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2703|评论: 175

[原创·贴图] 你不知道的中国历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7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盘古,又称盘古氏、混沌氏,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话人物,也是中国传说中开天辟地创造人类世界的始祖。http://s2.sinaimg.cn/mw690/4ccbee51gx6CEvtUy1H21&690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它的创世历程,所以中国人类的起源,自然也有着具有中国特色的故事。从盘古开天辟地到三皇五氏这个漫长的时代,史册上的记载却只有寥寥数页。大约经历的时间太久,经过流传被记载在文献中的人物,早己被一代代的人们传得神乎其神,因此我们只能将这段历史称之为‘神话时代’。‘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作为中华各民族认同的创世始祖神,有关盘古神话故事,其记载最早见于三国时期吴国徐整著的《三五历纪》,从中我们得知了盘古开天辟地的经过;而南朝·萧梁·任昉所著的《述异记》中,则描述了盘古死后,竭尽殚精,以自己的生命,演化出了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
    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描述了人类还没有出现以前,天和地并没有分开,四处一片黑暗混沌,好像一个大鸡蛋,而人类的始祖盘古便孕育其中。经过一万八千年后,神通广大的盘古醒来,因为什么也看不见,力大无穷的他居然挥起大板斧将大鸡蛋分为两半。于是,轻而清的物质飘浮上升,慢慢形成了天空;重而浑浊的物质渐渐下沉,凝结成为大地。盘古怕它们再合拢来,于是脚踩大地、头顶天空,一直竖立在天地之间。就这样,天每日升高三尺,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也随着天地不断长大,其头在天为神,其脚在地为圣。如此一日九变,盘古与天地又共存了一万八千年。后来,天变得极高,地变得极厚,盘古的身体也变得极为高大。这时,盘古看着毫无生机的大地,便想用自己的身体创造出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于是微笑着倒了下去。临死前,他呼出的气化作清风和云雾,声音变为了雷电;其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头发和胡须则化为万点繁星;其汗珠化成地面的湖泊,血液化成奔腾的江河,肌肉化成肥沃的田土,就连他的汗毛也化成了草原和森林。盘古倒下时,他的头化作东岳泰山(山东),脚化作西岳华山(陕西),左臂化作南岳衡山(湖南),右臂化作北岳恒山(山西),其腹部则化作中岳嵩山(河南)。至此,人世间有了阳光雨露,大地上有了江河湖海,万物滋生,人类开始繁衍。
    据地址学家考证,约在六十亿年前,地球还处于发展变化的初始阶段。由于地球不断的变迁,地震、海啸频发,导致海洋和陆地混淆不清,因此这时的地球没有任何生物;四十六亿年时,地球逐渐稳定下来,海洋和陆地也逐渐分开;三十三亿年前,地球上开始有了生命,不过仅仅是微生物一类,于是地址学家们把这一时期称为‘太古代’;二十五亿年时,地球基本稳定下来,海洋和陆地完全分开,而地址学家们则称这一时期为‘元古代’;距今六亿年时,地球进入了‘古生代’,而古生代的重要时期又分有六纪:即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
    寒武纪--在距今六至五亿年间,这时的地球,无脊椎动物和海藻类开始大量繁殖;
    奥陶纪--在距今五至四亿四千万年间,陆地上开始出现最早的脊椎动物;
    志留纪--在距今四亿四千万年至四亿年间,陆地上开始出现植物;
    泥盆纪--在距今四至三亿五千万年间,海洋内鱼类繁盛,并且出现了最早的水陆两栖动物;
    石炭纪--在距今三亿五千万年至二亿七千万年间,地球上水、陆两栖动物繁盛,陆地上出现了原始的爬行动物;
    二叠纪--在距今二亿七千万年至二亿二千五百万年间,地球上又出现了类似哺乳动物的爬行动物。在地球二亿二千五百万年时,地球进入了‘中生代’,而中生代中又有三纪值得关注:即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三叠纪--在距今二亿二千五百万年至一亿八千万年间,陆地上出现了最早的恐龙;
    侏罗纪--在距今一亿八千万年至一亿三千五百万年间,陆地上恐龙繁盛,地球上又出现了最早的哺乳动物和鸟类;
    白垩纪--在距今一亿三千五百万年至一亿二千万年之间,此时仍属于恐龙时期,这时的地球上恐龙、有袋类和胎盘类哺乳动物并存,并且出现了最早的有花植物。此后地球进入了‘新生代’,而新生代必须知道的是第三纪和第四纪。其中,新生代第三纪又分为五世:即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和上新世;而新生代第四纪则分为二世:更新世和全新世。
    古新世--约在距今六千万年至五千三百万年间,地球在古新世和始新世的交替时期,气候经历了一个短暂而突然的全球变暖过程,因气候的剧变,很多动物绝灭,同时又有一些动物新生出来。
    始新世--约在距今五千七百八十万年至三千六百六十万年间,始新世被划分成早期(距今5780万年--5200万年)、中期(距今5200万--4360万年)和晚期(距今4360万--3660万年)。始新世早期最令人注意的是,原始的现代哺乳动物开始出现。在这一时期,通过地球地质历史现有记录中出现了一次最快、强度最大的全球变暖事件(被称为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来看,始新世就此开始。这次迅速而剧烈的升温,持续时间虽少于10万年,但导致了大量物种急剧灭绝,从而形成了古新世和始新世生态系统的分野。据科学家们推数据,这次的生物大灭绝,可能与一颗或数颗大火流星撞击西伯利亚(今契沙比克湾)有关联。
    渐新世--约在距今三千六百五十万年至二千三百三十万年间,它介于始新世与新近纪的中新世之间。这个阶段被人们认为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是一条连接‘炎热的始新世时期的古老世界和生态系统更具有现代特征的中新世’的纽带。然而,在这个时期的哺乳动物种类增加并不明显。渐新世时期生态系统发生的一个重要改变是草原在全球的扩张,而热带阔叶林则萎缩至赤道一带。此后,各个地区相继从较温暖的渐新世晚期,进入到较为寒冷的中新世。
    中新世--约在距今二千五百万年至五百三十三万年间,考古学家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发现了两枚这个时期的古猿人牙齿化石,成为中国早期人类进化轨迹的开端。
    上新世--约在距今五百三十万年至一百八十万年间,对于人类而言,地球迄今仍是个得天独厚的乐园。在地球自然系统的调节下,这个时期的地质、气温以及环境都维持在一个相对平稳的范围内,没有太大的波动。此时,不论是海生动物还是陆地动物,已经相当现代化了,而最早的类人动物就是在上新世末出现。
    更新世--约在距今二百六十万年至一万年间,这一时期分为早期、中期、晚期。
    更新世早期--约在距今三百万年至一百五十万年间,其显著特征为气候变冷、有冰期与间冰期的明显交替,所以又称为冰川世。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人类开始出现,此时的动、植物绝大多数属种与2012年的物种相似。
    更新世中期--约在距今一百五十万年至一百万年间,中国出现的陕西蓝田人化石,代表了最早直立行走的人类。
    更新世晚期--约在距今一百万年至一万年之间,此时的北京周口店人类,己经懂得制作简单的生产工具,还学会了使用火,并采用打击制造的石器捕猎动物、采撷植物果实,证实这时期的人类己进入旧石器时代。距今十万年前,出现的中国马坝人和许家窑人,则完成了向智人的过渡。
    我将一万年之前的世界简述给大家听的目的是,既不要片面的相信神话,更不要武断的拒绝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传说故事。虽然有的故事太过荒诞,但也为现代的考古界打开了视野,经考古界学者们多年的应印,有些传说还是有据可查的。就我们《龙行天下》的首席男主角盘古,就是在这更新世晚期末年诞生。当然,针对盘古开天辟地来说,这只是一个神话,与世界大大小小数百个国家的出发点一样,只是后人对自己始祖的神化。但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盘古只是一个时代的象征,而并非是一个有形的人,所以我们可以将他看作是中华远古时代神化的先祖、中华人种之根、中华民族之魂!盘古死后,后人为了纪念这位‘顶天立地’的创世主,在南海修建了盘古氏之墓,其占地面积达方圆三百余里。
    考古发现:盘古国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南朝梁人任昉所著的《述异记》中,书中明确的提到:南海中有盘古国,那里的人们皆以盘为姓。那么盘古国所在的‘古南海’应在什么地方呢?实际上,这个问题应由秦始皇来解答。秦始皇在平定岭南之后,分别设立了包括桂林、象郡、南海在内的三郡。而‘古南海’其实就是当时的南海郡,也就是今天的广州市。在广州市花都区有一座气势奇特的盘古王山,郁郁苍苍的山麓上有一座盘古王庙,它不仅是盘古文化的重要遗址,也是远近闻名的庙宇,历年香火不绝。在清代,‘盘古烟霞’已是‘花县八景’之一。关于盘古王山和盘古王庙的来历,花都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陈棣生说:“花都区所辖的狮岭镇、梯面镇、花山镇一带在古代都是瑶族的居住地,瑶民的先祖将盘古作为始祖崇拜,并在狮岭镇的炉山山麓建起了盘古庙,每年农历八月十二日盘古生日当天,还隆重的举行‘盘古节’庆祝活动。到了明朝弘治年间,官兵征讨瑶族人,盘古庙被焚毁,盘古节等民俗活动也被迫中止。一直到清嘉庆初年(公元1796年),当地读书人邱毛松在狮岭炉山的半山腰发现一块石碑,上刻‘初开天地盘古大王圣帝神位’,于是便认为‘这里就是盘古开天辟地的地方’,于是每天在这里施医并游说周围的人前去参拜,‘盘古王’由此渐渐远近闻名。后来,人们在这里重新修建盘古庙,香火还很盛,于是炉山则改名为‘盘古王山’,而一年一度的‘盘古节’也得以恢复,并一直延续到现在。”在整个南海郡所辖的珠江三角洲,除了花都之外,其他地方都没有发现任何有关盘古遗迹,因此不少专家认定古代南海的‘盘古国’就在现在的花都。
    近年来,盘古国位于广州花都区的说法受到挑战。有专家经过研究指出:神秘的盘古国可能并不在花都。他们认为,任昉的《述异记》里提到的‘南海’不是指的南海郡,而应像许多史书所记载的那样,指的是今天华南地区一带。由此推测:在古代的华南--珠江流域,曾经存在着一个以盘古信仰为核心的盘古国。为了证实从文献中得出的推测,民俗专家们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并将调查结果与古代文献记录相对照。经调查,专家们发现:在三国时期,吴国所属的桂林郡所辖地带,也就是现在的广西来宾市一带,共有盘古庙28座。在这里,各地都盛行祭祀盘古诞辰庙会活动,如演盘古戏、唱盘古歌等,皆与《述异记》中所记载的‘桂林有盘古祠,今人祝祀’不谋而合。此外,在来宾市兴宾区和秦代桂林郡郡治所在地贵港市等十几个县市,还有着许多以盘为姓的壮族居民,并有纯盘姓的壮族村落。这里不仅盛传各种版本的盘古故事、盘古歌谣、戏曲,而且冠以‘盘古’之名的事物随处可见,这又印证了《述异记》中‘今人皆以盘为姓’的记载。专家还指出:花都瑶族流传的盘古神话中并没有‘垂死化生创世’之说,而广西壮族盘古神话中却有‘碎胎化生创世’说,其内涵与盘古的‘垂死化生创世’极为相似。由此专家判断,《述异记》中所说的盘古国极有可能就是广西壮族人所建。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古代盘古国的地理位置争论至今仍未停止。河南研究者则认为盘古神话起源于中原汉人聚居地带,一直试图证明盘古国位于河南;这种说法也得到了不少专家学者支持,就连考证出古‘盘古国’在广州花都的学者们,也无法否认盘古神话发源于河南。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261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8-1-7 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盘古氏
4ccbee51gx6CEvtUy1H21&69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1-7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皇,姓望名获,字文生,别号防五、天灵,又称天皇氏,传说中的上古三皇之一。在中国远古神话时代,‘皇’的原始意义是神祇,‘氏’的原始意义也是神祇,只是其神性稍略于盘古和玉皇大帝,我们可将之称为第二级神祇。盘古后裔中,三皇是最早的三位神祇,而天皇则出生于天灵山(传说中的仙山)。皇甫谧的《帝王世纪》中记载:天地开辟,有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盖‘三皇’仅是一种传说,大约是远古时期的人,为了纪念部落之中做过特大贡献的人或首领而取的称谓。这三皇在位有多长时间已无法考证,因他们都是盘古后裔中漫长时光里的神话人物,于是中国神话学家们选择了‘天、地、人’这种三才立世说,只是说明其岁月的漫长。
    三皇时期的远古帝王---天皇天皇氏距今大约三百万年至一百七十万年,其以木德王天下,治所在良渚(浙江杭州余杭区)古城中的莫角山台址上。史书上还记载:天皇兄弟13人,号称‘天灵’,其中有一人先发明了数字,继而又发明了天干、地支。当时之人认定他是位了不起的圣人,便推举为领袖,号称天皇,其余十二人则带领着自己的部族各居一方,立国称皇,各传国一万八千年。此处应指出的是,史书上所说发明数字和天干、地支之事,只是古人的一种猜想,事实上这些发明在一百万年以前是不太可能出现的。至于说‘天皇兄弟十三人’,则是一条很重要的远古人类社会信息,说明当时的人类已经意识到,在这个地球上除了中国之外还有其他国家。因此古人把天下分成十三个部分,中国仅是其中一部分,而中国当时最高的领导者就是天皇。
  天皇时期的人类‘淡泊无为,而俗自化’。其意思是说:那时的人类头脑都很简单,思想也很单纯,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其它哺乳类动物没多大差别,一切顺其自然而己。汉代的史学家孔安国认为:天皇、地皇、人皇之说过于荒谬,于是把伏羲、神农、黄帝称为三皇。然而,他却犯了一个极端无知的错误。三皇时期是处于上古早期的原始初民时代,而伏羲、神农、黄帝则处于上古中期的氏族联盟时代,怎么可以替代?诚如孔子《家语》中所言:自伏羲以下皆称曰帝。由此可见,上古时代‘皇’与‘帝’有着本质的区别。‘皇’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并非是指具体的某个人;而‘帝’则是某个政权的最高统治者,是实有其人。
    考古发现:天皇时期的地质年代属于新生代第三纪的更新世早期,也为旧石器时代早期,社会组织形式为血缘家族公社,婚姻形式为血缘群婚。据考古认证,这时的人类已开始使用天然火。根据动物群的性质、堆积物特点和其他环境变化因素,学者们把更新世划分为早、中、晚三期。一些学者将更新世的起讫,定在距今三百万年至一百万年间,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最早阶段;中更新世则定在距今一百万年至十万年间,这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中、后阶段;晚更新世定在距今十万年至一万年,包括了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和晚期。在中国又以距今四万年作为晚期的起点。在距今二万年到一万年间的某段时期,欧亚大陆北部、大洋洲、美洲马达加斯加的数十种大型动物走向灭绝,百分之七十的大型哺乳动物在距今大约一万一千年前突然消失。这些大型动物的消失,一直是科学家争论的话题。
    天皇时期的初始阶段,也正是我国中华人种的‘东方人’向‘元谋人’过渡阶段。此时地球正处于16银系年的冬至阶段,由于地球环境变冷,许多原本温暖的地区变成了冰川,一些热带生存的动植物无法适应寒冷的气候,逐渐灭绝。幸存下来的动物,有的改变自身内环境以适应寒冷的气候和恶劣的外环境,有的被迫向温暖地带迁徙寻找适宜生存的外环境。当时,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都被冰雪覆盖,到处都是冰川,生存的动物已经很少。而我国云南省的中部,正处于北回归线附近,气候温暖,四季如春,所以便有大批的远古生物云集到这里。就这样,元谋盆地成了古生物的天府之国。
    1987年4月,云南联合考古队曾在元谋县的小河村和竹栅村等地发掘出动物标本300多件,碎骨牙40多公斤,便是这一时期历史的最佳物证。然而,在距今一百八十万年时,全球气候开始转暖,雪原融化,冰川消逝,原来生命稀少的寒冷地带又恢复生机。气候转暖给处于危机中的‘东方人’开辟了新生路,他们化整为零,分裂成十几个部落,由其各自的族长率领分别往东西南北各方开发新领地。这是冰川消融时期中华人种的第一次大分裂,这次分裂使中华人种向更广阔的地域推进,从而奠定了中华人种在世界史上的主流地位。
    1961年,山西芮城县西侯度村发现的西侯度文化,距今约一百八十万年。据分析,西侯度人很可能就是云南东方人种的分支。由于当时全球气候转暖,冰川融化,居住在元谋盆地的东方人因人口繁殖过剩,食物短缺而出现生存危机。于是,东方人逐渐分裂成十几个支脉,陆续迁往新的地区开辟家园,其中的一支就迁到了今山西南部靠近黄河的芮城一带定居下来。另外,早在公元1891年时,荷兰军医杜布亚在爪哇特里尼尔附近地表下15米处发现距今一百八十万年的头盖骨一个、牙齿三颗、完整的腿骨化石一根;1931年,荷兰人孔尼华又陆续发现三个头骨、多个下鄂骨和牙齿,被命名为爪哇猿人。以上考古说明,在东方人种存在的同时,西方人种也已经存在,这是东、西方完全不同的两个人类族源。

 楼主| 发表于 2018-1-7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皇氏
天皇氏.jpeg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2017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8-1-7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涨知识了

 楼主| 发表于 2018-1-8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皇,姓岳名鉴,字子元,号文悦,又称发皇氏,传说中的上古三皇之一,其时期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至七十万年间。史书记载:天皇之后,地皇兴起。天皇晚期,由于全球气候转暖,冰川融化,海洋水位猛涨,陆地大面积被洪水淹没,许多居住在低洼地带的人类和动物都葬身洪水之中。三皇时期的远古帝王---地皇这时,天皇氏已经衰落,中华人的活动中心从云贵高原转移到水草繁茂的华北平原。地皇共有兄弟十一人,兴起于熊耳、龙门等山,地属今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交界处,此地当为地皇时代,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于是,兄弟十一人各领一支队伍占据平原中的高地,建立起新的氏族部落,并推举一人为领袖,号称‘地皇’。《洛书灵准听》记载:“地皇,十一君,皆女面、龙颡、马踶、蛇身。”《说文》中也曾记载:“蛮:南蛮,蛇种。”又曰:“闽:东南越,蛇种。”《容成氏》中记载:“禹然后始为之号旗,以辨其左右,思民母惑。东方之旗以日,西方之旗以月,南方之旗以蛇,中正之旗以熊,北方之旗以鸟。”从以上引文来看,地皇氏应属于中国东南地区的古越族,亦即中国田野考古学所称的‘良渚文化集团’。现代学者曲英杰曾在《古代城市》一书中提道:“中华大地在五六千年前已有城的建造,且已明显具有古国性质。其‘方国’林立而又互为连属,呈东(今山东及江苏北部地区)、南(今湖北、湖南交界)、西(今四川盆地)、北(今河套地区)、中(今河南、山西地区)五方分布之势,正与三皇五帝时代在局部联合的基础上形成中华共同体的史实相应。”而《路史》中记载:“地皇之子人皇氏别号‘居方氏’”《补三皇本纪》中也记载:“(人皇)兄弟九人,分长九州,各立城邑。”这些记载表明,人皇时代中国九州土地上都有方形城邑。而地皇氏系人皇氏之父,父子俩是同时代人,故可知地皇也生活在城邦时代。
    地皇时期的人类社会组织仍属于血缘家族公社,婚姻形式依然是血缘群婚,过着群居的生活,其食物主要是猎取动物和采集野果、野菜。他们把石块磨制成锋利的武器用来打猎,打到动物后,先喝干动物的血,然后再切割猎物进行分享。此时的他们还不知羞耻,男女老少常年都赤裸着身体,男女可以随意交合,生了孩子由女人照看,男人则负责外出猎取食物。
    地皇执政时期对人类有三大贡献:
  一为‘定三辰’:地皇以前虽然天上有了日、月、星辰,但并无名称,统称为‘光’,太阳叫大光,月亮叫小光,星辰叫细光。于是,地皇给‘三光’起名,大光叫‘日’,小光叫‘月’,细光叫‘星’;
  二为‘分昼夜’:地皇把有太阳的时间称为‘白昼’,把有星星、月亮的时间称为‘黑夜’,白昼与黑夜合称为‘一日’;
  三是‘有岁月’:地皇以三十日为周期定为一个小循环,称作‘月’,又把每个月与十二支相配,构成以十二个月为周期的大循环,称作‘岁’,统称为‘有岁月’。
    考古发现:1964年,我国考古工作者于陕西蓝田发现距今约一百一十五万年至一百一十万年间的古蓝田遗址,挖掘出许多当时古人所使用的石器。其中有刮削器、大型砍砸器,还有一种利用石英砾石制成的一头尖一头厚钝、断面呈三角形的尖状器。
    1975年,我国考古界在湖北十堰市郧县龙骨洞发现了距今一百万年至五十万年间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古人类牙齿化石,并命名为‘郧县人’;第二年,又在湖北十堰市郧西县神雾岭白龙洞发现两颗古人类牙齿化石,据考证同属于‘郧县人’。就这样,旧石器时代早期,被命名为‘郧西人’。由此可见,在距今一百万年前后,中华人种的一个分支已经生活在了长江流域。这一考古发现,为古史的地皇时期提供了有力佐证:在距今七十万年前,中华人种的两个分支分别居住在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他们正缓慢的向着远古时代的文明靠近。
分享:

 楼主| 发表于 2018-1-8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皇
地皇.jpeg

 楼主| 发表于 2018-1-8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皇,古越族,姓恺名胡洮,字文生,别号居方氏,又称人皇氏、九头氏,为天皇氏之孙、地皇氏之子,传说中的上古三皇之一。以土德王天下的人皇,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间,其治所在今山东日照两城镇遗址。史书记载人皇兄弟有九人:“驾六羽,乘云车,出谷口,依山川大地之势,分大地为九州,兄弟九人各居一方,传一百五十世,立国四万五千六百年。”人皇氏兄弟九人皆出生于仙家圣地刑马山,并拜仙人为师,后共同出山治理中国。当时,地皇氏已经衰败,天灾人祸横行、地裂山崩、洪水泛滥,人类再次面临着灭顶之灾。于是,人皇氏兄弟九人分大地为九区,每人各居一方,带领人类抗灾自救。经过多年的奋战,终于战胜自然灾害,使得人类生存下来。就这样,他们在各自居住的地区建都立国,共称人皇。后来,人皇氏逐渐发展壮大。这就是我们小时朗朗上口的‘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三皇时期的远古帝王---人皇在地皇时期的最后阶段,全球气候再次由冷变暖。受暖流气候影响,冰川逐渐融化成为海洋,海水再次侵入大陆低洼地带,我国的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大部分被海水吞没,成千上万的人类死于海浸,幸存者只好向高原和山地逃亡。为了躲避洪水,人皇氏所谓的兄弟九人,其实是指各部落群体的首领;所谓的九州,也并非只有九个地区,古人以‘九’为多,‘九’常常用来表示多的意思,显然这里的九州是指很多区域。当时,居住在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人类,在大洪水的逼迫下,化整为零,分割成众多个小部落,在他们头人的带领下,逃亡至理想的高地,划定本部落的势力范围,建立新的统治区域。部落之间各自为政、互不侵犯、和平共处。这次海浸造成的人类大迁徙,使得中华人种再次向四方扩散,他们的足迹不仅遍布中华大地,而且还有部分人类走出中国、走出亚洲,走向非洲和欧洲。
    史书上说,人类从人皇开始至黄帝政权结束共分为‘十纪’:
  一是‘九头纪’,即人皇时期的兄弟九人执政;
    二是‘五龙纪’,由兄弟五人:即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分而为政;
    三是‘摄提纪’,以五十九姓治天下;
    四是‘合雒纪’,以三姓治天下,教人居住在山洞里;
    五是‘连通纪’,以六姓治天下;
    六是‘叙命纪’,以四姓治天下;
    七是‘循蜚纪’;
    八是‘因提纪’;
    九是‘禅通纪’;
    十是‘疏仡纪’。
    自‘九头纪’至‘疏仡纪’,共传八十三个政权。然而,‘循蜚纪’以后则记载不详;‘禅通纪’终于炎帝神农氏;‘疏仡纪’则始于黄帝轩辕氏。从古史记载中我们得知,从人皇时期至黄帝时期,中间还有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最少也有三十万年。在这数十万年间,中华人种在神州大地繁衍生息,不断地分支扩散,他们的足迹遍布西部高原、北部山区、东部平原和南部沿海,其活动中心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这一时期还有部分中华人种,迁徙到西亚、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在那里定居,成为当地的永久性居民。
  考古发现:人皇时期的地质年代为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的中晚期。
    1927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一个山洞里,我国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距今约50万年的中国猿人旧居,并获得中国猿人头盖骨、牙齿、肢骨以及大量的石器,被考古界命名为‘北京猿人’。经科学考证,这一时期的中国人类已经能够直立行走、奔跑;他们的身高约在一米五六左右,其上臂和手的灵活性已经和现代人相差不远,所制造的石器已经十分精致,所选用的材料都是坚硬的水晶、砂岩、燧石、石英岩等,已经能够使用火和管理火。当时,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北京的气候比现在温暖许多。‘北京人’居住区的周围有河流、沼泽、森林、草原和沙漠,他们几十人居住在一起,过着狩猎、捕鱼和采集的生活。此时期的社会组织依然是血缘家族公社,婚姻形式仍为血缘群婚,不过这时的人类已经知道了羞耻,开始用串起的树叶和树皮遮挡身体。
  1984年,在辽宁省营口市发现距今约三十万至二十四万年间的‘金牛山人’男性头骨和体骨,经测定其脑容量为1335毫升,己十分接近现代人脑容量1400毫升。

 楼主| 发表于 2018-1-8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黄
人皇.jpeg

 楼主| 发表于 2018-1-9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巢氏,又称作大巢氏,尊号‘巢皇’,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有巢氏出生于苍梧(今湖南九嶷山以南),距今约二十万至五万年间。中华大地经过天皇、地皇、人皇的辛勤努力,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人们生活依然十分艰难,于是各种伟大的神祇人物应运而生。就在三皇之后,又经过了漫长的若干年,人类相继出现了下列五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五氏的‘氏’其原意就是神祇,但神性比‘皇’更少些,所以可列为第三级别神祇。有巢氏作为最先出现的神祗,顾名思义,这个神祇的任务是教人们不再住在地面上,在树上用树枝树叶建造出简陋的蓬盖作为示范,这就是原始的房屋,可以有效的躲避野兽和洪水。有巢氏实际上代表着当时人类发展的一个阶段,从原始的山洞居住发展到建造房屋,为进步的一个标志。正如著名历史学家吕振羽在《中国历史讲稿》中所指出:“到了有巢氏,我们的祖先才开始和动物区别开来……从此就开始了人类历史。”
  史书记载:上古时期,人类少而野兽多,居住在地面的人类经常受到野兽攻击,每时每刻都存在着伤亡的危险。在恶劣环境的逼迫下,部分人开始往北迁徙。他们来到今山西、陕西一带,受鼠类动物的启发,在黄土高原的山坡上打洞,并用石头或树枝挡住洞口,有效的保护了人身安全。但是北方气候寒冷,还是有许多人宁愿留在危险的南方不肯往北迁移,这时有巢氏就出现了。传说,有巢氏出生在九嶷山以南的苍梧,曾游过仙山,得到仙人指点有了超人的智慧。他受鸟类在树上筑巢的启发,最先发明了‘巢居’。五氏时期远古的帝王---有巢氏他指导人们用树枝和藤条在高大树干上建造房屋,既可以挡风避雨又可防止野兽的攻击。人们为了表达感激之情,便推选他为当地的部落酋长,并尊称他为有巢氏。当上酋长后的有巢氏,为大家办了许多好事,其名声很快传遍中华大地。各部落的人皆认为他德高望重,并有圣王之才,于是一致推选他为总首领,也就是部落联盟总部大酋长,共尊称他为‘巢皇’。
    有巢氏执政后,迁都于北方圣地石楼山(今山西吕梁市兴县东北)。当时,有巢氏命人在山上挖了一个洞,他就居住在山洞里处理政务,所以后人便把石楼山称作有巢氏的皇都。有巢氏执政期间,排除了兄弟姐妹间的通婚关系,同一族团内部的同辈男女也禁止通婚;男子只能选择其它族团的女子,女子只能选择其它族团的男子。就是说,甲族团的一群男子或女子可以和乙族团的一群女子或男子互为夫妻,这便是母系氏族社会的族外群婚。族外群婚只准许甲、乙族团的一群男子夜里到乙、甲族团和那里的一群女子过性生活,第二天一早,这些男子就得回到自己本族团去,不准许留在女子所在的族团;而女人则一生都不准离开本族团。这种族外群婚,相对于血缘群婚,显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由此可见,有巢氏时期人类的社会组织已经进入到母系氏族公社阶段。
    有巢氏晚期,地球上最近一次冰期来临,历史上称之为‘武木冰河时期’,距今七万至一万二千年前。约七万年时,欧洲阿尔卑斯山区大规模冰块的推进,冻结了大面积的海洋,使全球气温下降了摄氏10度--12度,海平面降低了100米以上,全球冰川面积扩展到4960万平方公里,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南海、东南亚海及台湾海峡皆完全冻结,与大陆架连城一体。曾经阻碍人类和动物通行的海洋障碍消逝了,中国通往日本列岛的路直接相通,生活在我国东北和华北的动物群(猛犸象、河套大角鹿、普氏野马、野驴、野牛等),越过黄海大平原,一路东奔直接进入日本,继而又北上通过白令海进入美洲。约在五万年前,一部分中华人种自亚洲通过东南亚,从冰冻的海上进入澳大利亚狩猎;与此同时,另一部分中华人种也通过冰冻的白令海峡进入美洲狩猎,成为美洲最早的人类。此后,大约每年都陆续有一些中华人结伙前往澳大利亚和美洲狩猎,他们于春天出发,猎取大批动物后,用自制的雪橇拉着猎物返回家乡,与族人共同享用。待到猎物吃得差不多时,第二年春天则又有另一批狩猎者出发。于是,澳大利亚和美洲便成了远古时代中华人的天然狩猎场。
    考古发现:有巢氏时期的地质年代为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的晚期。考古年代为旧石器时代中期,此时的人类已经进入早期智人(古人)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和县猿人遗址、银山智人遗址和凌家滩遗址相继发现,巢湖流域被公认为古人类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打破了长期以来长江和巢湖流域被认为不可能是人类发源地的历史论断。
    这一时期中国的人类及其文化主要有:
  1954年,发现于山西临汾丁村,距今十万至六万年间的‘丁村人’及其文化;
  1956年,发现于湖北长阳,距今十万年至八万年间的‘长阳人’及其文化;
  1958年,发现于广东曲江县马坝乡狮子岩洞穴,距今十万年前的‘马坝人’及其文化;
  1973年,发现于山西阳高县许家窑村,距今十万年前的‘许家窑人’及其文化;
  1976年,发现于陕西大荔县,距今二十万年至十五万年间的‘大荔人’及其文化等。

 楼主| 发表于 2018-1-9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巢氏
有巢氏.jpeg

 楼主| 发表于 2018-1-9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燧人氏,又称燧人,河南商丘人,传说中的上古帝王。距今约五万年至公元前7724年之间。
    史书记载:五氏时期的远古帝王---燧人氏燧人氏出生在江南洞庭湖中一个称作湘山(今湖南岳阳市西南)的仙岛上,因他生而知天文、识地理,精通许多高深的学问,所以当时的人皆尊称他为圣人。
    人类的原始时代极为漫长,古代史学家能够推算出,中国在三百二十六万七千年时始有人类,己是很了不起。然而,经地质学家考证,早在三千万年前的渐新世就已经有人类的先祖‘原上猿’出现。原上猿与其它哺乳动物一样,主要靠吃禽兽肉喝禽兽血得以生存,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两千多万年,直至一千四百万至八百万年间,原上猿才进化到早期的人类--腊马猿。
    中国最早的人类居民应该是距今一百七十万年的天皇时期‘元谋人’,当时的人类还不懂得用火,最初看见雷电击中树木燃起大火,便十分恐惧的向安全地带逃窜,时有行动迟缓而葬身火海的人。大火过后,他们返回原地找寻同伴尸体时,发现许多被烧死的野兽,散发着诱人的香气,于是便撕扯野兽的尸体充饥,这才发生熟食的鲜美。据《韩非子》、《太平御览》等古书记载:远古时的人们茹毛饮血,己习惯吃生食。由于生食腥臊恶臭,伤害肠胃的同时极易产生疾病。后来,人们虽发现火烤食物味美且易消化,因雷击等产生的自然火很少且在短时间内便会熄灭,很难得到并保留火种。到了地皇时期,距今约八十万年的‘蓝田人’已学会用火,他们在天然大火出现时获取火种,然后由专人保管,而担当保管火种的人被称为‘火神’。火神的责任很重大,必须保证火种日夜燃烧,经年不息,如稍有疏忽就会使火种断绝,那样的话,只能以重礼向临近部落求取,否则只能等待下一次天火的出现,这种保存火种的办法一直持续了数十万年。
    到了燧人氏时期,人类居住的地区多雨且气候潮湿,火种很难得以保存,经常发生多个部落同时断绝火种。在失去火种的日子里,人们只能继续吃着腥膻的生肉,许多已吃惯熟食的人,因再吃生肉而生病。因为没有火,一些野兽夜里常来袭击人类。为了寻求火种,他们只好向遥远的陌生部落求助,有时因为遭到拒绝,被迫去盗火、抢火,从而引发部落之间的战争。就在这时,燧人氏出现并发明‘钻木取火’,结束了人类靠天取火的历史。后来,燧人氏又发明了‘燧石取火’,使取火变成一件很轻松的事情。人们尊敬这位圣人,便一致推举他为氏族首领,后又被各氏族首领共同推举为氏族联盟大酋长,并尊称他为‘燧皇’。就这样,燧人氏在他的居住地,建造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村庄--‘遂明’(今湖南常德市澧县东溪乡南岳村)。《太平御览》记载:“遂明国有大树名遂,屈盘万顷。后有圣人游日月之处,至于其国,息此树下,有鸟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氏。”由此可以想像,古人发明钻木取火的方法,是经历了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是在数代人探索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后由某一个痴迷者的机缘巧合,点燃了第一株人工火苗。由于年代久远,点燃第一株人工火苗者的大名己被淹没在历史尘埃之中,或许那时的人根本就没有名字,其名字只是后人在写史时,为了说明问题,而称之为‘燧人氏’,其含义就是‘发明钻燧取火的老祖宗’之意。
    在燧人氏以前,人们把所有的动物都叫作‘虫’。经过细心观察,燧人氏把这些动物划分为四类:天上飞的称作‘禽’,地上跑的称作‘兽’,有脚的爬行动物称作‘虫’,没脚的爬行动物称作‘豸’。此后,燧人氏为了向人们传播这些知识,在村里专门筑了个土台,称作‘传教台’,他则时常站在台上为大家讲演。据史书记载,燧人氏在距今三万年时,与弇兹氏首领结合,建立了互为婚姻的血缘联盟,始称‘燧人弇兹氏’。
    弇兹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女首领,后世人追尊她为‘女帝’,又称玄女、玄帝、王素、素女、须女、帝弇兹等。当时的人类因没有文字,生活中许多事全凭大脑记忆,时间一久,有些事情往往会被遗忘。弇兹氏于是用柔软而有韧性的树皮搓成细绳,然后将数十条细绳排列整齐悬挂在一处,在上边打结记事。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先发生的事打在里边,后发生的事打在外边。后来,燧人氏为了能够记录更多的事,于是利用植物的天然色彩,把细绳染成各种颜色,每种颜色分别代表一类事物,使所记之事更加清楚。早年,燧人氏在昆仑山立木观察星象祭天时,由此发现‘天道’;因天道而受到启发,始为山川百物命名,而有‘地道’;天地之德孕育万物,而人为万物之尊,燧人氏以‘风’姓为人类命名,并对人的婚姻交配也有了血缘上的限制,使人与兽有了严格的区分。这是人类早期的伦理道德,也就是‘人道’。燧人氏自立姓氏为‘风’,这是中国人最早之姓。至此,中国有文字记载的九千年文明历史由此开始。
    燧人弇兹氏是中华民族的创立者,他为后世子孙留下了十项重大发明:
  一、距今约五万年时,发明了‘钻木取火’,继而又发明‘燧石取火’。
  二、距今约四万年时,始作大山扶木纪历,在昆仑山观察天象以明天道,始为山川百物命名。
  三、距今约三万年时,弇兹氏织女发明搓绳技术,创立了‘结绳记事’;燧人氏以右枢天乙为北极星、太乙织女星为北极星。
  四、距今约二万年时,燧人氏创立‘氏族图腾徽铭制’,始立姓氏为风。
  五、距今约一万五千年时,燧人弇兹氏发明了大山榑木太阳历。
  六、距今约一万四千八百年时,燧人弇兹氏发明了《河图》、《洛书》、星象历,创造了人类早期的符号文字。
  七、距今约一万二千年时,燧人氏发明‘陶文’,创造‘十天干’。
  八、距今约一万一千年时,燧人氏创立八索准绳圭表纪历。
  九、距今约一万年时,燧人氏发现天纲、天纪、太极印与太极涡旋宇宙生化模式。
  十、约公元前7800年,燧人氏总结天道大发现,建立远古文明。
    从上述来看,我们这里所说的燧人氏并非一个人,而是氏族的总称。因为燧人氏时期还没有完整的帝王世系记录,所以我们也无法得知每位帝王的在世年代。但是,因为燧人氏掌握了对火的使用,使人类思想意识产生了一次飞跃,人类至此从动物界中脱颖而出,并开创了人类历史新纪元,由此写下中国九千年文明史的壮丽开篇!
    考古发现:燧人氏死后葬于燧皇陵,其陵位于商丘市睢阳区华商大道与平原南路交汇处北200米,占地面积约440亩,墓冢占地面积约四万平方米。进入燧皇陵,首先看到的是一条神道,神道两边有排列整齐的石雕,燧人氏墓冢和雕像则矗立于陵区的中心。燧皇陵为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华夏文明之火’圣火火种的采集地。据《归德府志》记载:“燧皇陵在阏伯台西北,相传为燧人氏葬处。俗云土色皆白,今殊不然。”原有的燧皇陵建于何时已不可考,据老人们回忆,它原有大殿、东西厢房、石像生等,后皆毁于战火。
    1992年,由所在地睢阳区政府对其重修,主要修复墓冢,立燧人氏石雕像,及神道两侧石人、石马等石像生等。
    2003年8月,燧皇陵第一次扩建,体案交由上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
    2004年12月,一期扩建工程顺利完工,建成了石牌坊、石像生、墓冢、神道、门前火文化广场等。其建筑风格借鉴了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的设计理念,各处景点的各个细节都有典故及文化承载,尤其在台阶的修建上,注重‘九、五’数字的运用,体现出了‘九五之尊’的寓意。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考古界在河北徐水南庄头发现了燧人氏晚期遗址,遗址中发掘出两种陶片:一种为夹沙深灰陶;一种为夹沙红褐陶。经科学考证,其生产年代距今约在一万二千年前,这是中华人种从原始时代向文明时代过渡的重要物证。以前,大家皆认为新石器时代的历史是公元前6500年,由此可见,中国的陶器发明早在12000年,也就是说,中国新石器时代得从12000年前开始,也就是燧人氏时代的后期。代表这一时期的人类文化主要有:
  1922年,在内蒙古萨拉乌苏河发现距今五万年至三万五千年的‘河套人’及其文化;
  1933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距今一万八千年的‘山顶洞人’及其文化;
  1970年,在台湾省台南县左镇乡发现距今三万年至一万年的‘左镇人’及其文化等。   

 楼主| 发表于 2018-1-9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燧人氏
燧人氏.jpeg

发表于 2018-1-9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666

发表于 2018-1-10 10:01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0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伏羲,风姓,名伏羲,又称宓羲、伏羲氏、庖羲氏、庖牺氏、宓牺氏。伏羲被后人尊为人类始祖,与黄帝同被尊为人文初祖。五氏时期的远古帝王---伏羲氏在中国神话里,伏羲、女娲形象的出现和流行,就是中国上古时代龙、蛇崇拜的变形,因此他与女娲一样龙身人首和蛇身人首。伏羲的母亲是风兖部落的女首领,居住在华胥之渚(今甘肃庆阳市与平凉市境内的沿河地带),被称为华胥氏。年轻有为的华胥氏与族叔风偌率族人逐水草而居,过着浪漫的游牧生活。有一日,他们来到水草丰茂的雷泽(今甘肃陇南市境内),并结识了雷泽氏的年轻酋长。这位酋长是一位年轻威武的小伙子,华胥氏与他一见钟情。于是,她沿着这位男子汉的大脚印走入浓密的草丛,春情萌动的二人于是结合。至此,华胥氏怀了身孕。
    公元前7774年三月十八日,华胥氏在仇夷山(今甘肃陇南市西和县西南洛峪)下的茅草屋里生下伏羲。后来,长大成人的伏羲被送回大帝湾(今甘肃天水市泰安县北)时,己是一个年青英俊的小伙子。在这里,他创制了重于钺仪勾股(规矩)纪历法,因此人们把伏羲所住的小村子称作‘成纪’。伏羲曾求学于燧人弇兹门下,因聪敏好学深得老师的青睐。燧人氏的首领把祖创的《河图》、《洛书》传授于他。《河图》、《洛书》始作于距今一万四千八百年以前,《河图》又称作《星系轮布图》,是燧人弇兹氏青鸟部的大酋长柯约耶劳所创。该图由象征阴阳的二十个图形符号构成,内涵极深,被世界学术界公认为是易学、玄学、术学等多学科之先。《洛书》则是燧人弇兹氏须女部大酋长柯诺耶劳在观察北斗九星时创制。我们今天所见的北斗星为七颗,一曰天枢,二曰天璇,三曰天玑,四曰天权,五曰玉衡,六曰开阳,七曰摇光,故称北斗七星。而上古时候则是北斗九星,除以上七星外,还有牧夫座的‘招摇’和‘梗河’。
  伏羲得到《河图》、《洛书》后,便开始刻苦钻研。深有所悟的他,上观天文、下察地理;探天地运行的法则、观鸟兽活动的变化;以自身和自然界万物的形体做象征,创立出‘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这是中国最早的计数文字,也是中国古文字的发端,从而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后来,伏羲用八卦与神明之德相通,概括出世间万事万物的情状。由此,伏羲的才华赢得世人的尊重同时,也获得了众多年轻女子的青睐,五氏时期的远古帝王---伏羲氏许多部落女首领纷纷向其示爱从而想获得他的人种。于是,伏羲在众多女子中,选中凤姓姑娘女娲。女娲与伏羲同属于大伏羲氏族,但与伏羲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支系,伏羲姓风,女娲姓凤。他们虽以兄妹相称,但并非同胞兄妹。早在燧人氏时期,各民族部落就有了明确规定:有血缘关系的同族男女不得为婚。古史中伏羲女娲兄妹为婚的传说实属误传,不可当真。
  公元前7744年,30岁的伏羲以一双精致的狐皮作为聘礼,前往凤州(今陕西宝鸡市凤县)与16岁的女娲完婚。
  罗奉元年(丁丑,公元前7724年),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数百个部落联合起来,罢免了燧人氏的最后一任大酋长后,推举伏羲为帝。于是,伏羲立都于榆中,正式建立伏羲女娲政权,成为中国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政权的首任帝。他以木德王天下,其帝号为‘罗奉’。同年,伏羲在榆中接替天齐建木的祭天权,燧人氏自此退出历史舞台。
  罗奉二年(戊寅,公元前7723年),伏羲在榆中不周山重建天齐表木,名此山为方山,又名日魁山,表木名大风雨表,并以共工氏为上相,主管不周山上的天齐表木观象台;还令其主持大风雨表的观测,用八索判断方向(地维)为历法天象总管,掌握祭天权。于是,共工氏的权位仅次于伏羲。
  罗奉三年(己卯,公元前7722年),伏羲以木星为主观测星,以织女星为北极星,以北斗九星的斗柄‘梗河’与大角、摄提、角宿(青龙第一宿)为天下春季之始;以日表八索为定表游表,确立勾股弦周天历度为360度;并以每月为36日,每年为10月,每年360日;又以大风雨表测八方风、定八极;四时、八节;每时为90日,每节为45日,总共360日。
  罗奉四年(庚辰,公元前7721年),伏羲首设柱下史,以管理历法和天象;首次命人在居住区外围筑墙,始为城、为都;并在城中设灵台,以为祭祀中心;首次设立巫政管理制度,设官分政,以龙纪官:命大庭氏为居龙氏主管建筑、命薮魁氏为水龙氏主管水利、命阴康氏为土龙氏主管农牧并兼任中官黄龙氏主管民政、命混沌氏为降龙氏主管法律、命昊英氏为潜龙氏负责制造甲历、命朱襄氏为飞龙氏负责制造书契。
  罗奉五年(辛巳,公元前7720年),伏羲以共工氏为上相、柏皇氏为下相、朱襄氏为左监、昊英氏为右监;又命栗陆氏居北为冬官,号黑龙氏、命赫胥氏居南为夏官,号赤龙氏、命昆吾氏居西为秋官,号白龙氏、命葛天氏居东为春官,号青龙氏(又称苍龙氏)、命阴康氏居中为中官,号黄龙氏。
  罗奉六年(壬午,公元前7719年)夏四月初三,天降暴雨,一连下了三十天,女娲所居住的凤州被洪水淹没。于是,伏羲、女娲组织族人乘葫芦舟漂流逃亡至麦积山,避难于仙人洞,直至水势减小才通过山地转移,逃往秦岭太白山,向太白族人求救。
  罗奉七年(癸未,公元前7718年),伏羲族人在太白族人的帮助下,重建女娲故居凤城。
  罗奉八年(甲申,公元前7717年),伏羲迁都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并在此修筑城垣。不久,又因洪水逼迫而离开陈仓,率族人沿秦岭东迁至骊山、华山一带,进入华胥氏族的领地。华胥氏居住在今渭南市华县一带,伏羲女娲氏则居住在华山牛鸠原、枣香河一带。
  罗奉九年(乙酉,公元前7716年),伏羲在枣香河畔建都,并称之为‘帝王村’,而女娲则居住在离此不远的栗家原。同时,在枣香河东西两岸建盘东寨和盘西寨,并在盘西寨栽植梭罗神树,以祈求太平。
  罗奉十年(丙戌,公元前7715年),女娲迁居于焦村原西华,并以乾头塬台坝为祭天中心;又在西华之西另设西章天象台,实测推算日月失序。360日为一年,日数不足,便把每年增加五日,为年与年之间的过度期,称作‘过年’。
  罗奉十二年(戊子,公元前7713年),伏羲女娲迁居于王屋山。同年正月二十三日,日全蚀和月全蚀同时发生,天地一片黑暗,万民皆惧。女娲认为这是天道不满所致,她亲临王屋山顶峰,设坛祭天,采山上石洞中五彩石布成东西南北中五宫阵容,于中宫积柴草引火燎祭离火太阳,以表对上天的诚意。果然没过多久,日蚀和月蚀完全解除,日月运行如初。于是,女娲向伏羲建议重新颁布补天历,规定新历每年仍为十个月,每月三十六日,过年补天五日,全年合计三百六十五日;同时下令在王屋山下重建凤城,再立大风雨表。天柱复生,四极重立,通天表木又成,因坛而背方州,因圜而抱圆天,盖天观测系统又重新运作起来。后来,古人把此事神化,说女娲‘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又有好事者,居然将这一真实的历史故事改编成为神话。
  罗奉十三年(己丑,公元前7712年),伏羲获白龟于白龟山(今河南平顶山市)。他细心观察龟甲的分布,深入研究《河图》、《洛书》之间的内在联系,终于悟出太极原理,因此作下《太极图》。后来,他发现龟背甲骨中五环八,背甲十三,腹甲九,裙边甲二十四,背圆,腹方,四足撑天地,遂明大道;又于大隗山玄元洞(今河南郑州新密市)推衍八卦,重为六十四卦。是年,伏羲东巡狩登泰山观天下,举行封禅大典,封天下三天三镇:西天西镇昆仑山、中天中镇王屋山、东天东镇泰山。天下文明肇于三镇,孕于土,始于圭,成于文,并命泰水名‘大汶河’,命皇策大典为坟。
  罗奉十四年(庚寅,公元前7711年),葛天氏作歌八阕,歌颂伏羲氏族东迁创业的史迹。其歌分为八个章节: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逐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谨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葛天氏初民自雍州(玄鸟大雷音氏所生之地)而游牧定居,植五谷,谨勤于伏羲所立的测天道(天常)之法,因此达到并完成伏羲帝所规定的测天道力度要求,敬授民时,不误农耕稼穑,取得万象更新政绩,类万物之情,通神明之德。
  罗奉十五年(辛卯,公元前7710年),伏羲移居宝丰(今河南平顶山市宝丰县),宣布王屋为天下之中,山名中条山,水为中河,地为中原,表为中央,建木棱罗;并封女娲于汝阳(今河南洛阳市汝阳县),统领中州,其族人则居于汝水与娲水之间。后来,伏羲封弇兹氏于磁山,居住磁州(今河北邯郸武安市)、封雷祖氏于兖州泽,居住在兖州(古济水与黄河之间,今河南荥阳市至山东东营市一带)、封华胥氏于华山,居住在华阳(今陕西泰岭以南)。
  罗奉十六年(壬辰,公元前7709年),伏羲迁居于泌阳盘古山(今河南驻马店市确山县西)。
  罗奉十八年(甲午,公元前7707年),伏羲病逝于桐柏鸡公山(今河南信阳市南80公里),终年68岁,其遗体安葬在盘古山(今河南驻马店市确山县盘古镇),上尊号为‘羲皇’,后世又追尊其为‘泰皇’、‘人皇’。
    根据传说和史籍记载,作为人类文明始祖的伏羲主要功绩有:
    一、教民作网用于渔猎,大大提高了当时人类的生产能力;同时教民驯养野兽,这就是家畜的由来。
    二、变革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女嫁的婚俗礼节,使血缘婚改为族外婚,结束了长期以来,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状态。
    三、始造书契,用于记事,取代了以往‘结绳记事’的落后形式。
    四、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乐曲歌谣,将音乐带入人们的生活,帮助人们‘修身理性,反其天真’。
    五、将其统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员进行社会管理,为后代治理社会提供借鉴。
    六、创制古代历法。但是,伏羲最大的功绩还是创立了八卦。

 楼主| 发表于 2018-1-10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伏西氏
伏西氏.jpeg

 楼主| 发表于 2018-1-10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天八卦
先天.jpeg

 楼主| 发表于 2018-1-10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女娲,凤姓,又称灵娲、仓娲、女娲氏、女希氏、女皇氏,伏羲氏族凤姓部落大酋长的女儿,中国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政权的二任帝。
    五氏时期的远古帝王---女娲氏公元前7759年,女娲出生于凤州(今陕西宝鸡市凤县)。在女娲十六岁时,时年三十岁的伏羲以一双精致的狐皮为聘礼向她求婚,二人遂结为夫妻,一同居住在凤州。后来,女娲为伏羲生下四子:羲仲、羲叔、和仲、和叔。
  罗奉元年(丁丑,公元前7724年),伏羲在榆中称帝,而女娲仍留守在凤州。
  罗奉六年(壬午,公元前7719年)夏,凤州发生大洪水。于是,伏羲、女娲组织族人乘葫芦舟逃亡到秦岭的太白山下,后在太白族人的帮助下又重建家园。
  罗奉十二年(戊子,公元前7713年),女娲与伏羲带领部分族人迁居至中原的王屋山(今河南济源市城区西北约90公里),在这里开辟了新的领地。
  罗奉十五年(辛卯,公元前7710年),伏羲封女娲于汝阳(今河南洛阳市汝阳县),并统领中州。
  罗奉十八年(甲午,公元前7707年),68岁的伏羲去世后,53岁的女娲被氏族联盟推举为帝,建都汝阳,帝号为‘女皇’。女娲即位后,对执政的一些官员进行了调整:封上相中央氏于沁水流域,居沁阳(今河南焦作市西南);封下相柏皇氏于王屋,居柏香(今河南济源市东南);命共工氏为地官,居太行山,主管治水;命朱襄氏为史官,居襄城(今河南许昌市西南),主造书契;命昊英氏为历官,居伊水鸣皋(今河南洛阳市嵩县东北),主修甲历;命栗陆氏居于西华及栗广之野(今河南夏邑县),负责水利建设;命骊连氏于骊山(今陕西西安市临潼)、葛天氏于长葛(今河南许昌长葛市)、阴康氏于太康(今河南周口市太康县),共同主管农业生产;命金提氏于桐柏太白顶(今河南南阳市桐柏县),主管化俗;命乌明氏于东明(今山东菏泽市东明县),主管建福;命视默氏于犬丘(今陕西兴平市东南),主管灾恶;命纪通氏、仲起氏、阳侯氏、宿沙氏四族为中官土正,并严格划分由纪通氏居王屋(今河南济源市西)主管中表、仲起氏居嵎番(今山东日照市)主管海陆、阳侯氏居阳谷(今山东聊城市南)主管江湖、宿沙氏居东平(今山东泰安市西)主管海盐;又命自己的四个儿子:春官羲仲为木正,居青丘(今河南沧州市青县);夏官羲叔为火正,居陈留(今河南开封市开封县东南);秋官和仲为金正,居秦岭太白山(今陕西宝鸡市太白县东南);冬官和叔为水正,居龟蒙山(今山东临沂市平邑县东);另外,她还封尊卢氏于鸿卢水(今河南三门峡市卢氏县);混沌氏于昆吾屯留(今山西长治市西北);大庭氏于具茨山(今河南新郑市);有巢氏于朝城(今陕西渭南市大荔县朝邑镇);无怀氏于裴城(今河南驻马店市遂平县)。
  女皇二年(丙申,公元前7705年),居太行山的共工氏因不肯听命于女娲,欲自立为帝,女娲命火正祝融率南方部族北伐共工氏,这是中国远古史上最早的一次大规模群体战争。后来,被打败的共工氏率部族西奔,怒而袭击祭天圣地不周山(今甘肃兰州市榆中县)。共工氏攻上山顶,砍倒天齐建木,割断八索准绳,定表向东南倾斜,表绳断绝,八维失准,象征王权的祭天中心遭到严重破坏。女娲又命骊连氏率族人与祝融氏一同联手攻打共工氏,将共工氏一族赶往祁连山以北。由于天齐表木遭到破坏,天象观察和天气变化的预测都不能正常进行,导致这年夏天,大洪水来临时,人们在毫无知觉的情况下被突然其来的洪水吞没,许多族人葬身于洪水之中。居于高地得以幸免的女娲,组织族人砍伐树木,绑制简易木排,下水迎救被困的人。他们奋战三天三夜,救出了数百名青年男女。然而,女娲率族人与洪水搏斗的这段历史,后在民间广为流传中,逐渐被神化演绎为传说故事。
  传说:共工氏与女娲氏争帝,女娲命祝融氏率部族前去讨伐。战败后的共工氏,因恼羞成怒而用头去撞不周山。而这时的不周山被神化为撑天之柱,被共工氏一撞后,因山体崩塌,导致天柱折断,于是大地向东南倾斜,海水向陆地倒灌,于是平原上的很多人被水淹死,而幸存下来的人只得逃往山林躲避洪水。但是,山林是兽类的领地,它们受到侵扰后十分愤怒,便向人类发起疯狂的攻击。就这样,又有许多人被野兽咬死吃掉,人类己经到了面临灭绝的境地。经过这场浩劫,人类的幸存者很少。女娲见此,便用自己的双手,以黄土和泥捏起泥人。五氏时期的远古帝王---女娲氏她先捏了个男人,后又捏了个女人,然后向他们吹口气,他们居然变成了人,女娲便让他俩结为夫妻。于是,这对夫妻尊女娲为始祖。就这样,女娲便继续一对一对地捏起来。从日出捏到日落,又从黄昏捏到日出。也不知过了几天几夜,只见她己捏了几百上千个全身赤裸的男女。女娲觉得他们的样子很不雅,便抓起一把树叶向他们抛去。于是,这些人身上便多了件树叶串成的衣服。女娲这才满意地向他们挥挥手,让他们奔往各地安家立业繁衍子孙。此时,疲倦的女娲想休息一下,但见面前还有一大堆黄泥,于是抓起一根粗大的草绳,抡起用力抽打黄泥。黄泥如雨点般四处飞溅,瞬间变成无数个男女。后来,女娲用手捏成的男女皆成为贵族,而那些用草绳鞭挞出来的男女则为了贱民。历史上总是有钱的贵族少,没钱的穷人多,其根源就是女娲造人时的不平等所致。虽然,女娲补天固地和用黄土造人的传说都是神话,但古人用这种浪漫夸张的手法告诉我们,在遥远的古代,女人和土地是何等的崇高伟大。土地是人类的生存之根,而女人则是人类延续之本,女人和土地主宰着人类世界的发展。至今,女娲故乡的人们仍保留着崇拜泥土和女性生殖符号的习俗,他们用泥土捏制成各种千姿百态的玩偶,并在玩偶身上庄重地刻上女性生殖符号,借以表达中华儿女对大地母亲永久性的尊重和怀念。
  女皇十年(甲辰,公元前7697年),女娲宣布废除旧的群婚制度,施行以女人为主体的对偶婚姻,家庭也由原来的群体大家庭分裂成以女人为主体的独立家庭,然而这种家庭并不稳定。因为对偶婚是女人娶男人为夫,被娶来的男人在家庭中没有任何地位,除了劳动和与妻子过性生活外,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没有丝毫权力,妻子随时可以把丈夫赶出去,再与外族团其他男子成婚。这种婚姻多则数月,少则几日,能保持一年以上的极少。因此,对偶婚的女人一生可能会有几十次,甚至上百次婚姻。健康的男人一生可能充当几次或几十次丈夫,但当他们年老体衰时,就会被赶回本族团,依靠自己的外甥女养老送终。女娲晚期,人类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量村庄的出现,使人类由原来的流浪生活变成了定居生活,而这种生活方式使人们拥有了更为丰富的生活资料,于是人类从渔猎社会逐渐进入到农业社会。
  女皇五十四年(戊子,公元前7653年),享年107岁的女娲辞世,其遗体葬在风陵渡(今山西运城市芮城县西南)。

 楼主| 发表于 2018-1-10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女娲氏造人
女娲氏造人.jpeg
女娲氏.jpeg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