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266|评论: 0

[原创] 庄子“逍遥”美学观之我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5-30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于“逍遥”二字主要有两种解释:一为“安闲自在、悠游自得”,如《庄子·逍遥游》中所谓:“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这是对“逍遥”普遍的认识;另一种解释则为“彷徨不前、徘徊不进”,如《楚辞·离骚》中所谓:“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如此“逍遥”,似乎颇为“言不由衷”。前者是谓独论其精神之超然绝世,后者则言结合现实之消极颓唐。一般词语,两样情怀,不得不分别作论。

庄子“逍遥”思想之渊源
       老子在其《道德经》中,提出了他的宇宙观:宇宙源于一种不可知的动力,方向循环,因此福祸相随,强弱相循。庄子继承了同样的观点,然而他的宇宙观并非意在探讨宇宙本源,而是旨在谈论“破执”。
       庄子认为,“气”生万物,其源头不可知,变化不可知。因此,人不可尽知“道”,人不可尽相知,人亦不可尽知己。这带有一种类似超验论的思想,却也不尽相同。因为在超验论中,事物的本体是人的经验不能达到的,而庄子的思想并非如此:人能知“有形”之物,因为其“有形”而有界限。而道“无形”则不可尽知。出于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一真理的认识,是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庄子对于“人”的认识是深刻的,人也有形,为什么确不能尽知呢?由于心智。内在的心智与外在的宇宙相对,均是无限的,更何况道家眼中,宇宙也是道的产物。一个人有限的心智只知一己之是非,不能尽知道(原理),不能达于理(真想),也不能明于权(处置方法)。以一己之是非强行于天下,则必不得善终。是以要“破执”,这便形成了一种治术——与时迁移,因物变化。
       诸事诸理本同末异,如此之治术也便产生了同样的自处之法——顺时而安命:“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是以万物宜各适其性、各处其所、各居其位。这样,作为整体的宇宙会维持“和谐”的状态,作为个体的人则会在各自的适宜范围内发挥不同的作用。没有越俎代庖的过度追求,也便没有筋疲力竭的无奈感受,从而形成一种“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屹立世间而超然物外的独立人格,进而达到所谓“逍遥”的境界。(这是对第一种“逍遥”诠释)

庄子“逍遥”思想之消极
       在自然之力循环的漩涡中,人的力量微不足道,如果抗拒则会徒增烦恼——这一点是对强权的无奈,同时也是对强权的警告。当老子近乎“纯理论”的诠释夹杂上庄子的现实主义原料,进而形成的处世哲学带有消极情绪也便成了必然。
上文曾经提到,在道家眼中,“万物宜各居其位”,这样的思想类似于儒家所谓“修齐治平”。然而后者对个体提出的是进取观念,前者则带有宿命论色彩:所谓各居其位之“位”的界限如何判定?这其中包括一种万物不变的观念,虽然并没有西方提出的那么激烈,但这与其“道”发于“元”(源头)而因于“易”(变化)的观念本身形成了一种悖论。
       道家原本就是一种怀有极度崇高理想的学说,想要领会其中三昧,非深厚之领悟力不可。然而,在现实的压迫下,崇高往往意味着脆弱,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趋向于另一个极端——道家作为追求“大同”的治世哲学,天然地带有极端主义倾向。这也就是后来本于道家思想的法家极度现实与严苛,以及后世对杨朱曲解而强烈批判的根本原因。
       我个人认为,庄子一个很重要的贡献,也是他巨大的成功,便是将这种超然而趋于极端的“消极”禁锢在了个人的修养当中,从而以“独善其身”的着意控制,侧重于独立人格的建立,以达到对内心深层探求与释放的效果。这种带有“局域性”的消极对后世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庄子“逍遥”思想之美学体现
       古代西方哲学家麦里梭,其人属于提倡“无物运动”的埃利亚学派,曾经宣扬“疼痛是虚幻的”。无疑,庄子的“逍遥”作为“运动”与“不动”二者融合的产物,虽然充满着忧郁气质,但依旧不失为“君子固穷”的中国文人们一针有效的镇痛剂。
自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进一步向统治阶级靠拢,使专制制度的威严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在这种制度长期的压迫下,中国文人在潜意识当中天然地融入了一种对自然和自由的崇尚。这种“崇尚”充斥着矛盾:既有“一朵红云捧玉皇”的忠君意识,又有“不向东风怨未开”的孤高气节;既有“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献身精神,又有“怅然吟《式微》”无奈心绪;既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出仕欲念,又有“愿为持杆叟”的避世情怀......矛盾须要得到合理的宣泄,文人们便在“不道破一句”的美学气韵中寻找着心灵的出口与精神的归宿。
       一个的极端例子便是“无弦琴”的演奏。梁萧统《陶靖节传》中载:“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则抚琴以寄其意”。演奏者将自己完全融入心灵的世界,心灵的深邃对应的便是宇宙的宽广,这是将自己从现实中完完全全地解放,同时也留以听众及后人无限的遐想。
       唐人王湾一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带来的也是类似感受:极简主义的描述却带有极强的画面感,仿佛是一副几笔勾勒出的文人画卷,在其中寄托着自己恢弘的气度、正直的操守与“独行踽踽”的孤独。
       随着晚期封建社会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变化,特别是在宋代理教的束缚下,士大夫们在更为复杂的建筑艺术中也找到了宣泄的出口:庄重威严的宫殿建筑格局被打破,从而形成了将远景也置于其中、与自然进一步融合的园林建筑风格。
       以上种种,人在其中的状态正像庄子在《逍遥游》中对鹏鸟的描述:“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作为个体的人,不断地拓宽心灵的广度、探寻心灵的深度,并在其中将自己放逐驰骋。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矛盾的双方不是对抗与碰撞,而是结合与共存,以达到一种平衡。因此,外在的表现绝不仅仅是心灵奔腾的产物,而是融合了社会现实与文化积淀的理性结果。无论是在人格的塑造方面,还是在美学的观念当中,庄子的“逍遥”表现出的均是一种不脱离实践理性的浪漫主义气质。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