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演员老化到创建基地
我区川剧的“退”与“进”
记者 李婉龄
一转头,一回身,一亮相,脸上面具登时变化。8月7日,贵春燕在家练习川剧绝活“变脸”,其技艺的纯熟程度,让人难以相信,面前这个小女孩只有15岁。她告诉记者,她年仅九岁时,就加入了江津川剧协会油溪分会。而她,不过是我区学习川剧的年轻人之一。
担忧:等我们都走了,想学也没人教了
目前,全区有戏剧曲艺家协会和川剧爱好者学会会员300余人,年龄最大的93岁,最小的只有15岁,这便是贵春燕。同时,我区创建中小学川剧传承基地15所,组织演职人员200余名常年演出。他们活跃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每年演出场次超过200场,参与群众达到30万人次。虽说协会人数逐年增长,但会员平均年龄仍在65岁以上。
川剧演员老年化成了川剧继承最大的问题。如今,不少年轻人对川剧了解不够,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川剧。川剧学习确实辛苦,川剧表演没有市场,看不到前景等因素导致了不少年轻人不愿学习川剧。
“川剧曲牌很多、唱腔很复杂,不下苦功夫学不会。”区川剧爱好者协会会长黄锈芸忧心忡忡地说,“现在来学,我们还能教。等我们都走了,想学也没人教了。”
出路:吃透生活底蕴,吸引年轻人学习
如何创新传播形式,吃透生活底蕴,发展年轻会员,培养年轻观众?
近年来,为传承川剧传统技艺,吸引新鲜血液加入,扩大川剧名区影响力,我区在挖掘地域特色文化上,不断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去年,我区启动“川剧美品之乡”建设行动,每月举行一次川剧精品剧目展演。在剧目创作上,我区积极打造具有江津本土特色的川剧经典剧目。今年6月29日,《塘河嫁》首场演出在江公享堂举行。演出中,江津本土方言和独特的川腔唱法,给戏剧带来别样风味,受到观众的一致“点赞”。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川剧,吸引年轻人来学习川剧,区川剧爱好者还在各重点镇街开设川剧分会,用精彩的川剧表演去影响年轻人。目前,已开设几江街道、白沙镇、油溪镇3个川剧分会。
区川剧爱好者协会除了在重点镇街积极开设分会,招收新学员,以老带新,壮大队伍,培养川剧传承人外,更是努力深入到偏远的镇街,走进校园、企业、村落、社区,深入到生产建设第一线,让广大群众喜爱和传承川剧。今年更是计划19场戏剧“送”镇街,目前已完成3场,下一场本月即将在中山“开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