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长穗太极

[交流共享] 新编川剧《临邛二女》剧本发布暨演唱会肉锣鼓开篇【2019 邛崃】

[复制链接]

2017年川剧奖 2014年度优秀网友 2015年优秀网友 2016年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19-5-19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dinyuanshanren 发表于 2019-5-17 14:28
根据本土历史文化名人史实创作川戏剧本,应该是一条戏曲创作的好路子。耄耋之年仍在笔耕,精神可钦 ...

梨园沙龙清唱《卓文君之恋》-4.JPG

      肉锣鼓+清唱 无伴奏川剧高腔演唱 —— 图为张崇林先生(左一)为邛
崃梨园沙龙剧社清唱《卓文君之恋》之一段打板领腔

2017年川剧奖 2014年度优秀网友 2015年优秀网友 2016年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19-5-19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蓉真戏友 发表于 2019-5-17 18:39
热烈祝贺张老为新编历史剧《邛崃二女》成功发行!感谢太极不辞辛苦本波邛州录制上传。邛崃堪称"天府南來弟一 ...

到会祝贺发行的专家学者-2-定.jpg

据说,看这张能保健颈椎和腰椎。嘻嘻 (#^.^#)
发表于 2019-5-19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zkx397171916 发表于 2019-5-17 22:26
十分值得期待的邛崍的本土故事,《临邛二女》独特不二的题材,女状元黄某某故事以其唯一性趁早注册 ...

00图片QQ.png

发表于 2019-5-20 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发点杂音。本人未看过剧本,不妄作评论。既然用川剧演出,必须要有川剧 声腔音乐韵味。此视频中那个女演员唱的那一段,音乐很抒情,但听不出川剧声腔韵味,好像是用歌剧演出。如果用川剧演出,一上腔就听得出川剧 声腔的韵味。希望不要把此剧搞得不歌不戏的。

2017年川剧奖 2014年度优秀网友 2015年优秀网友 2016年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19-5-21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hgj88 发表于 2019-5-20 13:51
本人发点杂音。本人未看过剧本,不妄作评论。既然用川剧演出,必须要有川剧 声腔音乐韵味。此视频中那个女 ...



鄙人在想,这是川剧人写的川剧传统演出本子,如果由

川剧导演来导这两部川剧传统戏,一定不会让hgj88老先生失望滴。


斗是!.jpg

发表于 2019-5-21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穗太极 发表于 2019-5-21 14:22
鄙人在想,这是川剧人写的川剧传统演出本子,如果由

川剧导演来导这两部川剧传统戏,一定不会让hg ...


剧本是川剧人所写,更应该用传统川剧来演出,给传统川剧谱写新篇,以弘扬传统川剧 ,这是天经义的事。用传统川剧声腔音乐来演唱,这也是当仁不让的选择。希望此剧创新新编川剧的剞迹。这几十年来,新编川剧很多,但维护传统川剧声腔音乐的戏少之又少。有某些个川剧人,认为既然是新编川剧,声腔也应该重新作曲,不能沿用传统旧声腔,以示传统川剧的改革创新。因而新编川剧成了无川剧韵味的戏歌,没有传统川剧声腔音乐的艺术魅力。为了维护传统川剧 ,本人强烈呼吁:《邛崃二女》一剧,只能走传统川剧的道路,不能走戏歌的道路。

2022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9-5-21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hgj88 发表于 2019-5-21 19:39
剧本是川剧人所写,更应该用传统川剧来演出,给传统川剧谱写新篇,以弘扬传统川剧 ,这是天经义的事。 ...

【川歌】已经成为现代川剧的很时髦的声腔了。.
如果不用【川歌】来演唱川剧,那简直是太【落伍】了?
音乐场面都用到六七十个人员了!太震撼了!
那是传统川剧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传承川剧,离开了传统。必将走向绝路一条。
脱离了喜欢传统的观众,就是自绝于传统!

发表于 2019-5-21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gongmian 发表于 2019-5-21 21:34
【川歌】已经成为现代川剧的很时髦的声腔了。.
如果不用【川歌】来演唱川剧,那简直是太【落伍】了?
...

公绵网友说得好。如果《临邛二女》一剧,走戏歌的路子,那此剧的艺术魅力大减,成为没有特色的一般戏歌,作者的川剧心愿,也就白费了。此剧的命运也就会像其他戏歌一样,多演几场就没有人看了,只得沉睡库房。因为戏歌没有传统川剧的生命力强。

发表于 2019-5-22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太极大师,把本人对此剧的美好希望,转达给剧组,把此剧搞成正宗川剧,用传统川剧的声腔音乐来演唱,保持传统川剧的声腔特色,不能搞成戏歌。


2017年川剧奖 2014年度优秀网友 2015年优秀网友 2016年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19-5-22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hgj88 发表于 2019-5-22 21:27
请太极大师,把本人对此剧的美好希望,转达给剧组,把此剧搞成正宗川剧,用传统川剧的声腔音乐来演唱,保持 ...



    从张崇林先生新编川剧《临邛二女》剧本看,其中的《卓文君之恋》
和《传奇女状元》均为高腔,戏文中均标注有唱词的川剧曲牌。是两
部正宗的川剧剧本。相信张崇林先生会自导或让真正的年轻的川剧导演
执导。相信不久地道的传统的新编川剧高腔《卓文君之恋》和高腔《传
奇女状元》会面世,咱们拭目以待。
    咱仅算宣传川剧的自愿者和热心戏迷一个,万望 hgj88 老先生别称
大师,小弟实实不敢当。


敬礼.gif

发表于 2019-5-23 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像你这样一说,本人不再作杞人忧天了。近几十年来,传统川剧被某些个“崇洋”编剧和音乐作曲人,整得乱七八糟,不戏不歌,不伦不类。广大戏迷看不到正宗的新编川剧 ,听不到传统川剧的声腔音乐。盼望恢复传统声腔音乐。如果新编《临邛二女》,能用传统川剧声腔音乐来演唱,那真是传统川剧之幸也,广大戏迷之福也。谢谢太极好友!你的摄录制作技术高超,长期宣传川剧 ,让广大戏迷脚不出户,在电脑上就看到川剧了。你的奉献多多,功劳大大,称你为“大师”,当之无愧,请勿推辞。


发表于 2019-5-23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也来发点杂音:总体感觉还是不错的,虽然唱腔短,但是演绎人员从情感把握人物还是比较到位,尽管没有什么动作也不是彩唱但是可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虽然有点”歌“腔的味道,但不失为一经典的唱段,如果说不足的话,就是演员在高音部的用腔上面还需要打磨,中低音部没有什么可以谈嫌的。结论:值得点赞!!!!!!!!!!!!

2017年川剧奖 2014年度优秀网友 2015年优秀网友 2016年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19-5-24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zkx397171916 发表于 2019-5-17 22:26
十分值得期待的邛崍的本土故事,《临邛二女》独特不二的题材,女状元黄某某故事以其唯一性趁早注册 ...

“…
外人鼓倒硬卡一股,哪怕你名气大有资金优势,不通民情,以致于水土不服,真就浪费了一个有深厚人文积澱的历史故事。  …”

    本地的名人轶事,现在本地的作者编写的剧本,如果本土的导演和本土
的川剧演员,联袂出演,天时地利人和,相信不久新编川剧高腔《卓文
君之恋》和高腔《传奇女状元黄崇嘏》会面世,咱们拭目以待。
    先点个赞多。

顶-3.gif



发表于 2019-5-24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道从简 发表于 2019-5-23 21:09
本人也来发点杂音:总体感觉还是不错的,虽然唱腔短,但是演绎人员从情感把握人物还是比较到位,尽管没有什 ...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川剧走的是戏歌道路,还带点“洋味”。本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艺川剧,逐渐被戏歌置换,如果没有民营剧团坚持唱传统川剧 ,你现在想看传统川剧, 都看不到了。现在国家重视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应该恢复传统声腔,传统声腔音乐,说白了他也是歌曲,但是他不同于一般的歌曲,他是有乡土人文特色的歌曲,独树一帜 ,别无二家的独门俏,生命力极其旺盛的,能流行流传至今的优美声腔。要用传统声腔音乐来演唱,就不能带“歌”味,如果带“歌”味不就成了戏歌,失去传统川剧声腔音乐的艺术魅力了。那位女演员唱的那一段,不是典型的传统高腔曲牌【一枝花】唱腔音乐旋律,有些变异,虽然好听,但不是传统声腔音乐。如果,打着【一枝花】曲牌,唱的又不是【一枝花】的音乐旋律 ,没有达到恢复传统川剧的目的,也与作者编写此剧的初衷相悖,结果,还是与新编的诸多戏歌同流了。这是本人最不希望看到的。


发表于 2019-5-25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道从简 发表于 2019-5-23 21:09
本人也来发点杂音:总体感觉还是不错的,虽然唱腔短,但是演绎人员从情感把握人物还是比较到位,尽管没有什 ...

本人认为川剧带“歌”味,就不是川剧 了,而是变味川剧 。近几十年来,新编或改编剧,带“歌”味的不少,有的全带“歌”,
味,仍称“川剧”,到处宣扬,忽悠观众,麻“广广”。我认为既然打着“川剧”的名,还是不带“歌”味的好。保持传统正宗川味,顺应民心,能深得广大戏迷的欢迎。

2017年川剧奖 2014年度优秀网友 2015年优秀网友 2016年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19-5-25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hgj88 发表于 2019-5-25 11:59
本人认为川剧带“歌”味,就不是川剧 了,而是变味川剧 。近几十年来,新编或改编剧,带“歌”味的不少, ...



我还是喜欢“一桌两椅”
川剧的场面几个人员建议从舞台的旮旯角角像京剧一样
搬到舞台的左(或右)侧亮相。

川剧伴奏.jpg

发表于 2019-5-25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穗太极 发表于 2019-5-25 12:49
我还是喜欢“一桌两椅”
川剧的场面几个人员建议从舞台的旮旯角角像京剧一样
搬到舞台的左(或右) ...

这个建义好,保持传统舞台演出形式。唱腔保持传统声腔,这样此剧就成了完美的传统川剧剧了。但愿意如此。

发表于 2019-6-4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邛崃火井高义奎老师的文章


“中国第一女状元黄崇嘏”系列(之一)
                     
雄伟传奇的崇嘏山
                                                      
作者:高义奎

      崇嘏山,古名孤石山,远望浑圆如鼓,故俗称铜鼓山。五代时,有王蜀女状元黄崇嘏隐居山中,且死后葬于山上,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奇人,特将此山更名崇嘏山。此山海拔933米,乃火井镇南第一峰。山上秀木争荣,修篁葱茏,万树成荫,漫坡碧绿,茶园叠翠,山花争艳,鸟语声声,薄雾轻盈,一派迷人景致。山上古迹众多,举不胜举。
山南半坡有三圣宫遗迹。三圣宫是供奉刘备、关羽、张飞的古庙,过去香火旺盛,今庙宇已不存在。庙前遗存一堵石墩砌的古照壁,高约一丈,长约二丈,厚约一尺,石作墙顶仿瓦屋面,四角翘檐,上横屋脊,中间是高约两尺的宝顶,气势依然雄伟,下有底座牢固,至今巍然挺立,蔚为壮观。照壁对面数丈处,有四根残存的庙堂石柱,高有丈二,见方尺五,红砂石造就。前面两根石柱上刻有楹联曰:“惟太保竭力殚精辅翼三圣  相小民凝神壹志礼拜千秋”
       落款处为:“乙卯科副魁 张元仲   敬书   光绪五年(1879年)十二月上浣日    吉立”
      石柱后有红砂石砌的神龛一座,高约三尺,长约八尺,宽约两尺。前面嵌有三块长方形雕花石板,十分引入注目,花卉图案,十分精美。这是崇嘏山残存古庙遗迹最丰之处,至今已有一百二十五年矣。
路边有修建石梯大道的捐款碑记,其下落款为“民国拾五年(1926年)岁次丙寅  正月下浣之日”。站在碑前抬头往上看,红砂石板建成的千级石梯,直通山顶,望不到颠。这是前人留下的伟大工程,功德永垂。顺着石梯往上一步步的爬,别有一番情趣。
      到陈家大院前,往右拐,有小路前行数百米,便到了大坪山。在绿荫丛林中座落着古老神秘的崇嘏墓,坟前挺立着古老的墓碑,碑中间有断了重接的痕迹。当中竖刻着“王蜀女状元黄崇嘏之墓”一行大字,旁边有碑序,落款是:“郡庠廪生游祖韩敬撰    增生杨洙敬书   石匠何金义刊   光绪十六年(1890年)庚辰闰二月中浣 吉立”。这是崇嘏山遗存的最完好的古墓碑。沿小路西行约百米,便是遐迩闻名古老的崇嘏塔。塔体用粗大的红砂石砌成。塔基座周长四丈二尺,高约四尺,塔身第一层周长三丈八尺,高一丈二尺,(以上逐层周长缩小,层高依次减少)。第二层高约一丈,第三层高约九尺,第四层高约七尺,第五层高约五尺,外加塔顶、塔刹,通高约五丈七尺。塔心中空,壁厚尺余,周围密封,人不能进。塔为五层八方,重檐突出,八角高翘,塔刹指天。远望崇嘏塔,如文笔倒插,似宝剑刺空,像巨柱擎天,令人叹为观止。可惜1974年此塔遭雷击,将塔刹击坏,现存铁杆歪斜,塔顶层微裂。此塔建于大清同治五年(1866年)。塔下原有残碑一页,高二尺余,宽约一尺五,只有数行碑文曰:“建塔同治五,巍峨荫千古。若欲问兴衰,火犬牛人走,九九八十一,日月随后立,勿谓吾多言,遗留崇嘏集。莫毁吾功,再修吾功。吾功若复,上格天衷。大清同治六年志”。究其文,半懂不懂,什么“火犬人牛走”?“九九八十一,日月随后立”是啥意思?“遗留崇嘏集”指的是什么?“崇嘏集”难道是黄崇嘏诗文集吗?“留”在什么地方?搞不懂,真的搞不懂,真是谜语一般,叫人捉摸不透,还是留待有识之士来解读吧!此碑该是造塔者的杰作,距今已近一百四十年了,可谓古矣!
      崇嘏塔东边陡峭的半岩上有个“狐仙洞”,传说古时候曾有狐仙姑娘居住洞中。高岩下有明代建的古庙同兴寺(已毁没),庙后有一间房子大的巨石,石下有个小洞,古代传为“漏米洞”。说是有多少人,就漏多少米,刚刚够吃,真是奇怪。后来有个贪心的和尚用錾子把洞凿大,想多漏点米,结果从此不再漏米了。而今巨石依旧高耸,只是洞中不漏米只漏水了。在漏米洞下面几十米远的山坡上,就是刘湘葬母之地。刘湘又名刘甫澄,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生于大邑县安仁镇,民国时官至四川省主席、国民党军第七战区中将司令长官。据说他请了阴阳先生,撵了一块“虎穴”宝地,就在崇嘏山东头坡上。其母死后,他派了一个连的国军护送灵柩到此安葬。那天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崇嘏山上十分热闹,钱纸香灰都烧了几大背篼。其坟高大气派,盛气凌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火井解放了,后来,其坟也被人偷挖了。有知情者说,当时只挖到两饼“血菌”,有无金银珠宝,只有天晓得。今天,只留有空坟遗址在此山坡上。
在陈家院子外,不倒拐,一直沿着石梯大道往上爬,由小天梯爬上陡峭的大天梯。在大天梯顶端的埂梁子上,有十多级石梯,人一踏上去就发出“嘡!嘡!”的响声,反复上下,响声不绝,悦耳动听,真是十分神奇,此处故名“响石梯”。过了响石梯,出现一幢宽敞的平房,这就是近几年众善士募化修建的“黄崇嘏纪念馆”。馆内供奉有两米高的黄崇嘏像。黄崇嘏身着古代状元服,头戴状元冠,稳坐台上,手奉书本,注目诵读,神情专注,文雅端庄。两旁书僮侍立,肃然起敬。纪念馆大门两边有鄙人所撰楹联一副曰:“婧媛服蓝衫志冠木兰垂青史  华章昭禹域才逾班姬耀碧天”。
      就在纪念馆处原有残碑一页,长近五尺,宽二尺许。上有碑文曰:“(已损)得其名此地(已损)峰真人天仙之子(已损)修石塔、三圣宫,二十余年矣。延至(已损)。光绪壬辰(1892年)春二月朔望朝期,远近男女善士,闻音显圣,从风而服,齐集进香。至七月中旬,喜得荣华祖师、文昌川主、黄侯桓侯、达摩燃灯诸佛神祗,开山显圣,普济苍生。心悦,神威浩荡,彩绣如云。男女居士,其从如雨,数百人跟随,西南二路越庙行香。回銮返驾,安座升殿,万姓沾恩。因此绅粮父老,同心协力,捐资募化,建宇起功,砌石刊座,创祖师殿,连山奇景:镇山印、金龟石、乌鱼石、铜鼓石、海螺石、天王座、荣华塔。正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神光射斗牛之墟,居民尽西南之美。善垂万世不磨,功著千秋不朽,为序。光绪癸巳年(1893年)冬十月上浣西南众姓立”。(上文中“荣华塔”即是崇嘏塔,因塔立于荣华殿外而另名)。碑文描述了崇嘏山在庙会期间热闹非凡的盛况。庙会期间,还要在山顶上的刀杆坪举办精彩的翻刀杆表演,锣鼓声声,喝彩阵阵,更增添了热闹的气氛。加之宝塔高耸,诸庙辉煌,香烟缭绕,钟磬悦耳,风景奇异,游人如织,故旧时崇嘏山有“小峨眉”之美誉。
山顶最高处就是伏虎亭。亭高二丈许,四周石墙石柱,顶部为木架结构,上覆小青瓦屋面,亭顶翘檐八角,中有宝顶高耸,居于山峰之巅,十分雄伟壮观,当地人称八角楼,后被土匪焚毁。而今,仅有断壁残垣,唯有石柱高耸。原在大门之上的石匾已堕落地上,断成两截,但字迹清楚,横刻“伏虎亭”三个大字浑厚苍劲,落款处为:“廪生游祖韩拜题     光绪二十七年秋八月”即公元1901年农历八月建,至今已百余年矣!
      据《火井乡志》记载:崇嘏山“旧时山南半坡有三圣宫、观音殿,山顶有天王殿、祖师殿、肉身庙”,诸庙皆早毁没,然而,唯“肉身庙”永远留在人们心中。因为肉身庙里供奉的“肉身菩萨”,其实是当地一位老石匠的真身塑成的,这“肉身菩萨”可谓人间一绝。这位人称“陈幺师”的陈石匠,他为人忠厚,手艺精湛,一生助人为乐,积德行善,为乡亲们做了许多好事。他带领大家建崇嘏塔,修石板路,建庙宇神龛等等,深受群众的赞扬和爱戴。他终身未娶,孤身一人,活到八十余岁,无疾而终。乡亲们都无比悲痛。人们为纪念陈幺师,宏扬他一生辛劳,无私奉献,造福乡里,荫蔽子孙的崇高精神,特别将他的真身盘坐于神龛之上,用白大绸浇注生漆,从头到足紧紧缠绕,外用厚厚的黄泥包裹,塑成真正的“肉身菩萨”,供人们凭吊缅怀,香火朝拜,代代传扬,永垂不朽。这是火井人民对这位平凡伟人的最高奖励和无限崇拜。
崇嘏山永远屹立!崇嘏精神万代传扬!

发表于 2019-6-4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第一女状元黄崇嘏”系列(之二)
抱璧状元
作者:高义奎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火井漕有一座雄伟秀丽的铜鼓山,也叫孤石山。此山林深草密,一片清幽。山上有一座古庙。一个外地的张先生流落到此,在庙内起馆教书。这张先生年近四十,是一位落第的穷秀才,孤身一人,在故乡受尽豪强欺凌,因此背井离乡来此荒山谋生,终日众徒为伴,书声悦耳,倒也有一番乐趣。但因生活穷困,心中苦闷,故常到山下几里远的小酒店借酒浇愁。日子一长,他的酒瘾也就越来越大了。
      有一天,上完了新课,他的酒瘾发了,便给学生布置了作业,指定一名年纪大点的学生帮他代课,并说作业做完后,收起来,就放学。这张先生便下山喝酒去了。直到黄昏时分,他才上山回校。点灯一看,二三十个作业本已整整齐齐地放在讲桌上,翻开一看,见都用红笔批改过了,他便喃喃自语道:“这个学生真能体谅先生啊!”于是倒头便睡了。
第二天放学后,张先生把那个代课的学生留下来,表扬他说:“你真是个好学生,不但帮我代课,还帮我把作业也批改了。”这个学生一听忙说:“我没有批改过作业呀!”这时,张先生才把学生们的作业本翻开细看,不觉一惊:“是呀,这不是学生批改的笔迹呀!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过了两天,张先生又让那个学生代课,自己下山喝酒去了。黄昏回校一看,收起来的作业又批改了,细看笔迹与先前的相同。再仔细翻看,不仅批写的字娟秀流利,而且批注的内容也十分精当。其中添上去的诗句、对文,就连自己也觉得远远比不上。张先生大为震惊,心想:“这荒山僻野竟有如此高人,平时我怎么毫无所闻呢?”这真叫他迷惑不解!当晚,他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总觉得这事好生奇怪。次日,他便个别询问学生:“当地谁是最有学问的人?”问来问去,都说没有。这更使他莫名其妙了。放学后,他又遍访当地山民,访来访去,仍未发现踪迹。这更使他产生了神秘之感,并决心要弄个水落石出。
  事隔两天,张先生又叫学生代课,自己下山去喝酒。走到山脚下,他却折转身抄小路从山背面上山,从后门悄悄进庙,又轻轻爬上“藏经楼”躲起来,偷偷看着下面。好久,好久,学生们才个个摇着头,稀稀拉拉地把作业交齐,连几个高才生都不住叫苦,这个说:“今天这幅对子真难对啊!”那个说:“这诗也实在太不好写了!”是的,今天张先生布置作业是别有用心的,也是他用尽平生所学出的难题,学生们怎么不叫苦呢?作业交齐后,那个代课的学生才喊:“放学!”学生们便三三两两、闷声不语地离开了学校。古庙里顿时一片寂静。
约莫过了半个时辰,庙门“呀”的一声开了。张先生顿时屏住呼吸,定睛一看,只见一个年约四五十岁,身材高瘦,头发花白,满脸皱纹,两腮窝陷,显得过早衰老的山村农妇从庙门外跨进来。她身穿浅蓝布衣服,虽然破旧,但补得巴巴适适,看上去整整洁洁,胸前拴一张宽边围腰帕,脚穿一双多耳草鞋,背着一个乡土背篼,手拿一把弯弯的镰刀。啊!原来是一位割猪草的老太婆,你看她的背篼头已割有半背篼猪草了。这老太婆一进门,四面张望了一会儿,才毫无表情地慢慢走上大殿,来到讲堂,轻轻放下背篼,又到庙里走了一圈,再走到讲桌旁坐下,翻开学生的作业本看起来。楼上的张先生不敢相信:“啊!难道会是她吗?”但见这老太婆翻着,看着,脸上若隐若现地露出了微笑。看了一会儿,她便拿起桌上的红笔,在作业本上批写起来。只见她在一个本子上写写,停停,想想,又迅速地写起来。顷刻,她放下笔,拿起那个本子,小声而有节奏地念起来。张先生急忙侧耳细听,不觉大为震惊,啊!一首诗,一首多么美妙的诗,一首完全出乎意料的诗!听着,听着,这张先生迷入了诗中的神奇意境,忘乎所以地发出内心的赞叹,失声叫道:“太妙了!”
      这一叫不打紧,只见老太婆闻声急起,丢下本子,抓起背篼一背,急急忙忙往外就走。楼上的张先生惊得回过神来,慌忙奔下楼来,箭步追到门口,挡住老太婆的去路,纳头便拜,口称:“老师在上,晚生有眼不识泰山,只恨相见太迟,诚请宽容!”这太突然了,使得老太婆不知所措,呆立不动,少顷,她才若有所悟地慌忙叫道:“先生快请起来吧!山野贫妇,怎受得起你这大礼?先生错拜了啊!”张先生爬起来站在一旁,又一揖道:“晚生斗胆,请问老师尊姓大名,仙居何处?你次曾几次前来赐教,我欲求见不能。今日三生有幸,还求老师赏脸赐教!”这一逼,老太婆只得无可奈何地用手一指道:“那边山坡转过去再翻一匹岗就是我的家。老生姓杨,人称杨姑的便是。今日学馆献丑,还请先生见谅。我还忙着回家喂猪呢,这就请了吧!”说着,背起背篼大踏步而去了。这张先生呆呆地望着她转过山坡不见了,才掉头而回。这晚,张先生半夜无眠,翻来覆去把杨姑批改的作业看了又看,并把她批写的诗文、对联反复诵读,真是脍炙人口,百读不厌,越读越妙,余味无穷。读罢,感慨不已,心中豁然开朗,细细想道:“她要是个男儿,凭她这胸中学问,进京赴考,何愁状元不中?”深思片刻,又自言自语道:“俗话说:‘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啊!唉,学无止境哟!又道是:‘名师出高徒’,就凭我这点本事,怎能实现我寄托在学生身上的希望呢?惭愧啊惭愧!一定要向她请教,以充实自己的学问,方能把学生教出世啊!”
     次日一早,张先生便下山略备了一些礼物回来。这天,他很早就放学了,让一个学生领路,过山去拜访杨姑。一路上,从学生口里得知,杨姑是一个孤苦老人,家里非常穷困。来到杨姑住处,只见顺坡三间低矮的茅屋外,一引清泉门前绕过,两棵小桂花树已是香花盛开。一个小小的竹篱院内,有三五只母鸡在啄食,篱边散乱地开着几枝菊花,院边有七八级石梯接上阶沿。屋后一片翠绿的竹林,倒也十分幽静。屋内陈设十分简陋,一片清寒景况。张先生一看叹息不已。杨姑把张先生让进屋坐下,相互客气,一阵寒暄之后,便深谈起来。张先生一再向她请教,并诚心诚意要拜她为师。杨姑却执意不肯。最后,张先生又提出拜她为老大姐。由于他满怀敬意,一片诚心,杨姑也无法再推辞。于是,二人便结拜为姐弟。此后,张先生便常来看望杨姑,专心向她求教。农忙时,他便带几个大一点的学生来帮她干活,逢年过节都要具备礼物前往拜望她。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已过两年。忽一日,张先生得知杨姑病了,放学后,便急忙去看望她。只见杨姑病倒在床,看样子病得不轻,就急冲冲去请来医生为她诊治。接连好几天,张先生天天放学后,都要去探望老大姐,他还专门雇了一位当地农妇白天黑夜照料杨姑。可是,杨姑的病总不见好转,十天,半月,一月……她的病情越来越重,最后,终于离开人间。
    杨姑一死,张先生十分悲痛。他把自己这几年节衣缩食攒下的一点养命钱全部拿出来为她购置棺木,料理后事。就在几个农妇为杨姑遗体梳头、洗澡时,忽然发现杨姑的贴身内衣里,怀揣着一块闪闪发光的玉璧。张先生拿着这块镶有金边的玉璧一看,便知绝非凡物,急忙翻过来细看,不禁大为震惊。原来在玉璧背面还有一串细小而工正的金字:“大蜀天朝金榜状元黄崇嘏”。张先生简直被这意外的发现惊呆了。只见他双手捧着玉璧,目不转睛地凝视着,许久不语,弄得在场众人都莫名其妙。隔了好一阵,他才回过神来,一字一字地惊呼道:“啊!金、榜、状、元,黄、崇、嘏!”
      原来这玉璧是古代皇帝专门赐给当朝状元的御物。那么,这“黄崇嘏”该是谁呢?总不会就是杨姑吧——因为状元不会是女的。根据在场的老人们讲,这杨姑并非本地人,她流落到此定居已有许多年了。当时,她是讨着饭来的,山民们可怜她,才在这里帮她盖了三间简陋的茅屋让她居住。可是,这么多年来,她从不摆谈自己的身世,别人相问,她总是一笑了之。张先生又想,她要不是状元,也不会有如此好的学问。因此,他认为这杨姑就是黄崇嘏的化名。于是,他一面安排将杨姑的灵柩暂停在茅屋之内,一面向皇帝写了奏章,呈明有当朝状元在此抱璧而亡之事,并请求皇上为状元黄崇嘏拨银建墓,以昭圣上之功德。
要是黄崇嘏真的就是杨姑,那么,封建社会怎么会准许女子考状元呢?要是杨姑并非黄崇嘏,那么,这玉璧怎么会藏在她的身上?这黄崇嘏到底是谁呢?话还须从头说起。
      在川西邛州火井县天台山北麓有个黄坝村,有一户姓黄的人家,老头子名叫黄敏,妻子杨氏。夫妻二人皆年过半百,膝下只有一子一女。长子叫黄彦,次女名崇嘏。早年,黄敏曾当过小小的“侍郎”官,其时家境兴旺,人们都称他“黄侍郎”。后来,天下变乱,他也就弃官回乡了。自那以后,渐渐家道中落,越来越穷困了。这黄彦兄妹二人,自幼聪明好学,饱读诗书,才华过人。可是,哥哥黄彦一连两次进京考试,都名落孙山。回家后,他闷气在胸,常发牢骚,有一次,竟惹得母亲伤心痛哭。崇嘏一见,忍不住气愤地冲着哥哥说:“你自己没本事未考中,反而对着母亲出偏气,真枉为男儿汉啊!”哥哥一听,满腔怒火正没处发泄,便愤愤地回道:“你行,你能考中!可怜你连进考场的资格都没有啊!”崇嘏一听此言,心中象针刺一般,闷声不乐地回到闺房。是的,在那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确实是“妇女锅边转,男子闯州县”啊!小崇嘏一介女郎,哪有进考场的资格呢?她倒在床上蒙头大哭起来:“老天爷啊,你为何如此不公平?小崇嘏啊,你为啥就进不得考场?”此后,崇嘏便将闺房作书房,暗暗用功读起书来。哥哥便一天天忧愤成疾,不久便可怜地死了。母亲杨氏因为儿子夭亡,悲伤过度,一气病倒,不久也离开了人世。至此,崇嘏父女二人相依为命,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崇嘏便挑灯夜读,苦攻诗书,坚持不懈。
时隔三年,又逢皇帝开科,年已二十出头的崇嘏向父亲吐露了心中的宿愿,她要女扮男装,进京赴考,为黄家出这口怨气。父亲担心女扮男装去考试,真相一旦暴露便是欺君之罪,那是要满门抄斩的,怎么得了?因此,坚决不同意女儿去。崇嘏执意要去,并说到时候她自有退路。父亲苦劝不住,女儿一人前往,他又实在不放心,无奈之下,他只好陪着女儿同去赴考。黄崇嘏父女赶到京城,天下考生早已云集。经过十分紧张的考试,黄崇嘏
      在这千人争,万人夺的考场上,终于以超群的才华夺得的了头名状元。皇帝召见黄崇嘏,见她文雅端庄,一表人才,十分欢喜,允她在京城打马游街三日,光宗耀祖,声名远播,风光无限!拜见丞相时,她的出众才华和绝妙人品,更赢得了丞相的喜爱。之后,崇嘏便留任京城。
      话说丞相周庠有一小女年方十八,貌美如花,心灵手巧,待字闺中,周庠意欲招崇嘏为女婿。皇上知道后,非常高兴,随即当众赐婚,将丞相之女许与崇嘏为妻。黄崇嘏暗暗叫苦不迭,但又不敢绝拒,更不敢挑明,只得表面应酬,心中却十分紧张不安。父亲得知实情后,立刻惊恐万分,眼看女儿身份即将暴露,这欺君之罪如何担戴得起?本来体弱之身,在惊恐中突然病倒,几经医治无效,终于一命归西。
崇嘏处变不惊,沉着应对,急向丞相周庠呈上书信一封,痛言其父近在京城暴病而亡,自己要护柩回乡,料理后事,待守孝三个月,方能回朝应婚,并随信附诗一首。老丞相一看大惊,原来,黄崇嘏在诗中暗示自己是一个女子,为争一口气才女扮男装前来应试,如何当了得女婿?老丞相既爱崇嘏的文才,又爱崇嘏的人才,更爱她的人品,故对她十分同情,怎忍心加害于她呢?于是佯装不知,会心一笑,答应了她的请求。随即去奏明皇上,皇上念其孝心,欣然准奏。
      次日,黄崇嘏如脱钩鳌鱼,日夜兼程,扶着父亲灵柩,急急赶回家中。她心中万分悲痛,又恐三个月期限到后,皇上派人来追寻,于是,便急切安葬父亲之后,假托投亲,仍女扮男装出外去了。她流亡异乡,历尽艰辛,遍游天下名山大川。数年后,黄崇嘏便依母姓,改名杨姑,悄悄逃到这荒僻的铜鼓山中山隐居了。
      再说三个月后,皇上见黄崇嘏仍未回朝,便叫丞相差人去召她进京。老丞相一听,忙把黄崇嘏先前呈给他的那首诗交给皇上,皇上一看也哭笑不得,只好依丞相的主意,将此事不了了之。一晃十几年过去了,皇帝也换了新的,没想到金榜状元黄崇嘏竟然在这荒山野岭之中抱璧而亡。
      回头再说当时皇上接到张先生的奏章,一经查询,多年以前,果有当朝状元黄崇嘏一事在案,并又发现当年黄崇嘏写给老丞相的那首诗。皇上一看既震惊,又感慨,他以为黄崇嘏才华出众,德行高尚,是一个了不起的奇女子,于是准奏,立即“拨银建墓,以昭圣上之功德”。
就这样,由张先生主持,在铜鼓山上专门为黄崇嘏修造了一座宏伟的状元陵墓,并立碑以纪念。又在黄坝村为其父黄敏建墓立碑,当地人称之为“黄侍郎坟”。从那以后,山民们为了纪念女状元黄崇嘏,便将铜鼓山改称为“崇嘏山”了。后来,人们还在山上建造了一座巍峨壮观的宝塔——“崇嘏塔”。再后来,人们又在山下的火井江上修建了一座长长的平石桥,取名“状元桥”,并在桥头立了一块巨大的状元冠形的石碑,碑的正中刻有“状元桥”三个醒目的大字。至今碑、桥尚存,黄崇嘏墓、碑犹在,山上宝塔仍凌空矗立,蔚为壮观。黄崇嘏的故事也一直在川西广为传诵。

发表于 2019-6-4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第一女状元黄崇嘏”系列(之三)
中华第一女状元黄崇嘏传略
作者:高义奎


      崇嘏山,原名铜鼓山,海拔933米,东距临邛七十里,乃火井镇南第一峰。山上风光秀丽,僻静幽深,修篁万竿,绿树成荫,云雾缭绕,鸟语花香,好一派仙山景致。
      崇嘏山上崇嘏塔南面半坡上,有一处小地名“大坪山”。这里密林深掩,绿荫如盖,翠绿丛中,蔓草如烟,突现一座巍巍古冢,坟前墓碑挺立,这就是古今闻名的中华第一女状元黄崇嘏墓。原有墓碑已毁坏,现存墓碑乃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当地廪生游祖韩等人根据原碑文之意,拟文勒石重树。碑身长约五尺,宽二尺许,当中竖刻着“王蜀女状元黄崇嘏之墓碑”一行大字,左边落款处为“郡庠廪生游祖韩敬撰,增生杨洙敬书,石匠何金义刊,光绪十六年庚寅闰二月中浣吉立”。右边有碑序曰:“崇嘏山旧名铜鼓,以状元而得名也。状元身乘侍郎之父丧移归梓里,历遭王蜀之变乱,退隐山林,召对而力辞,觅偶入幕而笑却东床。冬岭青松,眉山雪白,其如是青超拔俗而完,其真欤!昔帝典将坠伏,生之,女传经,汉书未成,班超之妹续史,下,至露筋断臂,有节而风雅未娴。薛井文罅,有才而瑕瑜莫掩,以及柳絮今成,椒花词丽,亦岂如状元之才节浑全,为亘古名媛所未见哉!故今数百年来,流风余韵,犹令后起景仰于勿衰。爰邀同人各捐钱乙百,共勒诸石,并建侍郎墓碑,以见潜德之幽光必发,而天地英华原不择人而异也。”(查高何镇境内的黄坝原有黄侍郎坟,今已毁。上文所说“并建侍郎墓碑”曾立于此。此碑今立于数里之外的石塔寺红军亭内,因该碑后来又刻有红军标语,
上刻“黄侍郎之墓碑”一行字尚清晰可见)。
      黄崇嘏何许人也?为何在崇嘏山为其建墓立碑?
      根据崇嘏碑文和有关资料记载,以及崇嘏故里传说:黄崇嘏生活于唐末五代王蜀时期,邛州火井漕人氏,祖居天台山北麓黄坝(今属高何镇),其父黄敏,母亲杨氏,兄长黄彦。黄敏早年曾在京城长安作过侍郎官,后因天下变乱,战祸连年,便弃官还乡,因此人称“黄侍郎”。黄崇嘏自幼随父母居住在京城,她聪明好学,才思敏捷,饱读诗书,才华过人。回到家乡后,由于连年灾荒,家道中落,日趋贫困。她对父母十分孝顺,常常帮着父母操持家务,下地劳作。其兄黄彦屡试不中,忧愤而死。其母杨氏因痛失爱子,悲伤过度病笃而亡。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女子更不能进考场,对此,黄崇嘏心中愤愤不平。为了替黄家出这口怨气,她毅然决定女扮男装,进京(成都)赴考。父亲苦劝不住,女儿一人前往又实在不放心,无奈之下,他只好陪女儿同去赴考。由于黄崇嘏才华出众,志向坚定,果然一举考中头名状元,终于为黄家也为天下女子争了一口气。之后,黄崇嘏被任命为司户参军,她在工作中,勤慎敏捷,公正果断,进退有度,人皆称赞。可是好景不长,数月后,丞相周庠有一女年方十八,待字闺中。周庠欲招崇嘏为婿。皇上知道后便当众赐婚,将丞相之女许与崇嘏为妻。这使崇嘏暗暗叫苦。父亲得知,惊恐万分,眼看女儿身份即将暴露,这欺君之罪如何担戴得起?体弱之躯突然病倒,数日之后一命归西。崇嘏处变不惊,沉着应对,她即向丞相周庠呈上书信一封,并附诗一首:“一辞拾翠碧江湄,贫守蓬茅但赋诗。自服蓝衫居郡掾,永抛鸳镜画娥眉。立身卓尔青松操,挺志铿然白璧姿。幕府若容为袒腹,愿天速变作男儿。”暗示自己本是一介女郎,如何做得女婿?但信上却说父亲暴病而亡,自己要护柩回乡,料理后事,三个月后再回朝应命。丞相心中大惊,但敬其志,怜其才,便暗中扣下诗篇,只将书信转呈皇上,请求恩准崇嘏“状元身乘侍郎之父丧移归梓里”(黄崇嘏墓碑文)。崇嘏如脱钩鳌鱼,回乡葬父后,依母姓改名杨姑,独身隐居火井铜鼓山中,十多年后,穷困潦倒,终至病逝,终年四十余岁。死后人们才发现她身上藏一块写有“大蜀天朝金榜状元黄崇嘏”的御赐信物,方知其真实身份。于是乡人联名上书,请求皇上拔银建墓立碑,以表彰“状元之才节浑全,为亘古名媛所未见”的中华第一女状元黄崇嘏之崇高品质。明代文学家,四川新都县人杨升庵(1488—1559)的《丽情集》载:“王蜀女状元黄崇嘏,临邛人……,传奇有女状元《春桃记》,盖黄事也。”清朝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之《邛州直隶志》载:“黄崇嘏墓在州西七十里陈家坝南之高山上,因崇嘏葬地,遂名为崇嘏山。”清朝曾任邛州知州的江苏人杨潮观(1710—1788),曾访问过崇嘏墓,写有《访黄崇嘏墓》诗四首,其中一首曰:“东风不上蜀王台,环佩衣冠尽草莱。只有香名埋不得,梅花毕竟百花魁”。清人熊维芳的《语话堂诗集》有诗赞曰:“西山云气涌高岗,生长深闺姓字香,千古才名高卓女,一官文篆遇周庠,井溪素觅清心水,幕府空留袒腹床。白璧无瑕姿皎皎,前生明月在池塘”。王蜀女状元墓就在崇嘏山上。
        为了弘扬黄崇嘏敢于挑战世俗,为男女平等而奋起抗争的高尚品格,和力求上进,发奋攻书,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崇高精神,人们便将铜鼓山改称崇嘏山了。又先后在山上修了底座周长四丈二尺,塔身八方五层,外加塔顶塔刹,通高约五丈七尺的崇嘏塔,此塔建于大清同治五年(1866年)。在山下之火井江上建造了一座十七丈六尺长的十一洞平石桥,取名“状元桥”,此桥建于1922年,其桥头碑上有联曰:“乐善好施此事暂随民国举    累功积德他年定有状元来”。此联真是寓意深刻,为纪念前人之状元,更企盼后人出状元。还在山顶上建了黄崇嘏纪念馆,在馆内塑了黄崇嘏注目攻书的坐像,大门柱上有鄙人所撰楹联一幅曰:“婧媛服蓝衫志冠木兰垂青史    华章昭禹域才逾班姬耀碧天”,深表赞誉崇敬之情。旧时,在崇嘏山南半坡的观音殿内,设有专龛,供着崇嘏娘娘神像,四时享祭,香火旺盛,今已无存。在火井东边之三江口(今之红军桥)有高五尺,见方一尺的石碑一座,上刻“王蜀女状元黄崇嘏之故里”一行大字,此碑已于1958年修建邛高公路时毁没。
       而今,每年农历六月十三黄崇嘏诞辰纪念日,乡人们都要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以缅怀崇嘏业绩,弘扬崇嘏精神。鄙人有拙诗一首《女状元黄崇嘏》赞曰:“此山虽小远蜚声,惟幸当年隐异人。三寸金莲将袒腹,一篇诗意露钗裙。青山坦荡埋幽骨,宝塔坚贞护惠坟。禹域无双称女杰,状元千古誉英名”。
       中华第一女状元黄崇嘏精神永垂不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