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火葱油饼停业 民间美食与食品安全亟需柔性管理
今年60岁的店主“阿大”正在做饼
近日,已经营34年的上海人气美食“阿大葱油饼”因涉嫌无照经营停业在网上引发关注。该店的葱油饼此前曾被国内外多家媒体关注和报道,是上海的人气美食,被网友称为“最火葱油饼”。今年7月,该葱油饼店被英国BBC美食节目报道后,生意更加红火,但不久因被举报无照经营停业了两个月。
9月27日,刚刚恢复营业6天的“阿大葱油饼”再度停业,当晚上海黄浦区市场监管局发布通告称,葱油饼店的经营者因无证无照经营、卫生状况差、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等问题被多次举报,故责令其终止无证无照经营行为。市场监管部门将积极引导、支持该经营者合法、合规经营。
媒体和网友观点
(一)、新闻观点
“上海最火‘阿大葱油饼’停业”事件引发了众多媒体的报道。新闻媒体主要围绕民间美食、食品安全、市场监管等问题展开,具有代表性的是南方网和《新京报》的评论观点,以下是评论文章的摘要:
1、南方网:“网红葱油饼”怎无证经营三十多年?
阿大葱油饼店一直在居民房里经营,这会带来食品安全隐患,也存在扰民的可能,这些问题存在几十年,是否早应对此予以妥善解决?或许应该考虑到阿大身有残疾的特殊情况,在现在阿大葱油饼店的附近找到租金合适可以办理证照合法经营的门店,这能让“阿大葱油饼”这一“网红美食”得以延续下去。这不仅能体现监管部门的人性化管理,也能促进食品经营规范化,从而消除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监管部门也才能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阿大葱油饼”刚成网红,就曝出无证经营三十多年,这样的新闻反转,背后是可能存在的普遍的食品经营乱象,这让人更多看到的并不是阿大的不守法,而可能是监管部门的乏于监管。当不再有在赢得民间口碑甚至“举世闻名”后的“阿大葱油饼”们,又因食品安全等问题而“反转”,食品经营、食品安全监管也才更让人放心。
2、《新京报》:不妨给“阿大葱油饼”一张“摊贩执照”
但是,民间美食的“黑色诱惑”和法律制度的刚性之间,并非没有回旋的余地。“小而美”“美而价廉”是民间美食的特点,在保证食品的基本安全、实际经营者身份可验证、可追究的情况下,的确可以尝试有别于正规餐饮企业的灵活监管模式。
台湾夜市小吃是著名的旅游风景线,但之前同样也面临监管的困扰。台湾方面的做法就是摊贩向当地地方自治团体申请营业,对设摊数量、营业时段等核心要件进行重点管理,做到“抓大放小”,在食品安全和民间美食之间保持了一个动态的平衡。
“阿大葱油饼”做了30年,应该说,食品安全还是有基本保障的,不然牌子早就做砸了。它被之前很多电视节目,特别是BBC报道之后,民间的人气又这么高,一关了事,肯定不是合适的监管手段。那么,监管部门就要拿出勇气、担当和智慧,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民间美食”现实的柔性管理之路。
(二)、网友声音
众多网友参与了“上海最火‘阿大葱油饼’停业”事件的讨论,网友对传统美食的传承表示惋惜,纷纷进行批评、调侃,认为监管部门应人性化管理。
网友@jeckeyley:法律不外乎人情,几十年的饼做下来,没听说有吃坏了进医院的,人家也是薄利经营,手艺上的功夫远比面饼的成本高了去了。倒是一大批带着大公司的帽子,做着小作坊都不如的肮脏生意的人,靠着坑爹坑娃的垃圾食品发横财生暴利的。我是上海人,很喜欢阿大的葱油饼,也敬佩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传承,希望能看到上海工商人性化和智慧的一面!
网友@ModernTalking:地方小吃一般都是微利经营是地方名片也是很多人家乡的味道,在高地价造钱的房地产运动中..........几千年的传承就这么没了!
网易山东省济宁市网友:私房老大葱油饼,这样能在家里开店不?投诉一是邻居眼红的人,二是人太多真的影响别人生活或者交通了。
网友@前列县县长:办卫生证尤其餐饮行业特别严格,一般不走后门的情况下他们都带空气检测仪去,而且还要你各种东西必须符合五星级饭店要求做。我遇见可笑的一个,我附近一个店办证,他们穿一双很白的白手套去,到店里到处摸 擦 只要手套有一点灰尘他们转身就走 之后告诉你继续完善
网友@陆公子:很多小作坊环境脏乱差,原材料来源不明,对于这些无证无照作坊,政府去查处理所应当。但对于这家,不应该扶持它吗?给予资金修缮店面,改善店内部环境,认可做葱油饼为一门手艺寻找传人,让他成为上海文化一部分……我想这样的上海是不是会更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