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8342|评论: 11

[百家争鸣] 与央视《中国戏曲大会》编导王珊谈戏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9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央视美女导演王珊是云南昆明人。她长期在央视十频道从事《百家访谈》编导工作,成果斐然。2016年在总导演颜芳的带领下,与刘磊等同事一道执导了《中国诗词大会》。2017年《中国诗词大会》播出后深受广大观众喜爱,一霎时全国上下万人空巷、争相收看,竟成为近年来难得一见的文化奇观。201756日,应地方政府的邀请总导演颜芳,执行导演王珊、刘磊一行来川考察,我遵命参与接待,主要为他们介绍剑门蜀道的相关历史文化。机缘巧合,遂与他(她)们相知相识,成为朋友。
在交谈中得知,在《中国诗词大会》获得成功以后,有关领导指示要举办《中国戏曲大会》栏目,由央视十一频道承办。为了借取《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经验,决定将王珊借调到十一频道,从事筹备、采编、执导等工作。王珊告诉我,她过去没有接触过戏曲,真还感觉压力很大。我说你在昆明长大,就没看过滇剧吗?她说:过去上学经常从滇剧团门前经过,听到里面在打锣鼓,就是没有进去看过。于是我就不揣冒昧地给她讲起了滇剧。
   我说:滇剧大体属于皮黄和梆子腔系。其语言发音与川剧差不多,都说的是西南官话。锣鼓也与川剧一样,只是少个马锣。唱腔既源于秦腔和徽、汉二调,又受川剧的影响。有的甚至与川剧唱腔基本一样。例如《大祭桩》就与川剧的《数七桩》非常接近。六十年代还有一些滇剧艺人还诙谐地管川剧艺人叫“川芎”(川兄),川剧艺人又管滇剧艺人叫“柿蒂”(师弟)。因此二者之间的亲缘关系很近。
    她接着就问我:如果要弄川剧,会有什么亮点呢?我回答:这就太多了!光从声腔看,川剧就囊括了中国南北东西所有的唱腔体系。其中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分别属于昆山腔系、弋阳腔系、皮黄腔系、棒子腔系、民间小调等五大腔系。辛亥革命时期的“五族共和”的大潮中,川剧在成都梨园“三庆会”的引领下实现了“五腔共和”。所以,凡是汉族的戏剧其唱腔都能在川剧中找到相应的血缘关系。就是西藏的藏戏也与四川的端公戏、阳戏、傩戏有着相似相近的渊源。在舞蹈身段上川剧自有其独到之处。就以小生为论,有着京剧等其他剧种无法比拟的潇洒、飘逸、俊美、帅气。说着我就打开随身的手机视频,把川剧论坛版主蒋伟发给我的、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2017年春天王世泽在福建泉州梨园讲学的几段微视频放给她看。在《挑帘》中,王世泽运用川剧小生“瓜、嗲、俊、媚”的手法,仅用1分多钟的【七句半】唱段和表演,就把一个外表儒雅、内存奸诈、风流成性、泼皮无赖的西门庆表现得淋漓至尽、神形兼备。王珊是云南人,自然听得懂四川话,立即就被川剧艺术所折服。
3个月后的8月6——12日《中国戏曲大会》在央视播出,立即再次掀起一个新的收视高潮。节目以竞技答题方式,将戏曲背后的故事性、知识性、规律性、趣味性进行了巧妙联动,由古及今、由艺及人、由戏及生活。把这个栏目打造成了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电视版戏曲教科书”。节目中的600多道题由高校教授、业界专家组成的专家组把关,涉及的地域、民族、戏曲种类和题材非常广泛,人们生活中常用的语汇如“亮相”、“走过场”、“有板有眼”等与戏曲有关的词汇,都出现在了题目中。栏目还增加了视听题、辨识题、剧目题等形式,引领观众深刻地体会到了戏曲的博大精深,唤起了民众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兴趣。我一场不落地把全部节目看完,也被该栏目所感动、激励。暗自猜想王珊一定在其中用力不小。遗憾当初告别时没留下联系方式,只好暗中遥寄祝贺之意。
转眼间到了9月7日下午,突然接到文化部门领导的电话:央视《诗词大会》摄制组来到我地踩点拍摄,导演王珊邀请我参与踩点活动。我高兴之余欣然同意。次日上午我们在其下榻的宾馆相见,寒暄问候之后便是祝贺,恭喜她又取得一个辉煌的成果!之后我们就一边踩点选景,一边聊起了《中国戏曲大会》。
    我感概地说:这个栏目策划编导得太好了!不仅展示了博大精深的戏曲文化,还旁及到了与戏曲艺术相关的“泛文化”。真不愧是一道文化大餐!特别是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研究所付所长张关正对川剧变脸的点评非常到位。他说“变脸要变在戏中、情中、人物中,这才叫艺术,……如果脱离了这三样,就只能叫做技术。而技术是不能代表博大精深的川剧艺术!”对于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还有,那张川剧包公的脸谱你们是在哪里找到的?因为现在川剧演员早已不开那样的脸了,上个世纪70年代进入川剧团的基本都没见过那张脸谱。我还是很小的时候,大约是1963年吧?看到我们这里的川剧团买过一套正式出版的川剧脸谱,其中有一张就是这个包公脸谱。当时的老艺人说:这是“撑天柱月”的象征。
王珊说:搞这个栏目真的很费劲。我们有个领导当年就是川剧团的,他坚决要求在其中要展现川剧。但是短短几分钟,既要展示绝活,还要全国观众都看懂,这就很难了。他们就推荐了《白蛇传》。然而这里面又用哪一段呢?他们又提出在《扯符吊打》和《金山寺》中去选择,最后我调取了演出视频进行比较,就选择了《金山寺》。因为闹热、好看!
我告诉她:这两个折子都是川剧的经典。过去在南充、重庆一带有一位叫“九根毛”的三花脸演员,专门把头剃光,只在头顶上留有一撮头发并梳成辫子,在《扯符吊打》中就通过这个毛辫把整个人都吊起来表演。而《金山寺》也有一段故事。说的是川剧“圣人”康芷林与著名表演艺术家曹俊成同台演出这个戏的事。他二人都是唱武小生的,在这个戏里面只有“青儿”的戏份重,易“中洋”(受到观众好评)。那天曹俊成也有意考验一下号称“圣人”的康芷林,抢先把“青儿”扮上了,留下个只有两三分钟戏份的“韦陀”交给他演。谁知在韦陀演到“待某睁开慧眼一观”时,全场观众突然掌声雷动,这些就把曹俊成给弄诧了,心想自己累了一晚上,咋个他就轻飘飘地“中洋”出采了呢?事后才知道康芷林用纸画了一只眼睛贴在靴子尖上,演到“睁开慧眼”时,凭借其过硬的腿功一脚将“慧眼”踢到印堂中间,仅此举重若轻的一招就完美地展示了舞台人物形象。从此就留下了川剧“踢慧眼”的绝活。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重庆市川剧团就是由王世泽在扮演韦陀,他的扮相俊美,蹬打漂亮,腿功又好,慧眼踢得稳当,深受观众喜爱。
王珊告诉我:我们这次采编就专门研究过成、渝两地的川剧院团。我不懂川剧,也不晓得重庆市川剧院沈鉄梅的唱腔好在哪里?我给她解释道:沈鉄梅是三度梅花奖的获得者。她除了自己的努力和勤奋以外,有很多先决条件是其他人所不具备的。首先他的老师是川剧著名表演艺术家竟华,而竟华的唱腔大量地借鉴了京剧、豫剧、秦腔、汉调、四川清音和扬琴,开创了川剧的“竞派”。业内评价竟华把川剧都“唱化了”(达到“会、通、精、化”中“化”的境界。)沈鉄梅能拜在这样的名师门下自然是有幸的。其次,沈铁梅的父亲是重庆市京剧团著名的男旦,素有“山城梅兰芳”之称的沈福存,其母也是知名的川剧演员。自幼受到家庭艺术氛围的熏陶,且把京剧的表演与川剧相嫁接,自然产生出艺术上的“杂交优势”。第三,沈铁梅的嗓子,独具亮、甜、润、脆、宽、醇、磁、嗲等特点,故其唱腔字正腔圆、舒展平稳.、味觉醇厚、余韵悠长。
王珊又说:那天演出到川剧“开慧眼”的时候我简直都惊呆了!那种视觉的冲击力绝不是看电视、看视频能够体验得到的。那个武生表演得好漂亮,好帅气!我问:是姚健吗?她说:就是。
我又告诉她:姚健我不熟悉,好像是成都市川剧团的,主要是我没有生活在成都,只在网上视频中看过他的一些戏,的确很不错,是一位非常难得的武生演员还。听说他的本行是丑角,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他演韦陀就更显得戏路宽广。在《中国戏曲大会》上那几十秒钟的“踢慧眼”显得非常轻松自如,可见其见所用功夫至深。他这一踢,代表了川剧这一绝技的现实表演水平。重庆团的徐超我到是稍有了解。他也是是川剧界的一位优秀文武小生。他的扮相英俊帅气,基功扎实过硬,也非常谦虚好学。前不久到香港演出《白面虎肖方》受到众多观众的追捧。但是在生活中却非常友善和蔼、不耻下问。稍加时日,定成大器。在成渝两地各个院团中都有像姚健、徐超这样优秀的文武小生,但是数量还是显得太少了,还不适应振兴川剧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心。四川至今电视台不播送川剧节目,一些低俗的东西却长期占据了某些平台,这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怪现象。对此,王珊说:这可能还是文化断层吧?年轻的一代不太喜欢,受众面在缩小啊。我说: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可能还有其他原因。现在摧残川剧乃至还有很多的其他地方剧种的有三大杀手。
第一是崇洋迷外、过度追求“高、大、上”。在一些地方总认为“外来和尚好念经”,政府给出的购买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资金相当一部分流向对外购买,个别地方甚至全部外买,不给本地文艺、文化工作者一点发展机会。闹热了一番后却没有留下自己的知识产权和乡土文化艺术。我绝不主张闭关锁国,我也支持艺术的异地交流,但是也要给本地的院团留下必要的发展机会啊!还有就是花巨资搞所谓的“精品”。我不反对搞一些“高、大、上”的精品来展示川剧的高度,但是过分的庞大的制作必然导致不接地气。这样的剧目没有适应的场地和大规模的搬迁就不能可能异地演出,更难以深入民间。这种搞法政绩到是有了,可就是淘神费力地排导出来演却不到几场就收刀卷伞、束之高阁,既难普及,更未惠民,当然也不能可持续发展;
第二是“捧杀”。当今社会条件下把戏曲艺术简单化为“得奖”,只要凭着“一招鲜”,就立即等着“吃遍天”。对戏曲表演所需的基础理论、相关知识却知之甚少。要是在解放前,腹中没有几十个大幕戏,一两百个折子戏休想在江湖上生存下去。可是在今天,只要一两个戏获得了某个奖项,就立即被吹捧为“艺术家”“表演大师”,接下来就是上级给安排领导职务,自己躺在荣誉中不思进取,一些获奖演员甚至几年都难以演出一场,最后断送了艺术生命。
第三是“庸俗”。在一些专业团体因追求“高、大、上”而放弃对川剧全面继承的时候,广大群众还寄希望于民间的“火把剧团”把“唐三千、宋八百,数不完的三、列国”继续表演下去,而在当时也只有“被饭碗逼慌”的火把剧团才愿意适应市场而去挖掘这些传统戏。但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也伴随老观众的凋谢,现在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看不懂文学艺术性较强的历史戏剧。随之而来的就是以出乖弄丑、低俗搞笑的演出来迎合观众。在一些地方演出川剧经典如《斩皇袍》、《三祭江》、《三娘教子》等戏居然被观众“抬花”(台哗,即喝倒彩)。而一些带有色情挑逗的却大受欢迎。这种金融界的“劣币淘汰良币”现象(有了纸币,黄金就被收藏而退出流通领域)在戏曲舞台上以奇怪的方式进行了全新的演绎,在一些地方低俗的东西把正宗的川剧几乎赶下了舞台。这种收演出市场牵引的媚俗风气比较普遍,在边远农村更甚。
这三大杀手如不及时清理,恐怕绝非仅仅是川剧的不幸。好在,现今的政策越来越好,文化自信的呼声越来越高,政府购买文艺产品和服务的力度越来越大,从娃娃抓起、戏曲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的活动越来越频繁,相信这个局面将在不久的将来得到根本性的扭转。
王珊说:是的,央视正在策划《中国戏曲大会》的第二季、第三季……通过这样的活动就可以把传统的戏曲文化在广大群众中得以大面积的普及,这样戏曲生存的土壤就会更加肥厚。
我答道:你们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期望尽快看到你们的第二季、第三季,更祝福你们身体健康、工作愉快,在文化建设上取得更多更好的新成果!

            (说明:此文未经王珊过目,如有谬误,文责我负。)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66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7-9-11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此访谈文章写得好!对川剧当前现状分析有深度,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广大热爱传统文化的人们的声音!
142916tzuvgggdpgz7ld2i[1].gif

2017年川剧奖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7-9-11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学习了,获益匪浅!

 楼主| 发表于 2017-9-17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鼓励!

 楼主| 发表于 2017-9-17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歌悠悠 发表于 2017-9-11 12:17
  好文!学习了,获益匪浅!

谢谢版主加精!

发表于 2017-9-17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7-9-29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7-9-29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度好文,学习了!
055328ape860a48wel6e0m.gif
061941mk58hqrhk84wkqkl.gif
113744vf7disp07p6g3z3u.gif

发表于 2017-9-29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川剧就囊括了中国南北东西所有的唱腔体系。其中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分别属于昆山腔系、弋阳腔系、皮黄腔系、棒子腔系、民间小调等五大腔系。辛亥革命时期的“五族共和”的大潮中,川剧在成都梨园“三庆会”的引领下实现了“五腔共和”。所以,凡是汉族的戏剧其唱腔都能在川剧中找到相应的血缘关系。
                                                                                          ——幽哉乐斋





发表于 2017-9-29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悠哉乐斋

就以小生为论,有着京剧等其他剧种无法比拟的潇洒、飘逸、俊美、帅气。

发表于 2017-9-30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好文章,渔樵拜读!

发表于 2017-10-1 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赞!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