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999|评论: 0

[玄龙门阵] 女儿上初中一周了,谈谈我的感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28 0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早在女儿上初中之前,当妈的就开始为了上哪个中学忙活了。我们所在的区,最好的中学就是一中。女儿虽然学习成绩没的说,可初中不是高中,可以凭成绩考试录取。初中是划片招生,就近入学,不跟学习成绩挂钩。而按照这个原则,女儿只能去二十八中,一个据说不怎么样的中学。
  为了照顾广大学生家长欲把儿女送入一中的迫切愿望,一中除了划片招生外,还拿出部分名额给附近的两个街道,允许户口在这两个街道的学生摇号录取,摇到谁算谁。
  女儿在上小学之前,我就听说过电脑摇号的事情。作为一个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屌丝,我理所当然在认为电脑摇号不能保证公平公正。只需随便在数据库里做个标记,那肯定是想摇哪个摇哪个,电脑不是人脑,没有打盹的时候,绝对不会摇错。所以当有人信誓旦旦地对我妻子说“已经和主管教育的副区长打过招呼了,你女儿肯定去一中没问题”时,我还是有几分相信的。
  到了摇号的那天才知道,根本跟电脑八杆子打不着。教育局、学校、学生家长都派出代表到场,纯手工操作,完全透明摇号,其基本过程请参看每晚电视直播的体育彩票摇奖。这种摇号的结果是:女儿没有中奖。
  对于这个结果,我是不在意的。我上小学时上的是最差的小学,上初中时上的是最差的初中。如果你问我有多差,我可以简单说一下。上小学时,全学校只有四个班,六名老师,连小学的六个年级都凑不齐。上初中时,初一情况还好,至少老师都是全的;到了初二,有大半年没有班主任,全班一片混乱。到了初三,毕业班,更搞笑的是,当时我还是在重点班,却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没有班主任,没有语文老师。可就是这种情况刺激了我奋发图强,中考成绩出乎意料的好,比我们班第二名总分高出80分。
  高中来到全区最好的重点中学,才发现我的入学成绩是全校最高的,那些重点小学、重点初中一路考上来的人,学习都没我扎实。要说他们哪里比我强,那就是唱歌、跳舞、打球、画画,这些方面我是一无是处,他们都是全面发展。可惜的是高考不考这些,最终还是学习成绩说了算。所以我经常教育妻子和女儿,上什么学校不重要,关键是看你自己。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当初我们班几十个人,考入这所重点中学的只有我自己。
  妻子本来对于这个摇号的结果有些耿耿于怀,可后来看看女儿的同学们,惊奇地发现:女儿所在的小学,八个毕业班,四百多号人,能够摇到一中的竟然没有一个成绩好的,都属于在班里中下水平,甚至有好几个闻名全校的问题学生。
  根据划片的结果,学校里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都和女儿进了同一所中学,所以女儿高兴地说:现在让我去一中我也不去了,去的全是渣子啊!
 既然是一所普通中学,我也就理所当然地觉得管得应该不怎么严,老师也不是很尽责,学习任务不会太重。可事实的结果不仅仅是相反,而是大大地出乎了我的意料,让我觉得有些震撼。
  先来说管理。我以前上中学的时候,都是开学以后,利用正常的学习时间军训。女儿却是八月三十一号报到,八月十五号到八月二十号军训,完全利用的是暑假时间。就这短短的几天军训,女儿的年段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先是严禁学生携带任何手机入校,用他的话说就是:“不要跟我说用来查资料,我不会相信,连鬼都不会相信!”接着他对着男生的头发开始下手。对于留长发的、各种怪异发型的,他先是劝诫两天。到了第三天,直接拿着理发推子,逮住学生学生的脑袋就是一推子下去。
  初听到这个消息,我颇有几分感慨:这不是一个人民教师的所作所为,这分明是一个新兵连连长的作风啊!不过对于他的这种作风,我打心眼里支持。
  有的学生受不了,下午不来上课。家长也跟着不接受,打电话来质询。晚上他召集全年段家长开会,理直气壮地说:“我就是这样管!要么你们服从我的管理,要么你们想办法把我赶走,要么你们自己走!”甚至于他更进一步说:“我不仅要理发,以后我还会打人!不过请各位家长放心,我也是吃大米长大的,我的心理完全健康,没有任何不正常的嗜好。我就算打你的孩子一巴掌,也不会把他打伤,更不会打出毛病!”
  听着这个话,我又一次震惊了:这不仅是突破了人民教师的范畴,甚至突破了新兵连连长的范畴,现在带新兵都不允许打骂体罚了!不过我继续选择支持他的行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如果你的孩子连我都管不了,那我相信你们当家长的更管不了!”
  与年段长相比,其他的老师都还算正常,各个温文尔雅,满面春风。对此年段长也不忘警告全体学生:如果你们敢看到哪个教师脾气好,就骑到他的头上拉屎,我就骑到你的头上拉尿!
  再来说说学习,本以为这种不是很有名的学校,学习应该抓的不紧。结果是八月二十号,军训结束的当天,老师给每名同学发了十三张试卷,内容涵盖了初一语、数英三科的前三单元内容。老师的要求很简单:利用十天时间,自学这三科的前三个单元。八月三十一号报到,当天就考试,内容就是新课本的前三个单元。
  听完女儿的话,我简直惊呆了。我自问也曾经是个好学生,可是最多也就是今天把明天上课的内容预习一下,从来不曾自学一个单元。而现在,女儿的所得到的要求是自学三个单元,这是培养初中生的节奏吗?高中生,甚至是成绩非常优秀的高中生才能这样要求吧?
  最后再来说说班主任。八月三十号晚上,一想到明天就要报到了,女儿兴奋不已。女儿兴奋的原因是:从明天开始我就是中学生了,再也不是小学生了,我也长大了!直到十二点,女儿还没睡着;晚上两点又开始喊冷,爬起来找被子盖。结果是早晨六点一起床,女儿就发烧了,像霜打的茄子一样蔫在了那里。
  六点十分,妻子给班主任发短信:王老师好,我是×××的妈妈,女儿昨晚着凉,早晨起来发烧了,今天无法按时到校报到。
  班主任立刻回复:好的,没关系,好好养病。
  有请假,有批复,按照我的理解,事情就至此为止。可事实的发展完全没有按剧本走,仅仅十分钟之后,班主任骑着摩托车来到了我们楼下。我几乎以为班主任和我们住一个小区,所以才来的这么快,仔细一问,竟然是一公里之外的另外一个小区。虽然不是很远,可是也不算近。班主任来到后,不仅仅是询问了病情,还抓起女儿的胳膊给她刮痧,安慰女儿一番后才离开。
  我的心又一次被触动了。在我将近二十年的学生生涯中,自问也碰到过一些好老师。可是这个班主任的反应之迅速,态度之和蔼,关心之真切,还是超过我的想像,至少我自己不可能做到。班主任的责任心究竟如何,不言而喻!
  昨天看到一个老师写的贴子,在讲到如何择校时,他的意见是:不要看这个学校的老师如何,而要看这个学校的学生素质如何。一个班级成绩怎么样,如果说老师的能力占了三分,那学生自己的素质就要占七分。
  对于他的这个观点,我是赞同的。就如同我前面所提过的一中,之所以有名气,是因为它的高中。只要能进入一中,那基本就可以上一本。那是由于它高中的录取分数线高,好学生都来了。而它的初中,因为是划片招生,所以在与其他中学的比较中,中考成绩没有明显优势。可以肯定地讲,如果高中也是划片招生,就算老师再如何努力,那一中的高考成绩也不可能与其他中学有多大差距。
  在女儿的小学六年中,因为看到身边有不少人陆续转学,进入了所谓更好的小学,妻子也有这种打算。我的回答是:如果一个学校,不用考虑学生的素质如何,仅凭关系或者金钱就可以进入,那这个学校能好到哪里去?
  妻子当然不服气,反问我:难道别人都是傻瓜,就只有你聪明?
  我回答她:你看看我们身边转学的这些孩子,哪一个学习比得上我们女儿?如果说让她转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和这样的同学在一起,又有什么意义?一个班有一个调皮捣蛋鬼,就足以搅得全班鸡犬不宁,老师无心上课,甚至还可能带坏一批人!
  家长肯定都是为了孩子好,可是家长有良好的动机,就有良好的结果吗?妻子上初中时本来是学英语的,她父母听朋友说学英语的人太多了,俄语是小语种,学的人少,将来更容易有出路。她的父母为此托关系,找门路,硬把她转到了俄语班。最终的结果是,等她大学毕业时,俄语专业就没人要,连工作都找不到。所以说,自作聪明的家长有的是,谁知道最后的结果是福是祸?
  当然这还是有个前提,就是老师都能履行最基本的职责,维护最基本的学习秩序。如果像我初中时的那种奇葩情况,一个学校连老师都配不齐,配齐了也不愿意干,那还是尽可能选择换一个学校吧。
  谈起孩子,就无法避开教育这个话题。关于教育,专业的书籍与理论有很多。其实在我看来,不管怎么教育孩子,只要保证两条底线就好了:一是遵守法律,二是遵守道德。
  孩子懂得要遵守法律,就不会杀人放火、抢劫偷窃,就保证了个人的安全与自由;孩子懂得要遵守道德,就会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帮助他人,会通过自己的辛苦付出来换取金钱的收入和价值的实现,就保证了个人能在这个社会中立足。
  俞洪敏曾经说过:要做一棵大树,不要去做小草,因为小草很容易被人一脚踩倒。我并不反对这种观点,可却无法忽视另外一个事实:在这个世界上,体型巨大的动物不是已经灭绝了,就是已经处在灭绝的边缘。远的恐龙不说,近的老虎、狮子、大象,无一不是依靠着人类的保护才避免了绝种的命运。反倒是那些体型小的动物,苍蝇、蚊子、老鼠、蟑螂,即使在那轰轰烈烈、全民参与的“灭四害”活动中也生存了下来,而且越活越滋润,蟑螂甚至变成了“打不死的小强”。
  马云曾经说过:哪怕你是一只蚂蚁,只要你躲的好,大象很难踩死你。所以哪怕我们的孩子只是一只蚂蚁,我们也完全不必杞人忧天,他完全可以在大象的践踏下很好地活着。甚至于,在我们不注意的时候,他也会像马云那样,从一只小小的蚂蚁,成长为大象中的大象。
  在这个世界上,山有山的高峻,海有海的辽阔;岭有岭的清秀,江有江的奔腾;谷有谷的深邃,泉有泉的幽咽。每一种景色都有它独特的魅力,每一朵花都有绽放的季节。哪怕只是一棵狗尾巴花,也能为这世界增加一片绿色。所以说,不管我们的孩子将来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只要他们能遵守法律,维护道德,凭自己的劳动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那就足以让我们自豪。
  前面我曾经说过,一个班级的学习成绩,主要取决于学生的素质,老师的作用很重要,却不是主要因素。更准确地讲,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老师想把他的成绩提上来,那非常困难;可是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老师想让她的成绩降下来,却很容易。
  我们回忆一下自己的学生生涯,我们自己或者我们身边的同学,有没有因为讨厌某个老师,从而不愿学习他所任教的课程?有,甚至还不止一个!往往只是因为老师的一句话,甚至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会使我们脆弱的心灵受到伤害,丧失学习的兴趣。
  由于女儿眼睛近视的厉害,当妈的担心她在学校里不注意休息,下课也看书,所以不再让她上学。女儿三年级到五年级曾经有两年半时间没在学校上课,自己在家自学,只参加班里的期中、期末考试,和各种竞赛。
  当妈的又怕女儿长期脱离集体太孤单了,所以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让女儿去学校上几天课,同时把各科作业交给老师批改。
  以前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很喜欢她,每次看到她来都欢天喜地,好像迎接自己的女儿一样。到了四年级后,新换了一个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对于她却是异常的冷淡。具体的表现是从来没有对她笑过,每当她去办公室把作业交给老师时,喊老师几次都不搭理她。
  女儿感觉很受伤害,回到家来哭诉。我和妻子都安慰她:可能老师正在忙呢,你等老师忙完了,再找她。
  女儿回答:根本就不是!她一点都不忙,别的同学一来找她,她立刻就答应了。
  四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前,班级评选“学习之星”,班主任让同学们民主推荐。由于临近考试,所以女儿那几天也去学校上学。出乎班主任意料的是,最终的推选结果,女儿得的票数最高!
  在全班同学给女儿投票的过程中,班主任惊得张大了嘴,半天都没有闭上,真正的目瞪口呆。她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一个基本在家学习,很少到学校来的孩子,竟然得到了大家的极力推荐。最终她违背了让学生自己推选的初衷,宣布等考试结束,根据考试成绩再决定谁是“学习之星”。
  女儿回家后,眉飞色舞地讲述了这个过程,脸上依旧洋溢着幸福的红晕。我和妻子比她还要高兴,几年以后想起来依然兴奋不已。女儿在家自学一年半之后,班里的同学仍然给她这样的支持,我和妻子都很骄傲。
  不过班主任对于她的态度没有任何改变,到五年级上学期时甚至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妻子打电话给班主任,说女儿想同学了,要到学校里上几天课。班主任回答可以啊,明天来吧。
  第二天女儿来到班里才发现,因为有新的同学转来,所以教室里已经没有了多余的桌椅。最终女儿和另外一个女同学挤坐在同一张椅子上,度过一个上午的四节课。
  妻子这次可再也忍不住了,直接通过qq质问班主任:我女儿虽然很少来学校,可从来没给学校添麻烦,还经常在各种竞赛和考试中给班级得荣誉,你怎么能这样对待她?
  女儿一谈起班主任,就只有一个字:恨!她经常会说“恨老师!恨学校!”妻子虽然同样不满,可从来没在她面前表现过,总是找各种理由来安慰她:你们老师就是不爱笑,这是个人的性格,属于冰美人,你不能怪她;你们老师是想把主要精力用来关注成绩差的学生,所以就没有更多精力关心你了;你很少到学校,老师跟你接触少,了解少,所以对你关注少也正常。
  就是在这个学期,女儿的语文考出了86分的历史最差成绩,总分在全班的排名也下降到第四名。
  五年级下学期,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妻子也来到女儿所在的小学当代课老师,教女儿所在的五年级另外一个班的语文,女儿这才重新回到学校上课。
  更搞笑的是,妻子和女儿的班主任居然在同一个办公室办公,而且是面对面地坐着。当她来到办公室,看到妻子笑容满面的和她打招呼时,惊得脸色都变了,这剧情简直太狗血了!
  连一天都没熬下来,下午她就找个理由把办公桌搬到了角落里,以避免面对面的尴尬。
  六年级,又重新换了一个语文老师,又同样地喜欢女儿,女儿这才缓过劲来,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高涨,总分也排到了年段第一。
  后来我和妻子经常对她说:其实有这样的经历也算一个好事,不可能这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对你好,总该有人讨厌你,嫉妒你,甚至于嫉恨你,这样的生活才是真实的生活。虽然我们不希望以后再碰到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可至少如果我们碰到了,我们不会害怕,我们知道该如何处理。
  近些年来,有一个教育观点很受大家的推崇,那就是: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之所以这样的观点受到推崇,是因为在我们小时候,对于教育孩子的观点基本以批评为主;特别是对于调皮的孩子,那更是以打骂为主。那时我们常听到话有“人是苦虫,不打不成”;“上等人用话教,下等人用棍教。”还有一句歇后语是:“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意思是下雨天农民没法下地干活,就抓紧时间在家教育孩子,教育的方式就是“打”。
  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普遍对长辈有敬畏之心,很少有人敢挑战大人的权威。同样的,孩子也缺乏自信心,很容易受到老师乃至父母的伤害。我在上小学时,就曾经有这样一个震惊全国的案件:一位母亲对孩子要求很严,每次考试都不能少于九十分,否则就是棍棒伺候。一次数学考试,由于题目特别难,孩子只考了六十多分。母亲又要打孩子,孩子很不服气,争辩说我是全班第一啊!母亲很生气,说全班第一有什么用?你将来要考北大、清华,要和全国的学生比!母亲越说越生气,越生气就打的越狠,最终把孩子给活生生打死了。
  类似的事件促使人们开始不断反思,不断提出新的教育观点。特别是《中国少年报》的知心姐姐,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观点,就如同在黑暗的房间里划燃了一根火柴,使人们的眼前一亮:原来还可以这样教育孩子!
  慢慢地,就如同春天小草的嫩芽,类似的观点不断发展壮大,为越来越多人所接受。对于我们的孩子,我们不再以高高在上的态度来批评,而是提倡和孩子做朋友;对于调皮的孩子呢,开始提倡寻找他们的闪光点,通过肯定和表扬来促使他们进步,而不再是批评。
  有这样一句话:真理和谬误仅有一步之遥。再说的简短一点,就是过犹不及。以前我们用批评打骂孩子的教育方式固然有其不足,可如果我们矫枉过正到只剩下肯定与表扬,那也是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同样不会有好结果。
  今天看到一位家长在论坛里求助:她九岁的女儿通过微信乱交友,对方不仅给她女儿发送不雅的照片,甚至还诱惑她女儿拍摄自己的不雅照片。
  面对如此恶劣的情况,这当家长的竟然还在担心:如果女儿知道我偷看她的隐私,那可怎么办?
  我们提倡和孩子交朋友,但当家长的可不能真的把孩子当朋友来对待。面对朋友时,如果他的行为不检点,我们可以提出意见;如果朋友不接受,我们不能强制执行,最多也就是来个割袍断交。自己的孩子呢,你还能和她断交?必须得强制执行!
  女儿总结了这段时间的初中生活,得出这样两个结论。
  一是班里的同学看上去还不错,没有特别调皮的孩子。以前在小学时,班里有两个孩子无法无天,敢于和老师对着干。现在这两个孩子都去了一中,估计到了哪个班,哪个班倒霉(呵呵,有些幸灾乐祸,实在不该)。现在,敢于在课堂上讲个悄悄话,打个盹,睡个觉的,就已经算是表现突出了,还没有谁敢明刀明枪和老师作对。不过班里的气氛并不沉闷,也有些特别能装的熊孩子,被老师惩罚了还能装模作样,逗的全班哈哈大笑,老师都被逗乐了。总之,女儿对目前的同学表示满意。
  第二个结论:以前在小学时,自己学习好就行了;现在不仅要自己学习好,还得带领整个小组一起学。全班分了九个互助小组,每个小组六个人,都是按照AABBCC来搭配的。也就是说,两个好的,两个中等的,两个差的。每个小组都得起好自己的名字,设计自己的组徽,喊出自己的口号,制定自己的组规。老师不仅要看个人的学习成绩,还要各个小组进行比较。所以身为小组长的女儿哀叹:现在只自己学习好不够了,还得带着小组的人一起学。
  班主任天天都在群里发一些如何养成良好习惯,如何教育孩子,如何提高成绩的文章链接。前两天为了座位的事情,把全班同学的身高都量了一遍,公示在群里,按身高排座位。
  这段时间先是老师节,再是中秋节,估计不少家长都在犹豫:要不要给老师送礼物?甚至于有的家长还会抱怨说:不给老师送礼哪行啊,你不给他送,他就不关心你的孩子。
  我是反对给老师送礼的。用我妈的话说:我儿子上这么多年学,我都从来没见过他老师,更不用说送礼了!这是真的,直到我上大学,没听说过有家长会,老师也没有必须要家访的制度。那时候的学习,纯粹是学生的事情,跟家长没啥关系。现在的情况真的是让人感慨:定期召开的家长会,每天都必须家长签字的家庭作业,每天都可以收到老师通知的班级群,让你时时刻刻都感觉到,老师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妻子现在也是一名老师,她是反感家长送礼物的,基本上是不但没有占到什么便宜,还要倒贴。比如今天收到一位家长寄来的购物卡,下午又找快递公司寄回去,不但没有盈利,还倒贴了快递费。上一次一位家长来拜访,送来两盒茶叶,一瓶蜂蜜。两天后她去家访,送去一个大礼包,外加一瓶酒。那瓶酒是我同学千里迢迢给我寄来的,内部专供酒。只不过因为我不爱喝酒,放了一年多没动过,最终落了这么个下场。
  当然也有占便宜的时候。去年她班上一个学生调走,家长不仅送来两瓶红酒,还请我们出去吃了一顿大餐。妻子对此心安理得,甚至还有些高兴。心安理得是因为这孩子马上就要走了,家长来送礼的目的不是为了让老师照顾孩子。高兴的原因是:孩子要走了,家长还来送礼,说明在学生的心目中,在家长的心目中,这个老师还是不错的。同样是因为家里没人爱喝酒,这两瓶红酒到现在才被消灭一半,还有一瓶放在角落里,积满了灰尘。
  到底该不该给老师送礼呢?分情况来讨论吧,先说老师。如果你的孩子运气好,碰到了传说中的好老师,那不管你送不送礼,他都会对你的孩子认真负责。而且这种老师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喜欢家长送礼,所以没必要送。否则不但给老师增加麻烦,说不定还起反作用,让老师从讨厌家长,发展到讨厌学生。如果你真的要表示感谢,那就等学生毕业了再感谢,那时候老师明白你的感谢是真正的、纯洁的、没有目的性的,自然不会厌恶,也可以平和地接受。
  如果你的孩子倒霉,碰到了传说中的渣老师,那要不要送呢?还是建议不送吧。这种老师,你送一次,他就对你孩子好一点;过个几天,你送的东西他消费完了,就再对你的孩子差一点,从而给你传递一个信号:你又该给我送礼了!这种忽冷忽热的态度,对孩子会造成多大的伤害?当孩子想明白其中的原因后,又怎么看待这个世界?他能对这个世界充满爱,充满感恩之心吗?或者说虽然你送了礼,但别人送的更多,那他一样对你的孩子不好,送了等于没送,那你怎么办?难道还要加大筹码,继续助长这种不良风气?对于这种老师,要么就想办法调走,换一个环境;要么就同其他家长一起揭发这种老师,斗争到底,把他赶走!
  上面的两种情况都比较极端,毕竟老师中还是普通人多一点。普通人的特点是:基本会履行老师的职责,可是也不愿意让自己太累;对于学生看着顺眼的就关心多一点,看着不顺眼的就关心的少一点;对于教学工作高兴时就认真一些,不高兴时就马虎一些。这种老师,你给他送点礼物,只要不是太贵重,一般他都愿意接受。接受之后,他会相应地对你的孩子多一些关心,但也不会太明显。即使过了一段时间,你没有继续投入,他对你的孩子也不会多差,至少孩子感觉不出来。所以面对这种老师,家长如果想送礼,那就送吧。
  分析完老师,再说学生。如果你的孩子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那你完全没有必要送。只要是正常的老师,都会喜欢自己的好学生,给他们多一些关注,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如果你的孩子是老师眼中的坏学生,那基本也不用送。因为老师对坏学生也是很关注的,既怕他影响班级的纪律,又怕他拖班里的后腿。不用你去送,老师也会关心。如果你的孩子是那种最普通的,扔在人群里就找不出来,在哪里都不显眼的,那老师的关注自然也就少。这种情况下,当家长的如果想让老师多关注自己的孩子,送一点倒也不妨。
  最后来说说家长。如果家长的经济条件很宽裕,平时经常要对外交往,习惯于人情往来的,那给老师送点也没啥。对于你来讲,不会把这点礼物看的多重,更不会觉得送礼是有求于人,低三下四。即使老师没有因为你的礼物格外关照你的孩子,你同样也不在意,不会因此埋怨老师,进而影响孩子。如果家长的经济条件很紧张,那就根本没有必要去考虑这个问题了。与其去动这个脑筋,还不如多花点心思在孩子身上。至于经济条件一般,一提起送礼就感觉头痛,是件麻烦事的家长,也还是不要自找这个麻烦了。因为这种家长会把送礼这件事情看得很重,送的时候犹豫再三、忐忑不安;送完之后仍然是挂念不止,不住地打听老师对孩子的态度有没有改变,有没有特别关照自己的孩子。甚至于一旦觉得希望落空,没有感觉到老师对孩子的态度改变,还会恼羞成怒质问:我还给你送的东西呢?还给我!最后的结果是打不着狐狸倒惹一身骚,搞得自己和老师都尴尬不已,无法下台。
  总结上文,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你是一位经济条件很宽裕,平时经常要对外交往,习惯于人情往来的家长;你的孩子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孩子,在班里哪方面都不突出,上下够不着,左右靠不住;你孩子所面对的是一名责任心一般,还喜欢占点小便宜的普通老师,那想送就送吧。
  刚刚看到一位苦恼的家长发的帖子:作为一个为了孩子放弃工作的全职妈妈,她为儿子操碎了心,儿子却沉迷于手机游戏之中,不仅不可自拔,还对父母态度恶劣,让父母无计可施。
  看完后不知该说些什么,可怜,可悲,可恨,可气。我们常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父母之所以爱孩子,不仅仅是因为血脉相连,更因为这是责任与义务。我们也可以在新闻报道中看到个别丧失了人性的家长,不顾血脉亲情,不愿履行责任和义务,置子女于不顾。反过来,也有个别的孩子,对父母毫无血脉之情,更无感恩之心,而是极端自私,唯我独尊。
  如果说这种极端的父母为人所不齿的话,这种极端的孩子却往往让人心情复杂,惋惜地问出一句:父母平时都是怎么教的啊?
  到底应该怎么教孩子?我真不知道。有这么一种孩子,打从出生的那天起,就能吃能睡能长,不哭不闹不生病,可让爹妈省了老鼻子心了。等到孩子能跑了,天天跟在父母身边,让干啥就干啥,不调皮不捣蛋。等到上学了,天生就爱学习,看到别的孩子玩耍就觉得是浪费生命,老师不教就自己学。偶然哪次没考好,爹妈还没当回事,他自己已经着急了,奋起直追,非把第一夺回来不可。回到家里家务活抢着干,洗衣做饭;看到家里脏了、乱了就浑身难受,非得收拾利索不可。
  在我当学生的那个年代,或者再早些年,这样的孩子真有不少。特别是农村的孩子,在家劳动,在校学习,那都是天经地义的事,还需要父母苦口婆心,殚精竭虑地教育吗?可如今这个年代,假如您还有这样的孩子,那得上辈子积了多少德啊!你们两口子可以尽情地玩耍,根本不用操心孩子的事情,他自己就搞的妥妥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吗?我们只能说是环境改变了,待遇改变了,教育的理念改变了。
  我们小时候,有没有大人会专职在家带孩子,别的啥也不用管?没有,至少我没见过。双职工的不用讲了,即使是没有工作的农村妇女,也不可能一心扑在孩子身上。我现在还记着家在农村的堂姐是怎么带孩子的:孩子放在屋里,她自己在院子里剥玉米。孩子在屋里哭了,她就在院子里喊一声“别哭了,忙着呢,一会忙完了再管你!”神奇的一幕发生了,那个仅仅三个月的孩子立刻停止了啼哭。
  后来我思索了很久,把这一现象归咎于习惯的养成。他肯定不是第一次这样哭泣了,每次哭泣的时候并没有人来立刻把他抱起,而是只有一个声音来安慰他。时间长了,次数多了,孩子慢慢就明白了。每次当他不舒服的时候,他就象征性的哭一下,听听有没有人。当听到熟悉的声音响起,就明白有亲人在身边,只需耐心等待就好,于是放心地停止了哭泣。
  我的女儿出生后,身边有几个爱心泛滥的老人抢着抱她。那时妻子坚持一个原则:没特殊情况不许抱她,谁抱和谁翻脸,亲妈都不行!每次女儿一哭,就看看她是不是拉了、尿了,如果是这样就给她换一下;如果没拉、没尿,就喂喂她,看看她是不是饿了。如果没拉、没尿、没饿,那就随便扔个玩具给她玩,绝不允许抱她。
  这样的做法得罪了老人,可也让所有人都轻松。比起那些胳膊早已酸痛,却仍然抱着孩子哄睡觉的老人,我们两边的长辈们都省了这份劳累。给女儿一张色彩斑斓的图片,就可以让她乖乖地躺在床上玩半天;玩累了她会自己睡,不用去哄她。
  有时我在想:一个孩子,如果从小一哭就有人来抱她,会不会就养成了她任性的习惯,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围着她转。反过来,如果她哭泣的时候,大人只是简单安慰她一下,就继续忙自己的事情,是不是就可以让她慢慢明白:大人也有自己的事情,不可能随时都围着她转,她需要自己想办法安排自己的时间。长此以往,究竟是唯我独尊,还是懂得为父母着想,就在不知不觉中打下了基础。
  我们家里有句话,叫做“七坐八爬”,意思是说孩子七个月会坐,八个月会爬。我的孩子则是三个月会翻身,五个月会爬,八个月就可以扶着沙发走,这一切都是因为没有人抱她。
  会翻身完全是妈妈教的结果。有一天妻子心血来潮,逗着女儿说:“宝贝,你怎么还不会翻身啊!”一边说,一边把女儿翻了过来。
  三个月大的孩子,翻身后就像被翻了个的海龟,手脚乱舞,就是寸步难行。小脸趴在那都憋红了,妻子这才把她翻回来。
  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经过这么一翻,女儿对翻身有了兴趣。估计在她看来,这是一项很有趣的娱乐活动,她天天躺在那里,捉摸如何翻身。几天后,我们惊奇地发现:女儿会翻身了。在她看来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游戏,从一开始翻的歪歪扭扭,坑坑哧哧,到后来刺溜一下就翻过来,要多麻利就多麻利。
  自从会翻身以后,对女儿来讲这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以前想去哪里都去不了,只能老老实实地躺着。现在想去哪里,只需要翻身、翻身、再翻身,多翻几次就到了。她翻啊,翻啊,越翻越高兴,越翻越带劲,终于“咕咚”一声掉到床下,哇哇大哭起来。
  女儿对翻身这一技能运用最典型的案例是这样的:一天晚上女儿要撒尿了,她翻了个身,翻到妈妈身边(我们不用尿不湿,用棉尿布),哗啦哗啦尿完了,再翻个身翻回来。一会妈妈就醒了,摸摸身下全是尿,再摸摸女儿身下竟然是干的,立刻就想明白了,真是又气又笑。
  爬是女儿自己开始捉摸的。翻身这个游戏虽然好玩,可也不能一直玩下去,总得找个新花样,于是女儿趴在床上开始探索新的娱乐方式:爬!由于没有老师授课,又没有教材参考,所以女儿一开始就走上了歧途:她是倒着爬的。当妈的看到女儿趴在那里倒退着挪步,先是被逗的哈哈大笑,接着就过来抓着她的小胳膊、小腿教她往前挪。挪了两下,孩子累了,趴在那里不动了。
  看宝贝女儿累了,我们也不管她了,忙自己的事情去了。过段时间再来看,可不得了,小宝贝会爬了。
  自从女儿会翻身之后,我们就用被子挡在床的周围,以避免她翻落床下。现在会爬了,这矮矮的被墙已经难以抵挡她前进的步伐了。为了保证她的活动空间,妻子买来地垫铺满了整个客厅,让她尽情地玩耍。女儿这下简直是撒欢了,来回地爬,越来越熟练,越来越快。特别是妈妈出外购物回来时,只要妈妈一进门,她就会像只小老虎一样冲过来。
  客厅里有一个沙发,她经常在沙发边爬来爬去。一开始把小手搭在沙发上,后来整个上身都趴在沙发上,突然有那么一天,她双手扶着沙发,颤颤巍巍地站起来了。我和妻子看到这一幕后面面相觑:才八个月大的孩子啊,竟然站起来了!女儿对于这一历史性的举动也感觉不适应,她疑惑地看看爸爸、妈妈,一屁股坐在地上,“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我有一位朋友家也是女儿,与我女儿不同,他的孩子从小就是老人抱大的,所以一直不会爬。当爸妈的看到书上说孩子会爬才健康,商量着要教孩子爬。可对于孩子来说,既然想到哪里都有大人抱着去,那还费心思学爬干什么,所以他们的教育无疾而终。等长到一岁多了,在大人的引导下也学会走了,有一天走到外面摔了一跤,摔的鼻青脸肿。从此孩子吓怕了,不敢走路了,开始在地上爬。这下孩子算是会爬了,却是先学走,再学爬,让当爹妈的哭笑不得。
  讲了这么多,只想说明一个道理: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会大大超过父母的想像。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照顾太多,孩子就会失去了自我发展的动力,结果是累了家长,还影响孩子。
  孩子一哭就会有家长抱,他就不会去学爬;孩子提出任何要求,家长都无原则地满足,他就会变得唯我独尊,不会尊重家长,更不会爱家长。孩子的欲望就如同《渔夫与金鱼》里的老太太,是永远填不满的。如果一切都来的太容易,张口就到,伸手就有,那他只会无理取闹的要求越来越多,而不知感恩。反过来,只有家长经常说“不”,果断拒绝孩子的各种无理要求,孩子才能在痛苦中学会明辨是非,学会观察与适应这个世界,才能真正的长大。
  家和万事兴,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企盼的目标。在有女儿之前,我和妻子天天都过着“只羡鸳鸯不羡仙”的幸福生活。自从有了女儿之后,生活立刻天翻地覆,矛盾和斗争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为了女儿吃什么、喝什么、怎么养的问题,妻子和老人之间矛盾重重,单是不许抱孩子这一条,就掀起过层层风浪。多年以后再来总结陈词,得出的结论是:当妈的看似狠心,实际从长远来看,对孩子利大于弊。
  经过一年左右的斗争与磨合,妻子在养育孩子方面取得了绝对的话语权,又开了新的斗争历程:和女儿斗智斗勇!
  不会走路之前,每次带女儿出门都是抱着她的;学会走路之后,她在家里走的欢,一出门还想让大人抱。妻子对此的态度是:自己走!这场斗争的基本形式是:走出家门后,女儿在小区的院子里撒泼打滚,哭声震天动地;妻子冷眼旁观,拂袖而去。女儿迅速爬起,快跑几步追上妻子,紧紧抱住妻子的双腿,继续哭天喊地,一把鼻涕一把泪。那可怜的小模样,真的是我见犹怜,直哭得风云变色,草木含悲。经常会有过路的老太太,义愤填膺地指责妻子:你抱抱她怎么了?你是亲妈吗?把妻子气的一阵无语。
  好在妻子的原则性强,说了自己走就必须自己走,你哭多长时间都没有用!再哭你自己在这哭吧,妈妈走了!几番交锋下来,女儿还是斗不过妈,最终乖乖地接受现实,泪流满面跟在妈妈后面。走出几十米后,注意力就被这个花花世界所转移,感受着外面的世界好精彩,变的笑逐颜开。
  上学后,为了培养女儿晨读的习惯,妻子规定每天早晨要背一篇文章,背不过就别吃饭。女儿有时也发狠:不吃就不吃!妻子一看这招没用,立刻换个杀手锏:背不过不许上学!女儿不相信妈妈会不让她上学,直到妈妈打电话给老师请假,这才真的着急了。女儿是最爱上学的,在学校天天被表扬,在家里天天被批评啊,这算是抓到她的死穴了。从此哪怕晨读时为了背书眼泪汪汪,也不敢讲价钱了。
  基本上女儿每一个习惯的养成都要经历这么一番痛苦磨难,全靠当妈的战斗精神十足,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才坚持了下来。不管有没有亲戚朋友在场,也不管是什么节假日,规定的任务必须完成,否则外婆来拦也没有用,大年初一也饿过饭。每当周围周围的朋友同事夸我女儿听话时,我都会在心中感慨:她并不是比别的孩子更乖巧,而是受到了更多的教育,懂得了要遵守规则。
 虽然在我的学生生涯中,我基本都属于那种成绩优秀、春风得意的学生,可我从来不认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即使每次考试的成绩会给我带来些许的安慰,可是期间的艰辛会给我一种立刻崩溃的冲动。
  当我高三即将毕业之时,班主任曾经提起过:以后要进行教学改革了,要进行素质教育,不再以学习成绩为唯一的衡量标准。以后我们学校哪怕培养不出大学生,培养出几个卖衣服的,也算是为国家培养人才。
  虽然那时我就清楚地知道,这种改革绝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可依旧天真地想:再过二十年,等我的孩子再来当学生的时候,素质教育就应该真的推行开了,孩子就不用再像我这么辛苦了。二十年以后才发现,所有的“素质教育”只能停留在口头上,孩子的学习压力与二十年前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压力一部分来自于学校。现在小学的课本内容与我们那时候相比,无论深度还是广度,没感觉有多大变化,无非是增加了一些简单的英语。可是孩子的作业量和我们那时候相比,不知增加了多少倍。原因是除了课本之外,学校都为学生另外订购了与课本相对应的练习册,练习的内容大大增加。以前我当小学生时,从来没回家做过作业,所有的作业都是利用学校的自习课完成的,完成后还有时间看点别的。现在的孩子,不用说晚上回家做作业,就连中午那点可怜的午休时间,都必然每科有作业。孩子从上学第一天就这样,没感到有什么意外;可作为一个曾经读过近二十年书,从小学一直读到研究生的家长,实在觉得这种行为太疯狂。中午那点可怜的时间,让孩子休息一下不是挺好吗,小学就真的有这么紧张吗?
  压力更多是来自于家长,特别是来自于妈妈。可能因为孩子是从妈身上掉下来的肉吧,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妈妈要比爸爸上心的多。那些想尽办法也要把孩子送好学校的,基本都是妈妈。我的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妈妈,为了上所谓的好学校,宁可把老公丢在家里,自己带着孩子到几十公里外租房子住。再然后就是给孩子买各种各样的参考书,为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那架势根本就不认为学校给孩子的压力太大了,而是认为太小了,所以还要自我加压。
  其实在我看来,压力最主要的,还是来源于我们这个时代。我们现在的这个时代,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是一个为我们提供了无数可能性的时代。有太多太多的事物,是我们父母那一代闻所未闻、想所未想的,却在我们的手中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这种剧烈变化的结果,不仅使我们自己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更是直接影响了我们对于孩子的期待。在二三十年之前,绝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期待都是:找个工作,安安稳稳的,有口饭吃就行了。所以在那个时候,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没有多少父母会殚精竭虑地考虑孩子的教育问题。
  时代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平台,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都不会再停留在“有口饭吃”的程度上,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有与众不同的人生,能活出一个精彩的自我。经济的改善、交通的便捷、资源的共享,都使得父母有时间、有能力来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教育。教育之路漫漫而修远,我们上下求索后悲哀地发现:至少在目前这个阶段,我们要想让孩子有个精彩的人生,还只能选择让她学习,不管是学什么。
  我小的时候,曾经有大量时间用于逮蚂蚱,可以从每年的六月底逮到十月初。逮来的蚂蚱用油煎过晾干,能够一直吃到春节。可是这种大量的时间付出对于我后来的发展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帮助,用妻子的话说就是:我们不能让孩子天天这么瞎玩,这不是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吗?
  曾几何时,“行千里路,读万卷书”,是我们推崇的学习方式。可社会发展到今天,旅游成为一种常态,我们才明白:行千里路,不代表就能读万卷书。第一次旅游时,感觉学到了很多知识,长了很多见识;可到第十次旅游时,已经难得有让我们惊叹的东西;等到第二十次,甚至可以说,那就是玩,基本学不到什么新鲜的玩意。
  所以我们非常痛苦地发现:当我们既不想让孩子浪费时间,又希望她幸福快乐时,唯一的选择竟然还是学习。不管让她学什么,无论是文化、体育,还是科学、艺术,学习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和必需,成为我们无法绕过的一道坎。
  再来谈谈辅导班的问题吧。我家孩子基本没上过辅导班,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经济条件一般,花起钱来没那么大胆;二是觉得上辅导班没有多大必要,女儿学的东西已经够多了。
  女儿小时候很爱画画,没事干就画着玩。当妈的一看:哎哟,这孩子多有天赋啊,说不定将来就是一个和达芬奇比肩的画家,可不能在咱们手里把她给耽误了。于是,妻子把女儿送进一个很著名的绘画班试听。结果老师一上课就是两小时不休息,女儿胆子小不敢和老师讲,差点被一泡尿憋坏,从此再也不愿去学绘画。虽然去了也不一定就成为画家,可是好端端的美术之路就被一泡尿给毁了,到现在绘画技巧还停留在幼儿园阶段,没有什么进展。其实女儿的舅妈就是教美术的,暑假回老家时也带她到舅妈开的美术班里学过,不过看她兴趣不大,我们也就算了。
  稍大点女儿想学一门乐器。钢琴太贵,舍不得给她买;路边看到一个学吉他的,一个星期包会,就送她去学吉他。一个星期一千块,果然会弹两首曲子。不过那老师教的都是速成法,连乐谱都不教,我和妻子不甚满意。后来我请一位真正弹吉他的朋友,每个周末过来教她,从基本的乐理知识开始,又教了有两个月。最终的成果是:抱着吉他在我们单位的迎春联欢会上表演过一次后,从此不再有弹吉他的兴趣。
  有一天妈妈带她去逛街,碰到一个英语学习机构在做发传单:一百元钱试听一个月,还送一个书包。妈妈立刻就觉得是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不捡白不捡。那一个月的课先不说,光那个书包在外面一百元钱都买不来,于是女儿正式踏入了英语辅导班。
  那时女儿正在上三年级,到了辅导班后,辅导老师发现她的水平和其他的孩子明显不是一个层次的,两天后就让她去跟着四年级的学生混。即使这样,辅导课也基本是她一个人的课堂,其他的孩子大多连张口的机会都没有,就被她全部抢答。每次看过她上课的监控后,妈妈都会教育她:不要那么爱出风头,给别人留点说话的机会!
  一个月的课程很快结束,女儿过得很高兴。在这样的课堂上,她是最耀眼的明星,天天被老师表扬,自然就想以后接着来。我和妻子都不同意,那时的她早已经把小学一到六年级的英语课本读的滚瓜烂熟,再来这里跟着一群明显不是一个层次的孩子瞎混,能有什么提高?
  过了几个月,又接到这家英语培训机构的通知,说要举行英语口语大赛,前三名都有几千元的奖金。一听有奖金,女儿自然是兴趣昂然,连当妈的也被打动了,当即报名参加。比赛那天有那么多孩子来参加,我心里真还有些担心,不知女儿能否进入前三名。毕竟女儿参加的是小学组的,还有不少四、五、六年级的孩子呢。没想到最后的结果出来,女儿竟然是第一名。可惜那奖金不是现金,而是只能作为学费。也就是说报名参加这个培训机构的培训,可以把每年一万多的学费给减掉几千块。女儿虽然很兴奋,但我和妻子都兴趣不大。没参加你们的培训都能拿第一名,还再交钱参加你们的培训干什么?
  奥数也是最为常见的学生培训机构,妻子一度有送女儿参加奥数学习的打算,最后都被我否决了。妻子后来就买来各种奥数的辅导书,让女儿自己看,看不懂的再问我。当年我小学时经常参加数学竞赛,各种题型基本都见过。虽然已经过了几十年,现在拿过来看看,绝大多数都还眼熟,一般的还难不倒我。确实碰到不会的,百度一下立刻就有答案了,再给女儿讲讲就是了。
  今年暑假,妻子又想让女儿学游泳,一千元七次课。我一听就摆手:这个钱还不如我自己来挣,我来教女儿游泳。虽然我不是专业的游泳教练,可当年学游泳时曾经受过不少高手指点,后来也指点过其他人。虽然我只会一种游泳姿势――蛙泳,可我是正儿八经在大海中参加过赤臂蛙泳三千米的,在游泳池里扑腾那太小儿科了。带着女儿去了几天游泳馆,把基本动作一教,剩下的就让她自己练去。折腾了一个星期下来,女儿也可以游个几十米了。
  谈谈我女儿是怎么学英语的吧。其实很简单,就是仔细听、跟着读、先背诵、再默写。
  一开始女儿用的是点读笔,在妈妈的引导下一点点地听,一点点地学,慢慢就把小学的英语课本都学完了。利用到南京游玩的机会,妈妈又买了南京市小学生所用的英语教材。这套教材点读笔用不了,就跟着磁带听,花了几个月时间又学完了。然后妈妈就再换一套教材,再买给她听。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妻子经常会感慨地说:孩子的学习能力比我们强多了,我们还没学会,她已经学会了。
  妻子原来是学俄语的,上大学才开始学英语,所以水平很差,连英语四级都没过。我也是多年没有用过英语,当年学的大半都还给老师了。所以就算是女儿所学的教材中,也经常会碰到我不会的单词。
  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英语故事《三只小猪》,每次女儿背诵时我都有一半听不懂,不仅是因为有陌生的单词,还因为女儿背的太快了。
  经常会有家长说:我自己的发音不准确,所以我不敢教孩子,我要送他去辅导班。如果从小就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保证他的第一印象就是正确的,那当然是件好事。可如果我们做不到,只能让他听录音,跟着录音学,哪怕有个别的读音不正确,又能如何呢?
  我从小就不会发汉语“r”这个音,全部用“l”代替,比如说“嚷”,我读做“朗”。可是直到我上大学之前,没有人指出过这个问题,可能我们本地人都这么说吧。
  上大学以后,直到大二才有同学发现这个问题,是因为我把“日本”读做“二本”。同桌花了很大的气力,想让我弄清“日”和“二”的区别,我却始终不得要领。最终同桌哀叹:“幼无良师,可惜可惜!”
  我确实是幼无良师,可是在日常的交往中并没有交流障碍,也没有谁听不懂我的话。直到几年之后,我因为工作关系到外语学院学习俄语,才真正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
  一到外语学院,老师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纠音,一个人一个人的纠,一个音一个音地纠。我就是在这种认真的纠音中,不仅学会了俄语发音,还触类旁通地明白了自己在汉语拼音以及英语发音中的问题。
 其实同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不同一样,英语也存在这个问题。英语和美语有差别,就是同在英国或者美国,不同地区发音也有差别。你满怀希望地把孩子送进英语辅导班,以为跟着外教就能学会一口纯正的英语,哪能想到孩子所学会的,就是一口纯正的美国方言呢。
  比如我女儿所参加过的那个培训机构,所请的外教就是孟加拉国的。我就这个问题请教学校,有老师解惑说让孩子多听听不同国家的英语,免得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听不明白。那岂不是连自己都承认外教的英语并不纯正?
  所以说,有条件让孩子参加英语辅导班是好事;实在没这个条件,让他自己听听录音,跟着录音学也不见的就是坏事。能够出来录音的,应该都属于英语普通话,不至于方言的太厉害。即使有个别音发不准,也不见的就影响以后同外国人的交流。
  如果将来真的需要天天和外国人打交道,自然会有人指出你的发音问题。就如同我们上了大学,自然就学会普通话一样。
  如果孩子真的是想把外语学好,他自己都会想办法,到大街上逮着外国人练口语,看着美国大片练听力。如果孩子自己根本不想努力,我们家长瞎操心也没用。
  星期天早上八点多,女儿的班主任突然在微信里问妻子:孩子在家吗?
  妻子一边回答“在家”,一边开始猜测:这是啥意思,难道要来家访?班主任会利用星期天家访,这一点我和妻子都知道,甚至我们就在小区里碰到过他,不过他是去另外一个同学家。至于我家,他说过没必要家访,因为他对女儿比较满意。今天突然问女儿在不在家,难道要登门拜访吗?
  一会儿功夫,班主任回复:有几个同学要到你家玩。
  妻子有些懵了:几个同学要来?他们来干什么?星期天又是怎么凑在一起的?
  妻子马上问:哪几个?
  班主任立刻回复了三个同学的名字,并且说“已经出发了”。
  妻子拿着这几个名字问女儿,女儿说这几个都是班里成绩好的学生,还都是班干部。我和妻子左思右想,还是没猜透班主任的用意。
  几分钟之后,班主任到了。不只是三名学生,还有学生的家长。坐下来聊了一会,才明白班主任的用意:他希望这几个孩子与家长平时能多交往,互相交流,互相促进。
  教育分三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就是父母怎么教孩子;学校教育,就是老师怎么教孩子;除此之外,孩子所接触的其他人对他的教育和影响,都属于社会教育范畴,主要是亲戚和朋友。
  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跳大神。孩子平时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对孩子影响很大。不少原本专心致志学习的孩子,不知不觉中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很大一部分都是社会教育的结果。所谓孟母三迁,其实就是这么个道理。作为一个班主任,在这个法定的休息日,一不在家陪老婆孩子,二不开班授课赚点奶粉钱,三不去旅游景点放松心情,而是跑来关心学生星期天和谁玩,关心孩子的社会教育问题。对于这样的老师,这样的班主任,我除了点赞,还有什么能做的呢?
  前面有人提到要多锻炼小孩的说话能力 和交往能力,孩子性格内向、不敢说话是要不得的,这就谈到了孩子的性格问题。
  有这么一句话叫做“性格决定命运”,对此我是持反对意见的。有什么样的的性格,就适合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这明显是与生活的现实不符的。别的不说,我们就以十大元帅为例,他们的性格都是一样的吗?有的人作战全凭勇敢 ,靠着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压倒一切敌人;有的人作战精于计算,完全靠对兵力的精准使用来把握胜局。同一个行业之中,性格大相径庭,而都取得不斐成就的大有人在。
  性格这个东西又很复杂,你很难明确地讲某个人就是什么样的性格,因为人都有两面性。一个在大家心目中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人,在熟悉的人面前可能就会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一个平时懦弱无能的人,在历史转折的关头却往往能挺身而出,引领时代的潮流。
  当年柳传志要出来做买卖时,周围人对他的评价是:一不会抽烟,二不会喝酒,怎么和别人谈生意?在我们的意识中,能够做生意的都是八面玲珑、油嘴滑舌的家伙,反正不可能是柳传志这种读书人。可结果呢?无数个生意人失败了,联想成了世界五百强。
  我有一个朋友,当学生时特别害怕在人多的地方说话。上高中时,老师让他到讲台演讲,他紧张得当场晕倒,被送进了医务室。现在呢?他手底下有几十号人,每天侃侃而谈,指挥若定。
  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有意识地锻炼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我讲”与“我要讲”有着本质的区别。老师要我讲,我是不愿意的,我没有做好准备,我不知道究竟该讲什么。所以我抵触,我紧张,我浑身都不自在。我自己想站出来讲,那是因为我需要,我知道我为什么要讲,我已经做好了讲的准备,并且在讲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舒畅感,下一次就更加愿意站出来讲。
  如果我们的孩子在学校中敢于说话,勇于表现自己,那当然是件好事。可如果我们的孩子沉默寡言,我们也不必过于敏感,他只是暂时没有遇到让他感兴趣的事物,没有感到有发言的必要,并不代表他没有这个能力。等到哪一天,他有了目标,有了追求,他会变的让你惊叹:这是我的孩子吗?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