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2538457156@qq.c

代发:《堰平村志》(编撰 周开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2-6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DSCN0199.JPG
现已消失了的一九三五年红军住过的马岩顶上刘家老院。

发表于 2019-2-6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DSCN0196.JPG

发表于 2019-2-6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DSCN0178.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2-7 0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堰平村的水利建设
       桃花堰今昔
       乾隆十四年(1750),高氏祖高天寿和闵氏祖闵万枚,共同出资修成桃花堰。渠首在火井江油榨黄鹤桥上端。引水渠顺河而下,直至五童庙处的农田,全长2.5公里。明末清初,河堤两边桃树遍及,春来桃花盛开,蜂鸣蝶舞,令人陶醉,因面得名桃花堰。
       乾隆年间修桃花堰时,曾受到地主们的百般阻拦,堰渠所经之地皆用铜钱串密密铺地,钱铺到哪里就挖到哪里。地主们集钱如山,将钱存放于楼上,压断了楼欠。高、闵二姓人经百般艰辛,桃花堰最终竣工,渠成水到。
       古时用竹笼装卵石拦河引水,汛期一到常被冲毁,灌溉常无保障,解放前桃花堰灌溉面积甚少,加之高闵二姓人限制未出资者用水,所以旧时的堰平村中河岸边有不少筒车(注)提水灌田。
       高、闵二姓为了公平用水,在堰渠的分水处唐家碥坝中立“堰平碑”为约,铭刻:“分水两支渠首处同宽、同深、同水平,任何一方不得有犯。”并且限制未出资者用水,直到1955年农业合作化。
       1966年冬,在县水利局及油榨公社的大力支持下,由水利局出资,村人出力,将黄鹤桥引水坝改修筑成水泥砂浆砌卵石堰埂,宽2米,高2米,长50米的拦河引水坝,成为永久性水利工程。
       在修拦河坝的进程中,又将靠四大队一组的五大队八组农田,一并纳入桃花堰灌区,共同筑堰扩渠,总灌溉面积近千亩,结束了过去用筒车、龙骨车(注)、手拉竹筒的水锋枪(注)历史,取消了对所有农户的用水限制。


       黄鹤桥引水坝的改建
       由大队长柳庆珊带领各组长组织的百余人,组成一支作业大军,由县水利局杨世才作技术指导,乡水利员唐文福作监理,一组社员王彩林任材料采购。计历时两年半,总用工近四万个完成。
       1971年冬农业学大寨,将任河下穿园而过的渠道改成绕园而过,直对林嘴上,然后经闵支良的门外,蜿蜒至闵家坝五童庙的农田中。
       1985年,由二组周定福领队,修建大治桥电力提灌站,装机5.5瓩。解决了大治桥至唐家碥的高处,桃花堰不能自流灌溉的用水田约30亩的问题。同时修有小渠道,从大治桥顺山而下。渠道宽尺余,长500余米。水泵置于大治桥下的桃花堰取水。电表和控制设备装于住在桥头的张润家中,由张代管。
       1999年,由王加兴领队,修一组闵家坝的排水堰。
       2005年,由市水利局投资,从二组任家大院后至六组闵支良的门前,全修成水泥槽渠道。
       附:
       1966年冬至1969年修黄鹤桥引水坝(石河堰)领建人及投工
       大队领导:柳庆珊、王庆明、熊贵兴、王兴让。
       一组领建人:闵永贵  投工8020个
       二组领建人:闵支李  投工8060个
       三组领建人:姚和全  投工4320个
       四组领建人:黄从文  投工3486个
       五组领建人:王兴让  投工2137个
       六组领建人:高彩刘  投工7510个
       七组领建人:张国成  投工1171个
       八组领建人:彭万帮  投工5080个
       此外:位于下坝乡彭沟、石桥沟、干岩子、花秋园处的“飞地”用水水利建设投资,系用木材代替。

       筒车注:旧时一种以水作动力的竹、木制作提灌设施,提水高程可达10米以上。
       方法:选水流较快的沟溪河边,用斑竹、楠竹绑扎作辐条,慈竹绑扎作轮圈,直径根据地形和水流速度,可达3-10米以上,外轮上每隔1、2尺距离装一面扇形竹笆,竹笆的背水一侧斜向装一节竹筒。然后将辐辏安装在圆木或楠竹搭成的架子上,靠水力带动旋转,当竹轮旋转到一定高度时,竹筒的水自行倒入承接的木槽,然后导入田中,如此周而复始,称为筒水车,简称筒车。
       筒水车依赖水力转动,省时、省力,提水量大,只要不被洪水冲毁,维护得当一般可用两三年。这一先进实用的农业提灌技术,可能是根据汉代临邛卓王孙发明的——以水作动力鼓风的“水鞲鞴法”中的“水轮制作技术”改进,亦可能由明清两代的江南移民带到邛崃。
       总之可以明确的是,在清乾隆年间,邛州人孙世璋(乾隆乙丑科进士)任山东日照县知县时,将筒水车技术带到北方,教授日照人应用于农业生产。(见清嘉庆《邛州志》)
                                                                                 咏《筒车》诗
                                                                          王前驱(清郡人、举人)
                                       本是长林竹几枝,河干成器自矜持。转身破浪非蛮力,举首为霖即雨施。
                                       吞吐不持一己溺,周旋总为万民饥。稿苗莫叹江河下,挽挹中流彼注滋。

       龙骨车注:旧时一种用人力提水灌溉的木制农具。方法是在长约3-5米的方形木槽内装活动的木头制作的脊柱,每节脊柱上装扈水、挡水的方形木板,两端装木制齿轮,齿轮下端小,上端大,上端装有木制的踏脚板,另外配一副可坐1-2人的木头架子,用双脚踩踏头,也有的是手摇式,将低处的水提到较高的田块中用于插秧。

       水封枪注:简称水枪。旧时根据中国古代发明的“鞲鞴”即活塞(用于风箱冶铸)原理,制作而成的一种消防器材。在铜管内套活塞杆,可一人操作抽动活塞杆,主要用于喷射水柱灭火。利用此原理,农人用竹筒、竹竿代替铜管、铜杆制成水枪,把较低处的水喷射到较高的田中栽种水稻。

发表于 2019-2-7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农书》 (元)王祯
卷十八
  农器图谱十三【灌溉门】

鐜嬬ク銆婂啘涔︺ 鐜嬬ク銆婂啘涔︺
鐜嬬ク銆婂啘涔︺
鐜嬬ク銆婂啘涔︺
鐜嬬ク銆婂啘涔︺
鐜嬬ク銆婂啘涔︺
鐜嬬ク銆婂啘涔︺
鐜嬬ク銆婂啘涔︺
鐜嬬ク銆婂啘涔︺
鐜嬬ク銆婂啘涔︺
鐜嬬ク銆婂啘涔︺




鐜嬬ク銆婂啘涔︺
鐜嬬ク銆婂啘涔︺
鐜嬬ク銆婂啘涔︺
鐜嬬ク銆婂啘涔︺
鐜嬬ク銆婂啘涔︺
鐜嬬ク銆婂啘涔︺
鐜嬬ク銆婂啘涔︺
鐜嬬ク銆婂啘涔︺
鐜嬬ク銆婂啘涔︺
鐜嬬ク銆婂啘涔︺
鐜嬬ク銆婂啘涔︺
鐜嬬ク銆婂啘涔︺
鐜嬬ク銆婂啘涔︺
鐜嬬ク銆婂啘涔︺
鐜嬬ク銆婂啘涔︺
鐜嬬ク銆婂啘涔︺
鐜嬬ク銆婂啘涔︺
鐜嬬ク銆婂啘涔︺

鐜嬬ク銆婂啘涔︺



发表于 2019-2-7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代云南罗平筒车

当代云南罗平筒车

当代云南罗平筒车


目前仍在使用的江西安远筒车

目前仍在使用的江西安远筒车

目前仍在使用的江西安远筒车

发表于 2019-2-7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堰平村志》作者周开良老人

踏遍堰平水山,搜寻古今经典。
编成精美图文,奉献家乡社团。
   
   凡丁老师慧眼识珠,并进行修改注释编撰,辛苦了!

发表于 2019-2-7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9-2-7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水排 翻车 筒车(转自网络)
  很多人总是搞不清楚水排、翻车和筒车的区别,现对三者简要区分一下。
水 排
水排是我国古代一种冶铁用的水力鼓风装置(如图1),东汉时由南阳太守杜诗在总结劳动人民实践经验基础上发明而成。不但节省了人力、畜力,而且鼓风能力比较强,极大地促进了冶铁业的发展。三国时的韩暨把它推广到了魏国官营冶炼作坊中,用水排代替过去的马排、人排,四季不歇。
翻 车
翻车又叫龙骨水车,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提水工具。其结构是:用木板做成长槽,槽中放置数十块与木槽宽度相称的刮水板(或木斗),刮水板之间由铰关依次联接,首尾衔接成环状。木槽上下两端各有一带齿木轴。转动上轴,则带动刮水板循环运转,同时将板间的水体自下而上带出。翻车可以用人力、畜力、水力(如图2、3、4)等驱动。
图3  人力翻车
图4  畜力翻车
筒 车
筒车是唐代出现的一种提水灌田的工具,多为水力驱动(如图5)。其构造是:在水流急湍处建一水轮,水轮底部没入水中,顶部超出河岸,轮上倾斜绑置若干竹筒。水流冲动水轮,竹筒临流取水并随水轮转至轮顶时,将水自动倒入木槽,再流入田间。在一些条件缺乏的地区,也有利用畜力的(如图6)。
图5  水力筒车
图6  畜力筒车





发表于 2019-2-8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5017.JPG IMG_5016.JPG IMG_5023.JPG 多福桥(五福桥)碑

 楼主| 发表于 2019-2-8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美 发表于 2019-2-7 16:48
赞《堰平村志》作者周开良老人
踏遍堰平水山,搜寻古今经典。 编成精美图文,奉献家乡社团。      凡丁 ...

       凡丁回复:我和陈善兵(网名崃岭鹤影)、董伟(网名邛人一个)、周小波都看到了周开良编撰的《堰平村志》历史价值,而该《志》因个人财力,2006年时只印刷了十本,为了扩大其影响,供广大读者阅读和民俗学家研究,以及欲修村志的志士仁人参考,特对该《志》进行校注并代发在网络上。图片资料则是一直在对油榨乡的历史进行调查的陈善兵、董伟提供,是我们几个对《堰平村志》进行抢救性挖掘的集体行为!

发表于 2019-2-8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5018.JPG
已经旧貌换新颜了的多福桥(五福桥)

发表于 2019-2-8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5003.JPG IMG_5005.JPG 渡兴桥

发表于 2019-2-8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4986.JPG
闵石桥(双福桥)。

发表于 2019-2-8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4901.JPG
茶马古道三元桥。

发表于 2019-2-8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4957.JPG
茶马古道乌龟桥,
IMG_4959.JPG

发表于 2019-2-8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4911.JPG
茶马古道青石桥。

发表于 2019-2-8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4898.JPG IMG_4896.JPG
茶马古道大治桥。

 楼主| 发表于 2019-2-9 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堰平村的交通
       1949年前的道路和渡口
       1、五童庙至任河下的泥石路
       为古道,宽2-3尺。上通火井、高何、南宝,下通马岩顶至马湖、邛州。
       2、川主庙至同仁桥的石板路
       清朝初期为土路。清末光绪年间,彭宗珊出资,铺石板路从川主庙至六组林嘴上。
       3、干岩子至任河下的石板路
       光绪六年(1880),由李兰亭独资修成。石板路从干岩子李宅,铺至任家大院门口,曾受到任氏的无理阻拦,所以任家大院至船头上(即码头)的路,全是卵石丁的路面。
       4、花秋园至堰平村任河下石板路
       此路约建于清光绪初年,由徐发斋出资,从下坝花秋园到青石桥,再从青石桥到任河下,此路南通下坝场,北通油榨、大川等。
       5、青龙岗至三元桥泥石路
       此路2尺至2.5尺宽不等,在邓大庙分路,左上鱼岩山可至平落,右至火井。路况为泥石。
       6、清末民国时期,村人过河赶油榨场,走木板桥或渡船。
       渡船:躬岩至新碾子一只,桃花滩一只,任河下一只。
       油榨街设有上巷子、中巷子、下巷子。民国时期修的“清河桥”从上巷子进街;中巷为渡船码头;下巷子为冬春两季搭木板桥进场的入口。

       1949年后修建的道路
       1、大石路:从大治桥至五组石梁子的水泥路,命名为大石路。初建于1973年,领建人:柳庆珊、王庆明,由全村社员突击修建。
       因1975年修大治桥,需在五组王石旮采石料,大炮炸深基岗和任岗,扩宽路面至丈余,并铺垫砾石。
       大石路的修建,为下坝乡六大队和本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便捷。
       2、
二郎坝至大治桥路:2000年,乡政府安排邓庙村修水泥路时,从五组二郎坝杨辉武门外修至大治桥。长1.3公里,由乡政府拨乡公路集资款修建而成。领建人:王云昌。
       3、
杨辉武门外至石梁子路:2005年6月,从杨辉武门外公路,铺水泥路至五组石梁子,长1.3公里,全组集资4万元,不足部分由房产开发公司王瑞云、王海军承担。领建人:杨本华。
       4、龙庙路(大石路的分支):由青龙岗至三元桥,泥石路。宽4米,长1公里。1976年由邓庙村修建。领建人:陈中青。
       2002年,由乡政府拨乡公路集资款铺成水泥路面。领建人:张支珍、王云昌。
       5、大石路的分支路:由二郎坝杨辉宣门外至四队公房。宽3米,长1公里。1977年始建时为泥石路。
2004年铺成水泥路。领建人:杨春华、柳永田、柳永华。由柳永泽筹措资金,赞助单位:油榨乡政府、南宝山农场、邛崃技术监督局、交通局。
       6、克耻路:由任岗至三组石油钻井队井场,全长1.1公里。命名为克耻路,建成于1979年2月16日(大年初一)。
       因1978年李克耻任邛崃县委书记,要求全县人民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全县统一规定于1979年大年初一劳动半天。当时,大队研究决定:修通任岗至大队学校的公路。于是大年初一这一天,大队几百人积极响应劳动半天。为了纪念这一难忘之日,泥石路修好后命名为:克耻路。
       1991年,川西北石油局在三组大林头立机钻井时,将路面加铺砾石,边墙撑砌,并从学校新开公路至三组大林头。
       2005年9月,由三组集体出资3万元,将路面铺成水泥。领建人:高冬天、彭一洪。
       7、大兴路:因从大治桥至一组的渡兴桥,命名为大兴路。初为泥右路,宽3米,全长2公里,建于1975年。领建人:闵永贵、杨素清、任瑞清。大队领导:柳庆珊、王庆明,乡政府:王世顺。
       1984年,加宽至4米的碎石路面。
       2004年,由成都房管局赞助、乡政府拨扶贫基金款,将碎石路面铺成水泥路面。领建人:高冬天、彭一洪。
       大兴路的建成,对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带来诸多方便,车行快捷方便,人人拍手叫好:“感谢共产党,感谢如今好领导,同时感谢前辈老领导奠定的基础!”
       8、大兴路的分路之一:从高家营至石家沟。为泥石路,宽3米,长1公里。建于2002年,领建人:尚福祥。该路石家沟人户主修,全村投工修筑而成。
       9、大兴路的分路之二:从渡兴桥至王家湾。为泥石路,宽3米,长0.6公里。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领建人:王加兴。

发表于 2019-2-9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5026.JPG
五童庙到任河下的泥石路。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