忍冬卷草纹,是唐代摩崖石刻最常用最流行的一种雕饰。所谓的忍冬草,其实就是现在我们叫金银花的那种植物。但那时这种植物却经常出现在摩崖石刻上面。
唐草纹是中国传统图案之一。多取忍冬、荷花、兰花、牡丹等花草,经处理后作“S”形波状曲线排列,构成二方连续图案,花草造型多曲卷圆润,通称卷草纹。因盛行于唐代故名唐草纹。


16-42-22-44-171608.jpg

金银花
8Km3qlvvR6Fhzy7AUh1IlbkkfOKLarZGUDkPIX6XN5tXn1523434410726transferflag.png
典型的卷草纹

psb (81).jpg
缠枝纹

psb (80).jpg
璎珞

卷草纹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广泛运用的古老纹饰,在中国,卷草纹一般被认为是由忍冬纹演变而来的(当然它的连续旋转的形式早在中国原始彩陶中就已见其雏形了)。忍冬即是金银花,从盛行于唐代的卷草纹形式来看,其来源远远不止忍冬,这种当时广泛传播到日本的纹样被称为唐草,其输入日本的纹样形式除忍冬唐草外,还有宝相花唐草、莲花唐草、石榴唐草、牡丹唐草等等,也就是说,唐代卷草纹并非特指忍冬,更非只是蔓草,卷草纹和缠枝纹并没有明确的区别,并且还包括从西亚传入的葡萄卷草纹或称葡萄唐草纹等。
汉代图案中已有卷草纹。南北朝时期,卷草纹大量运用于碑刻边饰,风格简练朴实,节奏感强,在波状组织中以单片花叶、双片花叶或三片花叶对称排列在主干两侧,形成连续流畅的带状花纹。敦煌莫高窟的北朝壁画中多绘有卷草纹,其素材多取忍冬。唐代卷草纹广泛流行,多取牡丹的枝叶,采用曲卷多变的线条,花朵繁复华丽,层次丰富;叶片曲卷,富有弹性;叶脉旋转翻滚,富有动感。总体结构舒展而流畅,饱满而华丽,生机勃勃,反映了唐代工艺美术富丽华美的风格,并成为后世卷草纹的范模。唐代以后,唐草纹传承不断,素材除忍冬、牡丹以外,又有石榴、荷花、菊花、兰花等。明代中期重视以荷花为主体的唐草纹,后由荷花图案演变为串枝花图案,并广泛运用在织锦上。明清两代的唐草纹风格趋向繁缛、纤弱,失去了唐代的生气,但仍然是重要的传统图案。现在,唐草纹多见于建筑装饰及染织、家具、陶瓷等装饰。
忍冬是蔓生植物,忍冬纹即类似忍冬花植物的花纹。东汉末期开始出现,南北朝时最流行,因它越冬而不死,所以被大量运用在佛教上,比作人的灵魂不灭、轮回永生。以后又广泛用于绘画和雕刻等艺术品的装饰上。
我一直再想,世上那么多植物,为什么偏偏与佛教有关的古摩崖石刻就会青睐于它呢?到底是从何时最早出现?是什么原因是何人将它置于摩崖石刻的艺术舞台呢?如今,我还没有找到完整的答案。也许早已有人将关于忍冬草的谜底找到了,只是我还没有来得及找到看见而已。


psb (79).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12-6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12-6 13:05
这一龛内应该原有三尊菩萨,右侧一尊已不存,
左边的这尊身上两侧也插了许多木樨在岩壁上?

不是说太蓬山是释道兼修吗?现在的人,还在这里补上了老子。看来现在的人,想象力真丰富,除了圣严的菩萨可以重新修补重塑,还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最古老的历史人物都弄出来。在中国人心目中,除了菩萨外,不是还有老子和孔子吗?那也请他们悉数登场吧!反正谁也没有见过老子和孔子,只要是个人像,有鼻子,眼睛,耳朵,嘴巴就可以了。
130600q5ppelbcq0albp0a.jpg
不是说太蓬山是释道兼修吗?现在的人,还在这里补上了老子。看来现在的人,想象力真丰富,除了圣严的菩萨可以重新修补重塑,还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最古老的历史人物都弄出来。在中国人心目中,除了菩萨外,不是还有老子和孔子吗?那也请他们悉数登场吧!反正谁也没有见过老子和孔子,只要是个人像,有鼻子,眼睛,耳朵,嘴巴就可以了。
130559y343icrht4r4ww3z.jpg
佛龛还是以前古时留下的佛龛,只是原来的佛像被毁了,现在看见的是重新塑起来的,但已不再是唐代的佛像了。鲜艳的服饰,与原来的窟穴背景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显得不伦不类的。
这是孔子吗?
旁边还靠着一块牌匾:谢谢菩萨保佑张*考上了大学。
130559p34ff5qvup43gwpq.jpg

看到这些重新修补的塑像,我无比尴尬。以捐功德的名义,把当初破坏了的断头残身造像修补完整,本是出自一番尊敬的好意。只可惜工艺极为粗劣,再辅之以更为粗劣的上色,更加上根本就不懂得如何尊重和保护历史文物古迹。如此一来,自然也就弄巧成拙了。难道断臂维纳斯都要给它再安上新的手臂才完最完美吗?
好想告诉他们:这不是在捐功德,这是在破坏文物!!!



简而言之,太蓬山文物很多,但因为种种原因,保护得很不好。而香火极旺,民众热情极高,以捐功德之名对文物进行破坏的危险和几率也就更大。
我有时在想,从唐宋遗留下来的这些人文石刻古迹,到底还能继续传承保留多少时代呢?还能不能再过一千年让后世之人也能一睹唐宋灿烂文化的真容呢?
但照现在这样情形继续下去,我估计是很困难的事情。


130600b4k5mbl75lwltd2k.jpg



在穿岩洞门口左边的一尊佛像上有一尊佛头。估计是以前打落,被放在这里的。可惜没有好好去欣赏它的真容和雕刻技艺,没有把那个从前的小佛头好好拍些照片。再看看眼前这新塑的面容,已经开始脱落的面部,极不协调的颜色涂抹,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的恶心倒胃。我不知道太蓬山上的人到底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弄这么多败笔的庸俗之物放在那里弄脏了我的眼睛呢?简直就是糟蹋!
开始下雨了,好像还有越下越大的感觉,我只能这样匆匆看过透明岩就返要程了。余者,待路修好以后再去看看吧。
希望下次去,也不指望有太多的发现,只是没有更多的破坏,就好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12-6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12-6 13:02
看到这岩石上那些木榫,那些菩萨身上的小孔,猜想该不是有人曾经又动了重新塑像的心思吧?其实,从我内心 ...

这一龛内应该原有三尊菩萨,右侧一尊已不存,

左边的这尊身上两侧也插了许多木樨在岩壁上?

130342oxtm0op7txxtxqzy.jpg

130341d612vslk2d61loqk.jpg

130341go3338p890jpz83x.jpg


菩萨身体各部位上插着的木榫,中间菩萨整体开裂处显现的黄泥,令我百思不得其解:难道太蓬山也有部分造像,是如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里那般用泥塑的吗? 之前,我一直以为透明岩的佛龛造像都是从岩石上活生生地雕凿出来的,是与山岩岩体不可分割地连在一起的。但眼前的这些木楔,却让我有了疑问?
也许,这处的佛像,是事先在地上塑好之后,最后才如甘肃麦积山的摩崖石窟造像一样,人为镶嵌进去的。你仔细看左边这尊人像菩萨周围的木楔,就是用于安装固定的。还有中间空缺位置和宽度高度,平整整洁,也应该是事先提前
修整预留了的恰好安放一尊菩萨。而那些尚未完全脱落掉的那一层褚黄色之物,应该是那时最为流行的黏合物之类。还有从眼前看到的这两尊造像的衣服流畅细腻的纹理造型也可以猜想它们并不全是用石头雕凿而成的,从身体表面的圆润程度、光滑度与质感来说,很有可能是用软的泥塑而成的。

最右侧的位置空空如也,石壁为平面,上有粗糙凿痕,看来太蓬山的造像形式并非仅拘泥于石刻。这倒是我最没想到的发现。

 楼主| 发表于 2019-12-6 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12-6 12:55
透明岩千佛龛,开凿于大唐文德元年(888)前后,现存小佛像1046身,着通肩袈裟或双领下垂式袈裟,均结跏 ...

125857rgyw9bb9ny4yn9w5.jpg 看到这岩石上那些木榫,那些菩萨身上的小孔,猜想该不是有人曾经又动了重新塑像的心思吧?其实,从我内心来说,我情愿只看到原来真实的佛龛原迹,哪怕是已经毁坏的佛龛,即使残缺,也是一种非常珍贵,非常珍惜不可复制的唐代雕刻历史珍品。如果人为去重塑修补,势必是对古迹的人为破坏,也呼吁有关部门及时出面制止和保护,严禁人为修补破坏!



001lDaPGzy7vJndhOmi56&690.jpg
虽然眼前佛龛的岩石尽显古老岁月的沧桑,但依然掩盖不住此龛菩萨当年衣着华丽,腹部微隆,体态丰腴,身姿妙曼,典型的唐代造像风格和人物表情韵味。
001lDaPGzy7vHmVbb0R19&690 (1).jpg
次位于穿岩洞东面悬崖高处的石窟,因为位置很高,下临悬崖,所以一般很少有人可以攀爬上去。我曾经有两次试图想爬上去好好看看它,好好拍些照片的,但实在因为一个人很害怕从上面掉下悬崖去,所以也只能在下面靠着外面的石围栏支撑勉强去拍照,但都不是很理想,下次去有机会一定好好再拍一下,如果有无人机悬空飞起来,飞到悬崖外面去,寻找最佳的水平视角来好好拍摄就最好了,但愿下次去会有用无人机的摄友来帮我实现这个心愿,如果真有佛主保佑的话,我相信到时自然会感动佛主慈悲,满足我的这个心愿的。
这龛佛龛也因此是保存较好的石窟,人物众多,内容丰富,衣纹细腻而流畅、
表情生动而逼真,色彩艳丽、生动形象,充满浓郁的宗教氛围,且又散发着人间烟火气息。造像头部多插着木榫。
001lDaPGzy7vJmhL0XK10&690 (1).jpg
psb (45).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12-6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12-6 12:50
透明岩的造像题材丰富,其中尤以天龙八部和千手观音等最具特色。

在透明岩南壁龛内,有一龛千手千眼观 ...

透明岩千佛龛,开凿于大唐文德元年(888)前后,现存小佛像1046身,着通肩袈裟或双领下垂式袈裟,均结跏趺坐于拱形小龛内,横向34行,竖向34列。在众多千佛中间,开有-小龛,龛中造三坐佛二飞天。千佛是中晚唐时四川地区最为流行的造像题材之一,凡是有造像的地方,基本上都有千佛造像。佛教认为; 宇宙循环往复的过程,存在有三劫,即过去之庄严劫、现在之贤劫、未来之星宿劫,三劫之中,每劫都有千人成佛。以贤劫千佛信仰最为盛行。 只要念诵贤劫千佛的名字,人就能消除过去的一切罪恶。
125539n3494a496d966i29.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12-6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19-12-4 17:00
这一龛内应该原有三尊菩萨,右侧一尊已不存,
左边的这尊身上两侧也插了许多木樨在岩壁上?

我第一次听说天龙八部,并不是因为佛教和摩崖石刻。
而是少年时候,读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
那之前,已经读了金庸几本武侠小说了,当我突然看见这么一个从未听说的名字时,心里充满很多不解的腹疑,与天与龙有关,还有什么八部,这天龙八部到底是啥意思呢?
记得当时就怀着这样好奇的心情去读的那本小说。三十多年过去了,现在我都已记不得那里面具体的故事情节了,只大概记得里面有萧峰,有段誉。有精彩的武侠功夫,也有凄婉悲惨的爱情。
年少的时候,当时好奇和追求的也仅仅只是江湖的武侠武功与爱情。根本也没有再对充满佛学深意的天龙八部去做一些了解。
直至现在我才明白,原来当年金庸的那本小说《天龙八部》一词出于佛经,有“世间众生”的意思,寓意象征着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背后都笼罩着佛法的无边与超脱。全书主旨“无人不冤,有情皆孽”,它以宋哲宗时代为背景,通过宋、辽、大理、西夏、吐蕃等王国之间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从哲学和宗教的高度对人生和社会进行审视和描写,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其故事之离奇曲折、涉及人物之众多、历史背景之广泛、武侠战役之庞大当属“金书”之最。

天龙八部是佛教术语,指的是八种神通广大的怪物。这八种怪物分别为:一天众、二龙众、三夜叉、四乾达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呼罗迦,因为他们以“天”及“龙”为首,所以称为“天龙八部”。
1、天众。“天”就是神。著名的护法二十诸天的大梵天、帝释天、四大天王、韦驮、阎王等皆是。
2、龙众。佛经上说,有无数龙王,专管兴云降雨。作为佛教护法神的龙众,这与中国的龙王传说十分相似。
3、夜叉。夜叉与罗刹同时从生主补罗私底耶或大梵天的脚掌中生出。双方通常相互敌对,夜叉与罗刹不同,他们对人类持友善态度,因而被称为“真诚者”。
4、乾闼婆。乾闼婆是一种不吃酒肉只寻香气作为滋养,且会从身上发出香气的男性神灵,阿布沙罗斯的丈夫,为服侍帝释的乐神,负责为众神在宫殿里奏发美丽的音乐。相当于乐神。
5、阿修罗。阿修罗,是梵文音译,意译为非天、非同类等。说它是天神,却没有天神的善行,和鬼蜮有相似之处。说它是鬼蜮,可它具有神的威力神通。说它是人,虽有人的七情六欲,但又具有天神、鬼蜮的威力恶性。因此,它是一种非神、非鬼、非人,介于神、鬼、人之间的怪物 。阿修罗另被称为不饮酒神,则有段典故。据说居住在海底的阿修罗原本是很爱喝酒的,但是因为他们喝的是由海水酿成的酒,总是味道咸苦,所以一气之下就发誓再也不喝酒。
6、迦楼罗。迦楼罗是古印度神话传说中记载的一种巨型神鸟,在印度教中是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湿奴的坐骑,而在佛教中则位列于天龙八部之一,其形象随佛教传入东亚,中文常译为金翅鸟或大鹏金翅鸟。在中亚和南西伯利亚受到藏传佛教影响的地区也存在此鸟的神话。同时,迦楼罗也是观世音化身之一。
7、紧那罗。紧那罗又名乐天,意为音乐天、歌神,是佛教天神“天龙八部”之一。紧那罗译成中文则为"疑神",这是由于他们头上长了角,似人非人,似天非天,有点令人疑惑不定,故名为疑神。
8、摩呼罗迦。摩呼罗迦乃大蟒神,佛教传说中拥有蛇的神,是大莽蛇神,人身蛇的头,又称作地龙,是佛教神祇的天龙八部之一。该神原本是腹行类,但由于其智力较低而无知,反而能得道挽回前因,摆脱腹行类的命运,脱胎换骨成为神祇。

金庸用佛教故事暗指人性。
在《天龙八部》小说释名篇中,金庸这样解释:用佛教中的天龙八部象征小说人物,是因为这8部神道精怪虽然各有奇特个性和神通,虽是人间之外的众生,却也有尘世的欢喜和悲苦。
有意思的是,小说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和8种神鬼间有奇妙对应——救天下苍生于水火的乔峰被指是“天”;佛教中服侍“天”的乐神“乾达婆”是阿朱;歌舞之神“紧那罗”是阿紫;和“天”是死对头的“阿修罗”暗指慕容复;“龙”是段誉;以龙为食的“迦楼罗”是鸠摩智;面目狰狞却大多和善的“夜叉”则指的是四大恶人;智力较低的“摩侯罗迦”则对应虚竹。
《天龙八部》中提到的人物一共有二百三十余人,其中《天龙八部》中的八部可对应以下八人:
1、天:乔峰
2、龙:段誉
3、夜叉:虚竹
4、乾达婆:阿朱
5、阿修罗:慕容博
6、迦楼罗:鸠摩智
7、紧那罗:玄慈
8、摩呼罗迦:游坦之

佛教中天龙八部的8种神道怪物,它们有善有恶,各有其出身、本领和性状。但经佛陀教化后,都成为了护法神。因此在佛教石刻中,总能见到“天龙八部”的题材,而最为人们常见的“天龙八部”,也许就是敦煌莫高窟里的飞天了:手持鲜花、璎珞等供品的,是“乾达婆”;手持各种乐器演奏飞行的,是“紧那罗”。

四川石窟发端于北朝晚期,在唐朝最为兴盛。这是因为唐末“安史之乱”以后,大量的工匠、艺人随着金牛道、米仓道纷纷入蜀,从广元到巴中,再到安岳,石窟遍地开花,而隋唐时期最流行的“天龙八部”题材,便出现在四川各地的石刻中。在宋朝以及此后的石刻中,“天龙八部”题材已经少见,“这是因为那时的佛教石刻已经把各种天神天官都纳入表现题材,‘天龙八部’也就渐渐淡出了。而我们太蓬山透明岩现存的两处天龙八部,都是以人像为主了,一处龛内有天龙八部、菩提树,龛顶有华盖。另外一处有天龙八部和三头六臂的明王。(这一处照片未有拍。)
125358xpy6pbynshst7nbp.jpg



psb (68).jpg

psb (69).jpg




psb (70).jpg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