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084|评论: 2

[信息动态] 【快讯】青春版《白蛇传》作“考题”40名川剧演员“应考”(四川日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9 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青春版《白蛇传》作“考题”40名川剧演员“应考”



                   2016年08月08日 11:09:53来源:四川日报


   8月7日,一场特殊的“考试”将在位于成都市水碾河的西婵国际剧场举行。
  考试题目:川剧《白蛇传》剧场演出。
  应考人员: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资助项目川剧《白蛇传》表演人才培养班的学员。
  8月4日,“大考”前三天,记者来到剧场提前打探。尽管距离彩排还有一个小时,白素贞的饰演者之一、青年演员虞佳已经登上舞台,不断重复练习“端午惊变”以及“水漫金山”中的武戏,一次又一次爬上高高的椅背又跳下来。

  一出大戏带人才40名演员4个月集训

  今年3月23日,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资助项目川剧《白蛇传》表演人才培养班在成都开班,来自全省各地的40名青年川剧演员通过筛选入班。
  开班之后,由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二度梅”陈巧茹和川剧老艺术家李增林做“导师”,为这批青年川剧演员传授川剧《白蛇传》的理论与表演。
  “《白蛇传》是川剧界公认的高难度大戏,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每个角色都非常锻炼人。通过《白蛇传》这一出戏,既可以培养、锻炼演员,又能够实现传统优秀剧目的传承。”陈巧茹告诉记者。
  《白蛇传》精彩,既因为它的文戏幽默诙谐,更因为其武戏十分精彩,汇集了吊打、水袖、托举、站肩、缠腰、变脸、吐火等10多种川剧技巧。
  成都市川剧研究院院长雷音告诉记者,此次排练《白蛇传》,剧院将学员分成了三组。对于这些年轻演员,培训班也采取“一对一”的传帮带形式。经过四个多月的培训,他们迎来“大考”。8月7日、8日,川剧《白蛇传》表演人才培养汇报演出将连演两场。

  萃取三版《白蛇传》精华恢复多年未演的特技

  “1959年,四川省青年川剧演出团赴北京演出。阳友鹤和川剧名丑李笑非、刘成基一起,在原有基础上重新排导《白蛇传》,在北京一炮打响。”兼职导演的李增林先给记者上了一堂《白蛇传》“历史课”。
  他告诉记者,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先后三次对《白蛇传》进行过复排,每个版本各有特色。而此番上演的《白蛇传》则萃取了三个版本的精华。“原来的版本要演近三个小时,现在的版本控制在140分钟以内。”李增林告诉记者,自己取舍的标准有三点:保留川剧自身的特色和精粹,保留观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删减不必要的锣鼓、动作,以加快节奏。“以前的《白蛇传》里,是没有紫金铙钹变脸这个绝技的。”李增林说,阳友鹤排导的版本为《白蛇传》增加了变脸,也树立了川剧《白蛇传》独特的武打风格。“论武打,川剧肯定比不过京剧。但是《白蛇传》里的武打,尤其是水漫金山一折戏中的虾兵蟹将,打得非常风趣。这就避开了京剧《白蛇传》武打的锋芒。”
  不仅如此,这次上演的《白蛇传》还恢复了很多年都没有上演过的打粉火和钻火圈特技。李增林告诉记者,此前出于安全考虑,很多剧场演出都没有使用明火,这次也一并恢复了。

  培养中的第四代白蛇青蛇最小的才15岁

  此次的《白蛇传》表演人才培养班,旨在通过以戏带人的方式,培养出成都市川剧院的第四代白蛇、青蛇们。
  彩排现场,记者发现登台演出的演员都很年轻。“平均年龄都在20岁上下,最小的一个演员才15岁。”陈巧茹告诉记者,和其他剧种不同,川剧《白蛇传》前半段以白娘子和许仙的情感故事为主,文戏居多,大量的高腔演唱靠的是唱功,后半段主要情节是盗仙草救许仙、水淹金山寺,凭的是滚禅杖、吊打、托举等武功。因此,往往由一文一武两位演员分别饰演白娘子。“演出结束之后,我们还有两个计划,一是让同一个演员把白蛇的所有戏份演完,另一个是由刚刚毕业的川剧‘少年班’学员担纲主演,排练《白蛇传》,滚动培养人才。”陈巧茹说。
  雷音告诉记者,虽然项目即将结项,但是剧院以后会继续自筹资金,以戏代训,继续现有的人才培养机制,为川剧培养年轻演员。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6-8-9 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传承让青春绽放光彩 复排青春版《白蛇传》昨日上演
                                                                              2016-08-08 00:50:54 来源: 成都日报(成都)

昨日下午,由成都市川剧院带来的青春版川剧《白蛇传》在西婵国际剧场上演,整个剧场座无虚席,戏迷们纷纷前来为这部复排的传统大幕戏加油喝彩。由“80后”虞佳扮演的文白蛇扮相柔美、唱腔悦耳,“90后”李玲琳饰演武白蛇身手矫捷、干脆利落。此次《白蛇传》的复排生动地诠释着“青春与传承”:演员们很青春,平均年龄在20岁上下,最小的只有15岁,但“导师”阵容却十分强大,剧本由市川剧院编剧吴泽地整理,以往排演《白蛇传》的老一辈艺术家、70岁的李增林任此次排演的艺术指导,77岁的龚朝昆任技术指导,曾因饰演《白蛇传》引起国内外轰动的“二度梅”陈巧茹担任此次排演的艺术总监与艺术指导。

此番上演的《白蛇传》

萃取了三个版本的精华

《白蛇传》一直以来都是市川剧院的经典保留剧目,据了解,此次复排的《白蛇传》保留了传统的精髓,集合了各个年代版本的精华。记者在现场看到,复排后的《白蛇传》既有《收青下凡》《船舟借伞》《终成眷属》这样的经典文戏,也有《仙山盗草》《江岸诱许》《水漫金山》这样的精彩武戏,文白蛇武白蛇分别由虞佳、李玲琳扮演,她们用精湛的演技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在《蒲阳惊变》中,为凸显白蛇被迫喝下雄黄酒之后的痛苦挣扎,虞佳扮演的白蛇纵身一跃飞入耳帐,许仙见到白蛇现形,直挺挺向后摔倒,演员们扎实的基本功让戏迷们大声叫好。在《水漫金山》中,由李玲琳饰演的武白蛇,滚禅杖、打斗毫不含糊,白蛇在钻火圈时,也着实让人捏了一把汗。此外,在《水漫金山》中紫金铙钹的数次变脸看得戏迷目不转睛,八个水族的连续多次翻滚、跳圈等特技表演也同样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特意从美国赶来为年轻演员排戏的李增林告诉记者,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市川剧研究院先后三次对《白蛇传》进行过复排,每个版本各有特色。而此番上演的《白蛇传》则萃取了三个版本的精华。“以前的《白蛇传》里,是没有紫金铙钹变脸这个绝技的。”李增林说,阳友鹤排导的版本为《白蛇传》增加了变脸,也树立了川剧《白蛇传》独特的武打风格。不仅如此,此次上演的《白蛇传》还恢复了很多年都没有上演过的打粉火和钻火圈特技。李增林告诉记者,此前出于安全考虑,很多剧场演出都没有使用明火,这次也一并恢复了。

区别于其他剧种

川剧中男青蛇的戏份很大

昨日,饰演男青蛇的青年演员彭汉的表演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排演此次《白蛇传》的技术指导龚朝昆告诉记者,在其他剧种里,青蛇即使以先净后武旦出现,变身之后也一直以婢女或姐妹的配角身份伴随白蛇,而川剧中,青蛇的戏份很大。此次复排版的《白蛇传》中,青蛇的设置也沿袭了这一优良传统,女青蛇俏皮可爱,男青蛇英勇善战,男青蛇与白蛇的配合让武戏更加出彩,托举等特技才得以完成。尤其在《水漫金山》一场中,男青蛇时而高高托举起白蛇,时而从高台上翻滚下来,其与白蛇并肩作战的英勇与忠诚感染了台下不少的观众。

“其实,川剧《白蛇传》区别于其他剧种除了男青蛇的设置外,你所看到《蒲阳惊变》一场中用雄黄酒驱散蛇精,风、火二神上演的吐火,紫金铙钹展现的变脸等都是川剧独有的特色。” 龚朝昆告诉记者,本身在川剧《白蛇传》中,水族的翻滚打斗就十分精彩,此次为了让打斗戏更加好看,他们特意增加了水族演员、增加了打斗戏难度。记者在现场看到,舞台上的水族既有乌龟、螃蟹、虾子、螺蛳,也有鲢鱼、鲤鱼、泥鳅和蚌壳,而身着粉色服饰扮演蚌壳的川剧小演员就有5个之多。“此次我们特别起用了川剧少年班小演员们,他们的表现值得称赞。” 龚朝昆说。

剧本以传承为主

接地气的唱法再次运用了起来

昨日,记者在《白蛇传》第五场“扯符吊打”中听见剧中蛤蟆精王道陵唱道:“可怜我 高抬贵 险遭吊断, 十二元 打得来行路艰难。 独占鳌 打起了洞洞眼眼, 黄龙缠 打得来血迹斑斑!”记者感到费解,似乎每句中都少了一个字。经剧本整理吴泽地介绍,他是有意将1991年版本中一些接地气的唱法再次运用了起来,故意分别隐去了“高抬贵”“十二元”“独占鳌”“黄龙缠”后的“手”“脚”“头”“腰”四个字。“其实,这种接地气的隐字方式,在以往的川剧中很是常见。”吴泽地向记者介绍,此次上演的本子是根据他父亲吴晓飞1991年改编的赴港演出本,结合了他爷爷吴伯祺1959年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本整理而成。“可以说,这次《白蛇传》的本子更多是以传承为主。”




如果观众足够细心,可以发现昨日演出的时间并不如想象中长,在老一辈戏迷们眼中,一出《白蛇传》怎么也得演3个小时以上。吴泽地向记者解释,其实,为了方便现代人的接受,他有意将一些长段的唱词进行了删减,这样会令整部戏的节奏更为紧凑。“此外,我还将一些令人费解的桥段进行了斟酌与完善。”吴泽地向记者解释,比如以前陈巧茹在1991年饰演白蛇盗仙草的桥段中,身怀六甲的白蛇与守护仙草的白鹤童开打败下阵来,白蛇腹中的文曲星来帮忙。“你想,在舞台上,突然出现一人,除非观众对剧本非常熟悉,才可能想得明白此人正是白蛇腹中的孩子。为了减少观众看剧的难度,我把它改为舞台上直接来一仙翁,赐予白蛇仙草。”

本报记者 王梓均 摄影 刘阳




发表于 2016-8-14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191722xdu1id11rg561uuv.gif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