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1367|评论: 10

[闲情·杂谈] 康藏茶魂和雨城区北郊蒙泉村十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19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康藏茶魂
国内首部以茶文化为题材的30集电视连续剧《康藏茶魂》8月8日在四川雅安开机。该剧主创团队包括总导演张中一、导演李建锋、编剧杨绍淮、民族顾问强巴云丹、制片人庞敏和领衔主演富大龙、傅晶等。此外,主要演员还有迟蓬、于荣光、高兰村、冯恩鹤、姜文轩、金晶,洛桑群培等。[1]
30集电视连续剧《康藏茶魂》在四川雅安举行开机仪式。据了解,该剧取材于四川边茶文化历史,反映了一千三百余年来,藏汉两地由茶结成的血脉关系。该剧由知名导演张中一担任总导演,由富大龙、傅晶领衔主演。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康藏茶魂》选择了四川边茶文化作为创作题材。在叙事结构上,《康藏茶魂》打破了电视剧一贯的线性结构,采用多视角的方式进行叙述。该剧编剧杨绍淮的生活根基深厚,对四川边茶的文化历史,茶马古道上茶商、背夫们的劳作,生活情态等方面均有较长时间的钻研和了解,在剧情上较大程度还原了民国初年康藏居民的生活原貌。

81544438-7E28-4A7B-95C5-29A4E0F5DB4F.jpeg

彭显荣

彭显荣
E0A05B72-CECF-45E7-9FA4-DBB34676E0B0.jpeg

吴发军

吴发军
C2A192DB-CDD8-4D8A-BC11-D517EB4C1EAB.jpeg
9402335F-EEF0-44E9-ABA3-BEA50C5993E9.jpe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7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9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彭显荣

彭显荣

彭显荣

彭显荣
0447E161-7606-4316-A645-D85FB38F91F0.jpeg

吴发军

吴发军

可怜的背夫就是这样背起藏茶进西臧的!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9 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康藏茶魂和蒙顶山

8644C297-14D2-497A-9DFE-B273086E940E.jpeg
康藏茶魂(藏头诗一首) 外二首

康王文辉治雅州,藏汉合和比亮谋。茶通吐蕃民族睦,魂系共和御外寇。

诗人有感于原西康省主席刘文辉“以茶通藏”的战略思路,为西康省藏汉民族和睦团结,为解放军和平解决西康民族问题打下基础,加之电视剧《康藏茶魂》在雅安(原西康省省会采景),获此小作,以供鉴赏。

大渡河怀古(诗)

铁索横亘大渡河,翼王束手黯失色。

红色旌旗一色天,烽火消弥现惊蛰。

诗人想到大渡河的百年战事,偶得小作,以做练笔

无题(诗)

高文 8.31日作于东营

汉王惜女送昭君,

和亲远嫁成弱云。

馨逸流芳千古颂,

后世墨客寄笔存。

诗人借古述今,一时兴起,偶成小作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9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康藏茶魂和背夫的故事



背夫的辛酸往事 (上)
茶马古道上曾经活跃着一个古老的职业——“背夫”

我是在四川的神仙池游玩第一次见到、听到有关背夫的故事。

刚进山里,一直浓云蔽日的天空中开始飘起了雨,细细密密地更衬托出神仙池宛若仙境。

简易的木梯借助山势搭建得有些敷衍,一步一滑,累得我气喘吁吁。抬头看看,周围的景物影影绰绰。层层叠叠的滩流到处是被冲刷下来的断枝残叶。偌大的景区空荡荡的,心里有点发怵。
顺原路返回,突然从密林走出两个人,披着雨衣,肩头的背夹子上,顶着两根碗口粗的杉树,迈着碎步向前,走在湿滑的钙华沉积的岩层上显得稳稳当当,一会儿就消失不见了。

我们愣怔怔地看着,说不出话来。

“偶奶奶年轻时候也干过,累得一身病,可怜哦”
司机叔叔话令我们大吃一惊:“背木头?”
“茶、盐巴、粮食,啥子都背”

大概是因为我们难以置信的表情,司机叔叔带着当地浓重口音的普通话慢慢解释:“解放前,家里穷,母得次(没得吃)。偶爸爸六个兄妹,爷爷抓了壮丁儿。地少,田里种的根本吃不饱。偶奶奶为了娃儿能活命,母滴办法……”

为什么不用马驮货物?为什么不进城打工?一波一波的问题涌上来,看司机叔叔有点难过样子,只好生生把问题咽回肚子里。

回去的路上几乎无话,下山的路极其难走。一面是云雾弥漫深不可测的山崖,一面是怪石罗列的石壁,数不清的转弯绕得人有点头晕。雨越下越大,车子扭着秧歌经过一段一段的湿滑泥泞的烂路,我们被颠得前仰后合。好不容易到了山脚下,大家才松了口气。

晚上,亲子聊天时间,我对于人力运输方式的不理解引爆了争执。爸妈对我“为虚构出来的传奇感动得稀里哗啦,却对历史上真实存在,并不遥远的传奇嗤之以鼻”的“不正确历史观”必须立即纠正,取消既定的行程赶赴雅安。

花草分割线

茶叶博物馆,一组以背夫作为创作元素的青铜人物雕像群安排在不同的背景下。污垢的面庞,蓬乱的头发,被茶包压弯的脊背,四肢如同枯干的树枝,让人感觉到生活的艰难、无奈和沉重。

博物馆陈列台上几件简陋的旧物似乎是背夫的行头。不喜欢玩猜谜游戏,对照着物品的名称,用手机搜索物品的用途。



“背着背夹子,胸吊汗刮子,手上提拐子,脚穿脚码子……”原来这是当时背夫们的标配,是背夫们翻山越岭必须要借助的工具。

背夹子,类似于木板凳一样的特殊工具。用木条做成的架子,下方有两点支撑,上面放东西,用绳子收紧以后,东西也不会轻易掉落。

丁字形拐杖,俗称‘拐筢子’‘墩拐子’。拐尖镶有铁杵,用硬的杂木做成,一般呈丁字形状。背夫们休息时用拐子顶在背夹子下方,承受起所背物资的重量。

脚码子,用铁打制的防滑工具。一般绑在草鞋的底部,一种脚码子有突出的铁钉,用来走冰雪路面;一种脚码子是无钉的糙面,用来走泥泞的道路。

除了这三种最为主要,还有汗刮子、扇单、管签等也很常用。

汗刮子,用竹片或篾片做成,用来刮额头上的汗。

扇单,用棕叶缝制而成的扇形工具,雨雪天气时用来盖住背的物资,不背东西时用来包拐子、脚码子和其他东西。

管签,通常是1米多长的硬竹片,插在背夹子和背的物资之间,通过增加高度来增加背夹子的容量,放一些食物、草鞋等需要经常取用之物。



花草分割线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难道就是带着如此简陋的工具开创了世界上地势最高、山路最险、距离最遥远的文明古道?
川藏茶马古道四川段,雅安至康定是最为艰险的一段,海拔3437米米高的二郎山被称为“天堑”。一路上陡峭险峻,骡马难行,只有人的双脚可以攀援其间,也因此产生了一种特别的人力运输业——背夫,当地也称“背二哥”或“背子”“茶背子”。

背夫们来来往往的羊肠小道,被称之为“小路”。鲁迅有一句名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但在山高路陡的原始森林里,这句话可能不那么适用了。“小路”随时会埋没在乱石丛生中,随时会被洪水冲毁。这样的路对于背夫而言,每一次的经过都是拓荒。

作为当时最苦的谋生方式,背夫们一般利用秋收以后的农闲时节。为了防止背夫们中途撂包子,一般由十人左右组成一组,通过“揽头”开具保单、缴纳手续费后,就可以到茶号背茶。
茶包用篾条包装,重的18斤一包,轻的15斤一包。中等力气者背10包到12包,力气大的可以背15、16包,重量为300斤左右,相当于两三匹骡马的负重。茶包是一包包叠加起来的,用竹签串连固定,再以篾条编成背篼,套上双肩。多的高有两米多,少的也有一米多,背在背上如同一座小山。



天麻麻亮就出发的背夫,茶包一旦上背,便意味着沿途无论翻山越岭,还是跋山涉水是不会卸下的。

大背师,又叫拐子师,是背夫的领头,他们不仅要背负同样多的茶包,一路上,还负责审视路段和背夫消耗情形,找平缓之处打拐歇口气。此时,背夹子不能离身,茶包垫在拐子上,背夫双脚微叉,与拐子形成三角支架,挺直腰背歇息片刻。听大背师一声吆喝,便埋头继续上路。

数百斤的茶包,数百年的行走,日久天长,在古道上留下的深深浅浅的拐子窝,是背夫们艰辛路程中无法泯灭的印痕。

背夫以男人为主,也有一些生活极为艰难的女人和孩子,为了生计被迫参与其中。但因为力气小背得少,报酬也相对更少。除了男背夫的工具外,女背子的茶包上还要挂上几匹笋壳。她们不得不像男人一样站立着小便,用笋壳接尿作‘水槽’之用。用过的笋壳还不能丢,挂在背夹子上风干后下次再用。有的女背子还要把吃奶的孩子挂在胸前赶路。在生存面前,既饱尝了男人谋生的艰辛,承受着难以言说的苦楚。



背夫们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踯躅在崇山峻岭之间,身体弯成一张弓形,缓慢而坚定地穿行于茶马古道,背负着我们永远无法忍受的苦难!
(未完待续)

蒙顶山吴发军

蒙顶山吴发军

蒙顶山彭显荣

蒙顶山彭显荣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0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群众演员在换衣服

群众演员在换衣服

蒙顶山彭显荣

蒙顶山彭显荣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7-11-22 15:22
8月下旬康藏茶魂摄制组来到蒙顶山,当了解到摄制组需要群众演员是,彭显荣带领蒙顶山村民当群众演员,在他的呼吁下大家踊跃参加。希望康藏茶魂播出的时候大家不要忘了这些蒙顶山群众演员!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6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蒙顶山背夫与康藏茶魂的那些过去的故事


EB82C435-A949-4FDD-93D1-798C457C68BE.jpeg
茶马古道上的背夫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分川藏线、滇藏线两路。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茶马古道分陕甘、陕康藏、滇藏大概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西非红海海岸。
茶马古道是一条非常艰险的路,有些地段道路比较狭窄,马驮运着货物就无法通行,就得由人力运输,于是,在那个时期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工作岗位—背夫。 5DAE04A4-0DF1-464F-AB1D-CD894E009E86.jpeg
天涯
背夫,又称“背二哥”或”背子”。每人手持一根丁字形拐杖,俗称“拐筢子”和“墩拐子”,用来撑着茶包歇气,拐杖底部镶有铁杵,歇气之时深入硬土或石头,固定点位而不致打滑。因为负荷重,只有这种方法才能在路上歇下背子,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拐子窝”。圆形的篾条挂在胸前,用来刮汗;木制的木架,用来架固茶包,称为“背架子”。除此之外,有时还要准备蓑衣和斗笠,遮蔽雨水和烈日,随手挂于茶包之上。绵延不绝于崇山峻岭和断壁悬崖之中的青石板路,清晰可见一个个的石窝子,讲述着艰辛的茶马之路。

藏族人民的茶是靠着一位位背夫的艰难跋涉,从川藏茶马古道起点雅安出发,一步一个脚印走到康定,分包,之后用牦牛皮再包装,分别沿南线、北线到达西藏。

每一位背夫背上,是重约两三百斤的藏茶。这两三百斤的重量,他们一旦背上,就得从起点一直背到终点,中途是不会卸下来的。待有平缓处,才能扎下拐子,找地方歇息一会。因为不借助别人的辅助,没有人能够再把这两三百斤的藏茶再次背起来。
4F10E052-E38F-4F40-AEEE-E37C239B3722.jpeg
这些平凡的背夫和马帮,用生命铺就了这条逶迤于世界屋脊之上的千年古道,他们过险山,涉湍江,将川、藏地区息息相连。虽然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已取代了昔日的茶马古道,但其迷人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自然景观。

发表于 2017-11-27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雅安不少影迷也过了一把演员瘾!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雨城北郊镇蒙泉村十组蒙顶山群众演员与康藏茶魂

飘落红尘笑如烟,心清气闲 渡红尘,一份微笑,一份淡然,邀月光对酌,与花草言欢。春花的灿烂,秋叶的静美,夏雨的飘逸,冬雪的轻盈,都是眼中最美的诗画。不为名利牵绊,不为富贵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屋,一人,一粥,一饭,人生如此,已是无欲无求。每个听风赏雨的日子,用心聆听每一朵花的呢喃,把尘世纷杂悬于柳梢之上,一笔一划,写在落日下的晚霞里,绚丽的晚霞倒影着绚丽的人生;把内心的悲喜用发梢蘸墨,一言一语,落笔流年的风中,洒脱不羁的风带来洒脱的人生。
再次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F94FAA62-6167-43D8-99A4-80BC59A726D1.jpeg
B3D25C26-8422-497A-8FF5-F23273BA20F2.jpeg
0670B112-7BC7-428B-897C-16FE378AC263.jpeg
6F4086CD-8B90-473B-9D8E-6FE6A2C2D83A.jpeg
FC2C0AC1-CA52-4A74-9CE9-EAC048F59897.jpeg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1 0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防风 发表于 2017-11-27 13:26
不错,雅安不少影迷也过了一把演员瘾!

感谢版主的大力支持!{:4_112:}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蒙顶山群众演员小鱼儿

蒙顶山美女小鱼儿

蒙顶山美女小鱼儿

蒙顶山美女小鱼儿

蒙顶山美女小鱼儿
蒙顶山群众演员小鱼儿,雅安三雅文化的代表蒙顶山美女小鱼儿!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