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互相愛

[原创·贴图] 明国的那些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0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井冈山
2011-08-08-15-59-33.jpg
IMG_20170407_猴子.jpg
M17.jpg
M18.jpg
M-1.jpg
M-2.jpg
M-4.jpg
M-5.jpg
M-6.jpg
M-7.jpg
M-8.jpg
M-9.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1-10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M-10.jpg
M-11.jpg
M-12.jpg
M-13.jpg
M-14.jpg
M-15.jpg
M-16.jpg
M-17.jpg
M-18.jpg
M-2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1-10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井冈山雕塑园2.jpg
山-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十月三号,国民党钱大钧带着三个师的兵力赶到三河坝,准备包抄起义军的后路。

十月三号,钱大均进攻,被朱德打退;
十月四号,钱大均进攻,又被打退;
十月五号,钱大均继续进攻,仍然被打退。
三天惨烈的阻击战,朱德的部队伤亡惨重,被钱大均三面包围。支撑他们拚死作战的信念只有一个:背后就是主力,一定要守住主力的后方!

正当朱德竭尽全力的时候,前方突然传来消息:主力不用掩护了,因为主力已经在潮汕全军覆没,叶挺、贺龙、周恩来、聂荣臻等人都下落不明,现在他们的任务是在成为包围圈里的饺子馅以前,赶紧逃出去!

朱德不知道,当他在后面拚命顶住钱大钧的时候,叶挺正在前方同薛岳打得你死我活。面对优势兵力的压迫,大军终于全面溃败,进军海陆丰的计划也成了泡影。

来不及悲痛,也来不及打听战友的生死,朱德匆忙间收到消息,又匆忙地带着残兵突围跑路,远离广东的血火地狱。

司令副司令都不见了,其他人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一路上不断有人逃散,师团级干部几乎全部走光,只剩下一个团参谋长王尔琢留在里面,营长连长更是跟着跑,还纷纷带上手下的队伍。最后朱德忍不住了,在一个叫天心圩的地方召开大会,告诉大家说,谁要回家可以,但是我老朱一定会坚持下去!

朱德讲完了,另一个人登上讲台,他的名字叫陈毅。

在起义大军里,陈毅也是个不起眼的角色。他先前是张发奎二方面军教导团的准尉文书,八月一号还在武汉,听到消息后跟教导团去南昌会合,结果被张发奎缴械清理,连夜逃出来追上队伍。由于大军官多兵少,周恩来只分配了一个团指导员的工作给他。

在最困难的关键时刻,小小的陈指导员站了出来,慷慨激昂地告诉每一个人,要做胜利的英雄,也要做失败的英雄,一定要革命到底!

一个朱德,一个陈毅,加上团参谋长王尔琢,三个人的坚定信念稳住了队伍,大家终于恢复了信心。几万大军到此时只剩下八百人,没有叶挺,没有贺龙,没有周恩来,他们只剩下朱司令和陈指导员,带着一门迫击炮、两挺机枪和两挺冲锋枪的“重”武器,开始了继续流亡的路程。

好不容易把队伍收拢住,朱德的第一个问题是生存。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如轩(1895 一1979 ) ,字夷斋,云南宾川人。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四期毕业,与朱德是同窗好友。辛亥革命爆发后,在昆明参加重九起义。1915 年12月25日,云南发动护国起义,出兵讨伐袁世凯,杨如轩被编在第一军第三梯团第六支队第二营任营副兼第七连连长。曾任驻粤滇军团长、旅长,参与讨伐陈炯明之役。1923年后,历任驻粤滇军第一军第二师师长、江防司令、云南防空司令等职务。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政协云南省第四届委员、文史馆馆员,负责撰写护国史料。1979年因病逝世。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1911年,杨如轩在云南讲武堂丙班肄业。辛亥革命爆发后,在昆明参加“重九起义”,云南光复,又重入讲武堂学习。毕业后,分发在昆明干海子补充队,1915年夏任补充队第七连连长。
1915 年12 月25 日,云南发动护国起义,出师讨袁。杨如轩被编在第一军第三梯团第六支队第二营任营副兼第七连连长。
迎战蒋军
袁世凯命令曹锟为总司令,以超过护国军四倍的兵力,准备在泸州、纳溪一带,一举歼灭护国军。
棉花坡战役,总司令蔡锷亲临前线指挥,与敌军主力展开激战,搏斗达48 昼夜。护国军前进困难。杨如轩率敢死队,在风雨黑夜中潜人棉花坡岭,突破敌军堡垒。杨如轩负重伤。护国战争结束,四川督军罗佩金派杨如轩将阵亡将士忠骸迁回原籍安葬。杨如轩以战功升任第七团团长。
1920 年顾品珍率军从四川回滇,赶走唐继尧,杨如轩升任旅长,驻军滇南,围剿土匪吴学显。
1922 年唐继尧率军回滇,顾品珍战死,所部万余人,退入贵州,开会商讨出路问题。与会将领一致决定,通电响应孙中山出师北伐的号召,兵分两路进入广西柳州,并公推第三旅长杨希闵为滇军总指挥,杨如轩任第四旅旅长。
同年6 月,陈炯明叛变革命,孙中山电滇军成立讨逆军,委任杨希闵为讨逆军总司令兼第一军长。杨如轩为第一军第二师师长,在广州讨伐陈炯明、平定沈鸿英叛乱中战功显著,受到孙中山传令嘉奖。
1923 年3 月,孙中山特任杨希闵为中央直辖滇军总司令,任命杨如轩为中央直辖滇军第二师师长。此时,滇军发生内讧。孙中山令改编驻粤滇军,免去师长杨如轩职务。
杨如轩从香港投奔盘踞洛阳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吴任命杨如轩为前敌总指挥。接着滇军第二旅长洪汝钧在南雄宣布脱离孙中山,率部到大庾县,归附杨如轩后编为第六师,杨如轩任师长,驻军赣南。
宣布下野
1926 年,国民革命军从广州出师北伐,节节胜利。杨如轩见吴佩孚大势已去,宣告下野,并电告朱培德派员前来,协同赵醒吾收编部队。不久,任北伐军第九军二十七师师长,驻军抚州,负责安靖后方秩序。
1928 年5 月中旬,杨如轩率27 师的79 、81 两个团向红军进犯。失败后,又拼凑了四个团,进犯永新、宁冈。但这次又遭受更加惨重的失败,杨如轩本人也被流弹击中负伤。
后来,部队缩编,杨被解除兵权,调任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
晚年生活编辑
1930 年,杨如轩以宣慰使名义回云南,省主席龙云委任他为云南宪兵司令。抗日战争时期兼昆明防空司令,至1938 年去职。在任职期间力诫军法处以兴教化为主,不许妄杀。
1943 年回乡,在平川集资开办初级中学。从昆明聘请西南联大教师、学生前来任教,先后毕业4 个初中班。同时还发起募捐维修平川风景名胜观音寺,至今为人称颂。
1947 年,杨如轩被选为国民代表大会代表,到南京参加国大会议。
杨如轩身材魁梧,平易近人。喜爱京戏,经常登台扮演关云长。在昆明时期,每当募捐会演时,以“盘谷山人”别号粉墨登场,参加演出。
1950 年减租退押开始,杨如轩被捕押回,向农民低头认罪。经过长期改造学习,思想有了认识,受到宽大减刑释放。曾任政协云南省第四届委员、文史馆馆员,撰写护国史料。
1979 年,病逝于昆明。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如轩
杨如轩.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范石生(1887—1939),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小街镇人。1922年陈炯明叛变革命攻打广州,情况危急之中范石生率滇军保卫广州,与孙中山并肩血战击退叛军。孙中山亲自题写“功在国家”四个大字和军刀一柄相赠,以表彰他的功绩。大本营授予他陆军上将。范石生少年学医,青年弃笔从戎,驰骋沙场,战功卓著,晚年又以行医为业,不问政事。1939年3月在出诊途中被人行刺于昆明街头,终年52岁。范石生案是一场政治谋杀案。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因其母为家中庶母,遂诞于古城山,草莽间,得名“石生”。范石生幼从父读书,稍长从伯父兼习中医。1903年中秀才,不久考入云南优级师范,在校期间受教师影响加入中国同盟会。
投身革命编辑
民主革命时期,云南优级师范毕业后受聘任宁洱县(普洱)高等小
范石生
范石生(4张)
学校长,后经世交李鸿祥介绍到新军蔡锷部任文书。1909年考入云南讲武堂,参与学员中的秘密革命活动,与同学朱德、邓泰中、杨蓁等人志同道合,遂结为金兰之交。毕业后被分到新军19镇75标任见习排长,见习期满转为少尉排长。1911年和朱德等参加蔡锷领导的云南“重九”起义,攻打云贵总督府,推翻清廷在云南的统治,成立云南省军政府。1915年底组织护国军出师讨袁,作战勇敢,屡立战功,被提升为炮兵团团长。讨袁成功后,被委任为师参谋长。1920年因与顾品珍发生矛盾,离职回昆明。不久被唐继尧复任命为少将参议,随邓泰中的第1纵队入川。1921年随顾品珍回滇倒唐(继尧),孙中山命为北伐先遣司令之职,率部驻滇、黔、桂边界。
1922年随滇军总指挥杨希闵东下,与桂粤军配合收复广州,迎孙中山返穗指挥。升任直辖滇军第3师师长。1923年升任第2军军长,授予陆军上将军衔。
大革命时期,1925年援桂受挫,驻军平马(今广西田东县)休整。1926年所率滇军第2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6军作为北伐军总预备队。周恩来指示王德三,派共产党员余少杰等9人到16军任职并兼任党代表。他们在部队中宣传革命道理,事事以身作则,短期内改变了部队的面貌。1927年蒋介石在各军中“清党”,遭到范的抵制。蒋介石遂在范部安插密探以监视范的举动。范对蒋介石的种种倒行逆施,曾愤慨地说:“中山先生制定的三大政策也不要了,还谈什么国民革命?真是挂羊头卖狗肉!”[1]
南昌起义前,范石生任国民党第十六军军长,1927年由广西平马调防广东韶关和湖南汝城、资兴一带。十六军有四十六师、四十七师两个师。四十六师驻仁化城口,师长张浩;四十七师驻汝城,师长曾曰唯。蒋介石和范石生矛盾由来已久。蒋一向把滇军看作杂牌部队,范石生则看不起蒋介石。范任驻粤滇军第二军军长时,蒋还是粤军许崇智的参谋长。1923年孙中山大元帅指挥东征,申讨叛逆陈炯明,在一次军事会议上,蒋即席要求发言,范当时以会场主席的身份,故意傲慢地问蒋介石:“你叫什么名字?”蒋答后,范又问:“你要讲什么?”蒋即席说了自己对作战的看法,想露一下头角。范不等蒋说完,就“嘘”了一声说:“算了吧,你说得轻巧,拾根灯草!”当场羞辱了蒋,使蒋十分尴尬……由于范石生不为蒋介石重视,西南的桂系军阀和湖南军阀何键都去挤范。
寄人篱下编辑
范石生寄人篱下,孤立无援,但又急于想扩大实力,希望找到可靠盟友,借以捞取和蒋讨价还价的资本。所以南昌起义前,范的十六军同共产党保持着秘密联系,其军内共产党组织亦受到范的重视和保护,范也有同共产党联合进驻广东之意。例如1927年9月,汝城县委利用范石生同汝城清卫团长何其朗之间大鱼吃小鱼的矛盾,由农协干部朱良才、朱赤等向十六军政治部控告何其朗的罪恶。当时,范石生在西垣宗庙逮捕了何其朗,何的300多条枪被范部收缴了200多,并释放了被关押的革命同志,从而使汝城的革命活动又活跃起来。
  南昌起义军南下由赣入粤,准备与张太雷、叶剑英等会师,发动广州暴动,推翻军阀统治,建立工农政权,范石生曾表示愿与起义军采取一致行动。起义部队南下时,周恩来就给朱德部写了组织介绍信,以备可能同范石生部发生联系时用。

  起义军潮汕失利后,军心涣散,斗志衰退,朱德率部于10月下旬辗转到了江西安远县的天心圩,进行整训,通过天心圩、大庾、上堡三次整顿,“部队走向统一团结了,纪律性加强了,战斗力也提高了”。但是,给养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大家穿的仍是南昌起义时发的单衣短裤,粮食薪饷更无着落,尤其是枪支弹药和被褥无法得到补充,医药根本没有。此时朱德想到了范石生。
支援革命编辑
1927年8月,范石生奉命在湖南郴州待命。得知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就在附近活动的消息,立即派在十六军工作的共产党员韦伯萃到上堡同朱德联系,并带去双方合作的亲笔信。经协商后,起义部队暂用16军47师140团番号,朱德化名王楷,并在范部任职。给起义部队补充弹药、冬装、棉被等各种装备,并给官兵拨发两个月的薪饷。合作期间,起义部队以范部的名义进行革命活动。在朱德的帮助启发下,思想有了极大的转变。朱、范合作的事被告密,蒋介石下令要范将朱德部队解除武装,将朱德解京正法。范则把这一消息告知朱德,让朱德从容率部离去,并赠朱德部队几万元现洋作为路费。朱德离开16军后,即称病往广州休养。1929年初第16军被缩编为第8路军第5师,继后又改编为51师,任师长兼襄樊警备司令。年底51师调驻襄阳,贺龙、周逸群率领的红军在建立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后继向川、鄂交界地区发展,蒋介石令范前去围剿,范令152旅派队尾随,并不与红军接触,以应付蒋命。1932年提请辞职,1934年获准寓居庐山。
遇刺身亡编辑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七·七”事变后回云南,在昆明以行医为业,不再过问政事。1939年3月在出诊途中被人行刺于昆明街头,终年52岁。
有关刺杀范石生的凶手究竟为何人,目前有两种最普遍的说法。第一种为国民党提供,刺杀范将军的凶手杨维骞、杨维骧是范石生朋友杨蓁之子,作案后他们说是“子报父仇”。
第二种说法为朱德、周恩来的回忆和叙述。范石生曾经两次羞辱蒋介石,范部长期有共产党人员潜伏,也知道范援助了朱德部队,但因范将军与国民党内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黄绍竑、李品仙、何健、朱培德、李济琛、陈济棠等友善,不敢随便杀范将军,就以范剿共不力,降其军职,从上将军长降到少将师长而羞之,最后将他的部队解散。范石生脱离国民党军队,孤身回乡。1939年范将军在昆明被害,是蒋介石的阴谋。
杨维骞兄弟一直否认现场还有第三个凶手,以此证明自己是子报父仇。其实,这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即使有第三个人,也可以说是子报父仇,为了报仇请人帮忙。因此,范石生此案是一场明显的政治谋杀案。
直接杀人凶手杨维骞称,当时只有他一人开枪,但现场的车夫供词称看见两个人开枪;旧《云南日报》说杨维骞开了三枪,检察厅验尸后说是四伤,但是装殓尸体的两个工人证明范身上共有十二伤。杀人者应当偿命,况且被杀者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杀人凶手更应是死罪。依照当时云南当地法庭的宣判书,宣判书并没有说此案的性质是子报父仇,也就是说,没有说明轻判的理由,只处杨维骞有期徒刑九年零五个月,杨维骧有期徒刑一年十一个月,还缓刑三年。
杨维骞被关了五年,国民党政府就以子报父仇为名将他特赦释放。这说明蒋介石政府对他的袒护包庇,串通一气。杨维骞并没有向国民政府、法庭以及报界提供范石生杀他父亲的证据。 有人说他只坐了十个月的牢,后来就一直在家。
杨维骞被释放后,随即到国民党的国防部工作,那些地方不是随便什么人就能进去的。实际上,刺杀范石生时,杨维骞是国民党中央军校的学生,此前他还上过国民党政治大学。由他出面行刺,也能说明这起谋杀案的政治性质。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范石生
范石生.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德与范石生
朱德与范石生.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范石生
范石生-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培德(1888—1937年2月17日),字益之,祖籍安宁,[1]  出生于禄丰元永井(现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一平浪盐矿元永井矿区)。 国民革命军南京中央军校校务委员,国民政府军训总监部总监,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
朱培德在云南讲武堂时期就和朱德并称模范二朱,历经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始终追随孙中山先生,后作为第三军军长参加北伐战争、战功卓著,官至江西省主席,参谋总长,代理总司令、军委办公厅主任。[2]  1937年2月17日,因注射引起血液中毒,在鼓楼医院死亡,终年四十九岁。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云南俊杰
1888年,朱培德出生于仕宦之家,书香之门。其先祖朱化孚
朱培德
朱培德
为明朝湖广按察使,其父朱秉堃系清朝举人。其父出任广通(今属禄丰县)猴盐井山长时,携全家同往。
1892年,父亲去世,朱培德时为4岁,与长兄朱润德、幼弟朱树德一道被叔父朱秉鉴接回安宁,从此朱培德由祖母抚养,先入私塾,后上高小。少年时读书之余,又喜欢弓马骑射。[2]
1907年,朱培德进入云南昆明陆军第十九镇营部武备学堂学习。
1909年8月,云南陆军讲武堂成立,将该营部武备学堂合并,朱培德11月入学,就学于云南武备学堂第一期步兵科丙班,与朱德、范石生、金汉鼎、唐淮源等同学,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同盟会云南支部在讲武堂和云南新军中甚为活跃,朱培德受到革命思潮的影响,常秘密阅读革命书籍,倾向反清革命。[2]
1910年并入新建的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4]
1911年8月,朱培德毕业,任滇(新)军第十九镇(统制钟麟)三十七协(统领蔡锷)七十三标(统带丁锦)第二营第七队队官。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0月30日,朱培德参加了云南“重九起义”。12月腾冲与大理的军队发生冲突,朱培德被任命为西征军第二师(李根源部)一等副官、中队长。朱培德分配到滇西巡阅使李根源部任侦察排长。不久升为连长。
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朱培德仍在滇西李源部担任排长,先后随军驻防于腾冲、大理地区。
1913年6月,西巡任务完成后,朱培德返回昆明,回云南陆
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
军讲武学校,入第四期乙班步兵科继续深造。
1914年夏,朱培德以全班第一名从讲武学校毕业,供职于云南新编陆军第三步兵团,任第一营第一连连长,1914年秋任第七团连长。
1915年春,朱培德升任第七团杨蓁部第二营营长,率部驻扎在思茅、普洱一带条件艰苦的边界地区,当地是著名的瘴疠之地,士兵大半病死于疟疾,朱培德也染患重病。
护国名将
1916年2月20日,护国第二军在总司令李烈钧的指挥下,由昆明出发,取道蒙自,东出开(化)广(南),进入桂粤,朱培德支队为前头部队,他处处以身作则,出师以后,很快就成为方声涛梯团的主力。3月15日龙潭(今广南县境)一役,首战告捷,全歼龙觐光犯滇先遣司令李文富一千余人。5月12日抵达广东省的重镇肇庆,朱培德支队奉命改编为第二军第二十五团,由朱培德担任团长,随即奉命转向北江。6月6日,袁世凯逝世,龙济光阻挠讨袁军继续进攻,滇军欲经芦巴、清远,会攻龙济光的大本营韶关,朱培德指挥整个第二梯团,在清远县、琶江口全歼守敌一个营。7月6日,朱培德奉命迎击源潭二万援军,率领忠勇善战官兵五百余人,直插援敌心脏,俘虏敌军2000余人,创造了全军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7月中下旬,朱培德升为羊城(广州)攻略军司令,部队继续向花县推进,追击龙济光残部,先克新街,继破江村,追至石围墙一带,奉命停止追击,始与龙军残部保持隔江对峙状况,龙济光被逐,滇军威望大增。10月21日,朱培德被北洋政府授为陆军少将。11月李烈钧在各方面压力下辞护国军第二军总司令职,护国军第二军入广东的部队改称驻粤滇军,编为两个师,朱培德晋升为驻粤滇军第四师(师长方声涛)第七旅旅长,驻守广州市区,并加入中华革命党。
护法中坚
1917年9月1日,孙中山在广州掀起“护法运动”,驻粤滇军是孙中山可依赖的重要力量,朱培德奉命指挥第七旅(旅长张怀信云南华宁人)、第二十一旅(旅长杨益谦云南剑川人)。
1918年1月,代总统冯国璋委任段祺瑞为参战督办,出兵东南,企图以北洋军阀兵势推翻广东的革命政府。2月李根源到广州,任靖国联军第六军军长,朱培德回任第七旅旅长。3月初,龙济光的北洋军队逼近广州,孙中山及时调李烈钧为前敌总指挥,朱培德为梯团长,率领杨益谦、张怀信、赵德裕(云南保山人)三支队迎敌,25日克阳江,4月18日破高州,25日克化州,共歼敌万余人,胜利粉碎了北洋军队的军事进攻。5月初,北洋军吴鸿昌、丁效兰部从江西进攻广东,李烈钧、李根源、朱培德奉命从南部移师北援,经过数天激战,朱培德梯团收复重镇南雄,凯旋而归,驻粤滇军总司令部呈报唐继尧批准,朱培德升任驻粤滇军第四师代理师长兼广州
朱培德夫妇
朱培德夫妇
警备司令,借胜利之庆,朱培德与大理人赵慧君女士在广州酒楼举行婚礼,孙中山出席并主婚。5月4日护法军政府改组,21日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朱培德仍任驻粤滇军第四师师长。
1920年2月10日,唐继尧免去驻粤滇军军长李根源职务,谓“驻粤滇军由本督直辖,就近秉承李(烈钧)参谋长办理”,驻粤滇军内部发生权利之争,13日朱培德等宣布遵令服从李烈钧。2月15日,广东督军莫荣新委李根源督办粤赣湘边防军务,朱培德随新任滇军总司令李烈钧对抗李根源,调集军队准备袭击驻粤滇军总司令部,但李根源得到陆荣廷支持,迅速控制了局面。3月8日桂粤军围攻广东滇军朱培德部,朱培德连夜化妆逃到香港,朱部北走连州,朱培德辗转回部队,29日朱培德师杨益谦、鲁子才部入湘南,后移驻湘桂粤边界,4月27日李烈钧自广州走香港。5月7日,驻湘南谭延闿部与滇军朱培德、鲁子才、赣军李明扬会商,决乘北军吴佩孚撤防,合力逐走湖南的北洋系军阀张敬尧。6月6日,李烈钧自上海电湖南谭延闿及驻湘滇军朱培德等,勿与北军激战,7日朱培德部攻占衡阳。7月,靖国联军总司令唐继尧为解入川滇军之围,急电朱培德火速回师,朱培德因湘战胜利在即,不宜撤军,率领部队经宝太到达湘西洪江集中整训,8月始出发,10月18日湘边滇军朱培德等攻占广东韶州,经芷江入黔境,通过镇远、遵义、松坎等地,行至四川綦江,滇军已被川军击败,朱培德受到撤职处分,卸任离开部队,然后取道重庆乘船由长江顺流而下,前往上海赋闲。
直辖滇军
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在桂林组织北伐大本营,滇军杨益谦部不稳,电召朱培德相助北伐,朱培德取道香港转赴桂林,在香港得唐继尧二十万元之助,经长沙到桂林,后受到热烈欢迎,自愿参加北伐而不回云南助唐继尧复辟。7月任援桂军第二路总指挥,参加讨伐桂系陆荣廷的战争。8月13日滇军杨益谦、朱培德和黔军谷正伦占领桂林。10月24日,桂林滇军旅长杨益谦受唐继尧委任,率部西去,准备回云南夺取顾品珍政权,朱培德将该部召回,免杨职。12月4日孙中山在桂林召开军事会议,调整指挥系统,朱培德任北伐大本营(桂林)参军长、中央直辖驻粤滇军总司令、第一军参谋长,第一军由朱培德率领的北伐滇军和彭程万率领的北伐赣军的组成,朱率部全体加入中国国民党。
1922年2月唐继尧赶走顾品珍重掌滇政,朱培德通电声讨唐继尧,声明决不回滇。4月,朱培德率部进驻韶关,准备北伐。5月4日,朱培德随李烈钧的北伐第一军进军江西,任中路军前敌总指挥,击败陈光远、周荫人等部,继续前进,攻入南康,与粤、赣两支北伐军会合,猛攻赣南重镇赣州城,经半个月苦战,终于攻破赣州,赣督陈光远弃城北逃,朱培德迅速率军向赣江右岸追击败逃之敌。6月16日陈炯明叛乱,炮轰总统府,北伐被迫结束,李烈钧、朱培德奉命回师平乱,7月10日与陈炯明部翁式亮、杨坤如在韶关开始接仗,对帽子峰守敌发动了猛烈的进攻,孙中山在永丰舰上获知北伐滇军的英勇精神,深受感动,而特意致电慰问。8月李烈钧和许崇智因战事不利离开韶关,朱培德认为粤军一
朱培德
朱培德
撤,大势已去,乃决定停止战斗,乘夜从乐昌向湘境撤退,赣军李明扬、赖世璜、滇军朱培德及湘军陈嘉佑纷集湘南,湖南形势颇紧。9月7日,许崇智率部前往福建,朱培德等统帅滇军、赣军出师广西,9日朱培德、赖世璜等由湖南占领广西全州。9月20日,孙中山函广西陆军总司令张开儒与朱培德军合力讨陈炯明,朱培德运动驻扎梧州的粤军刘震寰,对广州宣告独立,讨伐陈炯明。10月1日朱培德滇军占领桂林,自治军梁华堂败退。10月27日朱培德自桂林函告孙中山,即赴桂平晤滇军总司令张开儒,会商讨伐陈炯明,30日朱培德率部退出,自治军韩彩凤部入据桂林,11月1日朱培德开浔州,与张开儒所部滇军连合。12月8日孙中山密令在桂林的滇军杨希闵、范石生、朱培德,桂军沈鸿英、刘震寰等会同粤军讨伐陈炯明,10日杨希闵、朱培德,桂军沈鸿英、刘玉山联合东讨陈炯明。
1923年1月初,陈炯明派参谋长叶举为总指挥,带领亲信军队三十个营,由肇庆向梧州反攻,滇、桂、粤联军竭力抵抗仍支持不住,朱培德情知不可力敌,变更战略,一方以攻为守,一面请沈鸿英带领所部,取道怀广去攻陈军的侧面,一方面设法运动陈部在后方的军队和海军倒戈,叶举急忙撤退。1月15日陈炯明通电下野,16日滇桂军进入广州,讨陈取得全面胜利。魏邦平,粤军及刘震寰、朱培德滇军均开离广州。2月21日孙中山返广州重建革命政府,朱培德任广州军政府陆军部代理部长、广州警备司令、大本营副官。3月1日广州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成立,2日任命朱培德为大本营参军长、拱卫军司令。4月中旬,沈鸿英突然袭击北伐滇军总司令部,朱培德拱卫军及杨希闵北伐滇军、刘震寰北伐桂军即联合反击,沈遭到失败,向韶关溃退,沈鸿英溃退韶关后,在北洋军阀的支持下,先后进行过多次反扑,最后终于被朱培德和王均打败。5月间,陈炯明旧部叶举、熊略举兵逼广州,朱培德再次参加进攻陈炯明叛军,6月4日夺回博罗。7月16日,广东滇军杨希闵以张开儒、金汉鼎、杨蓁谋夺滇军总司令,师长杨池生、杨如轩(金汉鼎、黄毓成系)因有通北嫌疑,被杨希闵驱逐,孙中山大元帅下令免张开儒湘粤联军总司令职,通缉金汉鼎、黄毓成,废滇军总司令,任杨希闵、范石生、蒋光亮、朱培德为直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军军长。8月27日陈炯明军围攻增城,9月14日朱培德、吴铁城解增城之围。10月28日专任中央直辖第一军军长,进攻陈炯明。11月17日陈炯明军进攻广州,占领石牌。18日,杨希闵督滇军朱培德、王秉钧、范石生、粤军许崇智及豫军樊钟秀与陈炯明军林虎、刘志陆、洪兆麟、杨坤如等激战于广州东郊。19日,豫军樊钟秀、滇军朱培德、范石生会同自北江前来的谭延闿湘军击破陈炯明部,广州解围,朱培德更加得到孙中山器重和信任。
1924年1月8日,孙中山派朱培德等为禁烟会办。9月4日,孙中山在大元帅府召开筹备北伐会议,决定湘、赣、豫军全部参加北伐,滇、粤两军则各抽一部参加,并将大本营迁到韶关,仍由朱培德担负拱卫任务。10月13日广东重组军事系统,朱培德任建国军第一军军长、建国北伐军右翼总指挥。10月14日孙中山下令平息商团叛乱,15日朱培德向西关发起攻击,彻底摧毁商团反革命武装的巢穴,所有武装全部缴械投降,又率领部队前往佛山及其它有商团活动的地方追剿,不久即一网打尽。10月下旬,朱培德指挥建国第一军(滇军)及李明扬赣军、刘玉山桂军,在总司令谭延闿指挥下进军江西,从韶关出发,经南雄、赣州,沿赣江右岸向南昌攻击前进,11月7日右翼朱培德克崇义,10日占上犹,12月6日北洋江西督理蔡成勋下台。
1925年1月4日方本仁军占赣州,谭延闿之北伐军仓皇向西南撤退,由于江东湘军在吉安作战失利,对整个北伐战争影响很大,历时约三个月的第二次北伐,又中道而废,各部均停止前进,回师原防,朱培德部退回广州。
东征北伐
1925年1月15日,广州联军以陈炯明军西犯,由总司令杨希闵颁布东征命令,朱培德建国第一军在东征序列内,东征军一战淡水,二战棉湖,即将陈炯明主力林虎、冯兆麟等部彻底击溃。5月12日唐继尧以副元帅名义任刘震寰为广西全省军务督办兼省长,未到任前由林俊廷代理,代理大元帅胡汉民即令滇军朱培德军监视刘部行动,18日驻守广州的部分滇桂联军公开叛变。6月2日广州滇桂军阴谋缴朱培德军械,在大沙头开战,4日广州大本营任命朱培德为建国滇军总司令,5日就任,朱培德配合谭延闿等部,在韶关解决了叛军第一师的一个团,紧接着6日又与谭延闿部相配合,沿粤汉铁路从北向南,由韶关进攻广州,各路东征部队都能得以顺利回师广州,参加讨伐叛军,12日进攻广州,将叛军中的主力师长击毙于石牌车站,又将叛军所控制的白云山、瘦狗岭的主要阵地全部占领,13日乱平。6月24日,胡汉民、谭延闿、许崇智、朱培德、程潜、伍朝枢电请张作霖、冯玉祥、卢永祥等督促段祺瑞立即宣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否则全国人民必别谋自决。
1925年7月1日广州国民政府成立,朱培德成为十六名国民政府委员的第十四位,地位显赫,3日任军事委员会委员兼军需部长。7月26日广州军事委员会议决各军改称“国民革命军”,8月1日滇军总司令朱培德通电解除总司令职务,将军权交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各军自此日起,均改用国民革命军旗号。8月4日滇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军,17日国民党政治委员会通过以朱培德为第三军军长,26日正式任命,辖第七师(师长王均)、第八师(师长朱世贵)、第九师(师长朱培德),共产党员朱克靖等在滇军工作。8月20日廖仲恺被刺杀,25日国民政府下令设“廖案检查委员会”,朱培德为主席,陈树人、甘乃光、吴铁城、李福林、岳森、陈公博、陈孚木等为委员。9月7日,国民党政治委员会议决准朱培德等列席政治委员会会议,22日参加政治委员会、军事委员会联席会议,商东征及终止省港罢工。
1925年9月25日范石生攻滇失败,回广州请蒋中正派朱培德部滇军(第三军)相助,28日朱培德被任命为东征军总预备队司令。11
北伐时期的朱培德
北伐时期的朱培德
月1日,国民政府以第三军长朱培德为南征军总指挥,分四路(第一路陈铭枢、第二路王均、第三路戴岳、第四路俞作柏)进攻粤南邓本殷部,11月3日第三路自新兴进占兴胜,4日第二、第一路攻克恩平及那碉,8日攻占阳江、化州,10日朱培德进抵阳江,令各部军会攻高州,16日第三路占领罗定,20日南征军高州,邓本殷部退廉江,23日第三、第四路攻占廉江,邓本殷率残部退到雷州,此时南征总指挥朱培德与陈铭枢与不协,朱部第三军向北撤退,南征军事改由李济深负责。
1926年1月16日,朱培德被选为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22日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2月1日选为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2月22日国民党政治委员会改军需局为军需部,以朱培德为部长,3月8日任命朱培德为军事委员会军需部部长。3月20日广州发生“中山舰事件”,军队中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遭到迫害,谭延闿、朱培德、李济深、邓演达等为中山舰事件往晤俄顾问季山嘉等,不以此举为然,朱培德则以军长职权将迫害本军共产党的教育长熊式辉撤职,并慰问本军全体受害政工干部,联络第二、四、六军,准备制裁蒋介石,但各军各怀心思,朱培德无能为力)。4月16日,国民党中央党部及国民政府开联席会议,推选蒋中正为军事委员会主席,并由蒋中正、朱培德、李济深、宋子文筹备北伐。5月3日兼任广州警备总司令兼警察长。5月15日,蒋介石向国民党二届二种全会提出“整理党务”案,朱培德是列名提案人之一。5月26日兼北伐兵站总监。
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在广州东校场举行北伐誓师大会,总司令蒋介石检阅部队,朱培德担任检阅总指挥,部队出发时编为左中右三路军,朱培德为中路军,其任务是策应左右两路,第三军开入湖南衡阳、株洲,集中醴陵。8月14日蒋介石令以第二军、第三军及赣南独立第一师(即赖世璜之江西第四师)为右翼军,朱培德兼任总指挥,对江西暂时采取守势。9月1日北伐军决定兵分三路进江西,朱培德任赣西一路总指挥,辖第三军和第二军,实力雄厚,6日奉蒋介石之命由醴陵出萍乡、安源出发,败唐福山江西第一师,向宜春、高安方面进攻,与孙传芳部激烈战斗,10日第三军占万载。9月12日,蒋介石电令右翼军总指挥朱培德督军猛进南昌,14日第三军克江西上高,17日击破邓如琢、唐福山等部,克复新喻注(第三军进至新喻,突与孙传芳的主力之一邓如琢军展开激战。邓如琢当时任江西督办,是孙传芳的一员勇将。新喻是邓如琢的精锐部队第七旅据守。仰天岗是新喻的屏障,激战就在仰天岗展开。守敌居高临下,占尽优势,使第三军十九团、二十五团苦战两天,造成很大伤亡,而无任何进展。至第三天,朱培德亲临前线指挥。当夜,二十一团肖希贤营以夜袭的方式,一举夺取了仰天岗,其它各部密切合作,迫使守敌放弃新喻,退守同昌。当部队进抵高安时,蒋介石十分激动地向朱培德致电说:“三军不为人所料,中正亦有荣焉),再克高安,完成掩护第六军的任务后,立即调整部署,准备进攻南昌。10月2日,第三军朱培德大破郑俊彦军彭德铨、杨赓和、李彦清、王良田四旅于南昌附近万寿宫,万寿宫大捷,从根本上改变了江西战场的形势。10月6日北伐军对江西孙传芳军再度总攻击,第三军(军长朱培德)攻牛行郑俊彦军,8日败郑俊彦于牛行。11日参加第二次进攻南昌,第三军与郑俊彦仍在南昌西南激战,未成功。10月26日被任命为北伐右翼军指挥官,辖第二军、第三军、第十四军,以左纵队(第三军)之一部牵制牛行敌之主力,另一部由蛟桥攻其右后,以右纵队(第二、第十四军)之一部向东乡追击,另以主力向邓家埠、谢家埠之线进迫南昌。11月6日占领九江,8日占领南昌,江西战事结束,11日兼南昌警备司令。11月12日,蒋介石电请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组织江西临时政务委员会,委朱培德代理主任委员,27日江西省政务委员会成立。12月4日蒋介石抵达南昌,至此第三军收编了滇军三个师,兵力增为六万人。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 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辛亥义举
1911年,同盟会云南支部在讲武堂和云南新军中甚为活跃,他秘密阅读革命刊物,倾向反清革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0月30日,他随部参加昆明“重九起义”。12月,任西征军第二师(李根源部)一等副官,随军进驻腾冲一带,后改任步兵队中队长,驻防大理城。[1]
讨袁护国
1915年初,滇督唐继尧为排除大总统袁世凯安插在自己身边的密探,以利讨袁准备,将中央特使即援勋专员何国华派到滇南担任思普督办,特选朱培德护送,以作内部监视。朱培德奉命以从,不负所托,控制了何与外界的秘密联系,为顺利发动护国起义作出了特殊贡献,12月12日袁世凯正式发表接受皇帝位的申令,13日 在中南海居仁堂接受百官朝贺。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等在云南宣布武装讨袁,朱培德回昆明任云南护国军第二军(总司令李烈钧)第二梯团第一支队队长,参加讨袁护国战争。
参与护法
孙中山在广州组建护法军政府时,朱培德加入中华革命党,升任滇军第四师师长。1917年9月,任驻粤滇军总司令部总司令,奉命指挥第七旅、第二十一旅,保卫广东护法军政府大本营。[1]
讨陈炯明
1922年9月5日,孙中山致电朱培德,命其自湘南入广西,进占桂林。12月8日,孙中山密令在桂林的滇军杨希闵、范石生、朱培德部,桂军沈鸿英、刘震寰等部会同许崇智部粤军,共同讨伐陈炯明部粤军。
1923年3月1日,孙中山颁令特任朱培德任大本营参军长及大本营巩卫军司令官,并令所率中央直辖滇军改编为大本营巩卫军。朱培德于4月率部会同杨希闵部滇军入粤,驱逐陈炯明部粤军离开广州。此后朱任广州军政府陆军部代理部长,当时驻广州的部队庞杂,有的居功自傲扰民滋事,朱培德则以:“革命未成,责任重大,须淡泊自甘,勿为利诱”告诫约束下属,使所率部队保持较强的战斗力,成为孙中山所倚仗的军事力量。10月,率部在罗浮山阻击陈炯明部粤军,失利后向石龙退却,再率部在广州城郊龙眼洞伏击陈炯明部粤军主力,获得胜利,广州得以解围。从此孙中山称赞朱培德为“虎将”。[1]
北伐战争
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在广州东较场举行北伐誓师大会,总司令蒋介石检阅部队,朱培德受命任检阅总指挥,所部第三军编为中路军,任务是策应左右两路。第三军开入湖南衡阳、株洲,集中醴陵,再赴萍乡深入江西,率部击溃孙传芳部主力,一举攻克九江、南昌。江西战事尤为惨烈,朱部第三军一万余官兵,伤亡达6000多人,损失惨重是北伐各军中少有的。12月4日,朱所率第三军收编滇军金汉鼎、杨池生、杨如轩三个师,兵力增为六万人。[1]
抗日准备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朱培德坚决抗战,在南京政府总参谋部准备抗战工作,[7]  作为全国军事幕僚机关的负责人,朱培德实际主持了加强国防建设的一些前期准备工作。朱培德在入主参谋本部不久,就集合人才开始研究中日两国的势态,拟出抗日战略及建军计划的初稿。他认为,日本将在“短期”内发动武力侵蚀中国,中国终必以武力抗御来保全民族、国家。但中国当时面临着国内尚未统一,国穷力散,一切落后的劣势情况,急务是加紧统一团结,整建军力,加强人民及社会的抗战意识及持久战力。中国须用政治、外交及军事方法来尽可能的滞缓日本的侵略行动,争取更长的备战时间。以下为朱培德的军事计划:
(一)组建国防委员会
在淞沪抗战时,朱培德深感军队的军令政令极不统一,于是向蒋介石建议设立国防部,[8]  但未成现实。1933年2月,朱培德联合唐生智再次向蒋介石建议,组织国防委员会,邀请党政军重要人士参加,对于政治、财政、外交进行通盘考虑。2月11日,国民党中常会审查通过《国防委员会议条例》,条例规定:“国防委员会为全国国防最高决定机关,对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国防委员会之决议及其行动,应绝对秘密。”[9]  国防委员会的组建,确定了国家最高的国防指挥机构,成为抗战时期国防最高委员会的雏形。
(二)规划与构筑国防工事
朱培德对现代战争条件下国防工事修筑的重要性有着较清醒的认识,一二八事变后,日军又在华北接连挑起事端,先后侵占山海关、热河、长城沿线。日军侵略的扩大,使国民政府意识到对日作战终不可免,因而开始秘密准备必要的国防建设,尤其是在日军可能入侵的华北、华东地区构筑国防工事和交通线,以备遭遇侵略时逐次抵御与调运军队物资。选定华北以济南、保定之线为国防第一线,兖州、安阳之线为第二线,东南以锡澄线为国防线,在南京、武汉、徐州、开封、杭州、 吴淞等地建筑强固工事。从1933年底开始,朱培德秘密从军政各部门及军事院校抽调人员,由德国顾问与军事专家辅导,在京沪杭地区勘测地形、规划修筑防御阵地。
在东南方面,执行部预计日军由长江南岸和杭州湾北部登陆,重点攻占上海。[10]  结合淞沪抗战的经验,计划对长江上的江阴、镇江、江宁、镇海四区要塞进行整理,调整炮位,增设新炮及防空、通信、观察、指挥等设施。将京沪杭地区特划为三个防御区,即宁沪地区、沪杭地区、南京地区,根据不同地形,构筑防御体系。到1935年底,以上的国防工事已完成大部。
大体规划出了黄河沿岸的国防工事的构筑方案: 11应现时情况急于完成者为江苏之海州、徐州、清江浦,安徽之蚌埠,河南之彰德、新乡、沁汤、道口、郑州、开封、归德、巩县、洛阳等要称筑永久工事。
(三)参与整理军队
朱培德非常重视军队的训练与教育,常说“富国在生聚,强兵在教训”。在兼任训练总监期间,他对整理与训练军队做了大量工作。在以武力平定了地方实力派的反抗后,国民政府有了在全国范围内整军的可能性。1932年,何应钦、朱培德、杨杰等人向蒋介石建议,着重对中央军进行整顿充实,强调要筹建和整顿装甲兵、炮兵、工兵等特种兵种,以适应现代化战争。朱培德对军事教育与军校建设亦非常重视。[11]  还一度负责选派军事留学生的工作。
(四)校阅军队
由于蒋介石忙于军事“剿共”,因而蒋往往派在国民党军队中历史长、地位高的朱培德代其去各地校阅部队[12]  。他每到一地,即先听长官报告,观看部队的操练演习,然后进行讲评。在校阅部队过程中,朱培德除点评各次演习的优缺点外,还对军人的体格、军官的服装、军官的学习、职员的考核等问题提出意见。在校阅部队时,他不忘向官兵讲“攘外安内”的形势,催促他们加紧训练。朱培德基于自己的观察,提出中日争端可能成为“世界战争之发端”,可谓先见之明。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总体评价
在混乱的年代里,办事谨慎,进退得体,顾全大局,不喜杀伐,不计名位,性格宽仁,政治上也比较成熟。[2]
名人评价
蒋介石:“朱上将努力革命,效力党国……赞襄勤劳,持躬廉谨,洞明大体,不慕虚荣,尤为全国军人同心钦敬,综其一生,功在国家,实应国葬。惟每值国葬,糜费公帑,为数甚巨。朱上将生前淡泊明志,精忠为国,决不愿虚耗国力。”[1]
陈红民:他不是非常强势与具有统治欲的军人。他处世谨慎细心,善于审时度势,所以虽非国民党传统的武装,却能立足并发展。[13]
汪精卫:“益之在世行年四十有九,从军三十有一啊,悲哉壮哉!痛哉惜哉!”;“从昆明出师以来,寸寸关山留战绩;自羊城订交以后,心心相印独公多。”[1]
陈碧君:“朱不国葬,谁也不配国葬!”
国民政府明令颁布褒扬令:“陆军上将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办公厅主任朱培德,精娴韬略,智能兼赅。早岁追随总理,效力革命,迭膺军机重任,北伐之役,总领师干,肤功克奏。厥后出绾疆符,入襄枢政,勤劳懋著,勋望益隆。近年辅佐元戎,运筹帷幄,尤能殚精擘划,宏济艰难,心膂股肱,正殷倚畀。乃因积劳致疾,遽尔逝世,缅怀往绩,悼惜殊深。应即依照国葬法特予国葬,葬费量从俭约,藉以符其澹泊之素志,生平事迹,存备宣付国史馆,用彰勋荩而励来兹。此令。”[1]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模范二朱
历史如果可以假设,或许井冈山历史就真的会被改写。譬如在井冈山时期,若不是朱培德在江西主政,极有可能就没有朱毛红军。因为朱培德不在江西,朱德也许就不会去南昌,即便去了南昌,也少了挂靠。那么,南昌起义分兵时,三河坝指挥员就不会是朱德,也许是其他人也未可知,然而有谁的坚定性和忍辱负重程度能比得上朱德?若然,南昌起义的这点余脉就可能不复存在,也就不会有湘南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红四军如何发展就很难讲了,因为只凭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要在这一特定的历史夹缝中生存和发展壮大就很吃力了。有人认为这是天意,其实从朱德和朱培德的关系里或许可以认为是朱培德的有意为之。历史上,比朱德小两岁、名字只多一个字的朱培德并不那么反动,甚至他“在旧军人中是个比较老实的人,他所部第三军同我们比较接近”——朱德曾如是评价过他的师弟、密友兼上司。[14]
1926年中山舰事件发生后,第三军军校教育长熊式辉曾想步蒋介石后尘,包围第三军政治部,清除中共政工人员,结果被朱培德解了职。1927年南昌四二起义,方志敏等人抓了“AB团”头目程天放游街,朱培德旁观,等于协助中共铲除“AB团”。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朱培德冒着极大的风险把共产党人朱德、郭沫若迎到南昌,任命朱德为第五方面军总参议、第三军军官教导团团长、南昌市公安局局长。郭沫若在此写下了著名的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在蒋介石破坏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清洗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时,朱培德则以文明的方式礼送三军中的上述政工干部,并在动员会上表示:“留者欢迎,走者欢送,朱某决不给兄弟们为难。”分两批用专车送往武汉,每人发给三个月伙食费及旅差费。
对留下的朱德,朱培德仍像从前一样信任。甚至在1927年7月下旬,朱培德在已觉察到朱德、贺龙、叶挺等联系密切,必有重要举动的情况下,不仅不控制朱、贺、叶等人,反而差遣手下干将、亦为朱德同学的王均到遂川掌握部队,自己则向蒋介石请假上庐山疗养,南昌的军政要务统由朱德处理,在客观上为南昌起义提供了方便条件,这就不是一般以朱培德“偏左”能够解释得清了。
井冈山时期,朱培德被蒋介石调任为湘赣“剿匪”总指挥,“模范二朱”同台竞技,但师弟奈何不了师兄,只好黯然退场。有人以此断定为朱培德无军事指挥能力,其实朱培德在随后的中原大战等作战中,屡立战功。他本人也成为国民党军的参谋总长,军训总监,军委办公厅主任,军委常委等。之后,他与冯玉祥、阎锡山、何应钦、李宗仁、张学良等成为第一批一级上将。[14]
1937年2月,朱培德因病逝世,年仅48岁。朱德闻此噩耗,甚感悲痛与惋惜![14]
猝死之谜
1937年2月17日,48岁的朱培德在南京鼓楼医院突然病逝,媒体震惊,社会上谣传纷纷。一说日本特务买通护士打毒针,以破坏中国的抗日准备,并造成中国高层之间的猜疑和矛盾;一说是蒋介石买通护士打毒针,因为朱培德与有反蒋倾向的民国军事家杨杰过从密切,也有对蒋不满倾向,蒋遂杀鸡儆猴。不过,谁也没有提出证据。[15]
亲属成员编辑
先祖
朱化孚,为明朝湖广按察使。
父亲
朱秉堃,清朝举人。
兄弟
兄长:朱润德
弟弟:朱树德
后世纪念编辑
1937年3月13日,国民政府明令国葬朱培德,生平事迹存备宣付国史馆,被葬于南京小行凤凰山。[1]
2001年4月,因南京市须在凤凰山兴建地铁站,朱培德墓被迁至普觉寺公墓。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培德
001.jpg
002.jpg
0003.jpg
004.jpg
005.jpg
006.jpg
007.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钱大钧(1893年7月26日—1982年7月21日),男,江苏吴县人,出生于原正仪镇雅泾村(现江苏昆山市玉山镇)东北村。
中国国民党军将领,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字慕尹。1893年6月14日,钱大钧出生于原正仪镇雅泾村(现为昆山市玉山镇东北村)的商人家庭。他的祖父钱伯熊,是前清贡士。父亲钱自梅,母亲江氏,兄弟3人,他排行老末。
国民党元老,黄埔军校建校初期教官。早年积极参加反清倒袁,后在军阀混战中为蒋介石效力,被委以重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主任,陆军中将加上将衔,是蒋的八大金刚之一。曾担任重要职务: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主任,军统局局长,上海市长兼淞沪警备司令,“国民大会”主席团主席,国民党中央纪律委员会委员、中央评议委员、“总统府”战略顾问、“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台北市私立戏剧学校董事长、“中华全国田径协会”名誉会长、中华航空公司董事长。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1913年,参加上海袭击兵工厂之役,失败后曾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国队十二期炮兵科留学,1914年初钱大钧去日本,进入东京大森浩然学社;10月加入中华革命党;本年底因日本侵占青岛,钱大钧愤而回国,入武汉陆军第二预备学校肄业。
1916年1月,全国爆发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战争,钱大钧联络同志积极开展倒袁,引起湖北督军王占元的怀疑,遂秘密来到上海,在《时世新报》任日文翻译;6月袁世凯死,护国战争结束,钱大钧回湖北陆军预备学校继续学业,12月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留学预备队,编属入伍生炮兵队。
1917年4月,钱大钧因成绩优异被选送日本学习,12月进士官学校中国学生队第十二期炮兵科学习。
1919年5月,钱大钧毕业回国,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第四队分队长。
1924年,任黄埔军校兵器教官、代总教官、参谋处长、军校教导营长、团长、国民革命军第1师参谋长,副师长、师长、第20师师长,广州警备司令,参加第一、第二次东征,大败陈炯明。
1925年1月,任黄埔军校本部少将参谋长;2月参加第一次东征,12 日东征军进攻淡水城,军校教导第二团团长王柏龄贻误战机被撤职,钱大钧代理军教导第二团团长,击败敌军;3月12日教导第一团在棉湖遭到敌军林虎部围攻,钱大钧情况判断错误,教导二团未能及时赶到鲤湖攻击敌人侧背,致使教导一团伤亡惨重,后教导第二团第一营营长刘尧辰主动出击,敌军腹背受敌全线溃败,学生军大获全胜;4月20日黄埔军官学校教导第三团成立,钱大钧兼任少将团长,23日任党军第一旅第三团团长,4月底又兼任黄埔军校代理教育长,并代行校长职务;6月参加了平定刘震寰、杨希闵叛乱的战斗;10月参加第二次东征,22日攻打海陆丰;12月22日,钱大钧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蒋介石兼军长)第一师(师长何应钦)少将副师长兼参谋长。
1927年后,历任北路军总指挥、第三十二军军长、第3师师长等职。曾率部同贺龙、叶挺率领之红军作战、参与镇压广州起义。
1928年,兼任淞沪警备司令,后调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总参议、中央军校武汉分校
教育长、教导第三师师长等职。参加蒋冯阎大战。
1930年5月,钱大钧任南方前线总指挥,参加中原大战;7月兼教导第三师师长,以中央军校武汉分校学员、教官编而成,辖第一团(团长张世希)、第二团(团长夏楚中)、第三团(团长张达)、第四团(团长周振强);11月7日教导第三师改编为陆军第十四师,钱大钧任师长;11月随陈诚到日本参观秋操。
1931年,兼任武汉要塞司令,第89师师长。
1932年,任第十三军军长、保定行营主任,豫鄂皖三省“剿共”军中路预备队指挥官、豫鄂皖剿匪总司令部参谋长、武昌行营参谋长,南昌行营办公厅主任、广州行营参谋长,军委会侍从室第一处主任兼侍卫长、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参谋长、主任、运输统制局参谋长、秘书长。西安事变时中弹受伤。
1935年4月4日,晋任陆军中将。
1936年1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在南京成立,钱大钧的第一处主管总务、参谋和警卫工作,侍从室成为直接秉承蒋介石意旨办事的实际权力机构,其地位凌驾于国民政府各部门之上;6月1日“两广事变”爆发,钱大钧活动保定军校同学余汉谋反陈济棠,成功地解决了反蒋事变。
1936年9月26日,国民政府特加钱大钧陆军上将衔;11月兼任广州行营(主任陈诚兼)参谋长,全权处理行营重大军事决策;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钱大钧在华清池全力保护蒋介石脱险,指挥警卫部队拼死抵抗,被乱枪击中右胸重伤,被东北军急送医院抢救才幸免于难,25日事变和平解决,27日钱大钧等要员被释放。
1937年1月,钱大钧到上海养伤,2月伤愈后仍任侍从室主任和侍卫长,后改为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代理主任;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钱大钧随蒋介石巡视各地防务,并奉命两次到前线劳军;11月指挥有关部门将故宫古物七千余箱抢运重庆,保护了大批国宝文物。
1938年2月,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改组,钱大钧任主任委员,专门指挥空军对日作战;4月29日参加指挥了武汉空中保卫战;5月20日组织空军远航到日本福冈、长崎投放“纸炸弹”,激励了中国士兵的士气,在国际上影响很大;11月,钱大钧和俞济时被蒋介石派往长沙调查“文夕大火”事件,张治中受到革职留任处分,长沙警备司令酆悌、保安团长徐昆、警察局长文重孚被执行枪决。
1939年初,钱大钧经宋美龄批准分配一批航空特别费时,只分给了少数几个高级官员,有人将此事密报蒋介石,被撤职查办,他在成都创办西泉中学,自任校长。
1945年5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同时利用“接收”之机大肆搜刮民财;10月10日授予抗战胜利勋章。
1949年2月19日,任重庆绥靖公署副主任,3月29日任川康滇黔四省联合“剿匪”总指挥部副总指挥,
1950年5月,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2年10月22日,奉命假退役,任“总统府咨政”。
1958年5月24日,领队参加第三届亚运会(东京)。
1960年2月,任国民党中央纪律委员会委员。
1963年,钱大钧任台湾“中华航空公司”董事长。
1966年1月,“华航”向美国采购波音七二七喷气客机五架,开创了中国民航史上使用喷气客机的先例。
1968年1月,钱大钧转任台湾“中华航空公司”名誉董事长。
1969年4月,被聘为国民党第十届中央评议委员。
1973年,任台湾“中华全国田径协会”名誉会长。
1976年11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十一届中央评议委员。
1981年4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十二届中央评议委员。
1982年7月21日,钱大钧因肝癌在台北“三军总医院”去世,终年九十岁。
钱大钧拟制的作战计划,不仅为蒋介石所欣赏,也使号称“小诸葛”的白崇禧和“半个军事家”的刘斐等折服。
投身军政
1893年7月26日(清光绪十九年六月十四日),钱大钧出生于江苏省昆山正仪乡(现为巴城镇正仪街道)的商人家庭。他的祖父钱伯熊,是前清贡士。父亲钱自梅,母亲江氏,兄弟4人,他排行老末。
钱大钧(图2)
钱大钧(图2)
4岁时,他父亲带着全家迁居苏州。6 岁时,他进入私塾读书,读完四书五经。1902年,他转入英华学校学习,后又转入新创立的初等小学就读;翌年,考入苏州城内羊王庙长洲高等小学堂,学习成绩很好,一直名列前茅,深得老师喜爱。14岁时,其父病故,他家境更为清寒。两年后,母亲去世,为生活所迫,随次兄去上海经商。他以志趣不投为由,返回苏州,复读于长洲高等小学堂,1909年因成绩优异而被学校保送入南京的江苏陆军小学第四期。
从此,他和军旅生活结缘。学习三年,正值1911 年,爆发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陆军小学也在这场政治变动中停办了。钱大钧随即去上海参加学生军,投身于反对清政府和封建军阀的革命活动。当时,上海革命党人钮永建在淞江军政分府创办了一所淞军干部学校,他与蔡熙盛、薛栋等一起进入该校学习,6个月后毕业,被派到弁目队当班长。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