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顺洪与中国铁建党委书记、董事长孟凤朝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6月9日,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是高考后的第一天,也可能是再普通不过的一天。
这一天,西南交大与中国铁建再次选择联手。两大中国轨道交通行业的巨人,一次性签署磁浮领域三项战略合作协议:磁浮交通技术战略合作协议、联合组建西南交大—中铁磁浮交通研究院协议、共建企业院士工作站合作协议。
中国磁浮交通领域群雄逐鹿、王者争锋,拥有技术和市场的绝不仅西南交大和中国铁建。为什么是这两家率先在国内就磁浮交通产业,展开全面深入的战略合作?
西南交通大学拥有121年建校史,是中国第一所工程高等学府,中国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矿冶工程高等教育的发祥地,构建了世界轨道交通领域最完备的学科体系,围绕高速铁路、磁浮交通、真空管道超高速(1000+)等领域开展大量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在轨道交通领域获得的国家科技奖励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第一。
在磁浮领域,西南交通大学持续研究长达30多年,并在1994年成功研制我国首台4吨载人磁浮车系统,实现我国在磁浮列车悬浮、导向和驱动等系统首次突破;2013年由钱清泉院士牵头的中国工程院“中低速磁浮交通技术与系统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立项,为中国铁建投资建设的长沙磁浮快线奠定了理论基础。
与高校侧重理论研究和原始创新不同,中国铁建作为实体企业,更擅长市场运作,推动磁浮项目落地。
2002年,中国铁建承建的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示范线——上海磁浮示范运营线正式启用。该工程的车辆、控制、驱动等部分均从德国引进,唯有轨道梁由中国铁建负责研发,迈出了磁浮交通国产化的第一步。
2014年,中国铁建采用“投融资+设计施工总承包+采购+制造+运营管理+后续综合开发”的独创模式,独家建设世界里程最长的中低速磁浮轨道交通——长沙磁浮快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