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956|评论: 6

[转帖] 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就是莫得阿尔巴尼亚 —— 波黑成第二个对中国免签的欧洲国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28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波黑将成为第二个对中国实行全面免签的欧洲国家-时政-美国中文网 -_看图王_看图王.pn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8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timg.jpg

发表于 2017-11-28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巴尔干半岛国家算什么? 鸡肋!!

北欧、西欧的发达国家怎么不对中国人免签?

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8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烟雨微芒 发表于 2017-11-28 20:15
巴尔干半岛国家算什么? 鸡肋!!

北欧、西欧的发达国家怎么不对中国人免签?



           好多年前,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中国风靡一时。对于许多中国人,萨拉热窝这个名字,是跟瓦尔特联系在一起的。


           今天已经记不得当年那出耳熟能详的电影的具体内容了,但瓦尔特的英雄形象已经深深地刻在心底。而萨拉热窝,一直都在心里那个“必去”清单里面。


            三年前用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圆了我萨拉热窝的心愿。只是到了才发现,那个名字耳熟能详的城市,已经跟瓦尔特没有什么关系了。


            萨拉热窝之旅,很沉重。沉重到不太愿意去整理照片和旅行的笔记的地步。


           昨天看到瓦尔特的扮演者离世的消息,突然觉得,我的萨拉热窝之旅,也是时候了结了。


           瓦尔特,走好。


           萨拉热窝,保重。


           各自天涯,各自珍惜。


           萨拉热窝,不再有瓦尔特。


           萨拉热窝之旅,是沉重的。


           越过克罗地亚边境进入波黑,也许是心理作用,气氛感觉已经不一样。沿途的乡村美景依然,但看着眼里,多了一分凄美。沿途建筑物上残留的战争的痕迹,不断提醒着我这片苦难的土地上,上演过的一次又一次的杀戮。

           今天,没有瓦尔特的村庄。墙上的弹孔是亮点。


           专门翻看了《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当年的瓦尔特们,意气风发地走在这片原野上!瓦尔特们估计没想到,半世纪后,这里依旧是杀戮战场,而他们被赶出家乡的结局,更没人能猜到。


            走进萨拉热窝


             巴尔干之旅,是这辈子最任性的旅程,没有做任何准备和功课,真的是说走就走。


             走出萨拉热窝汽车站,有点茫然。手机和网络都没有信号,有与世隔绝的感觉。


             打量一下周边,行人稀疏,神色木然,不过这个表情对于我们神州大地已经是见怪不怪了。行人也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我这个唯一的黄面孔,我本能地笑了一个,没回应,呵呵,突然又有到家的感觉。


             对付两眼一抹黑,老套路,车站附近找个最多老人喝咖啡的店子走了进去,点了个汉堡包,大汉堡端出来的时候被那个分量振奋了一下,可乐上来,装可乐的却是百事的杯子,看着挺和谐的,人与人之间能这样兼容该多好。


             一群老头老太太看着个黄面孔也一脸好奇,出于礼貌不敢正面打量。不过等黄面孔哥哥一开口跟邻桌的大叔搭讪,整个餐馆瞬间就被激活,不过可惜,讲的都是斯拉夫语,俺是一句都听不懂,靠 waitress 大婶半生不熟的英语翻译回答了几个似是而非的问题,但对萨拉热窝的紧张感和心理上的陌生感倒是减低了不少。


            从餐馆出来,对萨拉热窝的心理陌生感减退了很多,手拿着邻座大叔写在餐巾纸上的公交路线图,信心满满,坐上了车站门口的电车,向城区进发。


            老城区的外围,到处都是弹孔。而距离那场战争,已经差不多20年了。如果有人问我对萨拉热窝印象最深是什么?我的回答肯定是:无所不在的弹孔,触目惊心的弹孔。


97fc6c12jw1f4kgbc344nj21kw13jgyj.jpg


    墙上那些斑斑点点,依然是焦点。不过本地人已经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进城路上的小插曲


    电车走了一大半,突然就停了下来,司机回头对大家说了一通话,车上的乘客就自觉地一个个安静地下车了,问司机咋回事,回答只是NoNoNo,一头雾水。旁边有中学生模样的男孩用英语帮了一句:Break down, not working.本能地一把抓住这帅哥不让他走,呵呵。拿出餐馆老板娘给的简易地图,司机加帅哥手指点点,几个方向大概搞清楚了,好在已经进入老城区,估计是步行可达的距离,抄起背包,挥手上路。


    没有手机信号没有GPS,感觉很不习惯,不过想想也挺好,旅行这么多年,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吗?以前没有手机没有GPS,也好像也没有因此而出过什么问题。新科技新烦恼,过度依赖新科技,失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愿,那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进入古城区,街道变得干净整洁,联合国这些年也没闲着。在一条整洁的小街道找了家有英语告示板的旅馆安顿下来。有英语告示板意味着会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背包客,这些人都是旅途上的人精。


    进入老城区,满眼都是古老的欧式房子,那种整齐划一的火柴盒式的苏式社会主义大家庭公寓已经看不到。有了回到欧洲的感觉。为树立个和平样板工程,西方国家在萨拉热窝不遗余力,倒也把古城收拾得干干净净。


    萨拉热窝人民。


    站在古城中间往山上眺望,换在二十年前,就看这么一会,估计已经是眼前一黑了。


    街头景色。画面里,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生活在同一片天空,和谐相处。


    穆斯林随处可见。


    到处可见的穆斯林。今天的萨拉热窝,有小伊斯坦布尔之称。也不知瓦尔特会怎么想。


    西方国家号称要在萨拉热窝重建和谐社会:被毁坏的基督教教堂也重新修起来了。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7-11-29 01:43
瓦尔特走了。铁托很早就走了。

发表于 2017-11-29 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貔貅君临 发表于 2017-11-28 20:32
好多年前,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中国风靡一时。对于许多中国人,萨拉热 ...

巴尔干本身就是个火药桶,有点火星一点就着,还有那里的穷。

当年铁托硬将人口差不多的几个民族捆绑成南斯拉夫,而打压主体的塞尔维亚族,才有了后来内战的恶果。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9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烟雨微芒 发表于 2017-11-29 15:15
巴尔干本身就是个火药桶,有点火星一点就着,还有那里的穷。

当年铁托硬将人口差不多的几个民族捆绑成 ...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